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世纪前梅花鹿在中国分布情况

20世纪前梅花鹿在中国分布情况

时间:2023-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献记载反映,历史时期的梅花鹿不仅在六大区生息繁衍,而且在我国除海南省、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绝大部分省级政区皆有分布。说明当时今蓟县是梅花鹿著名分布地之一。据此反映,当地曾有梅花鹿与虎分布。

20世纪前梅花鹿在中国分布情况

文献记载反映,历史时期的梅花鹿不仅在六大区生息繁衍,而且在我国除海南省、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绝大部分省级政区皆有分布。

4.1 华北

历史上,华北各省级政区皆有梅花鹿栖息。

4.1.1 北京

北京市历史上有多处梅花鹿分布记录。

《太平寰宇记·河北道·妫州·土产》记载有:“胡鹿”。反映在今延庆县等地似有梅花鹿且较著名。

康熙十二年《昌平州志》记述:

鹿:名类甚多,六十年必怀(璚)[琼]于角下,斑痕紫色。今之所谓康得力者,即此。按:所描述的即是梅花鹿。

清光绪十一年《昌平州志》记述:

鹿:《天府广记》:驻跸山西北山,鹿之毳,豪猪之毛,丰茸随风。

按:据此反映,有梅花鹿等野兽栖息。

4.1.2 天津

天津市曾有梅花鹿分布,主要在蓟县一带。

《文献通考·土贡考》“唐天下诸部每年常贡”记载:“渔阳郡(贡鹿角胶十斤。今蓟州)”。说明当时今蓟县是梅花鹿著名分布地之一。

《太平寰宇记·河北道·蓟州·土产》记载有:“鹿角胶。”反映当时今蓟县等地梅花鹿较著名。

4.1.3 河北

河北省历史上有梅花鹿分布。

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错金银虎噬鹿铜屏座(图24.49~图24.51),器身为一只勇猛威武的老虎,两耳直竖,双目圆睁,尾梢上卷,身体浑圆并向右侧弓曲,左侧的前后两腿用力后蹬,右侧的前后两腿前屈,右前腿以肘着地,用利爪抓住一只小鹿的后腿,张开的血盆大口正紧紧咬住小鹿的后身。小鹿在虎口中拼命挣扎,短尾用力上翘,却始终无法脱身。小鹿的头搭在虎颈的左下侧,两眼僵直,口微微张开。猛虎与幼鹿的力量对比悬殊,弱肉强食的凄惨场面生动地展现在眼前[52]。据此反映,当地曾有梅花鹿与虎分布。

图24.49 错金银虎噬鹿铜屏座

图24.50 虎噬鹿铜屏座(右侧细部)

图24.51 错金银虎噬鹿铜屏座(左侧细部)[53]

《太平寰宇记·河北道·妫州·土产》记载有:“胡鹿”;《蓟州·土产》记载有:“鹿角胶。”反映在今张家口市、宣化县、怀安县、怀来县、涿鹿县、兴隆县、唐山市、遵化市、玉田县等地似有梅花鹿且较著名。

嘉靖元年《彰德府志》记载:

磁州·贡:鹿十三只;涉县·贡:活鹿三只,鹿皮二十张。

按:反映当时确有梅花鹿,且涉县更多。

隆庆元年《赵州志》记述:

鹿:旧时本州亦有。昔李鲁为赵郡太守,令行禁止。贼于常山界得一鹿,疑是赵郡,即送过界。人语之曰,诈作赵郡鹿,犹胜常山粟。观此可信,今绝无止出太行山。按:表明曾有梅花鹿分布。

乾隆二十三年《口北三厅志》摘引:

鹿:《辽史·营卫志》:秋捺钵,……(于)伏虎林(射鹿)。毎岁,车驾至,皇族而下分布泺水侧伺。夜将半,鹿饮盐水。令猎人吹角效鹿鸣,既集而射之。谓之碱鹿,又名呼鹿。按:转引旧文献,反映曾有梅花鹿存在。

清光绪十三年《承德府志》集解:

鹿:冀州贡鹿角胶,久罢《唐六典》。渔阳郡贡鹿胶十斤《通考》……流杯亭之北瓜圃平原如掌,丰草茂木,鹿雉兔交牣其间《御制诗序》。塞山产鹿最盛,其角自两叉,四叉,六叉,至八叉。年久,则数至八叉以外。蒙古谓鹿为布古。今围场中地及府属州县内之山多有称布古图者,皆以有鹿处得名《热河志》。昌平驻跸山,西北山,鹿之毳,豪猪之毛茸随风《天府广记》。今京师宴席最重鹿尾,虽猩唇,驼峰未足为比。然唐已贵之,陈子昂《麈尾赋》云:(率)[卒]网罗以见逼,受庖割而罹伤。[岂不以斯尾之有用,而杀身于此堂。]为君雕爼之羞,(侧)[厕]君金盘之实云云《香祖笔记》。盘山处处有之。丙辰春,青沟西岭有黑鹿二,大如骡,其毛类山羊长六七寸。群鹿随之东西,不敢逆。隐见月余,后不复见《盘山志》。

