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对梅花鹿的认识

中国古代对梅花鹿的认识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古脊椎动物研究的深入,我们可以借助梅花鹿遗存,从仅注重定性到同时关注定性与定量,以反映梅花鹿的数量变化。在数量上,斑鹿(梅花鹿)最多,初步统计,三次采集的斑鹿角300多个,即近200个个体。图24.27堰台遗址梅花鹿遗存数量变化图3.2文献反映古人认识的梅花鹿古文献记载可反映古人对梅花鹿的认识。可见当时梅花鹿数量依然不少。

中国古代对梅花鹿的认识

自古以来,梅花鹿的别称不少,有鹿、麋、班龙、斑鹿、马鹿、羊鹿、花鹿、梅鹿、黄鹿、角鹿、草鹿、仙鹿、毛鹿、山鹿、野鹿、鹿子、小鹿、红羱羊、小羊鹿、糜花鹿、松不长(满语)、孝—包格(蒙语)、哈(藏语)等。

3.1 早期的梅花鹿数量变化

从出土的动物遗存看,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先民捕猎的野生动物约有梅花鹿与虎、棕熊黑熊金钱豹大熊猫、河麂、麝、麋鹿、亚洲象、猕猴、红面猴、犀(苏门犀、印度犀、爪哇犀)、穿山甲孔雀扬子鳄、大鲵等,主要还是获取肉食资源。

随着古脊椎动物研究的深入,我们可以借助梅花鹿遗存,从仅注重定性到同时关注定性与定量,以反映梅花鹿的数量变化。

安徽省和县龙潭洞“和县猿人”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有:鳖、钝吻鳄、猕猴、蝙蝠、黑鼠、大河狸、豺、猪獾、水獭、中国鬣狗、剑齿虎、豹、棕熊、小熊、东方剑齿象、马、中国貘、巨貘、似梅氏犀、李氏野猪、葛氏斑鹿、中国大角鹿、麋鹿、野牛等。在数量上,斑鹿(梅花鹿)最多,初步统计,三次采集的斑鹿角300多个,即近200个个体(黄万波等,1981)。这是中更新世(距今25万年)的情况。

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距今10 510~9 700年)出土脊椎动物骨骼1 068件,其中梅花鹿占哺乳动物43.67%(袁靖等,2010)。

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瓦窑沟遗址(仰韶时代半坡类型)出土的动物遗存中,可鉴定出近30个哺乳动物种属。其中梅花鹿数量最多,共2 947件,占可鉴定标本数的48.4%(王华等,2014)。

从陕西省商州区东龙山遗址出土的梅花鹿遗存(仰韶文化—西周文化7个阶段)变化(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2011)看(图24.26),夏商时代先民捕猎的梅花鹿最多。

图24.26 东龙山遗址梅花鹿遗存数量变化图

安徽省霍邱县堰台遗址出土的周代4个阶段梅花鹿遗存(赵莹等,2010)变化(图24.27),既可承续东龙山遗址梅花鹿遗存状况,又可反映梅花鹿的数量进一步减少。

图24.27 堰台遗址梅花鹿遗存数量变化图

3.2 文献反映古人认识的梅花鹿

古文献记载可反映古人对梅花鹿的认识。

《逸周书王会解》记载:

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猫二,糜五千二百三十五,犀十有二,氂七百二十有一,熊百五十有一,罴百一十有八,豕三百五十有二,貉十有八,麈十有六,麝五十,糜三十,鹿三千五百有八。

按:据此看,周武王姬发(约前1087~前1043)狩猎的野生动物中,上千计的仅2种(麋鹿居首,梅花鹿次之),余下最高的第三者氂(野牛)才700余。可见当时梅花鹿数量依然不少。

诗经·小雅·鹿鸣》道: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按:据朱熹《诗集传》的说法,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呦呦鹿鸣”,乃群鹿互相呼唤而发声;此“鹿”,主要指梅花鹿。

《诗经·小雅·吉日》第三章道:

吉日庚午,既差我马。兽之所同,麀鹿麌麌。漆沮之从,天子之所。

按:此处再现了周宣王田猎时选择吉日祭祀马祖、野外田猎的情景。其意为:庚午吉日好时光,匹匹良马精挑选。群兽惊慌聚一处,雄鹿雌鹿满眼前。驱赶野兽到漆沮,天子猎场在此间。以鹿代野兽,却无猛兽伤人之虞;在广袤无垠、水草丰茂的原野上,原本三五成群、或跑或行、嬉戏取食、出入自在的鹿群,霎时被侍从们驱赶到狩猎场供天子射猎。

