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高校音乐教育实践研究结果

当代高校音乐教育实践研究结果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人学、南京晓庄学院、江苏教育学院四所学校教授传统音乐教师的采访调查,展现教学过程中传统音乐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使用等等几个方面的现状教学。苏老师是作曲专业出身,对传统音乐的教学有着自己的教学方法,强调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在釆访中,吴老师先后强调了儿次作为传统音乐的老师并不是掌握一些理论知识就可以,必须自己会唱,并且唱得好,老师教得好是学生兴趣的前提。

当代高校音乐教育实践研究结果

通过对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人学、南京晓庄学院、江苏教育学院四所学校教授传统音乐教师的采访调查,展现教学过程中传统音乐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使用等等几个方面的现状教学。

(一)釆访调查小结

1.南京艺术学院

(1)历史釆访调查小结

50年代末,在课程设置上,由于最初的师资力量以及相关教学情况的不完善,只开设了民歌课。而在教学内容上,易老师是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理论与教唱相结合。在采访的过程中笔者问当初的教学内容上有没有选择“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易老师说当时没考虑过这个方面,只希望学生能掌握好有代表性的那些民歌。由此看来,最初的教学更多注重的是音乐本体知识方面的学习。而教材方面,易老师他们那个年代是要参与编写教材,对于资料的掌握上,会比现在的老师更熟悉一些。笔者认为,我们现在教授传统音乐的老师节省出了编写教材的时间,可以有更多的精力考虑如何在资源丰富的今天将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真£体现在课堂里。而学生的态度方面,笔者认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最初的引导非常重要。在釆访的最后易老师冋答当时教学中困难的地方是“时间太少,内容太多。”我们是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仅如此我们还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不同民族与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的博火精深便可想而知。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将最丰富民间音乐文化讲授给学生是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笔者认为高校教学课堂很难通过不断增加教学课时来解决这个问题,只有通过有限的课时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同感,让学生在课堂外,在学校外,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去主动参与和学习传统音乐文化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这种只开设民歌课的情况到了80年代有了改善,在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在最初的民歌课的基础上,又增设了说唱课,虽然易老师和陈老师都是走上这门课程教学的岗位之后才开始研究学习,但她们对却对自己的教学非常热爱,充满热情。陈老师对于说唱的教学内容陈述的非常清晰,先讲概述,再挑出四大有代表性的曲种中的特色曲目进行教唱和讲解。她采取的分班教学,笔者认为是个可以借鉴的教学亮点,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理解和掌握也不同,教师也可根据不同专业安排不同的教学内界,更易让学生接受。在教材上,陈老师也是自己搜集资料编写教材,而在学生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也是因为老师有效的引导,才使学生对传统音乐慢慢感兴趣。陈老师早前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传统音乐的经历也值得我们学习,邀请当地的民间艺人走进课堂,让学生真实的感受来自民间的风味。老师能以身示范当然非常重要,但邀请民间艺人走进课堂带给学生的又是不一样的感受。他可以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讲给学生,自己在民间是如何学会的这个曲子,乂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传授给新人的。最后,学校的强力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订票发给学生,培养学生欣赏我们的传统音乐,久而久之,学生会慢慢听出其中的韵味。在采访陈尚文老师的过程中,陈老师回答起问题可谓滔滔不绝,但此时陈老师身体并不是特别的好,但提起当时说唱的教学情况仍旧容光焕发。

80年代末期,在课程设置上又增加了民器和戏曲课,呈现出不断完善课程设置的趋势,在教学内容上赵老师除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外,还提到了课堂教学内容中应教授我们传统的尺谱、减字谱等等记谱方式,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今天高校专业教学的课堂上我们所用的几乎都是五线谱,简洁易懂,非常精确的记谱方式。而我们的传统的记谱法是与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的“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相结合的,作为老师在传统音乐的课堂上应该教授学生学习我们传统记谱方式,至少做到让学生能识谱,在需要演奏或演唱传统记谱法谱例的时候可能会唱,会演奏,结合我们“口传心授”的传承方法,让学生体会我们传统音乐中的精华。对于呼吁在高校中要重视中国传统音课程,但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一问题,赵老师认为,现在在一些院校里教学,虽然硬件设施比过去好,但不能只依靠播放光盘,现在很多光盘的曲子都是加工过的,学生不能更多地体验到每一个地区,每一个民族的各自的特点。因此可以看出教师的课堂内容与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态度都会有影响。

