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注读:第五章天地不仁

老子注读:第五章天地不仁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地不仁,天地是无所谓仁爱之心的,《庄子·庚桑楚篇》:至仁无亲。本章主要就天道来讲,要“天地不仁”和“守持虚静”。第二层,言天地之间是虚空的(橐龠),运动而不竭尽。

老子注读:第五章天地不仁

本章主要讲体道为用,阐释了“天地不仁”和“守持虚静”思想。前者为重点。

所谓“天地不仁”“守持虚静”,就是天道自然、天地自然造化,如同对待刍狗一样,不主观以爱憎施与,与其主观施为,不如保持道之虚静。

本章要正确理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段话的含义,实则讲天道、天地无主观施与、无偏私的原则。

天地不仁, 天地是无所谓仁爱之心的,

庄子·庚桑楚篇》:至仁无亲(道德修养高的人对待万物一视同仁,没有亲疏的差别)。《齐物论》:大仁不仁。原句:夫大道不称(举称。一说通作“偁”,宣扬),大辩不言,大仁不仁,不廉不嗛(音qiān,通“谦”,谦逊),不勇不忮(音zhì,伤害)。意为:至高无上的真理是不必称扬的,最了不起的辩说是不必言说的,最具仁爱的人是不必向人表示仁爱的,最廉洁方正的人是不必表示谦让的,最勇敢的人是从不伤害他人的。

河上公: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

不仁:不偏私、不主观施以爱憎。

以万物为刍狗。 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没有爱憎,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求福之用。后比喻轻贱无用之物。

河上公: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无施,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哉。天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无为然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若慧由己,犹未足任也。王弼: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

《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方形竹箱,盛物之器),巾(覆盖用的织物)以文绣,尸祝(古代祭祀时对神主掌祝的人;主祭人)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蘇者(蘇:割草。蘇者:割草的人)取而爨(爨:音cuàn,烧火做饭)之而已(用草扎成的狗还没有用于祭祀,一定会用竹制的箱笼来装着,用绣有图纹的饰物来披着,祭祀主持人斋戒后迎送着。等到它已用于祭祀,行路人踩踏它的头颅和脊背,拾草的人捡回去用于烧火煮饭罢了)。

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牲畜)。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就相当于后来在拜祀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圣人不仁, 就像圣人也是无所谓“仁爱”之心的,

圣人:王弼本如此,帛书甲本作“声人”。河上公:圣人爱养万民,不以仁恩,法天地,行自然。

以百姓为刍狗。 对待百姓也如同对待刍狗一般(没有爱憎)。

河上公:圣人视百姓,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礼意。王弼: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以百姓比刍狗也。

天地之间, 天地之间,

河上公:天地之间空虚,和气流行,故万物自生。人能除情欲,节滋味,清五脏,则神明居之也。

其犹橐龠与? 不就像个风箱吗?

橐龠:音tuó yuè,古代风箱。犹,如同、好像。“与”,通行本等作“乎”。河上公:豪钥中空虚,故能有声气。

虚而不淈(屈), (当中)虽是虚空而不穷竭,

淈:音gǔ,枯竭。高明、王弼本等作“屈”,尽。

动而俞(愈)出。 发动起来不断地出风。

俞:通“愈”,越发,益加。帛书甲乙本如此。(www.xing528.com)

河上公:言空虚无有用竭时,动摇之益出声气也。王弼:弃,排橐也。钥,乐钥也。橐钥之中空洞,无情无为,故虚而不得穷屈,动而不可竭尽也。天地之中荡然,任自然,故不可得而穷,犹若橐钥也。

多闻数穷, 欲(使见识)多推多达,快速进穷,

多闻数穷:帛书甲乙本如此,王弼本作“多言数穷”。高明认为,“多闻”与“多言”义甚别;从帛书甲、乙本观察,作“多闻数穷”者是。

闻:见识,知识。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数:通“速”。穷:穷尽。数穷:罗尚贤认为,快速穷竭,与上文不淈、不穷竭对应。

“多言数穷”与“多闻数穷”语义甚殊。高亨认为,人多说话,就多碰壁。任继愈认为,议论太多,注定行不通。陈鼓应认为,政令烦苛,加速败亡。“言”,意指声教法令。“多言”,意指政令繁多。

河上公:多事害神,多言害身,口开舌举,必有祸息。

南怀瑾指出,所谓“数穷”便是气数欠佳、运气坎坷的表示。

联系《老子》本章上下文意旨,高明、罗尚贤说甚是。

不若守于中。 不如保持道之虚静。

帛书甲乙本如此。

守中: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守中:守住虚静。

河上公:不如守德于中,育养精神,爱气希言。王弼:愈为之则愈失之矣,物树其恶,事错其言,不齐不言不理,又穷之数也。橐钥而守数中,则无穷尽,弃己任物,则莫不理。若橐钥有意于为声也,则不足以供吹者之求也。

本章主要就天道来讲,要“天地不仁”和“守持虚静”。所谓“天地不仁”,是讲天道、天地无主观施为、无偏私;所谓“虚静守中”,老子多次讲“道”之“虚”,上一章“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强调“道”虚空,作用无穷无尽,这一章则讲天地“虚而不淈,动而俞出”,力量强大,要善于“守中”。

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以“天地不仁”,讲天道、天地无主观施为、无偏私。其中用了“刍狗”作比喻,一个用稻草扎成的狗,本身很轻贱,只有赋予了象征,才会产生祭祀的意义。祭祀上的“用”与祭祀后的“不用”,并不是人们对其存在好恶心理。天地不以万物为“刍狗”而表现亲疏、远近;同理,圣人不以百姓为“刍狗”而情感爱憎、偏私,最终要回归自然。

第二层,言天地之间是虚空的(橐龠),运动而不竭尽。坦坦然然,绵绵不绝。

第三层,言多推多达,政令烦苛,快速进穷,强力强为,都带有主观上的偏私,不如保持道之虚静。

由“天地不仁”推及“圣人不仁”,讲治国理政不以关系远近、喜好,个人不主观施与爱憎、偏私,否则就会发生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偏离,故而必须“守德于中”,“守持虚静”。

换言之,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相对于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所用牺牲行祭,牛、羊、豕三牲全备,诸侯祭祀用少牢,以羊、豕行祭,普通百姓行祭则把狗作祭祀用的牲畜,并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它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稻草扎成的狗。然而一旦祭祀过后,稻草恢复了它本真的意义。稻草之所以会落得如此的命运,并不是人们对其存在好恶心理,而是为了祭祀的需要。

一是回归自然,二是避免繁苛,三是不给百姓、社会增加负担。

体用于社会上,所谓“天地不仁”,就是天道自然、天地自然造化,不主观以爱憎施与,与其主观施为,不如保持道之虚静。

由“天地不仁”推及治理国家、管理事物、惠及子民,不囿于关系远近、喜好、爱憎、亲疏,主观上不偏私,政令不繁复、繁苛,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国家长治久安。历朝历代统治者往往做不到这一点。

这做得到吗?难于不难之间,效天地之虚空,“虚而不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