日本人冈元凤在日本天朝四年(亦即清朝乾隆四十九年;1784)绘制有“呦呦鹿鸣”意境图(图24.28;冈元凤,1985),明确就是梅花鹿。

图24.28 《悠悠鹿鸣》

在商代,鹿骨已用作占卜殷墟还发现鹿角刻辞两件。其一为商王帝乙、帝辛时期的鹿头骨刻辞(图24.29),记载商王征讨方国后,回程在“蒿”地田猎,获得猎物祭祀“文武丁”之事。

图24.29 商代有刻辞的鹿头[29]

自1970年代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陆续在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白岔河流域发现了一批古代岩画,据鉴定为商代作品。其中有不少梅花鹿形象(图24.30),岩画中有不少野生动物,尤其是右上方几只带角的鹿比较清晰,反映在这一带有较多梅花鹿分布。

图24.30 白岔河一带的岩画[30]

战国时期,尤其是楚国出土的文物中颇多梅花鹿形象或采用鹿角实物装饰的镇墓鸟兽神怪,形成楚文化的特点,也说明当地梅花鹿较多。

湖北省江陵县望山桥1号墓出土了一件彩漆凤鹿木雕座屏(图24.31),透雕和浮雕了51只动物,包括大蟒20条,小蛇10条,蛙2只,鹿、凤、雀各4只。透雕部分由两组完全相同的动物组成,虽都以写实方法表现动物,但它们的动态和身上的羽毛、斑纹毕竟是理想化的,因此比自然更具有规律,也更美[31]。从鹿的形态与角看,显然就是梅花鹿。

图24.31 彩漆凤鹿木雕座屏(战国)[32]

江陵县观音垱镇天星观1号墓出土的虎座立凤木雕(图24.32、图24.33),神秘而优美。虎为底座,昂首踞伏;凤立于虎背,引颈长鸣,展翅欲飞。凤背部插一对锐利的真鹿角,应即飞廉。整体造型怪诞奇妙,给人以神奇之感。虎座立凤是流行于战国时期楚墓的一种寓意性随葬明器,仅见于湖北境内的楚墓[33]

图24.32 虎座立凤木雕(战国,组装)[34]

图24.33 虎座立凤木雕(战国,分散)[35]

江陵县天星观1号墓还出土有木雕双头镇墓兽(图24.34),镇墓兽的双头曲颈相连,两只兽头雕成变形龙面,巨眼圆睁,长舌伸至颈部。两头各插一对巨型鹿角,鹿角杈枒横生,枝节盘错,意象极为奇异生动。通体髹黑漆后,彩绘兽面纹、勾连云纹、几何形方块及菱形纹等,显得神秘而魔幻。这是楚墓镇墓兽造型中最为怪诞、壮观的一件[36]

图24.34 木雕双头镇墓兽(战国)[37]

图24.35 彩绘木雕卧鹿(战国)[38]

枣阳市吴店镇东赵湖村九连墩2号墓出土的彩绘木雕卧鹿(图24.34),整体圆雕成反首盘曲状,头上插有一对真鹿角。通体髹黑褐色漆,彩绘斑纹。造型生动别致,色泽鲜艳,表现出鹿恬静安详的神态。鹿这种生性警觉、温顺可爱的动物,不仅是先人主要的狩猎对象,还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祭物,被楚人视为具有特殊生命力的神物,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幸福和长寿[39]

图24.36 青铜鹿角立凤(战国)[40]

(www.xing528.com)

图24.37 青铜鹿角立凤(头部)[41]

湖北省曾都区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鹿角立凤(图24.36、图24.37),出土时置于主棺东侧,由凤鸟、鹿角、座板以榫卯连接组装而成,是目前所见楚国最大的青铜动物雕像之一。这种似鹤非鹤,似鹿非鹿,构成一种非禽非兽、禽兽合一的超现实复合动物形象,一般认为是古代风神飞廉。飞廉是凤的别种,楚人把它当作风神。屈原楚辞·离骚》有诗句:“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即“月神望舒在前面引路,风神飞廉在后面助力”。此器可能被巫师当成沟通人、鬼、神的灵媒[42]

古人往往用“鹿”来隐喻“禄”,表示吉祥。《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元)张晏注:“鹿喻帝位。”即鹿作“禄”解。

鹿在古代还被视为神物,认为鹿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幸福和长寿,那些长寿神就是骑着梅花鹿。

说文解字·鹿部》诠释:

丽:旅行也。鹿之性,见食急则必旅行。从鹿,丽声。《礼》:丽皮纳聘。盖鹿皮也。

按:“丽”(繁体为“麗”)字,从鹿。说明自古以来,人们认为鹿的体形,无论是独特的犄角,还是油光水滑的花纹斑点皮毛以及修长健壮的四肢,尤其是鹿天性中的善良、柔美、内敛的气质,都是值得人们赞美的。丽字的美丽之义则是后引申出来的。《通鉴外纪》称:“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后人称夫妻为伉俪。而俪皮就是鹿皮。

五代人所绘《丹枫呦鹿图》(图24.38)显示:入秋,茂密的枫林叶色丹黄掩映,梅花鹿群栖息其间,或立或卧,或隐于林内,或立于林际。居首者为有犄角的雄鹿,似闻惊警,雌鹿与幼鹿亦皆侧首注视一方。专家认为,此画属契丹绘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43]。该画以写实手法绘制,使梅花鹿得传神之妙,也是流传至今最早的梅花鹿写实之作。

图24.38 《丹枫呦鹿图》

古人描绘的梅花鹿传世之作,多写意或具有某些特征,写实作品不多。

明代人绘制的《搜山图》长卷中,虽主要展现陆妖水怪故事,但其中涉及不少动物。从截取的部分(图24.39)看,梅花鹿的主要特征明显。

图24.39 搜山图(局部)[44]

清初,沈铨[45]创作的《百鹿图》等(图24.40~图24.42)[46]不仅有美好的吉祥寓意,而且是难得的写实画作,不少梅花鹿的特征都有清晰显示。

图24.40 沈铨《百鹿图》

图24.41 沈铨《双喜松鹿图》

清光绪二十五年《百兽集说图考》诠释(范约翰等,1899):

鹿:又名红羱羊。《尔雅·释(畜)[兽]》云:鹿,牡麚,牝麀,其子麛。[其迹速,]绝有力麉。《澹寮方》云:鹿,又名斑龙。《乾宁记》云:鹿与游龙相戏,必生异角,则鹿得称龙。或以此欤。其说近谬。又《梵书》谓鹿谓密利迦罗。《本草纲目》……麀,性喜食龟,能别良草。食则相呼,行则同旅,居则环角外向以防贼害,卧则口朝尾闾以通督脉。殷仲堪云:鹿以白色为正。沈存中《笔谈》云:北狄有驼鹿,极大而色苍黄,无斑。角大而有文,坚莹如玉。茸亦可用。《名苑》云:鹿之大者曰麈,视其尾为准。其尾能辟尘,拂毡则不蠹,置茜帛中,岁久红色不黯也。按:麈尾,今俗名拂麈。昔晋人恒挥之以佐清谈,意谓鹿随麈尾所转而往。而谈者挥之,亦俾人知其意义所向耳。唯近时所制拂麈,多以马鬃为之,人家购之,唯用以驱逐蚊蚋而已。其物其用,交相失之,殊可笑也。夫鹿,为地球赤道以北常见之兽,大抵产于寒冷之区。居恒群,宿于茂林之内。行甚迅速,腿长而细。身形细圆,毛光泽,状美。解角每在春时,牡者生叉角,而牝者无之。每年三月则解其旧者,而新茸出焉。鹿体略如小马,其色红黄,头高而形可观,喜食草木果品等物。冬时则食树皮石花。今欧洲之王公贵介,常适野猎鹿为快。其稚者,畜诸家中,驯良可爱。虽小女子辈亦得而玩弄之。又《广韵》云:鹿,一岁曰,二岁曰。《天中记》云:鹿性嗜碱,洒碱于地,诱而射之。角之初出者,其名曰茸,能补骨血,益精髓。鹿角亦可入药,唯功力稍逊耳。鹿血亦大补虚损,而《韩飞霞补益方》有斑鹿晏法,然甚残酷,无足取也。今中国药肆制有百补全鹿丸。其法选择北地稚鹿,涓吉宰,洗净入锅,血肉脏腑不遗一物,煮之极烂,然后和入各种补益药饵捣炼成丸。谓服之必能疗虚补损。其实鹿肉亦只为山居者寻常肴馔,虽有益于食者,但未必果具如许竣补之功力也。又《史记汉武帝时均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缋为皮币,值四十万。王侯宗室朝觐聘享,必以皮币荐璧,然后得行云。