按:此处兼有马鹿、麋鹿与梅花鹿分布,其中所谓“两叉”“四叉”者,似为梅花鹿。

《易县志》追述(易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0):

历史上(动物)种类繁多。由于盲目捕杀,滥伐山林,使很多名贵动物如梅花鹿、金钱豹等失去栖身之所,绝迹断种。

按:据此证实,当地确曾有梅花鹿分布。

《唐县志》称:“据旧志载: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境内大茂山尚有猴、鹿、獭”(河北省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9)。可见历史上曾有梅花鹿栖息。

4.1.4 内蒙古

内蒙古自治区历史上有较多梅花鹿分布记录。

早在公元5世纪时,乌拉特前旗、乌拉特后旗、乌拉特中旗、磴口县境内的阴山岩画就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发现。龙进(1987)选出的具有代表性的1 400幅岩画,通过初步鉴定,可以确认的动物竟达40种之多种,包括梅花鹿与虎、豹、狼、狐、黑熊、野马、野驴、家马、家犬、岩羊、盘羊、北山羊羚羊、藏羚、绵羊、黄羊、马鹿、麋鹿、驼鹿、大角鹿、狍子、野猪、家牛、野牛、双峰驼、单峰驼、野兔鸵鸟、龟、蛇、鹰、螺等,另外还有骆驼、马、牛的足印以及难以分辨的其他偶蹄类足印等。反映这一带早期曾有梅花鹿等分布。

《太平寰宇记·关内道·胜州(废)·土产》记载有:“鹿角。”反映当时今东胜区、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等地梅花鹿不一般。

清乾隆元年《盛京通志》记述:

麋鹿:《月令》:仲冬,麋角解。仲夏,鹿角解。本二物,今通呼曰鹿。……

鹿大,麋小。《礼·月令》:仲冬,麋角觧。仲夏,鹿角解。今考麋鹿,俱于夏至解角。盛京,吉林有麋,无鹿,见《御制鹿角解诗》。后说,凡猎,春夏谓之青草围,秋曰哨鹿围,冬曰大围。进贡则有汤鹿,毛鹿,合子鹿及肠,肚,舌,尾。夏秋贡干腌肉及茸角,筋,皮。《新唐书·渤海传》:俗所贵者,扶余之鹿。扶余,即今开原以北地,正为田猎之所。

按:此处内容较多重复,故省略。又由于将麋鹿、马鹿、梅花鹿混为一谈,故多有误。①此处“鹿大,麋小”,恰与一般称谓相反,可参见前文。②此处的“今考麋、鹿,俱于夏至解角”与《礼·月令》风马牛不相及,因后者是指麋鹿与梅花鹿等,而前者是马鹿与梅花鹿。③“盛京、吉林有麋,无鹿”,当是涉及比例,而非绝对有无。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蒙古志》列举的“野兽”有:

虎、豹、熊、鹿、狐狸、獾、兔、羚羊、山羊、野驴、野马、獭鼠、栗鼠、鼲鼠

按:反映包括今内蒙古一些地方有梅花鹿等栖息。

清光绪十七年《黑龙江述略》记述:

鹿多而贱。茸角之属,岁于七八月时,由黑龙江、兴安两城境捆运至省。茸之佳者,每支可得银三十余两,劣亦七八两不等……盖奉天产者梅鹿,江省则马鹿也。

按:据此可见,当时产梅花鹿颇多。虽称“江省(黑龙江省)则马鹿”,但似仅较多而已。

清光绪二十年《黑龙江外记》记述:

梅鹿:即麋,出吉林,鹿茸亦然。《金史》:以桦皮为角,吹作呦呦之声,呼鹿射之。今布特哈有哨鹿者,即呼鹿也。其哨以木为之,长二尺余,状如牛角而中空。《国语》谓之穆喇库。哨时,吹穆喇库,能肖游牝已惫之声,则牡者甡甡来。然不能人人擅长,盖亦有独得之妙焉。

按:此处也称梅花鹿出自吉林,然其中所谓“今布特哈有哨鹿者”,则是指今扎兰屯市一带,亦非“吉林”辖境。

4.1.5 方志记载

方志记载可以反映20世纪前华北多地的梅花鹿分布情况(表24.2)。

表24.2 方志记载20世纪前华北的梅花鹿情况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表示详见正文。***表示本省级政区已有类似记录。①其一似指大同府。②似指大同府、太原府、平阳府,汾州、辽州、沁州、潞州(潞安府)、泽州;亦即略大于今山西省。

4.2 东北

东北各省级政区皆有梅花鹿生息繁衍。

4.2.1 辽宁

辽宁省曾有较多梅花鹿分布记录。

民国十九年《义县志》追记:

备考:《辽史·表第六,游幸表》:二十一年壬辰秋九月(时宋仁宗皇祐四年),上射鹿于黑山。按:据此说明,在辽代,当地是帝王围猎梅花鹿等的狩猎场。

4.2.2 吉林

吉林省也曾有较多梅花鹿分布记录。

集安市出土的高句丽壁画创作时间与敦煌早期壁画创作时间相当(5世纪中期前),或更早一些。其中有一幅《狩猎图》(图24.52),画面显示雌雄2只梅花鹿正在奔跑,猎手骑马迎面而来,弯弓搭箭之时,人鹿交错,猎手急忙回首待射。