同期,苏老师开始教授民歌课,课程设置上跟往年并无不同,还是一周两节,课程要修满半学期。苏老师是作曲专业出身,对传统音乐的教学有着自己的教学方法,强调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教材上面,也是学校内部编撰教材,但这期间出版了很多传统音乐的教材类书籍,可供教师参考的书籍多了起来。

吴老师也于80年代末期开始教授戏曲与说唱,因本身是学习京剧出身,自己的唱功很不错。作为传统音乐的教师有实际的学唱经验,对于他理解曲目与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吴老师经常在课堂上示范各种唱段。可以看出吴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对于学会唱一首曲子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唱下来不代表学会,唱山韵味,才叫会唱,才能掌握一个曲种的精髓。在釆访中,吴老师先后强调了儿次作为传统音乐的老师并不是掌握一些理论知识就可以,必须自己会唱,并且唱得好,老师教得好是学生兴趣的前提。因此,可以看出,作为传统音乐的老师不但要累积音乐本体知识,也要自己真正掌握其中曲子的精髓,谈何容易?今后不仅是我们的高校要给予传统音乐足够的关注,整个社会更要给予我们的传统音乐足够的关注,以便让我们本IX族的文化更好的延续下去。

(2)现状采访小结

不难看出,在课程设置方面,依旧是分为四人类教授,课程的时间也与原来相当。但是却分为不同专业开始教授,削减了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课时量,但是课时量的减少意味着他们接触和学习传统音乐的时间也减少了很多,那么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能保证将以前教学内容全部完成,一定存在难度,在我们传统音乐还只是处在西方音乐教育模式的弱势位置下时,课程的设置也必然起到奠基作用,因此保证我们的学习时间与课程量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如何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很少涉及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主要是音响和文本资料都太少。对于这个问题个人认为,首先,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就不是民间音乐了吗?其次,关于文本资料和音响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共同关注的,需要我们的学者、专家和高校的老师一起努力搜集资料,将有空缺的这部分内容增加到课堂上,不然这部分的内容就要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了。在学生态度上通过调查可以发现,从最初50年代到现在没有哪一代的学生开始就对传统音乐表现出非常大的热情与兴趣,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慢慢喜欢传统音乐的,因此笔者认为我们不能一味强调学生的兴趣不足而使我们的传统音乐传承起来有困难,老师的观念、方法、内容的选杼都会对学生有很大影响。

2.南京师范大学

课程设置上,南师是将传统音乐的五大类内容:民歌、说唱、戏曲、民器,歌曲合成一门课来上,每周两节课,修满一学年。教学内荇上主要也是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江苏地方特色的音乐,教师都会给予比较多的关注,学生也因为生长环境比较容易接受。教材上,教材类书籍的增多,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杼不同的教材。在高校能不能传承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这个问题上,笔者认为当地的民间艺人与艺术团体或者文化馆,对传承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当然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由于民间音乐生存环境的改变,传统音乐原本生存的环境不断被现代社会冲击改变,只靠民间艺人或一些艺术团体去传承,音乐文化很难不继续流失,而高校是一个教育的载体,一个传承文化的载体,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需要高校这样的一个文化载体,因此我们的高校也要参与到传承传统音乐的文化的队伍中,从文化层面理解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使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继续与发展下去。

笔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在高校里面推动传统音乐课程还面临一些问题去解决,胡老师就提山,缺乏视频及音响资料,虽然现在教材后面有些会附一些光盘,但还是不够,纸上谈兵的效果一定不好。音频资料不充裕,是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都会提山的一个问题。笔者呼吁,首先,我们的专家和学者可以将自己很多年的田野调查中有价值的音频资料出版,让我们有需要的老师与学生能够多一些对传统音乐的了解、其次,建立我们的共享音频的网站,以供大家互相学习与交流。最后,教师在课余时间可以走进民间,走进地方特色的传统音乐团体中去做田野调查,去搜集资料,将搜集的音频资料第一时间带到我们的教学内容中,同时也鼓励学生多走进民间,多去做自己感兴趣的田野调查,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有了专家、学者、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这个问题一定会得到缓解,也会为我们保护与发展传统音乐文化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3.南京晓庄学院

