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铃薯:撼动世界史的恶魔植物

马铃薯:撼动世界史的恶魔植物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她钟爱的花,是马铃薯的花。美洲大陆被发现后,欧洲人造访南美洲,在16世纪才将马铃薯带回了欧洲。譬如,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地区。马铃薯属于茄科植物,而许多茄科植物是有毒的。马铃薯的叶是有毒的。再者,马铃薯是“没被写进《圣经》的植物”。这被认为是性的不纯洁,马铃薯因此被判有罪。现在,马铃薯已是德国料理中必不可少的食材了。马铃薯并不仅是人类的粮食。

马铃薯:撼动世界史的恶魔植物

在爱尔兰,一场马铃薯晚疫病突如其来。由于大饥荒,无粮可食的人们背井离乡,将目光投向了新天地——美国。

移居的爱尔兰人的子孙中,成功人士辈出。

“没有面包的话,吃蛋糕不就好了?”玛丽·安托瓦内特听闻蒙受饥荒后,轻蔑地看着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臣民们如此说。终于,玛丽·安托瓦内特引起了众怒,在法国大革命中被架上了公开行刑的断头台。

以法国大革命史实为基础创作的漫画《凡尔赛的玫瑰》将玛丽·安托瓦内特比作盛开在宫殿中的高高在上的玫瑰。据说,玛丽·安托瓦内特确实有一种无比钟爱的花。

但这种花既不是漫画名字当中的玫瑰,也不是连载《凡尔赛的玫瑰》的杂志的名称——《玛格丽特》。

她钟爱的花,是马铃薯的花。

为什么这位高贵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会钟爱马铃薯的花呢?这其中的缘由颇深。

马铃薯也叫土豆,它的原产地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这成了马铃薯传往欧洲的契机。不过,哥伦布探索的是沿海地带,所以他并没有发现种植在山地中的马铃薯。美洲大陆被发现后,欧洲人造访南美洲,在16世纪才将马铃薯带回了欧洲。

现代欧洲料理中,马铃薯必不可少。对于土地贫瘠只能种麦类的欧洲来说,贫瘠的土地亦能栽种的马铃薯简直就像救世主一样。

如今在欧洲,马铃薯已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食材,其代表就是德国料理。

但是,当时这种从未有人见过也从未有人听说过的美洲大陆的作物可不是那么容易就被欧洲人接受的。

在欧洲,最初是没有“芋”的。

芋多见于干湿分明的热带地区。雨季,芋的枝叶不断繁茂,并将营养物质贮存于地下的球茎中,为度过旱季做准备。

譬如,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地区。安第斯山脉地区海拔高,气候凉爽,属热带气候,分明显的干湿两季。另外,红薯也原产于中美洲——美洲大陆的热带气候区。日本人很熟悉的芋头魔芋原产于东南亚,山药原产于中国南方。木薯淀粉的原料——著名的木薯——也是原产于属热带气候的中南美洲。

而欧洲的农耕地带属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夏季干燥,因此,植物多在冬季降雨的时候生长。说起来,地中海沿岸地区的主要作物小麦就是在秋季播种的越冬作物。而且,像萝卜、芜菁这样的根菜类作物比较普遍,它们的茎长不高,而是在地面附近展开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将营养物质贮存于地下的根部。

所以,欧洲人只见过萝卜等根菜类作物,却没见过马铃薯等薯芋类作物。

由于不认识马铃薯,有些欧洲人甚至会误以为马铃薯的块茎不能吃,而食用马铃薯的芽或者绿色部分。这可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马铃薯的芽以及变绿的部分是不能吃的。马铃薯的块茎无毒,但发芽后却会产生一种叫茄碱的有毒物质。茄碱能引起眩晕、呕吐等中毒症状,其致死量仅为400毫克,属剧毒。