图24.52 集安《狩猎图》壁画(局部)[54]

4.2.3 方志记载

方志记载可反映20世纪前东北多地的梅花鹿分布情况(表24.3)。

表24.3 方志记载20世纪前东北的梅花鹿情况

(续表)

(续表)

注:*表示详见正文。**表示同前文。***表示本省级政区已有类似记录。

4.3 华东

华东各省级政区皆有梅花鹿分布记录。

4.3.1 江苏

江苏省有较多梅花鹿分布记录。

扬州市邗江区姚庄1号木椁墓出土的西汉《漆面罩绘乌墨云气图》(图24.53),不仅色彩斑斓,而且其中有猛虎、雄豹、奔鹿(图右上方)等动物[55]。虎回首长啸、豹侧首环顾、梅花鹿惊恐狂奔等不同生态都呼之欲出,表明工匠们对它们胸有成竹才绘制得惟妙惟肖,进而反映当地有这些动物分布。

图24.53 漆面罩绘乌墨云气图(局部)

民国十四年《丹徒县志》追记:

鹿:《晋志》:大兴三年四月白鹿见南东海丹徒。按,录已见《前志》,所见之地未详,今据县志摭余补之。

按:据此证实,当地曾有梅花鹿栖息。

元治顺三年《镇江志》记载:

鹿:解角兽也。《尔雅》:牡麚牝麀,其子麛,其迹速,绝有力。《晋志》:太兴三年四月,白鹿见南东海丹徒。

按:此与《丹徒县志》可相互印证同一事件,表明有梅花鹿。

清乾隆十五年《太湖备考》记述:

鹿:出马迹山。《武进志》:此山素有三断六绝之谣。万历间,里民率钱购雌雄鹿放之山中,清知县晏文辉给示永禁猎户射弋,至今番衍不绝。

按:据此证明,确有梅花鹿;只是“马迹山”又作“马山”。

清光绪五年《丹徒县志》记载:

鹿:马身羊尾,头侧而长,高脚而行走,毛杂黄白有斑。有角者牡,无者牝。山林中间有之,不可多得。按:“毛杂黄白有斑”,证明是梅花鹿。

清光绪八年《宜兴荆溪县志》诠释:

鹿:马身而羊尾,角大多枝曰麚;牝而童首曰麀牡鹿有角,曰鹿;牝鹿无角,曰麀。按:据此表明,有梅花鹿分布。

4.3.2 浙江

浙江省也有梅花鹿分布记录。

民国十三年《定海县志》追记:

明嘉靖间胡宗宪治军海上,曾猎得大白鹿二;山阴徐渭前后代州表进之王亨彦云。案:徐渭前表言地,当宁波、定海之间,定海为故镇海,非邑境,且《至正志》亦止[只]有麂无鹿,志载获鹿事恐非事实。

按:“白鹿”虽是梅花鹿白化现象,但古时寓为祥瑞。《史记·孝武本纪》:“其后,天子苑有白鹿,以其皮为币,以发瑞应,造白金焉。”此后,凡发现“白鹿”,皆作为祥瑞记载。此后白鹿之事有多文献记载。

清光绪三年《定海厅志》记载:

鹿:嘉靖间,胡宗宪治军海上时,海北猎者得白大鹿以献,遂具表进上。未几,又获其雄,复表进之。山阴徐文长渭代草前后表,两白鹿皆此地海岛中所获《康熙志》。

按:似可解《定海县志》之惑。

4.3.3 安徽

安徽省有梅花鹿分布记录。

《太平寰宇记·淮南西路·庐州·土产》记载有“鹿脯。”反映当时今合肥市、肥东县、肥西县、舒城县一带梅花鹿品质较好。

4.3.4 福建

福建省也有梅花鹿栖息记录。明嘉靖九年《惠安县志》记述:

捕鹿者养鹿为媒,以诱而射之。鹿性爱其

类,食必相呼。故人以见利而卖友者,比之鹿媒。

按:捕鹿者以鹿媒诱而射之(鹿),说明有野生梅花鹿存在。

明嘉靖三十二年《建阳县志》记述:

鹿:行速,性警防,分背而食。食则相呼,群居则环其角外向。阳物也,故夏至感阴生而角解。《格物论》:“十年为苍鹿,又百年为白鹿,五百年为玄鹿。

按:此处主要涉及梅花鹿。

清乾隆十七年《汀州府志》记述:

鹿:性惊防。分背而食,食则相呼。群居则环其角外向,以防物之害已也。《说文》曰:解角兽。《尔雅翼》曰:鹿与麋为友。鹿,阳兽,夏至得阴气而解角。麋,阴兽,冬至得阳气而解角。《诗》注:牝鹿为麀。

按:虽含麋鹿,但还是以梅花鹿为主。

清光绪十六年《闽产录异》记述:

鹿:山邑多产,但色有深浅,茸短小不及关东,且有鲨鱼所化。

或言:“鹿粮草恒食九物,余则不尝。”九草者,葛叶及花鹿葱、鹿药、白蒿、水斳、甘草、齐头蒿、山耳、荠苨。其说无据。苍见养鹿者日获野草,鹿尽啮之。

按:虽其中有误,但主要还是涉及梅花鹿。

4.3.5 江西

江西省有梅花鹿分布记录。

明正德十二年《建昌府志》记述:

鹿:性善警防,分背而食,以备人物之害。角有斑痕,紫色。行,或有涎出口,不复能急走也。按:此处涉及梅花鹿一些特征,说明当地有此物。

明嘉靖六年《九江府志》记述:

鹿:《字统》曰:鹿性警防,分背而食以备害。爱其类,发于天性。《诗》曰:鹿斯之奔,维足跂跂。宜疾而舒,留其群也。

按:此处也涉及梅花鹿一些习性,反映当地有梅花鹿分布。

明万历十六年《南昌府志》记述:

有鹿:牡曰麚,牝曰麀,子曰麛。豹文者,不可食。其茸入药,壮元阳,补腰膝。

按:从其采用《尔雅》诠释看,当是指梅花鹿。

清乾隆三十二年《江西考古录》追记:

余干白鹿:《古今注》曰:孝和帝永元中,豫章、余汗得白鹿,高丈九尺。《述异记》曰:余干县有白鹿……讫宋,凡四十有八;见豫章者三晋元帝太兴三年,成帝咸康二年,孝武太元十六年,见南康者一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见鄱阳者一元嘉二十九年,见临川者一宋孝武帝孝建三年,独不及余干白鹿。可知史志多有遗漏。

按:从其追记当地多次出现白鹿看,当地一直有梅花鹿存在。

清同治十二年《玉山县志》记载:

老农常述:乾隆初,怀玉开山,树木丛杂竹菁蒙密,有麋、鹿成群游卧道旁。

按:据此反映,在清初当地梅花鹿等数量不少。

4.3.6 山东

山东省不仅有梅花鹿遗存出土,而且历史上也曾有较多梅花鹿分布。

清同治十一年(1872)在蓬莱市城南25 km的沈余村发现汉墓门残石,一端空白,另一端刻隶书“汉廿八将佐命功苗东藩琴亭国李夫人灵第之门”20字,中部浮雕卧鹿(图24.54)[56]。鹿犄角形式为梅花鹿,极为生动。据此反映,当地有较常见的梅花鹿栖息。

图24.54 汉卧鹿碑(拓片)

《文献通考·土贡考》“唐天下诸部每年常贡”记载:“济阳郡(贡……鹿角胶三十小片。今济州)”。说明当时今巨野县一带是梅花鹿著名分布地之一。

民国二十五年《寿光县志》摘引:

唐建中时,望海台畔有渔人张渔舟独宿茅舍。忽有一虎入,渔人惊。虎举左前足以示,见掌中有刺,为拔之,长寸许。虎跃然若拜伏状,久方去。次夜,闻舍外作坠物声。开户视,见虎负一野豕置庭中。嗣又常餽鹿、豕不绝。村人疑为妖,白于县。渔人始陈始末。县令使人伺之。夜过二鼓,果如前,且致缣帛。令始信。渔人得释见《太平广记》及《青州志》。

按:此虽是传奇之说,但提到常捕捉野猪与鹿等感恩渔人,与其周边有梅花鹿记载可相互印证。

民国二十四年《广饶县志》追记:

明……穆宗隆庆元年正月获三白鹿于辛镇场鹿非本地所产,故特志以见异。

按:所谓“辛镇场”,在广饶县[57],可见曾有梅花鹿。

明万历元年《兖州府志》记述:

鹿:黄质,有斑点。性多惊烈,能别良草,常食名物,诸毒不食。处必山冈。牡曰,牝曰麀,麛其子也。,又鹿之绝有力者。抱朴子曰:鹿寿千年而变苍。满五百岁,则色白;又五百年,而为玄。

按:“黄质,有斑点”是梅花鹿显著特征之一,可见确有梅花鹿分布。

4.3.7 台湾

台湾曾有梅花鹿广泛分布。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陈第《东番记》中对于台湾梅花鹿多有记载:

山最宜鹿,鹿鹿俟俟,千百为群。

人精用镖,镖竹柄,铁镞,长五尺有咫,铦甚,出入携自随,试鹿鹿毙,试虎虎毙。……镖发命中,获若丘陵,社社无不饱鹿者。取其余肉,离而腊之,鹿舌、鹿鞭、鹿筋亦腊,鹿皮角委积充栋。

按:据此反映,当时梅花鹿分布广且多。荷兰殖民时期,鹿皮的需求很大,梅花鹿被人类大量捕猎,几乎濒临绝种。1969年之后,由于栖息地受到破坏与人类大肆捕猎,台湾梅花鹿渐渐减少。

清乾隆年间黄叔璥(巡台御史,另撰有《台海使槎录》)与六十七(巡台给事中)的2部纪实著作记述了清初台湾内山土著居民捕鹿情节。

黄叔璥《台湾内山番地风俗图》记述:

猎禽:台地未入版图以前,番惟以射猎为生,名曰“出草”;至今尚沿其俗。十龄以上,即令演弓矢;练习既熟,三四十步外取的必中。当春深草茂,则邀集社众,各持器械带猎犬逐之,呼噪四面围猎,得鹿则刺喉吮其血,或禽兔生啖之;腌其脏腹,令生蛆,名曰“肉笋”,以为美馔。其皮则以易汉人盐米烟布等物。

捕鹿:内山鹿生最繁,番人以打牲为业,交易货物。捕时因风纵火,俟其奔逸,各番负弓矢镖枪、牵猎犬逐之。所用弓矢,以细藤、苎绳为弦,竹箭甚短,铁镞长二寸许;镖枪长五尺,亦犀利。番人善用镖枪,每发多中。

六十七《番社采风图考·捕鹿》记述:

淡防厅大甲、后垄、中港,竹堑,霄里等社熟

番,至秋末冬初,各社聚众捕鹿,名为“出草”。

按:所称“淡防厅”,乃今新竹市与新竹县一带。据《番社采风图考》等意境绘制的《捕鹿图》有2幅(图24.55、图24.56),各有千秋。

图24.55 捕鹿图(一)[58]

图24.56 捕鹿图(二)[59]

有趣的是,将2幅图比较看,不仅主题相同,而且绘制的主体(人物、梅花鹿、猎犬等)也相似。较显著差异在于:在左图左上方将内容题写上,远处有3座山包,较醒目的植物是竹林与棕榈;右图既无题字,也无远山,较醒目的植物则是阔叶乔木,并有一株横在人物与动物之间。

清康熙三十年《台湾府志》记述:

鹿茸:鹿儿角之初发而茸者,禀纯阳之质,含生发之气。其味甘,其气温。凤、诸二县出。

鹿角胶:用鹿角煮成胶。

鹿角霜:即煮胶之角渣也。按:此3种药材皆取自梅花鹿。

清康熙五十六年《诸罗县志》集解:

鹿:《埤雅》:鹿性决燥,又善警。群居则环角外向,以防物之害已。《尔雅翼》:鹿,阳兽,游山。夏至,得阴气而解角,从阳退之象。

按:据此,表明是梅花鹿。

清乾隆十九年《台湾县志》摘引:

鹿:《使槎录》云:台山无虎,故鹿最繁。昔年,近山皆为土番鹿场。今,汉人垦种,极目良田,遂多于内山捕猎。角尾单弱,绝不似关东之濯濯。角百对,只可(按:原著作哥)煎胶二十余斤。鹿虽多,街市求一脔不得。冬春时,社番截成方块,重可斤余,皆用盐渍。运致府治,【略】而值(甚昂)[亦不轻]。

《稗海纪游》云:鹿以角纪年,凡角一岐为一年,犹马之纪以齿也。番人世世射鹿为生,未见七岐以上者。向谓鹿仙兽多寿,又谓五百岁而白,千岁而元,特妄言耳。竹堑番射得小鹿,通体纯白,角纔两岐,要不过偶然毛色之异耳,书固未足尽信也。鹿生三岁始角。角生一岁解,犹人之毁齿也。解后再角,即终身不后解。每岁止增一岐。又云:牝鹿以四月乳,未乳极肥。腹中胎鹿,皮毛鲜泽,文彩可爱。又牝鹿既乳,视小鹿长,则避之他山,虑小鹿之淫之也。兽之不乱伦者惟马,牡马误烝则自死。牝鹿自远以避。按:记述了当时台湾的梅花鹿情况。

清道光十四年《彰化县志》集解:

鹿:《埤雅》:鹿性决燥,又善警。群居则环角外向,以防物之害已。

《稗海纪游》:鹿以角纪年,凡角一岐为一年,犹马之纪以齿也。番人世世射鹿为生,未见七岐以上者。向谓鹿仙兽多寿,又谓五百岁而白,千岁而元,特妄言耳。竹堑番射得小鹿,通体纯白,角纔两岐,要不过偶然毛色之异耳,书固未足尽信也。鹿生三岁始角。角生一岁解,犹人之毁齿也。解后再角,即终身不后解。每岁止增一岐。牝鹿既乳,视小鹿长,则避之他山,虑小鹿之淫之也。兽之不乱伦者惟马,牡马误烝则自死。牝鹿自远以避。

《尔雅翼》鹿,阳兽,游山,夏至得阴气而解角,从阳退之象。

按:表明当地有梅花鹿栖息。

清光绪二十一年《恒春县志》记述:

鹿:出番山,番人恒捕之。取鹿茸,鹿皮,鹿鞭,鹿筋等,入市换货。肉即留以自啖。

按:据此表明,其时主要是土著居民捕猎梅花鹿。(www.xing528.com)

4.3.8 方志记载

方志记载可反映20世纪前华东多地的梅花鹿分布情况(表24.4)。

表24.4 方志记载20世纪前华东的梅花鹿情况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表示详见正文。***表示本省级政区已有类似记录。