板老师是传统音乐的博士毕业,因此对传统音乐有着深入的研究,又可将自己的研究内容和自身对传统音乐的理解带入课堂。在我们高校的教学中也存在教学内容与研究内容脱节的现象,如何将最新进展的研究内容与我们的课堂内容相结合也需要老师在获得的资料与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另外,板老师提到的他多次民间田野采访获得的音频资料拿到课堂上来讲授效果不错,更直观,也更容易把这个节日或者仪式中音乐的功能和作用讲清楚。叶老师于2008年在晓庄开始传统音乐的教学,通过釆访可以了解到,晓庄的教学的传统音乐课程是从2000年之后开设的,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还处于探索完善的阶段,笔者认为传统音乐的课程在大一开设比较合理,便于学生对传统音乐有个基本的认识,打好学习传统音乐的基础,在此之上选择一些感兴趣的选修课,进一步加深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在教学内容上,传统音乐的四大类内容都会涉及,理论与听唱相结合。但课程内容中还很少涉及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也存在空缺。教材方面是教师自主选杼教材,能更合理的与自己的教学内容相结合。笔者认为,高校中传统音乐的老师如果能共建一个音频资料的共享平台,对获得更多的音频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将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这需要我们学者和专家的共同呼吁,也需要教师和工作在第一线的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另外,高校中师资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由于“欧洲中心论”的影响,前些年学习西方音乐的学生非常多,而传统音乐的学习者就少了很多,造成了现在高校中传统音乐的师资没有那么充裕。因此,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学习兴趣以及民族认同感已然成为当务之急。

4.江苏教育学院

薛老师也是传统音乐的博士出身,自身也还在不断的探索如何完善教学内容,不仅仅让学生掌握传统音乐本体的知识,也希望他们能深层次的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存现状。在课堂内容上会将最前沿的学术信息带到课堂上与学生探讨,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会将自己在民间的采访经历带到课堂上,让学生感受最真实的民间音乐与民间习俗。但由于课时量有限,只能不断地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或者寒暑假去做田野采风,反馈回来信息在课堂上与同学共同交流。

(二)对四所高校采访调查的思考

通过笔者的走访调查与研究发现随着“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推进,高校音乐教育传统音乐课程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方式与手段、教材使用等方面都有了阶段性提高,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同时,有些地方仍有不尽人意之处,需要进一步的提高与改进。如高校传统音乐的课堂教学所取得的实际收效并不十分理想、学生对丁中国传统音乐的关注程度不够、对于如何更有效的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对传统音乐的学习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如何正确看待传统音乐的价值等等问题上还应该进行深入的研讨和探究。以下就分别对课积设置、教学内容、教师队伍、教材等相关内容进行论述。

1.课程设置的思考

(1)传统音乐课程设置

从课程设置上看四所学校,除了南艺是两学年,按民间音乐的四人分类法单独设课外,其他学校都是一学年或半学期的时间,并且按四人或五人分类法合成一门课。闪此在课程设置上南艺作为专门的艺术学院有其一定的优势。与西方的课程设置与安排比较,可以说在课程的时间上并不算多,高校课程量紧张有目共睹,但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理应是我们最先要掌握的。通过走访调查发现高校中关于传统音乐的选修课程比起西方音乐的选修课程也是少了很多,在本来课程量就不多的今天,要学习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需要多开设一些相关课程,学习的课程量多了,课程时间长了,学生对传统音乐就会慢慢了解得多一些。

“由中国人创造,为中国人所拥有,它既是传统的,也有新生的,它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发展而来的,也是要发展下去。”

在西方音乐充斥在专业音乐教育中的今天,如何学习外来音乐文化,同时也能继承本比族的音乐文化传统是我们课程设置中的一个火问题。我们应该首先认清自己,掌握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笔者认为,课程时间是保证课程内W与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对四所高校教师采访的过程中,他们也提出希望能将课程时间扩充,以便于将多一些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在此,笔者呼吁高校能将传统音乐课程设置必修课时间延长,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讨论如何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闪此,我认为,四年本科学习阶段至少有两年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必修课,另外两年开设与此相关的选修课,本科四年不间断的学习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这样的学习氛围将无形的对学生形成影响,只有高校本身重视传传统音乐课程,加大课时量,才能从根本上引起学生的重视。

同时也可以开设一些有利于传承与发展传统音乐的选修课程,首先,可以开设与传统音乐本体知识相关的课程如:《传统音乐律制分析》、《戏曲欣赏》等等,其次,各所高校还应积极筹备地方特色的选修课程,使我们的高校为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贡献自己一部分力量,学生在自己生活的区域耳濡目染也更容易接受与学习。最后,应该将我们的传统音乐放到文化的大背景去学习,我们的传统音乐学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学科有很多重合的地方,因各个学科看待同一问题的理念与角度不同,开设一些这样相关的人文类的课程,如:《文化人类学》、《教育人类学》、《民俗学》等等,会在不同的学科之间产生对话,得到启发,更有助于我们从文化的层面更好的理解我们的传统音乐虽然这种课程在音乐学院开设起来有很大的困难,但我们要努力倡导在各个学科之间加强“对话”真正通过交流沟通将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继承与发展下去。

