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了解中国文物的分布与保存情况

了解中国文物的分布与保存情况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要想在教学中使用文物,就必须对我国文物收藏分布的情况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物方面的知识积累,取得典型的文物信息,这样才能在之后的文物教学中,将知识运用得当,事半功倍。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我国古代历史上对文物或器物的收存管理概况。中国古代也有文物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这应当算是文物的收藏行为。此外,乾隆建三希堂,搜集法帖,下令编撰了《西清古鉴》等文物谱录。

了解中国文物的分布与保存情况

要想在教学中使用文物,就必须对我国文物收藏分布的情况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物方面的知识积累,取得典型的文物信息,这样才能在之后的文物教学中,将知识运用得当,事半功倍。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我国古代历史上对文物或器物的收存管理概况。

中国古代也有文物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不过这里的文物是典章制度的意思,与今天的文物一词有着不小的差异。真正表达前代遗物的词,有古物、古董等,但不是很相似。

远古时期因为年代久远,古人的行为很难准确描述。中国商代就会储存甲骨文刻片,西周很多青铜器被贵族世世代代珍藏,以图“子孙宝用”。这应当算是文物的收藏行为。西汉时期会将特别珍贵的史料放在“金匮石室”(相当于政府档案馆)里保管,据说放在这里的东西包罗万象,有不少前朝遗物,其中自然也有属于文物的东西。此后各个时期都有专门保管重要物品的场所,例如隋朝唐朝、五代、两宋时期都有很多馆阁机构,专门收藏文物、图书,享誉一时,另外国库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东西,有没收的,有上缴的,有贡献的,这些也未必都是新的物件,应有一些属于文物。

唐代还有史家收集古物、古碑的记载。而真正开始大规模收集和整理前朝遗物,是从北宋开始的,主要表现为金石学得到较大发展。

北宋前期有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合称三馆),后期有崇文院、秘阁,三馆一院和秘阁收藏前代典章器物,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处理事务。

1000年,乾州(今陕西乾县)有古铜鼎出土,上有铭文21字,当时宋真宗命儒臣句中正等人考证,最后确认为西周时期的“史信父甗”。这一事件一般被学者作为北宋金石学的缘起。到宋仁宗朝的时候,金石学成为独立的学术门类,这是宋代学术的一大进步与成就。当时有很多学术专著,可惜今天大多失传。

1061年,著名史学家刘敞出任永兴军路安抚使,驻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当时长安的古墓荒坟很多,经常有古物被发现。刘敞搜集到先秦鼎彝十多件,考订文字,请工匠摹勒刻石、绘像。1063年,他撰成《先秦古器记》一卷。此书后来亡佚,但是其部分内容被北宋大文学欧阳修的《集古录》收存。

欧阳修编撰《集古录》,收录了上千件金石器物,是学术史上第一部金石考古学专著。但是此书没有编次顺序。

此后,又有两部《考古图》先后问世,其一为北宋文学家吕大临所撰,另一个为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写成。吕书对所收录的每件器物绘图摹文,释文列于其下,并将器物的尺寸、容量、重量、出土地点、收藏者一一写明。李书又名《古器图》。他对书中收录的每件器物,也都仔细绘图、拓片,并解释了其制作工艺、器上文字及大致用途。与吕大临的著作相比,李公麟的著作似乎更接近今天意义上的学术研究

宋徽宗朝前后,对前朝器物的研究达到一个小的高潮。当时士大夫以至宫廷贵族竞相访求和收藏古物,每一器物动辄值数十贯甚至上千贯钱,高价之下,引起天下人为此蠢动。一时间挖坟掘墓、刨坑抠井,无所不为。时人称“天下冢墓,破伐殆尽”。当时搜获文物甚多,研究者纷起,一大批官员在这方面“卓有成效”。其中《宣和博古图录》三十卷,将宋徽宗所得前朝遗物中的精品,由王黼考订编纂,分成二十类,是北宋金石学巨作。

北宋时期民间也开始出现藏书家,一些藏书家兼藏商周鼎彝,以为考据。北宋末年的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就是著名的金石收藏家。他们前半生苦苦寻觅,颇有收获,等到北宋灭亡,全家南下逃难之时,他们对收藏之物进行筛选:“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见《金石录后序》)其收藏之丰富可见一斑。