4.4 中南

中南仅海南省无梅花鹿(暂存疑),其他省级政区皆有分布。

4.4.1 河南

河南省历史上有较多梅花鹿分布记录。

《太平寰宇记·京西北路·汝州·土产》记载有:“鹿脯”,说明在汝阳县、襄城县、平顶山市、汝州市、宝丰县、叶县、鲁山县一带的梅花鹿品质较佳。

明弘治十三年《黄州府志》记载:

黄冈县:鹿;各州县物产并同黄冈。

贡赋·黄冈县:岁办:鹿皮三百五十张;蕲州:岁进:活鹿二只;广济县:岁办:白硝退毛鹿皮二百七十八张。

按:据此看来,尽管该府各地皆有梅花鹿分布,但当时黄冈县最多,其次是广济县。

民国二十一年《林县志》追记:

鹿:《康熙志·赋役·折色门》中有:鹿一只折银三十二两,可见前此,林山有鹿;《乾隆志》已无之。

按:据此说明,当地梅花鹿到清乾隆时已绝迹。

4.4.2 湖北

湖北省历史上也有梅花鹿生息繁衍。

《墨子·公输篇》道: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兴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

按:此不仅反映楚国当时地域广阔,而且物产丰富,尤其在今湖北省南部一带更有众多的犀牛、麋鹿、梅花鹿等野生动物栖息。

《太平寰宇记·京西南路·均州·土产》记载有:“鹿脯(今贡)”;《荆湖北路·复州·土产》记载有:“鹿皮。”反映当时今十堰市、郧县、郧西县、洪湖市、仙桃市、天门市梅花鹿品质优良。

《汉阳县志》追记(汉阳县县志编纂委员会,1989):

明嘉靖元年,规定汉阳县每年上交的贡品中有活鹿4只,嘉靖十一年改为上交白硝鹿皮120张。

按:据此反映,在明中后期当地尚有较多梅花鹿存在。

4.4.3 湖南

历史时期,湖南省有梅花鹿分布。

《太平寰宇记·荆湖南路·潭州·土产》记载:“长沙县……云山在县西六里,隔江乃衡岳之足,十一白鹿”,可见当时在今长沙市与长沙县一带有梅花鹿栖息。该书《荆湖北路·朗州·土产》又称:“武陵县……鹿山(《武陵县记》云:鹿山有鹿穴。昔宋元嘉初,武陵溪蛮人射鹿,逐入一石穴)。”反映在今常德市曾有梅花鹿分布。

明嘉靖十七年《常德府志》记述:

鹿:减肥高脚,长颈秃尾,色黄有白点。《埤雅》云:鹿性警防,分背而食。食则相呼,群居则环其角外向,以防物之害已也。

按:“色黄有白点”,表明确是梅花鹿。

明隆庆《岳州府志》记载:

岳州府:活鹿四,巴陵县:白硝鹿皮百六十四,临(淅)[湘]县:白硝鹿皮十六,平江县:白硝鹿皮百二十四,澧州:白硝鹿皮百五十,安乡县:白硝鹿皮八十,石门县:白硝鹿皮百七十,慈利县:白硝鹿皮百七十、活鹿四。

按:所列举的梅花鹿情况具体到大部分属县,反映全府基本都有梅花鹿分布。

明万历二年《慈利县志》记述:

鹿:性爱其类,食必相呼,与麞皆健骇,而麞[獐]性胆尤怯,饮水见影辄奔。按:此处主要提及梅花鹿的习性。

清光绪十一年《湖南通志》记载:

永顺府出……鹿……《湖广志》;黔阳罗翁山出鹿……《省志》;郴州贡活鹿一只《万历总志》;靖州贡活鹿四只《万历总志》。

按:主要反映当时永州府、黔阳县、郴州、靖州等地还有梅花鹿分布。

4.4.4 广东

广东省历史上曾有较多梅花鹿分布。

《太平寰宇记·广南东路·潮州·土产》记述:

鳄鱼:《岭表志》[60]录异云:鳄鱼其身土黄色,有四足,修尾,形状如鼍。而举止趋疾,口淼齿锯,往往害人。南中鹿多,最惧此物。鹿走崖岸之上,群鳄噑叫其下,鹿必怖惧落崖,多为鳄鱼所得。亦物之相慑伏也。

该书《梅州·土产》也记述:

恶水即州前大江,东流至潮州出海。其水崄恶,多损舟船。水中鳄鱼遇江水泛涨之时,随水至舟前。《岭表异录》云:能食鹿者,即此也。

按:“潮州”与“梅州”接壤。此处虽记述鳄鱼,但提及“南中鹿多”“能食鹿者”,说明在大埔县、丰顺县、湘桥区、潮安县、饶平县、汕头市、南澳县、榕城区、普宁市、揭东县、揭西县、惠来县、梅江区、梅县、平远县、蕉岭县一带有较多梅花鹿。

明嘉靖二十六年《潮州府志》记载:

物产:鹿;贡·海阳县:鹿皮一十八张、鹿羔皮二十七张,潮阳县:鹿皮一百张、鹿羔皮一十二张,揭阳县:鹿皮九十二张,程乡县:鹿皮六十九张,饶平县:白(销)[硝]鹿皮八十张。

按:据此反映,该府梅花鹿分布较广,尤其是揭阳县与饶平县出产较多。

清光绪五年《广州府志》记载:

鹿:康熙时,粤东藩司某畜鹿数头于后园,生育日蕃,乃以木为闲[? 栏]防其奔触,百年以来百十成群,呦呦之声达于墙外矣《舟车问闻录》。

按:此处虽记述圈养梅花鹿,但之前广东梅花鹿分布广,其时就是在该府也还有野生梅花鹿,只是野生种不如昔日。

4.4.5 广西

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上也有一些梅花鹿分布记录。

《太平寰宇记·广南西路·梧州·土产》记述:

思良江在州北二十里,一名多贤水。其中鳄鱼状如鼍,有四足,长者二丈,皮如鮧鱼鳞,南方谓之鳄鱼,亦以为鲊。口长七寸,两边生齿如锯。恒在山涧伺鹿,亦能啖人。故谷汲往往过害。

按:此处虽记述鳄鱼,但也反映在梧州市、苍梧县当时有梅花鹿分布。

明万历四十三年《南宁府志》记述:

鹿:性善惊防,分背而食,以备人物之害。角有(班)[斑]痕,紫色[如点]行,或有涎出口,不复能急走。

按:此与他处描述梅花鹿相似。

4.4.6 方志记载

方志记载可反映20世纪前中南多地的梅花鹿分布情况(表24.5)。

表24.5 方志记载20世纪前中南的梅花鹿情况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表示详见正文。**表示同前文。①即“内乡、淅川”。

4.5 西南

西南仅西藏自治区无梅花鹿(暂存疑),其他省级政区皆有分布。

4.5.1 四川

四川省历史上有较多梅花鹿分布记录。

清嘉庆二十三年《邛州直隶州志》集解:

鹿:《尔雅》:鹿,牡,牝麀,其子麛。其迹速,绝有力。《埤雅》:鹿性驯,故其迹速而不■。按:此即通常描述梅花鹿的说法。

清咸丰九年《邛巂野录》记述:

鹿:《府志》:西昌、冕俱产。《会理州志》:州产。按:别名斑龙。牡曰,牝曰麀。马身,羊尾,头侧而长,高脚而行速。牡有角,夏至则解。大如小马,黄质白斑。牝无角,小而无斑,毛杂黄白色。《冕县志》:产。

按:虽有瑕疵,但基本上是梅花鹿,同时提及其分布状况。

4.5.2 云南

云南省历史上有不少梅花鹿分布记录。

明正德五年《云南志》

大理府·土产:神鹿《汉书·西南夷传》:云南县有神鹿两头,能食毒草,今无;澜沧卫·土产:鹿茸。

按:两个头的神鹿固然是无稽之谈,但有梅花鹿分布则是事实。

清光绪二十四年《云南通志稿》记述:

鹿茸《一统志》:永宁土府出、鹿《蛮书》:傍西洱河诸山皆有鹿。龙尾城东北息龙山,南召养鹿处,要则取之、神鹿《博物志》:云南郡出荼首(其音蔡茂),两头鹿也。以四月中取其胎,可治蛇毒。永昌间有之。《华阳国志》:云南郡有熊苍山,上有神鹿,一身两头,食毒草、龙足鹿、仙鹿《龙部琐录》:在雪山,人不能见。

按:此处主要追记以往鹿的分布,主要还是梅花鹿。

4.5.3 方志记载

方志记载可反映20世纪前西南多地的梅花鹿分布情况(表24.6)。

表24.6 方志记载20世纪前西南的梅花鹿情况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表示详见正文。***表示本省级政区已有类似记录。①疑似“鹿”。②其余府、州、卫皆相互“同”,亦即皆有鹿。

4.6 西北

西北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无梅花鹿(暂存疑),其他省级政区皆有分布。

4.6.1 陕西

陕西省历史上有梅花鹿分布记录。

西安市灞桥区浐河东岸半坡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 000年以上。遗址出土有鹿纹彩陶盆(图24.57),彩陶是绘画的集中表现,题材多为劳动对象和大自然动植物:张口的鱼、奔跑的鹿,最具表现的是人面鱼纹陶盆。据此,既可看出当时人们已经初步认识和掌握了一些事物的规律,又可反映这些正是存在于他们周围的常见物。

图24.57 鹿纹彩陶盆(半坡遗址)[61]

图24.58 陶鹿尊(西晋)[62]

西安市长安区陕西师范大学校园出土了一件西晋时代的陶鹿尊(图24.58),从其鹿角的形态看,与梅花鹿相似。

绥德县黄家塔一汉墓墓室横额中间题刻铭文:“使者持莭护乌桓校尉王君威府君”三行十四字,画像(图24.59)分上下两层:上层刻青龙、仙鹤和云纹;下层为狩猎图[63],中部3只奔跑的野兽为梅花鹿(有角者)、麝(无角,回首者)、兔(下方长耳者)。

