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高校音乐教育的实证成果

当代高校音乐教育的实证成果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1.调查方法本次实地调研选取国际国内通用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来对受试者展开心理健康测试。90,表示该量表由90种心理病态表现所组成,每种病态表现对应SCL-90量表测试问卷中的一道问题。因此,对186份高校大学生SCL-90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结果可见,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这六个因子类别的症状严重程度方面是高于平均水平的。

当代高校音乐教育的实证成果

(一)大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1.调查方法

本次实地调研选取国际国内通用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来对受试者展开心理健康测试。即,由受试者填写SCL-90症状自评问卷,由测试者汇总该问卷答案并按照量表的计分规则算出各测试项目及所属因子类别的得分。

本研究所釆用的SCL-90量表,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rogatis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编订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CL”即英文揝Symptom Check list”的缩写,即“症状自我核对、测试”之意。90,表示该量表由90种心理病态表现所组成,每种病态表现对应SCL-90量表测试问卷中的一道问题。在SCL-90量表中,这90种心理病态表现又被划分为十个因子,即十个大类,分别是:“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即未能归入上述九个因子的心理病态表现)。将某个因子所对应的各项心理病态表现得分之总和除以该因子所包含的项目数,即得到该因子的因子分。我们认为,因子分是能够比较集中反映受试者某一类精神健康问题状况的得分,在本次调研中,将以因子分来表征和评估受试者或受试群体分布在各因子类别中的心理健康指标及其心理健康程度。

2.调查过程

笔者从某市两所高校大学生当中,分别随机选取100名在读学生发放SCL-90症状自评问卷,并请求其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来逐项填写量表中的内容。本次调研共发放SCL一90症状自评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0份,其中有效问卷186份。问卷的回收率为95%,回收问卷的有效率为97.89%。

在SCL-90量表中,当某一个具体症状项目得分或类型因子项的得分均值在0~1.5分之间,表明受试者没有感受到自身具有该项目或该类型因子项所描述的一种或一系列精神心理症状;若得分在1.5~2.5分之间,则表明受试者主观认为自己存在该项目或该类型因子项所描述的一种或一系列精神心理症状,但症状较轻,症状出现的频率也不是太频繁;若得分在2.5~3.5分之间,则表明受试者存在该项目或该类型因子项所描述的一种或一系列精神心理症状,且病情等级为中度,症状出现的频率为中等频度;若得分在3.5~4.5分之间,则表明受试者存在该项目或该类型因子项所描述的一种或一系列精神心理症状,且病情比较严重,症状经常出现;若得分在4.5~5分之间,则表明受试者存在该项目或该类型因子项所描述的一种或一系列精神心理症状,且病情十分严重,症状贯穿、伴随受试者的日常生活,累积到了相当的强度。186份大学生SCL-90问卷调查结果数据可见,参与调研测试的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这六个因子类别所得分值均大于1.5分。这表明,参与调研测试的大学生存在轻度的、为上述因子类别所包含的一系列精神心理症状。

当然,上表只是展现了186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平均水平。因为若平均值M等与1.5,那么,自然就有相当数量的受试大学生其项目因子得分高于该平均值。因此,对186份高校大学生SCL-90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结果可见,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这六个因子类别的症状严重程度方面是高于平均水平的。

3.调查结果

(1)对焦虑情绪的分析

焦虑是人类面对压力时的正常反应机制。适度的焦虑会鞭策人提高处理事务的效率。然而过度的焦虑则会适得其反,令人感到烦躁而难以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工作及学习中去。参与调研的186位大学生,其“焦虑”项的平均得分为1.55分,属于受试者主观认为自己存在“焦虑”情绪,但症状较轻,症状出现的频率也不是太频繁的程度。然而,考虑到有相当数量的受试学生其“焦虑”项的因子得分高于该平均值,故而笔者认为来自学习、就业、竞争等方面的压力所导致的“焦虑”已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一项主要心理问题。

(2)对抑郁心理的分析

抑郁是人类面对不理想境遇时的一种正常反应。如果抑郁情绪维持时间短,则不属于心理疾患。但若维持一个月乃至三个月以上,则应属于心理症状,有可能对人的学习、工作与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从表1的调研数据可见,参与调研的186位大学生,其“抑郁”项的平均得分为1.65分,属于受试者主观认为自己存在“抑郁”倾向,但症状较轻,症状出现的频率也不是太频繁的程度。然而,考虑到有相当数量的受试学生其“抑郁”项的因子得分高于该平均值,故而笔者认为来自学习、就业、竞争等方面的压力所导致的“抑郁”也已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一项主要心理问题。