(2)少数民族音乐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南艺在2009年开始开设少数民族音乐的课程外,其他三所学校都没有开设。原因都是高校课程量有限,加之音乐资料较少和缺乏教师很难单独开设少数民族音乐。

在传统音乐方面,这可以说是一个空缺,在提倡音乐教育多元化的当代,我们国内的少数民族音乐更是我们应该首先要学习与了解的。少数民族音乐是本民族音乐文化整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生成受到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影响,与我们汉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之间有着不容忽视的联系。在音乐教育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加强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与整理。

中国有56个民族,除了有丰富的汉族音乐,还有生活在不同地域保留着他们各自特色的55个少数民族音乐,各民族的文化在生成过程中都会受彼此的影响,现在提倡音乐教育多元化,首先就应该学习自己国家少数民族音乐。不深入了解其他各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就不可能全面的了解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近些年,一些学者勾专家也致力于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出版了相关书籍,如杜亚雄的《中国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桑德诺瓦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田联韬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上、下)等等,这些书籍都有利于我们的教学参考,笔者在此呼吁学校应弥补或者加强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尽快在专业音乐教育中开设少数民族音乐的相关课程,有计划的介绍各少数民族音乐的代表曲种与曲目,使学生深入学习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

在学习少数民族音乐时,不应该把学习重点放在不同的民族、文化族群对汉族的社会和音乐文化做出贡献的方面。相反,应该站在新的高度把学习重点放在汉族音乐文化与社会是如何在不同文化、民族的合成和互动过程中产生。“帮助学生从另一文化群体的视角来看待,帮助学生将其自己的文化群体与另一个文化群体进行比较和对比,以帮助自己的文化群体与其他文化群体建立积极地联系。”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之间与民族之间更是需要如此学习。通过学习和了解我国各少数民族音乐,培养学生理解和包容文化多样性的能力,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与沟通,使多元化的音乐教育真正在我国少数民族音乐课堂上得到实施。

2.对教学内容的思考

(1)记谱法的变更

通过对四所高校中传统音乐课老师的走访调查发现,从最初开设传统音乐相关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程到今天,老师的教学内容是不断在随着时代的进步更新,并没有死板固定的教学内容。但当下一些传统的音乐文化知识被慢慢淡出课堂的视野,比如在采访中,一些年长老师提到在八九十年代教授传统音乐的课程中还会教授工尺谱,但在今天笔者调查的高校专业音乐教学中,却很少涉及工尺谱的教学,所使用的记谱方式也主要是西方记谱法的简谱和五线谱,而我们传统的工尺谱、古琴减字谱、俗字谱等记谱法几乎已经不见了,不得不说对我们音乐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们的记谱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我们传统音乐的文化观念,逐步失去识读传统音乐的乐谱能力,使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发展受到抑制,导致在我们的音乐教育体系中没有话语表达权。

可能有人会反问:西方的简谱,学习起来简单,使用起来便利。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现在反过来再学习落后的工尺谱或者减字谱等等岂不是一种倒退?什么是先进?什么是倒退?在后现代的语境下,是一种开放的学习态度,我们需要考虑我们传统的记谱法是不是真的“落后”,它是经过几千年的沉淀提炼山来的,是符合我们传统音乐中“不确定性”的原理,与我们自己民族的演唱、演奏中的‘即兴性”是紧密相连的。如果我们都不去学习自己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那么我们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下,怎么在世界立足?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全部否定西方音乐以及它的记谱法,而是要有的放矢地去学习。作为专业性的音乐教育,在传统音乐教学课堂上,首先老师在课堂的教学内容上要为我们的学生讲解和介绍传统的几种记谱方式,其次要提供给他们学习与使用的机会,在传统音乐的课堂上提供一些传统记谱法的歌谱供学生学习。最后,不单单是在技术上学会使用,更要在文化的角度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学习的不仅仅是一种记谱方式,而是了解传统的记谱方式是如何存在发展的,今天学习的记谱方式也是我们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笔者建议在我们的传辑音乐的课堂上要学习一些我们本民族传统的记谱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提供学生更多识谱,读谱的机会,不断加强训练,广泛使用。(www.xing528.com)