赵明诚撰有《金石录》,收辑金石上的镌刻文字两千卷,包括夏、商、周到隋、唐、五代的钟鼎彝器铭文款识,以及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他逐件鉴别考订,并收录这些器物的跋文,叙述器物出土的时间、地点、收藏者,以及器物的内容,对其所见金石文字进行了总结。以一己之力成此巨著,殊为不易。

南宋时期,金石学发展虽然受到挫折,但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薛尚功撰《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二十卷。此书收集夏商至秦汉的铜器、石器铭文五百余件,订讹考异,详加解释。在宋代集录彝器款识的专著中,此书内容最为丰富,编次也较有条理。

南宋郑樵在他的《通志》二十略中,专列《金石略》来记录他一生中见到的古代器物,并且做了考订。另外有洪遵《泉志》(古钱研究专著)十五卷、龙大渊等《古玉图谱》一百卷、郑文宝《玉玺记》一卷、王厚之《汉晋印章图谱》一卷、岳珂《桯史·古冢桴盂记》等专门研究古代某些器物的著作,这些都是宋以前学者不曾注意的学问。

宋代学者规范了古代器物的名称,如钟、鼎、鬲、甗、敦、尊、壶等,都是古器自载的名称。宋人因以定名,沿袭至今。

北宋被金朝灭掉,金就把北宋的图书典籍、器物珍玩都运到北方,连太湖石都不放过,倒也搬了个干净。金以及后来的元,也有专人和机构珍藏器物。

明清两代公私收藏都很成规模。在明代,公私收藏相比前朝更加丰富。为编纂《永乐大典》,明朝政府下令汇集天下图书,此事几年内就成功办理完毕,可见当时收藏之规模与力量。民间的收藏家在明朝大量出现,尤其是藏书家(古人收藏时以藏书为最高境界)很多。著名的如明中期浙江宁波范钦的天一阁、后期江苏常熟毛晋的汲古阁,都是藏书数量多、质量高的藏书楼。那时候的文学作品里,已经开始用家藏古器物的多少来形容家庭的富有程度。

清代进入康乾盛世后,人们更加注意搜求前代的器物,一时尚古成风,且皇帝带头搜罗天下古物。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都是收藏爱好者,如听说杭州钱氏家族藏有铁券,乾隆就请求观赏,好在没有强取豪夺,看完还是还给了钱氏。此外,乾隆建三希堂,搜集法帖,下令编撰了《西清古鉴》等文物谱录。早在乾隆八年(1743),他就决定对内府收藏的书画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整理。乾隆九年(1744),包含全部书画藏品的《石渠宝笈》开始编撰。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整理工作。完成后的《石渠宝笈》,包括续编、三编共成书235册。这是明清两代宫廷收藏的总结。全盛时期的清代宫廷大约有几万件书画藏品,当时这是中国古典书画作品最大规模的收藏。这就是清朝中期(1800年前后)中国公家收藏中部分文物(书画类)的数量。私人的收藏情况估计也不比国家的收藏差多少。乾隆朝又编纂了《四库全书》,查明当时的古籍共3500多种,近八万卷,总字数约八亿字。这就是当时国家的图书收藏规模。(www.xing528.com)

皇帝如此好古敏求,下面各级官员自然紧紧跟上。清朝中期开始,官僚士大夫中普遍形成了嗜古的风尚,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收藏家和古文字学家,如高士奇纪晓岚刘墉、翁方纲、王懿荣、端方、张之洞等,这样的官员代不乏人,一直持续到清朝结束。例如,在辛亥革命中葬送性命的高官之一—清代直隶总督端方,从政之余醉心于古玩收藏,同伯希和等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出洋考察期间,他还收集了古埃及文物,可谓近代中国收藏外国文物第一人。1911年,端方在川鄂边境死于部下之手,被砍下首级,以煤油浸泡头颅,送与武昌的革命党。后来其子端继先因贫困无以为生,在1924年将端方收藏的一套商朝青铜器卖给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竟获20万两白银,其收藏之精可见一斑。其他官员也收藏了类似的名器,如台湾巡抚刘铭传收藏的虢季子白盘、兵部尚书潘祖荫收藏的大盂鼎,在后世都成为国之重器。他们不仅对收藏品亲自鉴定考证,还著录摹拓、成文立说,并印成书册互相赠送。有时他们还相互辩驳,集结成文后一般颇具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他们手里的青铜器,数量尚不可知,但据推测肯定不少。