(3)对交际障碍的分析

交际障碍在SCL-90量表中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这个因子项,也表现为“恐怖”因子项下的“社交恐怖”等题目。调研数据可见,参与调研的186位大学生,其“人际关系敏感”项的平均得分为1.9分,属于受试者主观认为自己存在交际障碍问题,但症状较轻,症状出现的频率也不是太频繁的程度。然而,考虑到有相当数量的受试学生其“人际关系敏感”项的因子得分高于该平均值,故而笔者认为交际障碍也已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一项主要心理问题。

(4)对其他状况的分析

除“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这三项外,参与调研的186位大学生,在“强迫症状”、“敌对”、“偏执”这三个因子项上的得分也高于1.5分。这说明,受试者主观认为自己存在“强迫”、“敌对”、“偏执”等因子项描述的症状,但症状较轻,症状出现的频率也不是太频繁的程度。然而,考虑到有相当数量的受试学生在上述三个因子项上面的得分高于该平均值,故而笔者认为“强迫症状”、“敌对”、“偏执”倾向也已成为困扰大学生的几个主要心理问题。

(5)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原因分析

众所周知,当前社会是一个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而大学生中一部分人很容易导致其在入校伊始就存在着一定的失败感和自卑感。而入校后,如果学习成绩不能得到有效改观,则很容易产生对于前途的悲观失望情绪。久而久之,就容易演变成为抑郁情绪。而大学生在求职竞争中又会遭遇强大竞争压力,这则会相应地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发其焦虑、强迫等心理症状。而在自卑、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困扰之下,大学生很容易走向自我封闭,这又容易导致“偏执”的思维方式,甚至引发对于周围环境乃至整个社会的敌对感和破坏欲。而且,通过笔者与一些学生座谈了解到,他们都背负着父辈乃至祖父辈的希望,而高考的挫折却使他们心中的压力和自卑感迅速得到了强化,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的“焦虑”、“抑郁”、“偏执”、“强迫”等不良心理倾向。

(6)当代大学生心理调节的需求分析

综合上述观点,相当部分的当代大学生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等六个主要因子项上已显示出轻度的症状。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他们亟须得到包括音乐心理调节在内的各种外在干预措施的帮助和救治。而从专业角度来说,笔者更倾向于采取音乐调节的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当代大学生来缓解上述的一系列精神心理问题。

(二)实证研究过程

1.被试选取

本研究将个案法与实验法这两种研究方法加以综合运用,研究对象则选择在问卷调查中SCL-90自评量表多项得分较高的学生作为个案跟踪研究的对象。根据上述原则,笔者选定了高校的男生A和女生B来作为研究对象,展开为期一年的个案跟踪研究。

其中,男生A是21岁的大二学生。从日常表现来看,A似乎给人一种外向健谈的感觉,似乎并不存在心理问题。而且,其所学习的专业也被认为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所以在别人看来,A应该是一位拥有美好明天的学子。但是,进入大学二年级以来,A却频频出现焦虑乃至恐慌的情绪。不仅在学习与训练当中越来越难以集中注意力,而且与同学的沟通交流也较之以前有所减少,并且时常出现答非所问、逻辑偏颇的状况。据A表示,在课余时间他经常感到焦虑无助,甚至惶惶不可终日,冒出自杀的念头。根据笔者与其谈话交流了解到,A之所以出现上述状况,是由于其背负了父母及家族过多的期望,因而对自己要求苛刻,追求完美,对未来的就业、工作及人生道路上的挑战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恐慌情绪,因而在大学二年级就表现出了焦虑、恐慌等一系列心理症状。

而女生B则是20岁的大一学生。从言谈举止来看,B是一个典型的乖乖女。她性格内向,沉稳安静,不善言辞,动作拘谨,衣貌整洁。通过与B的交流发现,由于学习成绩处于全班中下游水平,导致她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感到非常沮丧,时常感觉到自己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仍然无法收获令自己满意的成绩。由于中学时期B的成绩一直处于班级前列,升入大学之后学习成绩停滞不前的状况所带来的反差,使得B怀疑自己的智商有所欠缺,学习能力较差,各项潜力不足。这导致B不仅非常自卑,而且感觉老师和同学也轻视自己。这实际上是她将自卑心理投射到了与周围人的交际当中所获得的偏颇感受。但是B并未认识到这一点,使得其自卑心理逐步加重,升入大学以来一直笼罩在低迷、痛苦的情绪当中。