(2)“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

“口传心授”即在一定的程式基础(变现为基本的曲调、曲牌,基本的板式等)之上进行,乂不着意于乐谱标示的如何详尽,而是用“心”和“口”传授乐谱上无法记载的可感内涵。作为传统音乐的教师应将“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与以乐谱为载体的传承方式都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体会在学习过程中两者之间的异同,在“口传心授”的学习方式中更多的有学生自主学习的部分,而且没有所谓统一的正确与错误,更多的是经过老师的引导之后,学生自己对曲子的阐释。

现在很多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束缚在乐谱中,离开乐谱寸步难行,而在“口传心授”的教学中,有很多即兴的成分,可以解放这种惯性思维。过去,“我们倾向过多地定位在‘演奏正确的音’(当然,这是两方音乐古典传统的要求的)上面,以致过分地强调。现在是打破我们人家所习惯的趋同方式,增加一种即兴表演所需要和有益的音乐趋异手法。”笔者在此并不足提倡将“口传心授”的方式代替这种确定性记谱方式,而是希望将“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与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更好的联系起来。

中国的传统音乐一直以来都是以“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为主,但通过对四所学校老师的访问调杏发现,在今天的课堂上,却几乎很少使用的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当然也不能因为现在提倡“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就一味将“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全部照搬到课堂上。要在高校的课堂上找到适合它的教学方式。由于我们传统的记谱方式,只记录乐曲的骨干音,传承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依谱传承,其精髓就在于“口传心授”。而我们今天纯粹五线谱或者简谱的教学方式中,并不是能完全将民歌或者曲艺中强调的韵味表达出来。

如果只是专注于把乐谱所标示的符号唱出来,那么传统音乐的韵味是很难唱出来的,比如陕北的民歌,那种辽阔的音域,是所在的地域特征,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等说赋予的。只有了解了这些,并且结合当地的方言才能慢慢唱出其中的韵味,而不只是单凭一张乐谱就能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要明白为什么重提在高校中学习“口传心授”的传承方法,这不是一个空的口号,而是符合我们的传统音乐的传承方法,正是它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让传统音乐得以延续的同时还有创新,让每一代传承它的人赋予它新的生命力,而不是刻板的将这首乐曲固定在一张乐谱上。因此我们高校的传统音乐教学课堂要重新看待“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

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形态,历来就是通过“口传心授”的传习方式来传递的,为传承者留下了很多可以即兴创造的空间,因而其传播方式的艺术本质,仍然具有明显的“口头文化传播”特征。这一传承方式是符合本民族的地域及人文特点的。

(3)在“不变”中求“变”

“传统与变迁”是近些年的热门话题,随着时间的前进,我们的传统音乐不可能在方方面面都保持原貌。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都在不断变化,在原有的基础上,总有些传统音乐会吸收新的营养,慢慢变成传统音乐的一部分,继续传承下去。

“变”是促成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富多彩和音乐传统不断延续、发展的生命力的所在。”黑格尔说:“文化传统……通过一切变化的因而过去了的东西,结成一条神圣的链子,把前代的创作给我们保存下来,并传给我们,但这种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接受过来的东西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仍然永远保持着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这种传统并不楚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河流,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的愈大。”

今天的传统音乐在几千年的传承过程中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能够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作品是经受过时间的考验的。对于传统音乐作品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我们也应该运用辩证主义的思维方式来对待。对于历经时间的考验而传承下来的部分,我们要肯定与继承;对于变异发展的部分,我们也要辩证的接受它,并且要让学生了解社会文化变迁对音乐传承的影响以及音乐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关系。尽管传统音乐文化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产生一些变化,吸收新成分,但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和变化并不是突然变化的形式或者中断性的跳跃,而是以渐变的形式进行的。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教师要有的放矢的选杼教学内容,在尊重原貌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真正在“不变”中求“变”。高校的传统音乐教学应发挥高校的自主性,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民间的传统音乐教育与高校传统音乐教学有机的统一融合起来。以理解和学习真正的音乐生活世界为主的。

同时,笔者认为在传统音乐的课堂上并不存在标准化、统一化的唱法或者演奏法,每个学生在真正理解这酋曲子之后,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把它阐释出来,并不需要程式化的技巧性要求,不以“培养音乐家”为最终目的,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使课堂的教学结合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创造性的互动转化,使课堂教学真正異有开放性和灵活性。通过传承使学生认识到民间音乐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文化意义与功能。认同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功能音乐所体现出来的音乐教育S的多样性比追寻统一标准的音乐教育目的更有意义。

