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因素

影响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因素

时间:2023-1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处在同一性形成主要阶段的青少年来讲,影响其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因素有很多,总结起来主要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Berzonsky认为不同的认知风格会导致同一性状态的差异。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外部因素包括了家庭、同伴、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形成要考虑源自家庭的早期认同。说明性别差异与年龄维度在自我同一性状态上有交互作用。

影响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因素

对于处在同一性形成主要阶段的青少年来讲,影响其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因素有很多,总结起来主要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内部因素包括了人格特征和认知特征两个方面。研究表明,同一性获得的青少年具有更高水平的外向性、更低水平的神经质,会表现出高水平的自我发展、自尊水平和自主行为,且能够使用符合现实处境的合宜的防御机制;同一性延缓状态的青少年虽也具有较高水平的开放性,但却使用拒绝、发泄和认同等方式来控制焦虑;处于早闭状态的个体则表现出高水平的专制性、低水平的自主性和低水平的控制行为;处于扩散状态的个体会表现出低水平的自我发展、自尊水平和自主行为(王树青,朱新筱,张粤萍,2004)。郭金山等(2004)的研究结果显示,同一性扩散与人格的外向性显著负相关,与情绪性显著正相关,同一性延缓与情绪性、谨慎性显著正相关;同一性早闭与谨慎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开放性、宜人性显著负相关;同一性获得与外向性、宜人性显著正相关。

Berzonsky认为不同的认知风格会导致同一性状态的差异。已有研究也表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程度与其自我信念矛盾的大小有关系,早熟和同一性获得的青少年比同一性延缓和扩散的青少年会体验到更低的自我信念矛盾水平(Makros,McCabe,2001),自我信念越坚固的青少年,越会较早地出现同一性获得和早闭。已经历过探索并且拥有较高同一性意识的青少年与未经历探索的青少年相比会体会到更复杂的自我概念结构(Low,1999)。

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外部因素包括了家庭、同伴、学校社会四个方面。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形成要考虑源自家庭的早期认同。已有研究表明,在亲子沟通中获得父母较多支持的青少年可以更好地探索自我同一性,而与父母沟通存在障碍的青少年则较容易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Grotevant,Cooper,1988)。(www.xing528.com)

李静静(2015)的研究指出中学生班级环境对同一性延缓、同一性获得有预测作用。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群体和同伴能带来归属感,对同一性发展有促进作用。学校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到学校各方面制度的实施,也直接对青少年产生影响,如果学校可以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合理制定教育教学目标,那么将会给青少年的自我发展创造和提供一个更为自由的空间。社会环境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背景,一个主流文化积极向上的社会要比消极腐败的社会更能为青少年的自我成长提供帮助。

国外学者认为个体在18岁以前一般不能建立同一感,18—21岁最能体现同一性状态的差异。而Waterman则认为从高中到大学这一时期,同一性获得人数多于同一性扩散的人数;青少年时期个体较多的表现出同一性扩散和早闭,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国内学者王树青(2006)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性延缓和扩散上,从初中到大学的青少年并没有明显差异,在同一性获得状态上,与初中生相比,高中和大学的青少年有更高比例的同一性获得状态,高中生大学生不存在明显差异。国内外的研究显示,在青少年中后期,女生的自我同一性早闭人数高于男生,Jones(1984)的研究也显示青少年中期的女性在早熟上的得分高于男性。陈香(2001)的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的自我同一性发展在性别维度上没有差异,但是在大学生中却出现了同一性早闭的女性多于男性的情况;俞瑞康(2004)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地位度数分布呈中间大、两头小的状态。

Archer(1989)、Waterman(1993)和Kroger(1997)等通过对过去30年研究的回顾,认为男女在同一性发展的过程和结构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在多数方面,男女同一性形成的过程并不存在差异。Adams和Ftich(1981)对青少年的研究结果也显示,男生和女生的同一性形成不存在显著差异。而Grotevant和Admas(1984)的研究结果显示,在青少年晚期,女生在同一性获得状态上的得分高于男生,在国内的研究中,王树青(2006)的研究结果显示,除高一年级获得状态上男生的人数比例高于女生外,其他年级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说明性别差异与年龄维度在自我同一性状态上有交互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