通过与B的谈话笔者了解到,B虽出身于普通的工薪家庭,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均视其为掌上明珠,在其成长过程中对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物质、精神方面的关爱。这导致B小小年纪即感受到了长辈对自己的殷切期望,立志要努力学习获取好成绩来回报家庭。虽然B在中学时能够以优秀的成绩来满足自我要求。但高考的挫折以及升入高校以来成绩不理想的状况,使得B感到自己辜负了家庭的期待,也导致其自信心受到重大打击,自卑怯懦的心理暗地滋长并时时啮咬其心灵,致其委屈、痛苦而无奈。因此自怨自艾,不敢与老师、同学开诚布公地正常交往,以至于独来独往,逐步退缩到了自己的狭小心灵世界之中。

由于在A和B身上体现了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典型心理症状,故而笔者选择了他们两人作为音乐心理调节实验研究的跟踪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展开为期一学年的音乐心理调节教育,来观察两人各方面心理情绪的变化状况,以此来检验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心理调节所能发挥的作用。

2.实验设计

笔者分别与A的音乐公共课教师X以及B的音乐公共课教师Y进行了沟通,决定以举办多样化音乐课外活动的形式展开音乐心理调节教学实验。具体方法是,由教师X邀请包括A在内的10名学生,教师Y分别邀请包括B在内的10名学生,举行每两周一次的音乐课外活动。由于教师X和教师Y均表示希望依托此次的音乐课外活动来展开一定的教学试验,故而在选择学生方面不可能完全按照笔者的需要来进行。故而,笔者仅要求教师X所选学生中必须包括A,教师Y所选学生中必须包括B。其余学生则由教师X和教师Y任选,并且尽量回避A、B两人所知道的参与笔者所发放的SCL-90症状自评问卷的学生。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让A和B在不知情的前提下,以本身的自然状态参与到音乐心理调节教学实验中去,以便消除心理暗示的干扰效应,获取尽可能客观的实验结果。当然,教师X和教师Y在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其他学生时也难免会涉及曾参与笔者问卷调查的学生。经与笔者协商后,教师X最后选择的其他9名学生中包括一名曾参与笔者问卷调查的学生,但她与A并不熟悉;教师Y最后选择的其他9名学生中包括一名曾参与笔者问卷调查的学生,但她都与A并不相识。

对于这两名入选音乐课外活动且曾参与笔者问卷调查的学生,在本研究中将作为非重点的旁及对象来考察其对于音乐心理调节教学实验的反应。教师X选择的这名学生,笔者赋予C的称谓;教师Y选择的这名学生,笔者赋予D的称谓。

课外音乐活动每两周举办一次,每次2-3个小时。在进行完一个学期的课外活动后,笔者会分别委托教师X和教师Y对参与活动的所有学生发放SCL-90症状自评问卷,重点获取A和B的自评数据,旁及观察C和D的自评数据;待一学年的课外活动全部完成后,笔者仍会分别委托教师X和教师Y对参与活动的所有学生发放SCL-90症状自评问卷,重点获取A和B的自评数据,旁及观察C和D的自评数据。

以下介绍课外音乐活动的教学形式。笔者与教师X和教师Y共同完成本次音乐心理调节教学实验暨课外音乐活动的教学设计,通过协商决定主要采取三种形式来进行:

即采用多媒体设备来播放音频文件以及和音乐相关的视频文件、动画、图片及文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X和教师Y还会将自己制作的音乐欣赏“微课”视频嵌接到多媒体课件中,展开音乐欣赏“微课”教学实验。当然,多媒体设备的另一个主要功用在于播放音乐或视频来为体态律动或者其他音乐活动创造必要的情境和氛围。而且,音乐教师制作的“微课”还被传输到网络上,积累成为音乐欣赏“微课”站点。在音乐实验教学结束后,教师则借助微信平台,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笔记本计算机乃至台式计算机等各种设备访问这些站点,通过重温“微课”来实现移动式的自主学习。同时,教师利用微信聊天来对学生展开相应的解难答疑与讨论交流。

根据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体系,体态律动是帮助音乐学习者感受音乐并表现音乐的有效方式。因而在本次教学实验中,我们参考缪力先生的《体态律动课例达尔克罗兹“和乐动作”50例》一书的律动动作创编方法,设计了一系列音乐律动动作并引导学生展开律动练习。