图24.42 沈铨《灵鹿图》

按:该书是现代动物学启蒙著作,与《本草纲目·兽部·鹿》可互补。

3.3 梅花鹿的主要古称

“鹿”的甲骨文写法超过60种,主要依据梅花鹿特征象形而成。我们取其中一个(图24.43),并比较其后的金文与小篆,皆可见其保持梅花鹿特点。

图24.43 “鹿”字的演化

《尔雅·释兽》诠释:

鹿,牡麚,牝麀;其子麛,其迹速,绝有力麉。

(宋)邢昺、(清)郝懿行疏:

《诗·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食相呼也。《夏小正》:八月:……鹿人从。从者,从群也。鹿之养也,离。群而善之。离而生,非所知时也,故记从,不记离。《诗·小雅》:麀鹿麌麌。《说文》鹿,解角兽也,群萃善走者也。其牡名麚,牡鹿;其牝名麀。以夏至解角。麛,鹿子也。其迹名速;绝有力者名麉。

按:可见此“鹿”默认为梅花鹿。“麚”是雄鹿,“麀”是雌鹿,“麛”是幼鹿,“麉”是梅花鹿中雄壮威武者,奔跑迅速,跨距大,前后足迹并不重叠。

《说文解字·鹿部》既有今麝科(麝:如小麋,脐有香。从鹿,射声)与鹿科[如:麂(:大麋也。狗足。从鹿,旨声)、河麂(麇:麞也。从鹿,囷省声;麞:麋属。从鹿,章声)、羚羊(麙:山羊而大者,细角。从鹿,咸声;麢:大羊而细角。从鹿,霝声)、麋鹿(麋:鹿属。从鹿,米声。麋冬至解其角;麔:麋牝[47]者。从鹿,咎声;麎:牝麋也。从鹿,辰声)],又有其他野兽[如:狮子(麑:狻麑,兽也。从鹿,儿声)],还有并非兽本身[如:麗:旅行也。鹿之性见食急,则必旅行。从鹿,丽声。《礼》:麗皮纳聘。盖鹿皮也]。尽管没有“梅花鹿”,但有相关诠释:

鹿:兽也。象头,角,四足之形。鸟鹿足相似,从匕。凡鹿之属皆从鹿。

麚:牡鹿。从鹿,叚声。以夏至解角。

麀:牝鹿也。从鹿,从牝省。

麛:鹿子也。从鹿,弭声。

麉:鹿之绝有力者。从鹿,幵(jiân)声。按:由此反映,古人对动物的命名,先是采用单字,后才衍生出双字、多字称谓。既然相当部分鹿科动物有专用名称,那么“鹿”主要指梅花鹿。《本草纲目·兽部·鹿》记述:

【释名】斑龙。

时珍曰:鹿字篆文,象其头、角、身、足之形……

【集解】时珍曰:鹿,处处山林中有之。马身羊尾,头侧而长,高脚而行速。牡者有角,夏至则解。大如小马,黄质白斑,俗称马鹿。牝者无角,小而无斑,毛杂黄白色,俗称鹿,孕六月而生子。鹿性淫,一牡常交数牝,谓之聚。[食则相呼,行则]同旅,居则环角外向以防[贼]害,卧则口朝尾闾[以通督脉]。

沈存中《笔谈》云:北狄有驼鹿,极大而色苍黄,无斑。角大而有文,坚莹如玉。茸亦可用。按:此述虽有瑕疵[48],但基本上就是梅花鹿。

《本草纲目》(《四库全书》本)中的鹿图(兼用“麋”“麈”),所绘制的主要是梅花鹿(图24.44),可将其与马鹿(图24.45~图24.47)比较。

图24.44 《本草纲目》鹿图

图24.45 风雪中的马鹿[49]

图24.46 马鹿(雄)[50]

图24.47 马鹿(雌)[51]

驼鹿(Alces alces),又称堪达罕(满语)、犴达罕(满语)、犴。特征明显:高大的身躯和四条长腿都与骆驼相似,肩部特别高耸,像骆驼背部的驼峰,因此得名。雄兽头上有犄角,也是鹿类中最大的。角的形状特殊,与其他鹿类不同,不是枝杈形,而是呈扁平的铲子状,角面粗糙,从角基向左右两侧各伸出一小段后分出眉枝和主干,呈水平方向伸展,中间宽阔,很像仙人掌。我国早期记载见于《埤雅》:“北方有鹿,形如驼。”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北狄有驼鹿”。

《清宫兽谱》中的“鹿”(袁杰等,2014)(图24.48)基本上是梅花鹿特征。

图24.48 鹿(似梅花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