(4)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的缺失

通过对四所学校传统音乐课程教师的访问发现,在课程内容上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的教学内容比较少。对于课程内容中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的缺失,呼吁专家学者给予更多的关注,高校教师也要将我们的研究现状及时带到课堂上。这三部分也是我们传统音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摒弃这部分不讲,属于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的这部分就真的会因为学生完全不了解而渐渐被遗忘。即使宫廷音乐、文人音乐中的一部分已经慢慢“失去”它的表演场所和价值,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消亡,现在我们民间音乐中的一部分其实是被宫廷、王府以及地方官府的一些乐工带到民间慢慢传播开来,有一部分是由过去在宫廷演奏的乐手传播到民间,也有一部分文人音乐是慢慢在民间经过改造变成今天我们在民间搜集到的音乐。它们是如何流传到民间,经过了哪些改造?又增加了什么新的内容?这些都需要我们“历时性”的去看待和学习,去探究传统音乐本身的面目,真正意义地去学习与把握我们的传统音乐。而宗教音乐在我国的寺庙以及道观里还依然盛行,这是依旧活生生的传统音乐,值得我们学习与继承。如何在规定的课程时间里有效的调整我们的教学内容也需要老师做足一些准备工作,慢慢地加入这些内容。

(5)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认同感

通过采访可以看出,不同的老师在教学内容上也都尽可能地随着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的增减内容。有的老师还在传统音乐的某个方面继续自己深入的研究,还有一些老师通过课余的时间自己深入民间走访调查,把自己亲身经历和参与的民间音乐的传承过程带到课堂上,这当然是好的,也是正确的,但在这基础上,笔者认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内容中,教师不仅要讲授音乐本体的唱、奏等技术层面的知识,同时要引导学生从传统音乐文化的角度来理解,笔者认为,传统音乐的教学、如果只是从当下讲解传统音乐的本体知识,即使学唱或者学奏的再好,那么学到的只能是局部没有整合的音乐本体知识,对于传统音乐是如何传承,又是以何种方式传承下来,它的音乐文化以及它存在的机制就一无所知。“理解音乐是理解音乐的存在(即人与文化、人与世界、人与社会)而非只理解存在中的‘作品’”。只有在深入了解了音乐文化产生的历史渊源、社会环境、风俗习惯等条件下,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因此我们不仅要致力于音乐本体的传承,还应该注重从文化的层面讲解传统音乐,将传统音乐与传统文化整合起来。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构建是受到中国特有的艺术观念、哲学观念与美学观念的影响,传统音乐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个性。在传统音乐的课程上应该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冋感,文化认同感。“学校应帮助学生形成三种高度相关且受到多元文化教育者特别关注的认同:一个人是文化认同,一个是民族认同,一个是全球性认同。这些认同应该是明确的、反思的、积极的。一个有着明确的反思性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全球认同的个体会明白这些认同是如何发展出来的。他们也可以周密而客观地审视其文化群体,国家和世界,并且理解这些认同对个人和大众的意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老师要在传统音乐课堂上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认同感,让学生真正从文化的层面来理解我们本民族的文化。

这样的教学内界如何在本来就课程不算充裕的课堂上实施辟定是有难度的,比如教师在具体课时、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安排上,音乐本体教学与音乐文化的融合上等等。作为教育轴心的高等教育应该率先担起这个重任,打破以往只注$音乐本体技巧上的教授方式,将传统音乐与文化,与生活世界的音乐相联系。以上对传统音乐教学内容的定位并且只是着眼于目前一时课堂的收益,而是从长远培养对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的认同感从发。在实际的音乐教学内容上,传统音乐本体不应脱离音乐文化单独讲解,否则一时学会的技巧上的唱、奏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现存的传统音乐不断衰退的局面。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传统音乐的兴趣,更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更是在高校的教学中增加一条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道路。对大学生来说,一堂课只是在当时需要学会掌握不同风格的曲种及唱腔,必然不及联系了文化,摆正了民族认同感的观念之后所学习的整体性传统音乐更有其实在的意义。

3.对教师、教材的思考

(1)对教师的思考

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博大精深,作为教师本身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掌握不同,加之教学年限的不同,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在采访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作为教师在传统音乐课堂的重要作用,有几位老师都提出教师教得好是学生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关键因素,那么作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一名教师要在哪几个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论述。