微型音乐沙龙是对音乐教学中“小组课”这一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知道,“沙龙”是一种在17-18世纪由法国贵妇人邀请各领域艺术家和文学家所展开的音乐欣赏暨社交活动。到了今天,“沙龙”已被运用到了各种领域。只要是以具有某种主题的小型社交聚会,都可以被赋予“沙龙”的名称。因此,我们就将以音乐心理调节为主题的课外音乐活动称为“微型音乐沙龙”。因为在沙龙当中,每个参与者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沙龙是以轻松、民主、自由、愉悦的氛围而著称的。将课外音乐活动命名为“微型音乐沙龙”,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消解传统音乐教学的严肃性,从而为以音乐心理调节教学实验提供轻松而自由的氛围。而且,“微型音乐沙龙”不仅仅是一个名称,它还是一种方式。即,它代表了多样化的音乐互动、协作活动,比如学生发表音乐欣赏感受、通过师生对话交流音乐欣赏感受、通过师生、生——生讨论来探析所欣赏音乐的内涵、师生共同参与设计音乐活动、生——生协作设计音乐活动、学生自制欣赏课件等等。其中,师生共同参与设计的音乐活动包括情境化音乐体态律动活动、音乐律动健美操、音乐游戏(如节奏接龙)、情境表演唱、小合唱、演唱比赛等等;生——生协作设计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游戏、情境表演唱等。这些音乐律动活动,穿插在每次课外活动的音乐欣赏前后间隙中,不仅丰富了音乐课外活动所包含的内容与形式,而且活化了教学的氛围,从而更好地帮助音乐心理调节教学实验达到预期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微型音乐沙龙”实际上是本次音乐心理调节教学实验中各种教学方法的集成式表述,也是对教学实验“自由、轻松”设计理念的集中表述。

3.实验材料

本次音乐心理调节教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包括“轻音乐”、“通俗音乐与电子乐”、“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这四种主要类型,以下将分别予以论述:

(1)轻音乐

轻音乐是放松人类情绪的一剂“良药”,因此在本次音乐心理调节教学实验中,轻音乐的欣赏成了一项主要教学内容。其所选乐曲主要包括:以《回家》、《望春风》为代表的萨克斯曲;以恩雅Echoes in rain、How Can I Keep from Singing为代表的New Age;塞内维尔、图森钢琴曲《星空》、尼古拉·德·安捷罗斯吉他曲《镜中的安娜》为代表的外国经典轻音乐器乐曲;以萨顶顶《万物生》、《恍如来者》、朱哲琴《阿姐鼓》为代表的中国流行轻音乐;以《星星索》、《红莓花儿开》、《绿袖子》为代表的外国民歌改编轻音乐。(www.xing528.com)

(2)通俗音乐与电子乐

通俗音乐和电声音乐是当前大学生最为青睐的乐曲类型。故而,在本次音乐心理调节教学实验中也安排了相当比例的通俗音乐、电声音乐的赏析与律动。所选乐曲主要包括:以卡彭特兄妹《yesterdayoncemore》、阿黛勒《someonelikeyou》、《斯卡布罗集市》为代表的外国经典流行歌曲电影歌曲;以汪明荃《万水千山总是情》、杨培安《我相信》等经典华语流行歌曲;以《童年》、《兰花草》为代表的校园歌曲;以李晓杰《朋友的酒》、凤凰传奇《荷塘月色》为代表的大陆优秀流行歌曲;以后弦《唐宋元明清》、《小白》为代表的中国式RAP歌曲;以哈琳《夏牧场彩虹》、《遥远的妈妈》、博乙吉悍·阿茹汗《阿爸的背影》、《草原夜色美》为代表的特色化蒙语流行歌曲;以阿果《凉山蓝月亮》、《那一瞬间》为代表的特色化彝族流行歌曲;以雅尼《和兰花在一起》、《夜莺》为代表的抒情型现代电声乐曲。从上面列举的代表曲目来看,所选流行歌曲基本都注重情感的积极、健康与旋律的柔和、唯美,以便更好地达到对于情绪的调节效果。