图24.59 黄家塔汉墓石刻(汉,拓片)

子长县称,据绥德出土的汉代狩猎题材画像石考证,境内野生动物有虎、熊、鹿、猴、野猪、野骆驼、黄牛、鹭鸶等。随着森林的破坏和消失,虎、熊、猴、野猪、野骆驼、鹤、鹭鸶等今在子长县消失[64]。所称“鹿”,主要指梅花鹿。

《文献通考·土贡考》“唐天下诸部每年常贡”记载:“新秦郡(贡青地鹿角二具、鹿角三十具。今麟州)”。表明当时今神木县一带是梅花鹿著名分布地之一。

《太平寰宇记·关内道·胜州(废)·土产》记载有“鹿角”,该书《永兴军路·邠州·土产》也记载有“鹿”,反映当时今神木县、府谷县、彬县、长武县、旬邑县等地梅花鹿不一般。

清乾隆十八年《镇安县志》记述:

鹿:山民不能生捕,亦不能解取。鹿茸买间有得者,多系湖北人重价买去。

鹿茸系夏至时取,以一二寸者为贵。最易生蛆,须涂以青油,罩以漏纱,悬挂阴凉当风处。时去其蛆,以油涂之。

按:据此说明是梅花鹿。

清乾隆四十四年《西安府志》集解:

鹿:《诗·召南》:野有死鹿。《小雅》:[兽之所同,]麀鹿麌麌。漆沮之从,[天子之所。]《抱朴子》:南山多鹿。《宋高僧传》:唐京师安国寺什元康贞观中游养一鹿,角分八岐,乘而致远,曾无倦色。《清异录》:华清宫一鹿十年精俊不衰,人呼为角仙。《马志》:出南北山。

按:除“角分八岐”者为马鹿外,其余基本上是指梅花鹿;“南北山”,似指大巴山与秦岭。

清光绪十九年《白河县志》记述:

鹿:《马通志》:出南山。鹿性警防,分背而食,食则相呼。群居则环其角外向,以防害。

按:此“鹿”即梅花鹿;所谓“南山”,似指大巴山。

4.6.2 甘肃

甘肃省历史上也有梅花鹿栖息记录。

敦煌市城东的佛爷庙湾墓群出土了一件西晋《卧鹿图》壁画(图24.60)。画中的梅花鹿呈卧姿,头部上仰,鹿角后扬,短尾略翘,十分安详;在画右侧,题有黑色的“鹿”字(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8)。古代,“鹿”有“禄”之吉祥寓意。此图中的梅花鹿形象并未失真,说明画师对其胸有成竹,也反映附近并不缺乏此物种。

图24.60 卧鹿图

图24.61 牧鹿图[65]

高台县骆驼城乡骆驼城遗址出土的魏晋时期的《牧鹿图》壁画(图24.61),图右下角是一束发持棍的牧人正照料一群梅花鹿,它们或卧或立,在草丛中悠闲吃草;其中既有雄鹿(带角者),又有雌鹿(无角而略大者),还有幼鹿(略小者)。牧鹿画并不多见,说明有不少鹿驯化放养,反映当地有野生梅花鹿分布。

《太平寰宇记·关内道·会州·土产》记载有:“鹿胎……鹿尾”,说明当时取自靖远县、会宁县、安定区、西吉县、海原县的梅花鹿产品较好。

清嘉庆《青海志》记述:

鹿茸、鹿角(蒙番各境皆有。近年渐形减少。嫩鹿茸价值不大,时有京师商人来买者。其老鹿角亦多,均系河南人采买)

按:“嫩鹿茸价值不大”,似据《本草纲目》称:“《本经》上品白胶,中品鹿茸”。此处主要还是指梅花鹿。

4.6.3 宁夏

宁夏回族自治区历史上也有梅花鹿分布。

1987年,西吉县陈阳川村出土了一件战国时期铜质饰物——虎噬鹿铜牌饰(宁夏固原博物馆,2004)(图24.62、图24.63)。虎的长尾前甩,双目圆睁,右前爪踩住一只幼鹿;左前爪又扑倒雌鹿,雌鹿惊恐地睁开双目,前肢前屈踢蹬,后肢伸直抖动,拼命挣扎;虎又张口血盆大口,准备向雌鹿展开最后一击。此画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一虎捕食大小二鹿之状。

图24.62 虎噬鹿铜牌饰

图24.63 虎噬鹿铜牌饰(线描)

《文献通考·土贡考》“唐天下诸部每年常贡”记载:“灵武郡(贡鹿角胶……今灵州)”。说明当时今灵武市一带是梅花鹿著名分布地之一。

《太平寰宇记·关内道·灵州·土产》记载有:“鹿皮……鹿角胶”,反映当时源于银川市、灵武市、永宁县、贺兰县、石嘴山市、平罗县、利通区、青铜峡市、沙坡头区、中宁县的梅花鹿产品较佳。

4.6.4 方志记载

方志记载可反映20世纪前西北多地的梅花鹿分布情况(表24.7)。

表24.7 方志记载20世纪前西北的梅花鹿情况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表示详见正文。**表示同前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