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性别不明显,年龄、从业年限、教育程度有影响

性别不明显,年龄、从业年限、教育程度有影响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性别也不作为招录新人的考虑因素,由此我们认为性别对场域内位置竞争的影响不明显。但性别、年龄、从业年限、教育程度等指标却会影响数据新闻子场域在新闻业大场域内的位置竞争。从业者“ly”处于联系网络的中心,与其沟通的人数较多,不仅有组织内部的,也有来自其他媒介组织的。一位从业者因培训与“ly”相识,她会发作品给“ly”,听取她的意见。

性别不明显,年龄、从业年限、教育程度有影响

本节我们从两个层面来考察场域内的位置竞争,一是个体行动主体,二是机构行动主体。通过对位置竞争的描述,也可以探究场域内的资本积累和运作,以及场域内的作用力。

马尔凯蒂(Dominique Marchetti)曾将新闻业专业报道领域(跑口报道)视为子场域,并提出了两套用来衡量子场域在新闻业场域内位置的指标:一是职业成长轨迹,二是经济/专业指标。[17]前者可具体转化为从业者的职业路径,比如对法国全国发行报刊的总编辑的考察表明,他们都具有时政领域报道经验,时政报道在场域内也占据着优势地位。第二套指标包含经济和专业两个维度,可操作化为专业报道所获得的版面位置、预算额度以及记者的收入及专业地位等。我们参考这套指标体系考察了数据新闻场域,将场域内的行动主体聚焦于个体从业者,设置了以下三个指标以审视从业者在场域中的位置:人口统计学指标、薪资水平和关系网络。

1.人口统计学指标

人口统计学指标指从业者的性别、年龄、从业年限、教育程度、专业背景等指标,这些指标反映出从业者所积累的资本,而资本会影响场域内的位置变化。第三章中我们已经提到数据新闻场域内女性居多,现有研究认为,以女性为主体的岗位不占据优势地位,[18]但调查涉及的11个数据新闻团队中,有6个栏目的负责人都是女性,有过半的从业者为女性。性别也不作为招录新人的考虑因素,由此我们认为性别对场域内位置竞争的影响不明显。

调查发现,从业者大多比较年轻,30岁以下的从业者占到了受访者总数的7成以上。同时从业者的从业年限也比较短,超过半数的从业者进入传媒业不足3年,进入数据新闻场域的时间更短。这些构成特点意味着从业者大多资历较浅,其所积累的声望与权威等符号资本较少,可能影响数据新闻作为子场域在新闻业大场域内的位置竞争。

此外,超过半数的数据新闻从业者拥有研究生学历,在教育层次上明显高于中国网络新闻从业者,基本上全部从业者都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高学历是优势文化资本的指标。访谈中,一位数据新闻栏目负责人也认为,数据新闻团队成员是媒体的财富

现在媒体这么不景气,毕业生不愿意来媒体工作。但如果是数据新闻部门,可能相对还有点吸引力,毕竟这是新鲜事物,来这里能学到一些新东西。而且部门内部基本都是年轻人,沟通没什么障碍,内部氛围很好,跟学界经常联系,相对比较自由。[19]

在当下人才流失较为严重的媒介环境下,人才作为文化资本在场域位置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业者良好的教育背景有利于提升数据新闻子场域在新闻业大场域内的位置。而在场域内部,由于从业者普遍教育背景良好,教育背景尚未起到区隔作用。

有关专业背景对场域内位置竞争的影响,我们主要考察了新闻专业背景与计算机、信息专业背景是否影响从业者的职业晋升,结果发现并无明显影响。

在数据新闻场域内部,年龄和从业年限或会影响场域内的位置竞争,团队负责人多为具有较多从业经验、年龄较长者,其他人口统计学指标对位置无明显影响。但性别、年龄、从业年限、教育程度等指标却会影响数据新闻子场域在新闻业大场域内的位置竞争。下文我们将考察影响从业者薪资水平的要素,薪资水平实际上反映了从业者所占据的经济资本,高薪资意味着从业者占据了场域内的优势地位。