(3)民族音乐

我国民族音乐博大精深,其所表现的音乐之美是最能从深层面上契合于莘莘学子的审美理想的。因此,本次音乐心理调节教学实验中也安排了部分民族音乐的赏析与律动。所选乐曲主要包括:以《茉莉花》、《大红公鸡毛腿腿》为代表的传统汉族民歌;以《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红豆红》为代表的新民歌;以《阿瓦尔古丽》、《三匹枣骝马》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歌曲;以《黄河大合唱》为代表的经典合唱作品;以《琵琶语》、《踏古》为代表的现代琵琶曲;以《雪山春晓》、《渔舟唱晚》、《银河碧波》为代表的古筝曲;以《一闪灯花坠》、《广陵散》为代表的古琴曲;以《光明行》、《阿美族舞曲》为代表的二胡曲;以《思凡》、《湘妃竹》为代表的箜篌曲;以《云门夜雨》、《姑苏行》为代表的笛萧曲;以《春江花月夜》为代表的江南丝竹曲;以《梁祝》、《苗岭的早晨》为代表的民族化小提琴曲。

(4)古典音乐

众所周知,古典音乐能够陶冶听众的情操,洗礼听众的精神世界。故而,本次音乐心理调节教学实验中也安排了部分古典音乐的赏析与律动。所选乐曲主要包括:以《田园》、《我的祖国》为代表的交响乐和交响诗;以维瓦尔第《四季》为代表的巴洛克音乐;以《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气质》为代表的圆舞曲;以《匈牙利舞曲》、《霍拉舞曲》为代表的欧洲土风舞曲;以《巴赫无伴奏小提琴曲与组曲》、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为代表的小提琴音乐;以贝多芬四重奏、舒伯特《鳟鱼》为代表的室内乐;以贝多芬、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圣桑《动物狂欢节》为代表的钢琴音乐;以勃拉姆斯《摇篮曲》、莫扎特《催眠曲》为代表的摇篮曲类音乐;以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为代表的经典组曲;以舒伯特《野玫瑰》、《茶花女·祝酒歌》为代表的艺术歌曲和歌剧唱段;

以约第·沙瓦尔《绝美固定低音》为代表的中世纪复兴音乐。

4.研究过程

(1)音乐教学实施前受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A和B在音乐教学实施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前文中已经阐述:A具有恐慌、焦虑等显性心理症状;B则具有抑郁、自卑、焦虑等显性心理症状;而实验的旁及对象C和D,则并不存在显性的心理症状。以下的表1、表2、表3和表4分别是音乐教学实施前受试者A、B、C、D填写SCL-90自评问卷所得的数据结果:

表1 A在音乐教学实验前的SCL-90自评量表得分情况

表2 B在音乐教学实验前的SCL-90自评量表得分情况

表3 C在音乐教学实验前的SCL-90自评量表得分情况

表4 D在音乐教学实验前的SCL-90自评量表得分情况

(2)音乐教学实施中受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经过一个学期的音乐心理调节教学实验之后,笔者分别委托教师X和教师Y参与活动的所有学生发放SCL-90症状自评问卷,得到A、B、C、D填写SCL-90自评问卷所得的数据结果如下列的表5、表6、表7和表8。

表5 A在音乐教学实验中的SCL-90自评量表得分情况

表6 B在音乐教学实验中的SCL-90自评量表得分情况

表7 C在音乐教学实验中的SCL-90自评量表得分情况

表8 D在音乐教学实验中的SCL-90自评量表得分情况

(3)音乐教学实施结束时受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经过一个学年的音乐心理调节教学实验之后,笔者分别委托教师X和教师Y对参与活动的所有学生发放SCL-90症状自评问卷,得到A、B、C、D填写SCL-90自评问卷所得的数据结果如下列的表9、表10、表11和表12。

表9 A在音乐教学实验后的SCL-90自评量表得分情况

表10 B在音乐教学实验后的SCL-90自评量表得分情况

表11 C在音乐教学实验后的SCL-90自评量表得分情况

表12 D在音乐教学实验后的SCL-90自评量表得分情况

5.研究结果

(1)被试心理健康变化情况

通过一个学年的音乐心理调节教学实验,A、B两位学生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从教师X的主观观察来看,A的表现从一开始参与活动时的心不在焉转变为教学活动行将结束时的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并与同学积极协作、配合来开展各项律动练习。而从教师Y的主观观察来看,B的表现也从一开始参与活动时的低头默坐、畏葸不前转变为教学活动行将结束时的能够当众大胆演唱歌曲,能够通过与同学的交流、讨论和协作来顺畅地完成音乐律动练习。可以说,通过一学年的音乐心理调节教学,A与B的外在精神风貌已经获得了较大的改观。