清朝灭亡后,中华民国政府于1914年首先成立古物陈列所,将故宫中前半段(前朝部分)的室内陈设与库房物品,加上热河(今河北承德行宫(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和盛京(今辽宁沈阳)故宫的文物都存放在此。这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化的文物馆藏机构。1925年又成立故宫博物院。此前民国政府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并组织人手对故宫文物逐宫逐室地清点查收,持续整整一年;事后整理并刊印《故宫物品点查报告》共6编28册,计有9.4万余个编号,117万余件文物,其内容包含商周鼎彝、上古玉器、历代书法绘画、陶瓷、珐琅、漆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匏、金铜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后妃嫔服饰、衣料和家具等。故宫博物院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的大型博物馆。

当时的故宫博物院下设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等三个馆室,人员并不是很多。他们一方面组织专业人才对文物进行修复、整理、保护;另一方面在故宫内开辟专门展室,举办各种古物(实际上就是文物,当时已经标注年份、质地等数据,符合西方文物陈列的标准)陈列展览;同时还编辑出版多种刊物,进行资料公开,并组织学者研究器物的历史与特征,进行文明宣传。后来,国民政府又成立国立中央博物院,各地也纷纷建立省级博物馆,其中名气较大的有河南省博物馆、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等。地方上的名人也有一些创设博物馆之举。当时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国立中央图书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中央博物院是主要的,也是后世很有声望的大型文物馆藏机构。

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居中国台湾,从大陆带走大批文物,多为书画玉器之类的精品。国民党政府到中国台湾地区后,将所带文物汇集在一起,组建了中山博物院,也称台北“故宫博物院”。该院现存文物近70万件,其中甲骨档案2万多片,规模位列世界甲骨收藏机构的第二位;瓷器2万多件,从原始陶器到明清瓷器,该院的中国古代瓷器是全世界各博物馆中最精、最多的;铜器1万多件,包括历代钱币,其中有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4300多件,如商代蟠龙纹盘、兽面纹壶、西周毛公鼎、战国嵌松绿石金属丝牺尊等;玉器5万多件,其中有著名的新石器时代的玉璧、玉圭、玉璜,以及闻名海内外的清代玉雕“翠玉白菜”“汉玉辟邪”“紫檀嵌玉三镶如意”等;书画真迹近1万件,其中有从唐至清历代名家的代表作,如“三希”之一的东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摹本、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残卷、唐代怀素的草书《自叙帖》、北宋苏东坡的《寒食帖》等;善本古籍有近2万册,包括原藏文渊阁的《四库全书》;明清档案文献近40万件,其中有清朝历代皇帝朱批奏折、清史馆档、实录、起居注等,以及满文老档40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大力推行文物收藏和保护的工作。首先,政府接收了国民党政府留下的文物与博物馆,加以整顿和补充;新建了一大批专业博物馆和地方博物馆,做到国有国家级博物馆,地方上有省级博物馆、市级博物馆,县一级有文物保管所,最基层有专人负责文物保护。新中国在短期内就建设、健全了这一整套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和有关管理机制。其次,国家动员民间收藏家进行捐献,出于对新中国的热爱,一大批珍贵文物的收藏者将他们的心爱之物交给国家,送入博物馆。其中大名鼎鼎的不在少数,本书中提到的虢季子白盘、大盂鼎、钱镠铁券等,都是这个时期由私人收藏者捐献给国家的。最后,为了配合新中国大规模的城乡建设,全国各地考古发掘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随着考古发掘,一大批出土文物被充实到各级博物馆。殷墟、敦煌、定陵、法门寺兵马俑坑、马王堆、满城汉墓周口店、河姆渡、曾侯乙墓,都出土了有世界级影响力的文物,如金缕玉衣、兵马俑、曾侯乙编钟等。