作为传统音乐课的老师,首先本身对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要有浓厚兴趣,因为这门课程是一门需要不断总结和积累的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中国地域幅员辽阔,想要掌握不同地域的风格特征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在教学的间隙还要继续不断地学习,甚至深入民间,去做田野调查,了解最新的传统音乐的生存状态,这样也能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鲜活的民间实例。在教学上,风格多样的民歌和剧种亲自示范一些,尤其是本地区地方特色的音乐要关注,也是更需要掌握的。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作为高校传统音乐的老师如果对传统音乐本身的了解都知之甚少的话就更谈不上进行学术研究了,而且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也必然是有限的,课堂教学氛围也很难能够活跃和生动起来。所以,作为高校的传统音乐教师要对传统音乐文化有浓厚兴趣才能在教学工作以外努力搞好学术研究,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同时及时掌握专业领域内发展的最新动态,研究教学目标与方法,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能力。

其次,传统音乐文化的老师承担着对课程内容的选杼和整理,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传授,在传统音乐的课堂上应把过去优秀的曲目教授给学生,在掌握一定数量的曲目后,也要在质量上达到传统音乐文化中神韵的要领。作为传统音乐的教师要能亲自示范各地区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歌曲,尤其结合当地方言才能唱出真正民歌的韵味。亲自传授各曲种的唱腔、念词、动作等,强调和处理微妙的细节变化。突出口传心授中最直接、最直观的范唱,让学生学会在这样的过程中集中精力抓住要点开始模仿,在模仿的中不断改进,使学生对整个的教学过程有一个深入的整体性的认识。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改变过去“支配者”的身份,笔者认为高校传统音乐教师应该在角色上做到既是不断地学习者又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引导者,让传统音乐的课堂符合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规律,让学生参与到这个互动的教学中,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敢于交流,而不是机械式的只管全盘接受。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比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让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用当地的方言演唱当地的民歌,加强同学之间对不同地区音乐的兴趣。

再次,教师不单要在音乐本体上有扎实的功底,更是要对传统音乐文化有着深入的认识,才能培养学生从文化认同感,民族认同感来学习。传统音乐不只是简单的音乐形态,而与其历史、文化、生活风俗、信仰有关。在高校传统音乐教学的课堂上,对传统音乐作品在演奏、演唱上的学习对丁-掌握传统音乐同然是必要的,但是仅仅局限于在音乐本体技巧上的学习,并不能真正理解传统音乐的价值及内涵。因为传统音乐本体是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相联系的,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同时在音乐本体中创作者主体对社会文化、生活习俗、内心情感的表达,因此只有将传统音乐归结到其产生的独特文化氛围马历史的积淀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内/土含义。“所有的学生都将会面临这样的事实:他们每个人的观点都不同,与老师的不同,与作者的不同。所有的学习者都将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转换各种观点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将参与文化的创造。——而不只是简单的接受。”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重视他们通过对自己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之后的“即兴创作”或者“即兴表演”。作为传统音乐的老师在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承担保护与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责任。使传承由最初的不太感兴趣到逐渐认同产生兴趣再到有意识的主动学习,实现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目的。随着信息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作为我们传统音乐的教师更是要利用多元化的信息渠道,不断地充实自己,不但加深对音乐本体知识的了解还要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文化修养。

最后,学校要多鼓励教师参与有关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专题研讨会,多去参与短期培训学习班,让教师参与更多的研讨会,多与专家交流,多听取有益的建议,把最新的理念与方法带回到我们的课堂上。同时,各地方院校之间要多加强传统音乐文化的教学交流,把自己认为值得学习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推广开来,同时对存在的问题一起商榷解决的办法。

(2)对教材的思考

通过对四所学校的传统音乐课程教师的走访调查可以看出,南艺在最早开设传统音乐课程的时候,教材是教师自己或与教研组的几位老师一起编写的,在搜集资料和谱例方面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同时也在自己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收获了很多,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毕竟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学校的内部教材通过几个老师的编写,内容上涵盖的不是很丰富,多少会有一些疏忽。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的专家与学者不断深入的搜集传统音乐的资料,深入的研究,出版了很多与传统音乐相关的书籍,给我们的教师提供了很多选择的余地,课堂内容更充实和丰富。但不难看出,四所学校的传统音乐的教师所使用的教材都没有统一,笔者认为这更体现了我们教育中的多元化的选择,让教师更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而我们各地区的地方性高校音乐学院更应该根据本地区的特色音乐,编写自己的教材,有计划地对我们本土的音乐给予更多的关注。

4.对学生态度的思考

在高校专业音乐教育中,不少学生把对西方音乐技术的掌握当成全部的学习目的,“即音乐:艺论层面(美声唱法、乐器演奏法、作曲技法、公共音乐教育法)等,而在理解意义与批判和自我反省这两个认识层面上很少思考和产生兴趣。”尤其是对我们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味强调学生对传统音乐不重视,显然只是看到了表层的现象。学生为什么对本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不感兴趣?原因是什么?