马铃薯属于茄科植物,而许多茄科植物是有毒的。马铃薯的叶是有毒的。

据说曾被女巫使用过的有毒植物天仙子、颠茄、曼陀罗都是茄科植物。传说食用有毒的茄科植物后会产生幻觉。在日本有“鬼见草”之称的东莨菪也是茄科植物。此外,茄科植物中的白曼陀罗、酸浆也是有毒植物。

马铃薯中毒事件屡见不鲜,所以在人们脑海中,马铃薯是有毒植物这一观念就挥之不去了。

另外,马铃薯那坑坑洼洼的丑陋外表也让谣言四散,说吃了它就会得麻风病

再者,马铃薯是“没被写进《圣经》的植物”。《圣经》中说,上帝创造了以种子繁殖的植物,但是,马铃薯用块茎而不是用种子繁殖。对于欧洲人来说,以块茎繁殖的马铃薯就是一种“异端”。在西方,没被写进《圣经》的植物就是“恶魔”,所以,马铃薯被贴上了“恶魔植物”的标签。

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盛行女巫审判的时代。

终于,到了“恶魔植物”马铃薯被审判的时候。世界上的生物大都是以雌雄二体繁衍后代,而马铃薯却可以只靠种薯就可以繁殖。这被认为是性的不纯洁,马铃薯因此被判有罪。但大家不用害怕,人们所用的刑罚就是“火刑”。烤得恰到好处的马铃薯散发出了诱人的香味,人们真的会对此无动于衷吗?

被称为“恶魔植物”的马铃薯没有被当作粮食,而是多用作珍贵的观赏植物来种植。

也有一些有识之士评论说,在安第斯山脉这样贫瘠的土地上也能收获的马铃薯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粮食,而且在山地中生长的马铃薯在气候凉爽的欧洲也能种植,是很特殊的一种芋。

接下来,长期苦于粮食歉收问题的欧洲就开始了普及马铃薯的挑战。那么,该怎样推广这“恶魔植物”呢?

将马铃薯推广开来的,是英国伊丽莎白一世。

伊丽莎白一世主办了马铃薯派对,首先在上流阶层推广马铃薯。然而,不认识马铃薯的厨师们使用了马铃薯的叶和茎来做菜,导致伊丽莎白一世茄碱中毒

这样一来,大家对马铃薯是有毒植物的印象更为深刻,这也阻碍了马铃薯的普及。

对于气候凉爽的德国北部地区来说,如何战胜饥饿是一个大课题。在中世纪的欧洲,邻国间纷争不断,粮食不足导致军队战斗力低下,因此,普及马铃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于是,普鲁士(位于现在德国北部)国王腓特烈二世致力于普及马铃薯。他每天都吃人们讨厌的马铃薯,奔走于各地开展马铃薯普及运动,还煞有介事地让军队守卫马铃薯田,引起人们的好奇。甚至有时会用武力强制农民种植马铃薯,违者会受到割掉鼻子和耳朵的刑罚,特别恐怖。不过,也正因为这些努力,德国很早就普及了马铃薯的种植。

现在,马铃薯已是德国料理中必不可少的食材了。

在日本的居酒屋中,有一道必点的德国料理是德式煎土豆。这并不是德国人叫出来的,而是其他国家的人以此来表示这是一种“德国风味的料理”。就像日本当地人叫的“御好烧”或者“日式炒面”,而其他地方的人会叫“广岛烧”或者“富士宫炒面”一样。

我们可以看到德式煎土豆是马铃薯与香肠或者培根搭配在一起,这在德国的家庭料理中是很常见的。

马铃薯并不仅是人类的粮食。

欧洲有畜牧文化。但是,在天寒地冻、大雪封城的德国北部,到了冬天,家畜的饲料——牧草——会被吃光。如果没有充足的牧草,牛就不能产出足够的奶。所以,人们只能用储备的牧草饲养少量的家畜,将夏天挤好的牛奶做成易保存的奶酪,作为冬天的蛋白质来源。