到目前为止,以故宫博物院为例,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其馆藏文物总数达到1807558件,其中珍贵文物1684490件、一般文物115491件、标本7577件,书法绘画作品是其主要特色馆藏,各种碑帖壁画书册等约14万件,占世界公立博物馆所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有诸多中国绘画史上的孤品、绝品,如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摹本、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唐代韩滉《五牛图》、唐代阎立本《步辇图》、五代卫贤《高士图》、五代黄筌《写生珍禽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名作。

与故宫博物院媲美的还有天安门东侧的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原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藏品数量120余万件,其中鹰形陶鼎、红山玉龙、后母戊鼎、四羊方尊、银雀山汉墓兵法竹简、战国鄂君启节、秦阳陵虎符、秦兵马俑和汉代金缕玉衣、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击鼓说唱陶俑三国青瓷羊形烛台、唐代越窑秘色瓷盘、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针灸铜人、明清景德镇官窑的瓷器、铜胎掐丝珐琅鱼藻纹高足碗、清朝“皇帝之宝”玉印等珍贵文物在我国家喻户晓,我们的历史教材中也选用了其中部分文物的图片。

除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外,我国还有位于上海市的上海博物馆、位于南京市的南京博物院、位于西安市的陕西历史博物馆这三座颇具影响力的著名博物馆。

其中上海博物馆始建于1952年,目前共有藏品近102万件,其中珍贵文物14万余件;尤以青铜器为特色,收藏了来自陕西及河南、湖南等地的青铜器,如德鼎、交龙纹鼎、西周颂鼎等器形大、铭文多的特色器物。书法绘画作品有东晋王献之《鸭头丸帖》、唐孙位《高逸图》、五代董源《夏山图》、五代巨然《万壑松风图》、北宋宋徽宗《柳鸦芦雁图》、明唐伯虎《牡丹仕女图》等国宝级珍品,以及南宋、元、明、清的名家原作。此外上海博物馆还收藏了一批战国竹简,竹简被命名为“上博简”,极为珍贵。

南京博物院始建于1933年,是由蔡元培先生倡议创立的国立中央博物院发展而来,现拥有馆藏文物43万余件(套),其中清宫旧藏瓷器、殷墟考古出土器物、元明清时期的绘画作品最具特色。本书涉及的南京西善桥、丹阳建山、胡桥南朝大墓出土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羽人戏龙》等砖印壁画,原物皆收藏在此。此外,良渚文化的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东汉错银饰青铜牛灯、东汉广陵王玺、东汉银缕玉衣、明代《坤舆万国全图》等国宝级文物全国知名。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前身为1944年成立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70余万件(组),以商周、汉唐文物为特色。馆藏商周青铜器、唐代金银器最具特点,其中西周多友鼎、西汉皇后之玺、唐代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唐代壁画、唐代三彩骆驼载乐俑等非常出名。

除了这些综合性的博物馆,我国现在还有很多专业性博物馆,例如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水利博物馆等。这些专业博物馆在某些学科方面的收藏比大型综合性博物馆还要详细和齐全。

还有各省级博物馆,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都有省级博物馆,其中河南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四川博物院、山东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等均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各个地级市也有博物馆,21世纪以来,各地都比较注意文化建设,着意打造文化名片,因此文化场馆建设得较好,部分馆藏文物也比较有特色。对于一些地方性的人物或事件,地方博物馆里会陈列较多的材料。比如关于吴越国的创始人钱镠,在今天的浙江临海市博物馆就有一些历史文物是别处见不到的,很有研究价值。

我国有些名人,在多年收藏后,也创办了一些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很小,但是很有特色,是更加专业的小型博物馆。限于精力,本书无法介绍太多,请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多留心、多积攒材料。

这些博物馆不仅进行文物的收藏维护,还进行文物的研究和历史材料的补充。大家如果对文物知识感兴趣,想做文物学习与研究者,一定要抽空去这些博物馆认真系统地学习,去个一趟两趟,乃至十趟八趟,肯定会大有收获。

同时,大家还要特别注意文物的学术研究动态与文章。目前国内的文物学学术杂志有《考古》《文物》《故宫博物院院刊》等几十种,另外很多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也都设有文物研究的专栏或者专刊。这些将是我们以后研究文物、辨别文物的指南,希望大家好好学习与揣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