首先,与我们的社会大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今天市场上畅销的碟片及网络上流行的音乐就能看出我们社会大环境下人们的音乐审美倾向,最受欢迎的都是欧美的古典音乐以及流行音乐。虽然也夹带着一些我们的流行音乐,但涉及传统民歌和戏曲等等的相关音乐,简直寥寥无几,而喜欢听的也只是少部分的听众。它在大众传媒及青少年中处于一种边缘化的位置。虽然我们专业音乐教育中的很多学生很早就开始接触音乐,但大部分学的是西洋乐器,比如钢琴、小提琴等等,最初接触的都是西方的音乐,听的更多的是莫扎特,贝多芬等国外名曲。这当然与我们的历史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初进高校很难一接触就让学生对传统音乐感兴趣,况且高校的课程也只有一两年的时间,能在短期内迅速掌握我们传统音乐的精髓并不是现实的事情,高校中的传统音乐课程对于我们音乐学院的学生来说并不是普及或者只是在最后的结课的时候达到感兴趣就可以的。笔者认为高校传统音乐课程更重要的是提升我们音乐专业的学生对传统音乐本体知识进一步的掌握,对传统音乐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

其次,与我们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有关。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高校开始人规模的两学东渐,模仿苏联的教学体系,全面学习苏联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些措施在促进我们音乐教学体系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问题,相对忽视了建立符合我们本十音乐教育的体系。同时在50,60年代整个学校教育更注重的是对数理化的学习,而对人学学科的淡漠使我们的学生忽视了传统音乐中的人文知识与人文内涵。70年代末期文革结朿以后,恢复了中断将近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随之而来的是一股高考的热潮,伴随着狂热的“高考热”,我们对考试结果的注重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淡漠了对人文知识的学习热情,慢慢成为了“应试教育”下的产物。20世纪末,乂开展了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教育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强调高等教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高等教育近些年一直在追求实用知识的教育,而学生也多以获得实用知识为目的。在这种知识论和工具论的指导下,我们的高校忽视了对完整的人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忽视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虽然人们逐步认识到技术化能力的缺陷,但由于长期受其影响并没有有根本上走出这种误区。在这种追求既得利益的教育模式下现在高校中音乐学院的学生更重视的是自己小专业的技能,更希望通过四年的学习在小专业的技能上有大的提高,而对于需要长期积累,需要通过对文化的理解来学习的传统音乐总是没有足够的精力学习。

我们要清楚“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选择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等而促进文化与人的发展,反映了教育基本功能的客观确定性。”认清了教育的基本功能我们就要确定我们高校音乐教育的培养方向,培养传承文化的人,传承音乐文化的学生。而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课正是在传承我们本说族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

最后,学生自己要端正对传统音乐课程的态度。首先要从观念上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我们的传统音乐?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是什么?国外音乐文化固然值得我们学习,但学习的目的中一部分是将其理念与内容更好地与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相结合,为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方法。学生要明白我们今天所能听到的传统音乐或者看到的关于传统音乐的表演并不是“落后”的糟粕,而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精华,是在历史生活中创造的文化财富,是有其存在的历史价值及其传承价值的。作为音乐学院中音乐专业的学生,我们需要首先了解与学习我们本民族的音乐,而想要真正认识与学习我们的传统音乐,必须要先了解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就音乐而学习音乐,只能学到音乐的本体知识,而通过音乐与文化结合的理解,才能更深刻地明白作品的历史发展及文化意义。

因此笔者认为,在传统音乐的课堂上对学生不感兴趣的态度问题,不能只单单归咎予音乐学院的学生没有抱着认真的态度去学习,而要看到其不感兴趣的本质问题山在哪,需要我们的社会、家庭、专家学者与教师、学生共同的努力解决我们当前存在问题,使我们的学生在本国本民族的成长下真正热爱自己的传统音乐,不但了解自己的传统音乐,还能将我们的传统音乐传承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