然而,马铃薯易保存,在冬天也能作为粮食。而且,产量丰富的马铃薯也可作为家畜的饲料。

遗憾的是,牛不能食用马铃薯,不过有其他能用马铃薯饲养的家畜,那就是猪。用猪肉制作的培根、火腿、香肠等,与马铃薯一起装点了德国人的饭桌。

一直以来,欧洲人都只吃谷物,而马铃薯也成了让肉食在欧洲推广开来的原因。

当时已在欧洲国家推广的马铃薯在法国却还没有普及。而在法国推广马铃薯的第一人是巴孟泰尔男爵。在法国与普鲁士进行七年战争时,成了德国俘虏的巴孟泰尔就是吃德国的重要粮食——马铃薯——才活了下来。

欧洲遭遇大饥荒时,法国以悬赏的方式募集代替小麦的救灾粮。此时,巴孟泰尔提出了普及马铃薯的建议。

按照他的建议,路易十六在纽扣孔里别上马铃薯的花。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也戴着马铃薯花饰品,大大地宣传了马铃薯。其效果是空前的,马铃薯被用作美丽的观赏用花在法国上流阶层中广泛种植,王侯贵胄竞相在庭院中种植马铃薯。

接着,路易十六与巴孟泰尔男爵在“国营农场”进行了马铃薯的种植演示,还张贴出了“此物名曰马铃薯,味鲜美,富有营养,乃王侯贵胄之食粮,有盗而食之者,严惩不贷”的告示,煞有介事地命人看守。

明明是想让马铃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为什么要摆出一副想要独占的样子呢?其实,这正是路易十六等人的巧妙策略。

“国营农场”虽然在白天守卫森严,但到了晚上就松懈下来。被好奇心驱使的人们在深夜侵入田地,不断地盗出马铃薯。就这样,马铃薯在老百姓中间传播开来。

玛丽·安托瓦内特臭名昭著,路易十六又是个“妻管严”。穷奢极欲的两人激起了众怒,最终在法国大革命中被处死。但是,最近有研究表明,当时的恶评大多是中伤和谣言,甚至有一种重新评价他们是为国民着想的仁慈之君的倾向。(www.xing528.com)

有观点称,本章开头的“没有面包的话,吃蛋糕不就好了?”这句话实际上不是玛丽·安托瓦内特说的,而是路易十六的姑姑维克托瓦尔内亲王说的。而且,原话是“吃奶油蛋糕就好了”。虽然奶油蛋糕现在是很贵的点心,但当时的价格只是面包的一半。

路易十六、玛丽·安托瓦内特等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如今已不可考。但有一点可以明确,他们是为了救国民于饥饿之中,竭尽全力普及马铃薯的人。

历史是由胜利者写成的。

将人们从饥饿中拯救出来的钟爱马铃薯花的王后,最终在断头台上像玫瑰的花瓣一样四散凋零了。

通过在欧洲各国推广马铃薯,欧洲国家迅速提升了国力。在此之前,由于气候寒冷,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要提升国力,只能扩张领土,但如果战争不断,田地就会荒芜,贫困和饥饿会越发严重。

马铃薯却可以在小麦无法生长的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在贫瘠的土地中大量繁殖。而且即使田地成了战场,小麦全部被毁,地下的马铃薯还是可以保证一些收成的。

摆脱了饥饿,粮食供给稳定下来的欧洲各国的人口开始增加。劳动者的增加为后来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不仅如此,马铃薯还深深地影响了欧洲人的饮食生活。由于马铃薯的作用,在欧洲食肉成为可能。

欧洲虽然是畜牧文化圈,但却没有余量供人们随心所欲地吃肉。马要拉马车,运货物,牛要拉犁、耕田进行农耕。顶多就是挤牛奶喝,而不能杀掉牛吃肉。另外,在原产于亚洲的棉花传入欧洲以前,羊毛是制作衣服的重要原料,所以羊肉也吃不得。

但是,像之前说的德国那样,易于保存、产量丰富的马铃薯成了猪的饲料。在此之前人们也养猪吃肉,虽然可以一直从春养到秋,但到了冬天没有饲料,就养不了太多。而且吃猪肉的方法只有将仅有的猪肉用盐腌渍后食用。