2.薪资水平

我们将调查中从业者的性别、教育背景、从业年限以及岗位分工等要求与从业者的薪资水平进行了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监制岗位的工资明显高于其他岗位,其他岗位之间则不具有明显差别,而从业者的薪资受从业年限的影响显著,从业年限每增加一年,其薪资提升一个档位的几率便增加了1.42倍,即从业者从业年限的增加可以换来更高经济回报,提升其在场域内的位置(表4—1)。

表4-1 薪资影响因素

3.关系网络

布尔迪厄认为,场域是一个由不同位置之间客观关系构成的网络,行动主体在这个网络中占据不同的位置,通过交往实践建立了联系。我们可以从行动主体相互联系的角度考察从业者的位置。在调查中,我们将从业者之间的联系量化为工作中的交流对象与交流频率,请从业者依交流频率从高到低列出最常联系的5个交流对象。我们对关系的考察包含三个维度,一是方向,即与谁交流;二是频次,即一名从业者与多少人沟通;三是频度,即首要与谁沟通。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施画了所有受访者的联系网络图(图4—1),对从业者的名字进行了匿名处理。图4—2中圆圈的大小代表沟通的频次,圆圈越大,表示与其沟通的人越多,也就是说处于社交网络的中心;线条建立起两人的联系,联系又分为组织内沟通和跨组织沟通;线条越粗,代表其越是首要的联系人。

受访者整体上倾向于在组织内部沟通,跨组织沟通较少。从业者“ly”处于联系网络的中心,与其沟通的人数较多(圆圈较大),不仅有组织内部的,也有来自其他媒介组织的。同时她也经常作为首要联系人被他人提及(线条较粗)。“ly”在海外求学期间接触到数据新闻,回国后进入数据新闻领域,是团队早期开创者之一,现任团队负责人。她也是数据新闻培训的积极参与者,多次担任培训导师,也经常推介国外数据新闻经典案例。一位从业者因培训与“ly”相识,她会发作品给“ly”,听取她的意见。也有从业者觉得“ly”从海外归来,比较熟悉数据新闻的前沿实践,想多多取经。“ly”因积累了较多的文化资本——掌握专业知识以及海外实践情况——而成为社交网络的中心。

场域内的联系频次受到团队规模的影响,由此我们施画了四个规模较大的团队内部的联系网络图。四个团队都显示出相似的交往特征,联系网络的核心都是团队负责人,显而易见,从业者需要向团队负责人报告工作。排在负责人之后则通常是团队内的“技术大牛”。一位负责人称,“我们很幸运,今年招到了×××,她来了之后提升了我们整个团队的技术能力,大家有什么不懂的,我们会让她先学,她学会了再教给我们。”[20]工作交往中经常联系技术人员,说明数据新闻生产较为依赖技术资源,技术资本的积累能够提升从业者在场域内的位置(见图4—3)。

图4-2 从业者的联系网络

图4-3 四个媒体机构内部的联系网络图

本节我们将媒体机构作为行动主体,透过从业者对媒体机构的评价以及对竞争的感知来考察场域内的位置。几乎所有的受访对象都提到了财新传媒数据与可视化实验室的引领作用。该团队比较关注硬新闻,比如时政新闻、经济新闻,其团队规模适中,有多篇作品获得了国内外的各种专业奖项奖励。

一位团队负责人称:

财新团队应该说是各方面都比较领先吧,有比较大的示范效应。当然并不是说财新开始做了,数据新闻才扩散开来,而是如果财新做得不好,那肯定会阻碍数据新闻发展的进程。[21]

该团队的人才优势被认为是占据行业领先地位的原因。

竞争对核心的还是人才问题,国内目前来说还没有一个团队有很完整的人才架构。在各个团队里面,财新相对好点。这个团队起步比较早,工种比较齐全,所以能做出一些很不错的东西。而且财新做财经新闻,和其他记者合作也比较顺畅,所以我觉得这个团队做的东西在国内是比较领先的,其他门户大家还都停留在做可视化的层面。[22]

