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注读-第34章:道弗为主

老子注读-第34章:道弗为主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主旨讲“道弗为主”。万物归焉,万物归附于它,而弗为主。可名于小;可以称说它为“小”。老子在本章中再次对“道”进行论述,“道”广博,周行于天下,运动于我们四周,但“道弗为主”,从来不主宰、强加于万物之上。第二层,论“道”成就万物,不以有德、不以有欲、不以主宰。第三层,论“圣人之道”:以其不为大,故能成大。

老子注读-第34章:道弗为主

本章主旨讲“道弗为主”。“道”不主宰万物,则万物归焉;不以其大,故能成其大。老子讲到“道”的广大、不居其功、不主宰、无欲,最后,以其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李斯《谏逐客书》云:是以太(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任继愈认为,这一章是对“道”的歌颂;陈鼓应指出,本章说明了“道”的作用。

道沨(氾)呵, “道”广泛博大啊!

帛书乙本如此,甲本残“沨(氾)呵”。沨:音fēng,《玉篇》:水声。一曰弘大声。《集韵》《韵会》《正韵》,音泛。义同。高明:帛书“沨”字亦当假为“氾”。

王弼本作“氾”。氾:音fàn,同“泛”。《说文》:滥也。泛:河上公:言道泛泛,若浮若况,若有若无,视之不见,说之难殊。王弼:言道泛滥。陈鼓应:广泛。

其可左右也。 它永存宇宙,无所不至。

帛书乙本如此,甲本残“其可左右也”。高亨:其,犹岂也。

任继愈:它周流在身边。陈鼓应:无所不到。

河上公:道可左右,无所不宜。王弼:言道泛滥,无所不适,可左右上下,周旋而用,则无所不至也。

成功遂事, 功成事就,

帛书甲残“成功”,乙本残“事”。

王弼本作“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恃:依赖。辞:任继愈:干涉。陈鼓应:推辞。

河上公:恃,待也,万物皆恃道而生。道不辞谢而逆止也。

而弗名有也。 而不自称有功有德。

帛书甲如此,乙本残“而”。王弼本作“功成不名有”(完成功业不占有其功)。

高明:言道泛滥无所不适,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周而复始,则无所而不至,功成事就而不名己有。

河上公:有道不名其有功也。

万物归焉, 万物归附于它,

而弗为主。 而它却不去干涉它们,主宰它们。

帛书甲乙本如此。王弼本作“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衣养:覆盖,养护。

河上公:道虽爱养万物,不如人主有所收取。

则恒无欲也, 它乃是永远没有什么私欲,

王弼本作“常无欲”。(www.xing528.com)

可名于小; 可以称说它为“小”(微小、平凡)。

王弼:万物皆由道而生,既生而不知其所由,故天下常无欲之时,万物各得所,若道无於物,故名于小矣。

万物归焉, 万物归附、依归于它,

而弗为主, 而它却不自以为主宰,

帛书乙本如此,甲本残“而弗”。

河上公:万物皆归道受气,道非如人主,有所禁止也。

可名于大。 所以又可以说它是“大”(伟大)的。

帛书甲本、王弼本如此,乙本“名”作“命”。

河上公:万物横来横去,使各自在,故不若于大也。

是以, 因此,

圣人之能成大也, 圣人之所以能够成就其大,

圣人:帛书乙本如此,甲本作“声人”。

河上公:圣人法道,匿德藏名,不为满大。

以其不为大也, 是因为他始终不自以为大,

故能成大。 所以更成就了他的大。

帛书甲乙本如此,王弼本作“故能成其大”。

河上公:圣人以身帅导,不言而化,万事修治,故能成其大。王弼:为大于其细,图难于其易。

老子在本章中再次对“道”进行论述,“道”广博,周行于天下,运动于我们四周,但“道弗为主”,从来不主宰、强加于万物之上。成就万物,不以有德;恒常无欲,不以为大。谓之“大”,不主宰;谓之“小”,太平凡。最后,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段对“道”的阐述,与其他“道”的阐述是一致的。《第十四章》云:“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致)计(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寻寻(绳绳)呵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惚)望(恍)。”

分三个层次理解:

第一层,论“道”的广博,周行于天下,无处不在,发挥作用。

第二层,论“道”成就万物,不以有德、不以有欲、不以主宰。谓之“大”,不主宰;谓之“小”,平凡而微小,所以众望所归。

第三层,论“圣人之道”:以其不为大,故能成大。是为千古不变的道理。

“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见于《第六十三章》:“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冬(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