然而,有了马铃薯,就能在一年之中饲养许多猪。

再者,由于马铃薯成了粮食,此前人们吃的大麦黑麦等麦类就成了牛的饲料。

就这样,欧洲各国在冬季也能吃到新鲜的猪肉和牛肉了。后来,各式各样的肉菜丰富起来,欧洲各国成了肉食文化流行的国家。

马铃薯在16世纪传入欧洲,之后用了两三百年的时间在欧洲传播开来。在大航海时代,欧洲各国的航行轨迹遍布四大洋,但有一个难题就是原因不明的坏血病。在长期航海途中,海员们的皮肤、黏膜会出血,隐痛渐渐加重直到死亡。

完成环球航行的葡萄牙人费迪南德·麦哲伦船队的270名船员中,活着回来的只有18人。当然,长期航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意外,坏血病只是其中较大的一个影响因素。

同样是葡萄牙人,发现了南非好望角航线的瓦斯科·达·伽马船队的180名船员中,就有100人死于坏血病。

坏血病发病的原因是在海上无法吃到蔬菜,导致维生素C摄入不足。但是,弄清这一原因是在维生素C被发现的20世纪。在此之前,坏血病的原因一直是个谜,是很恐怖的疾病。

马铃薯被当作航海食品之后,坏血病就减少了。因为马铃薯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所以吃马铃薯可以预防坏血病,而且马铃薯还能长时间储藏。

自那以后,出海的船都要囤好多马铃薯才起航。马铃薯使长期航海变得安稳。

能够长期航海的欧洲船队陆续抵达了遥远的东方国家。在欧洲没怎么普及的马铃薯被用船运到中国,想来也是极为自然的事了。

关于马铃薯传入中国的确切时间,我们已无从考证。较早有关马铃薯的记载出现在明朝末年,如《长安客话》记载:“土豆,绝似吴中落花生及香芋,亦似芋,而此差松甘。”当时,马铃薯仅是一种外来食物而已,只会偶尔出现在富贵人家的宴席上,一般百姓无法吃到。

到了清朝,人们逐渐发现马铃薯的产量令人惊喜,即使在环境恶劣的地方,马铃薯也能生存。再加上有些地方粮食缺乏,清政府便开始下令推广马铃薯种植。很快,各地先后传来马铃薯的丰收捷报,马铃薯这种外来食物才出现在了千家万户的饭桌上。

后来,红薯、南瓜等外来稀有作物也相继传入了中国。这些作物和马铃薯一样,都原产于美洲大陆,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便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

但是,比起红薯和南瓜,马铃薯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普及,可能是因为红薯和南瓜带有甜味,而马铃薯甜味很少,味道比较淡。后来,人们发现马铃薯的味道虽然淡,但和鲜美的肉一搭配,立刻就变得可口起来。用咖喱炝炒、乱炖等方式烹饪马铃薯的料理,也先后被端上了餐桌。

在日本静冈县大井川上游的山中,现在还种植着从古时候就流传下来的马铃薯,叫作“oland”。

起这个名字是因为这种马铃薯从荷兰(Holland)传入。在这片土地上,现在还继续种植着古代从荷兰传入的马铃薯。

江户时代开始种植的马铃薯在其他地区也有留存。各地种有各种各样的马铃薯:宫崎县的“松之寿”、爱媛县的“地芋”、德岛县的“江州芋”、奈良县的“洞川芋”、长野县的“二度芋”、山梨县的“富士种”等。

这些存在传统马铃薯的地方有一个共同点:它们的种植地区都是沿着中央构造线分布的。中央构造线从九州到四国,穿过近畿南部,经天龙川到赤石山脉直通东京,是日本最大的断层。江户时代传下来的马铃薯种植的地区全部沿着中央构造线分布,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中央构造线附近磁场较弱,分布着许多用于修身养性的历史建筑。九州的阿苏山、宇佐神宫、天岩户神社,四国的石锤山,近畿南部的高野山、伊势神宫,中部地区的丰川稻荷、秋叶神社,关东的鹿岛神宫等,这些著名的历史建筑都分布于中央构造线附近。