从业者基本上是从作品质量角度,也就是从新闻逻辑出发来评价团队的地位的。另有从业者提出,数据新闻领域有“实力雄厚的国家队”,即《人民日报》与新华社的数据新闻团队。前文已经提到,新华社数据新闻团队已有近20名成员,是国内人员规模最大的团队之一,团队内部除了数据新闻组,还有无人机组、虚拟现实制作组等。其中16名成员常负责数据新闻生产,其他成员也会辅助数据新闻制作。从业者认为,“这些国家队既不缺钱也不缺人,他们想做一个项目,可以调用的资源太多了”[23]。制作经费是行动主体所掌握的经济资本的具体体现,可见从业者在衡量自身定位时也考虑到了经济因素的影响。

分析从业者的陈述可以发现,机构主体的位置竞争既受到新闻逻辑的影响,也受到经济要素的影响。下文我们将从更多维度出发,分析数据新闻场域内的作用力与主导规则。

布尔迪厄在分析新闻场域时提出,场域内主要存在两种作用力——经济和文化。他认为,新闻业是弱自主场域,即经济相较于文化起到更为主导的作用,如果以坐标轴表现,即经济占据Y轴,文化占据X轴,Y轴对于位置提升有更为显著的作用。[24]借用布尔迪厄的分析方法,我们试图分析数据新闻场域内的作用力,并绘制数据新闻场域内的作用力坐标轴。

前文我们提到,从业者在界定自己的工作时有两种路径:数据分析挖掘与可视化,可视化多被强调,因其与流量、点击量相关;同时,组建数据新闻团队时,媒体领导也多从竞争需要的角度出发,这也说明经济力量对数据新闻场域有较大作用力。调查发现,数据新闻生产需要一定的计算机技术能力。研究者对场域内关系网络的分析挖掘也发现,掌握较多编程技能或熟练操作计算机软件的从业者是场域内的核心,这也说明技术力量在场域内也在发挥作用。

为进一步分析场域内的作用力量,我们又通过访谈了解了从业者对数据新闻质量的评价标准、团队内部新人录用标准、员工考核方法以及数据新闻的发展现状等,下面依次展开论述。

1.质量衡量标准:流量与质量(www.xing528.com)

访谈发现,从业者基本从两个维度衡量数据新闻的质量,即量和质。量即流量,质是从新闻本身的规律和价值出发来衡量。一位团队负责人认为:

数据新闻的好坏就两条,要么质量好,要么流量好。质量好就是相对独家吧,给人家新的东西,让人看得明白。这里有三个层次,一是技术分,二是数据分,三是呈现形式。再一个最重要的就是做了热点,传播好。[25]

基本所有受访者都提到,流量是比较重要的评价标准,一位负责人谈到了应重视新闻转发的情况:

当然访问量是一个重要方面。还有看朋友圈转发吧,朋友圈转发也是非常明显的标志。其实这就相当于读者反馈,每个人转发新闻还是因为真心喜欢,才会本能转发。如果发现大家都不转的话,你也就知道是什么原因了。[26]

如果从质的角度来评价数据新闻,则主要是从新闻逻辑对其进行考察。

要看新闻有没有挖掘出很有价值的内容,有没有提供信息增量;另外形式上有没有吸引力,能让人关注原本枯燥的议题。还有就是有一些作品能推动一些新闻突破边界,比如应用更多的知识手段,以及用统计学进行预测做一些选举的报道,等等。这些新闻不一定特别完美,但可以为读者提供想象的空间,也就是说有创新性。[27]

从业者提到的质的评价标准基本是从新闻逻辑出发的考量,而流量、访问量是经济作用力,我们从评价标准上也可以看出新闻逻辑与经济作用力之间的角力。

2.录用标准:新闻与技术

数据新闻场域的准入门槛也映射出场域内的规则和作用力。访谈发现,招录新人中新闻逻辑与技术逻辑共同发挥作用。一位负责人提出的人员录用标准较具代表性:

招录新人时,首先当然是要看兴趣,他/她到底为什么要做数据新闻,是觉得看起来炫酷,还是已经自己摸索一段时间了,我一般选择后者。另外就是希望他/她至少在一个方面比较专业、出色,或者是新闻敏感性特好,或者在数据获取、分析、可视化及呈现这几个领域至少有一个方面是非常出色的。[28]

对于技术的掌握水平,大多数团队并未作明文规定,但4位团队负责人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即至少要在抓取、分析、可视化所需要的编程语言中熟练掌握一种,并能够了解其他编程语言。

上一章我们所报告的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数据新闻制作所需要的各项能力中,从业者倾向于为新闻价值判断打高分,编程能力得分最低,但从业者也倾向于认为应该至少掌握一门编程语言。结合访谈中的发现,我们认为,新闻逻辑和技术逻辑同时在场域内发挥作用,但技术逻辑尚无法起到主导作用,表现为从业者对编程等能力的评级较低,但与传统新闻生产场域的不同在于,技术逻辑开始成为独立的作用力。

3.考核方法:流量与质量

数据新闻团队对员工的考核方法与作品的质量评价标准基本重合,即流量和质量两方面。访谈中,从业者提到,当生产数量达到基准线后,流量在考核中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一位从业者称,她所在的团队马上要启用机器考核,由机器对每个人的作品打分,机器较难衡量新闻作品的质,这也说明流量将成为日益重要的衡量标准。

考核我们主要是两条,一是数量达标,二是流量达标。期数做够了,就看流量是不是够。当然也会考虑质量,比如做的过程中有没有创新、有没有顺畅的团队合作,等等。但未来我们公司就要启动机器人打分了,机器知道你的流量怎么样,知道你被推送的情况。[29]

从业者认为,机器考核肯定会带来更大的压力

机器考核肯定更重视流量,多做热点吧。我现在的感觉就是,我们做的东西太窄了。可以做一些有意思的,或者做一些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成本的东西,但是实施起来有点难。比如说有意思的东西,用户可能不感兴趣,用户不感兴趣,就不会点击,就影响流量。因为没有流量的话,可以说你做的东西就没有意义。时间成本长的东西会背负很多人的期待,因为你花了很长的工期就可能会占用别人的资源。如果做出来的效果不太好的话,就会影响你下一次,如果不能继续做,就会恶性循环。如果无法摆脱流量的约束的话,很多有想象力的东西就没办法尝试。[30]

流量考核已渗透到生产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以至于对数据新闻的评价都是围绕着流量展开的:

我们的新闻是要放在首页的,如果流量低的话,马上就会被撤下来,我们会把更能吸引流量的新闻放在那里。新闻如果从首页上撤下来,流量就会非常惨。我们呈现在首页上的新闻,基本上都是流量比较高的,或者非常重要的新闻。如果一条新闻很重要,但是没有流量,那也没关系。但是有的新闻既不重要又没有流量,那就没有存在的价值。首页的编辑会不停地在电脑前监控流量,流量小的新闻很快就会被撤下来。[31]

几乎全部受访者都提到了流量考核,流量是经济逻辑最直接的体现,从从业者的陈述中也可以看出,流量占据着比较主导的地位。但每个团队执行过程中力度不同。有团队负责人称,“考核更多的是一个目标设定,比如本月总共有几个稿子,总流量预估不低于多少。但达不到目标并不会真的有什么惩罚措施,只是制定一个目标”[32]。负责人也会根据稿件质量给团队成员打分。在负责人看来,如果稿件在操作的过程中有突破,是比较好的尝试,即便没有很明显的效果,也应该鼓励。

4.数据新闻的发展现状

在行动研究中,我们注意考察了从业者对数据新闻发展现状的评价,其评价也能反映出场域内的作用力以及主导规则。访谈研究发现,从业者对数据新闻发展都有一些困惑,而这些困惑体现出场域内新闻逻辑、技术逻辑、商业逻辑之间的角力。一位团队负责人分享了她的困惑:

我很纠结的就是还能不能做严肃的长篇报道。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有目共睹:碎片的、漫画化、表情包化,数据新闻刚好又比较严谨。我们经常发现我们用了很多心思做的很长的一个报道,大家看不下去。读者就算看别的媒体也会快速地翻,先看交互的部分,其他写的文字都没有仔细看。我们虽然不停地说不要炫技,但最后大家都在炫技,就是因为它是最抓眼球的,用户吃这一套。我们的记者很困惑,他们做了很多工作,结果读者看的只是酷炫的那部分,记者就觉得他们的存在毫无价值,现实就是如此。移动端的呈现手段有限,没办法养好一个长篇故事,这种导向造成大家总是做很肤浅、很炫酷的东西,记者觉得这不是我的理想,但是实现理想的东西,大家又不看不下去,常常陷入两难。[33]

从从业者的感慨可看出经济逻辑与新闻逻辑之间的较量,长篇的、深度的报道是记者的追求,它体现了新闻本身的价值,而这些“实现理想的东西”却没有受众基础。受众追逐的是可视化的东西。现实表明,经济逻辑的作用力超过了新闻逻辑的作用力。炫酷的可视化效果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达成,可视化效果可以带来流量、抓住受众的眼球,也就是说掌握了技术资本,可以将其转化为经济资本。

也有的从业者对可视化能带来的效果持怀疑态度:

最开始数据新闻被采纳时,大家看中的是它的传播价值,也就是包装,大家觉得内容能够以更有表现力的形式传播出来,传播效果更好。微博时代一开始,特别火的是长条图;微信时代,特别火的是H5,现在这两种形式的红利都已经消失了。我时常想,我们在媒体里面独特的价值是什么?是什么让你在媒体里不可替代?我觉得还是要强化新闻属性的部分,在项目配比上给深度报道留一自留地[34]

从业者期待强化新闻属性的部分,是希望用新闻逻辑来反作用于经济逻辑,而在现实中,很多具有新闻属性的作品越却被用来换取经济利益。

我们刚刚实施了全面收费策略,包括数据新闻也要挣钱,我们的领导常说,这么好的内容要能够赚钱。未来我们也想,我们这么多的数据,这么好的内容,也要尽量寻找一种变现的途径。[35]

本节我们基于调查、访谈以及行动研究的发现,分析了数据新闻场域的形成、界定,场域内的位置竞争研究发现,数据新闻场域内主要存在经济、新闻和技术三种作用力,这三者中经济作用力起到较为主导的作用,它也是场域内的主导规则,无论是从业者对数据新闻场域内实践内容的界定,还是对新闻质量的评价,或是员工考核,都与流量密切相关,流量是经济作用力发挥作用最为直接的载体

新闻逻辑也在影响数据新闻,但其尚无法与经济力量展开抗衡,在最为关键的员工考核中,流量占主导,新闻制作的质量要让位于流量考核,正如从业者所言,“没有流量的话,可以说你做的东西就没有意义”,而“好的内容,也要尽量寻找一种变现的途径”。从业者对数据新闻发展现状的忧虑也主要是从其经济价值出发产生的忧虑。

由于数据新闻生产的特殊性,从业者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了解或掌握编程语言,各媒体在招录新人时,也会要求应聘者至少掌握一门编程语言,掌握优势技术技能的从业者在场域内的关系网络中处于优势地位,这说明技术逻辑也在场域内发挥着作用。掌握了技术资本的从业者可以生产酷炫的可视化内容,这类内容可以带来流量,转化为经济资本。但技术逻辑的作用力尚无法超越新闻逻辑。无论是技能评级还是在招录新人时,新闻敏感和价值判断作为考评要素都被排在首位。由此我们施画数据新闻场域内的作用力坐标轴,经济作为Y轴,它也是场域内的主导规则,对于提升场域内的位置起到较大作用;新闻逻辑是X轴,它是仅次于经济的场域内作用力。技术逻辑也在发挥作用,因为它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所以更靠近Y轴(见图4—3)。

图4-4 数据新闻场域内的作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