而从SCL-90自评量表得分的数据来看,A与B的内在精神素质也随着教学实验的进行,而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以下是教学实验开始时、进行中与结束时A与B的SCL-90自评量表得分情况。

表13 A在音乐教学实验前后的SCL-90自评量表得分情况

从上表可见,随着教学实验的开展与推进,A的SCL-一90自评量表各项目因子的得分情况也跟随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恐怖”、“偏执”这七个项目因子的得分均已降至1.5分以下。而“焦虑”项的得分虽然尚大于1.5,但仅多出0.02分,且较之实验开始前的得分已大大较低。这说明,A的焦虑障碍症状也已得到明显改善。只要继续加以音乐调节,A的“焦虑”项得分极有可能降至1.5分以下。

表14 B在音乐教学实验前后的SCL-90自评量表得分情况

从上表可见,随着教学实验的开展与推进,B的SCL-一90自评量表各项目子的得分情况也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敌对”、“偏执”这五个项目因子的得分均已降至1.5分以下。

而“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这三项的分值虽然尚在1.5分以上,但分值较之实验开始前的得分已大大较低:“人际关系敏感”项的分值仅比1.5分多出0.06分,且已低于表1所呈现的实验开始前对186位高校大学生进行SCL-90自评量表测试所得平均值1.9分;“焦虑”项的分值仅比1.5分多出0.05分,且已等于表1所呈现的实验开始前对186位高校大学生进行SCL-90自评量表测试所得平均值1.55分;“恐怖”项的分值仍较高,为1.62分,比1.5分高出0.12分,且仍高于表1所呈现的实验开始前对186位高校大学生进行SCL-90自评量表测试所得平均值1.38分。但考虑到实验开始前B在“恐怖”项所得的2.96分的高分值,能够通过一个学期的音乐心理调节将分值降低1.34分至1.62分已属不易。这一方面说明音乐心理调节有效地缓解了B的心理恐怖障碍;另一方面也说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更为长期的音乐欣赏来调节心理,具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才能够更为有效地消弭相应的心理症状。然而,根据B在“恐怖”项所得分值的递减趋势,笔者相信再经过一段时期的音乐调节,B在“恐怖”项所得分值应能够降至1.5分以下。

至于本次教学实验的旁及对象C、D,虽然教师X和教师Y未能明显地从其行为举止发现在教学实验前后的显著行为变化,但根据三次SCL-90自评量表得分情况来看,C、D两人在大部分因子项目下的得分都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这说明音乐心理调节的教学实验也对两人发挥出了一定的正面作用。

(2)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心理调节功能的评价

从上文所呈现的调研及实验数据来看,音乐能够对欣赏者发挥出较为显著的心理情绪调节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发挥出心理疗愈的功能。笔者认为,这应当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多媒体音乐情境、律动练习以及“微型音乐沙龙”的教学设计。由于多媒体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的视听刺激,并为音乐心理调节营造了适宜的氛围和情调,这就为音乐教学实验对学生发挥心理调节作用提供了便利和基础;由于设计了体态律动教学,学生在得到视听刺激的同时更是将这种刺激转化为了身体的动作,这样一来就能从视、听、触、动、感的更多维角度来强化音乐对于学生神经系统的正向刺激作用,从而大大强化了音乐心理调节的效果;由于在“微型音乐沙龙”中包含有大量的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协作的活动项目,学生在感受音乐魅力的同时还能够及时地与他人分享聆听音乐的心理感受,这就不仅在无形中将他们拉出了个体心灵的狭隘、封闭空间,而且可以让他们在协作创编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潜能,增强自信心,懂得欣赏自己,也学会欣赏他人。这样一来,就能够帮助学生塑造更为积极、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从根本上发挥出音乐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功能。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音乐对于学生的心理调节功能,不能仅依靠被动的欣赏来实现,相反,一定要将被动的音乐欣赏拓展为主动的音乐体态律动和交互性、协作性的音乐主题活动,使学生在聆赏音乐、讨论音乐、表现音乐的过程中重新发现自身的价值和能力,重新肯定自己、接受自己,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发挥出音乐对于学生的心理调节功能,才能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如此,则能够较为自然地实现音乐“寓教于乐”的德育功能,才有望推动学生以昂扬向上、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在“柳暗花明”的人生大路上迈出积极进取的闪光足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