中央构造线附近地势倾斜,断层破碎带和变质岩带是易风化的沙质土壤,可用于种植作物的表土很少。在如此难以耕种其他作物的严酷环境下,马铃薯就成了重要的粮食。另外,山地海拔高,气候凉爽,也适宜原产于安第斯山脉的马铃薯的种植。

江户时代的文献基本没有对马铃薯的评写,但在文献之外的地方,在连绵的群山间,马铃薯流传了下来。

山梨县的鸣泽地区,有一种用马铃薯做的传统食物——冻芋。

将挖出来的马铃薯放置于室外,夜里结冻,白天解冻,如此反复,马铃薯就会变软。人们把软化的马铃薯自然风干,做成冻干食品保存。

难以置信的是,冻芋的做法和原产于安第斯山脉的能够长时间保存的马铃薯干完全相同。

之前说过,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曾中过马铃薯茄碱的毒,所以马铃薯被认定为危险的作物,延缓了普及的进程。英国普及马铃薯种植是在19世纪之后。但在北方的爱尔兰,马铃薯是能够在荒凉的土地上生长的珍贵作物,17世纪就开始种植,18世纪已经成了主食

托马铃薯的福,爱尔兰从19世纪初的300万人口增加到了后来的800万。

但是,19世纪40年代,爱尔兰突然大范围流行马铃薯晚疫病,歉收严重。此时,爱尔兰的粮食完全依赖马铃薯。结果,一场大饥荒开始,近100万人饿死。

马铃薯晚疫病的暴发原因在于马铃薯的种植方法。

马铃薯是一种营养繁殖的作物,种下块茎就能慢慢繁殖。所以,爱尔兰选择了一个产量大的品种在全国增加种植数量。然而,只有一个品种也就意味着,如果这个品种的抗病性差,那么全国的马铃薯都难以抵抗病害。

这个缺陷让马铃薯晚疫病将爱尔兰全国的马铃薯悉数毁灭。虽然当时已经开发出了农药,但却是为制作红酒的葡萄研制的,对于新作物马铃薯的晚疫病完全没有效果。

在原产地安第斯山脉,人们为了不让病害将马铃薯全部毁灭,会混合栽种多个品种。有了各种各样的品种,不管遭到什么病菌的侵害,总会有一些品种能够生存下来。但是,在马铃薯从一片土地向另一片土地传播的过程中,人们挑选品种,新土地上只种植了有限的几个种类。

爱尔兰本就是饥荒多发的国家,对于已经完全依赖马铃薯而生的爱尔兰人来说,马铃薯歉收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雪上加霜的是,英国的应对是消极的。当时的英国将爱尔兰视为附属国。看到英国对爱尔兰的态度的人们对英国有了深深的不信任感。

这一事件直接关系到后来的爱尔兰独立运动。

由于大饥荒而失去粮食的人们背井离乡,只能向着新天地——美国前进。

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后期的美国结束了西部大开发,正要开始真正的工业化。此时移居而来的爱尔兰人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提供了支撑。国力大增的美国最终超越了英国,成了世界第一大工业国。

在这批移居美国的爱尔兰成功人士中,就有J.F.肯尼迪总统的曾祖父——帕特里克·肯尼迪。J.F.肯尼迪年仅43岁就当选了美国第三十五任总统,还推动了“阿波罗登月计划”。爱尔兰如果没有发生大饥荒,说不定就是人类第一个登陆月球的国家了。

除了肯尼迪总统外,肯尼迪家族也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实业家辈出,是美国的名门望族。此外,林肯、克林顿、奥巴马等许多总统都有爱尔兰基因,创造了迪士尼的沃尔特·迪士尼、麦当劳的创始人麦克唐纳德兄弟也不例外,这些人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