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课堂教学策略与问题解决:访谈揭示的成果

教师课堂教学策略与问题解决:访谈揭示的成果

时间:2023-11-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2.3.2讲授式教学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尽管上海教师大多认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认识到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是教学的全部,并积极寻求改变以培养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但在大多数教师看来,传统讲授式的课堂仍是学校课堂的主流。

教师课堂教学策略与问题解决:访谈揭示的成果

5.2.3.1 教学强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几乎所有受访的教师、校长和专家都指出,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参与。在这方面,既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方法,也包括学校其他学习方式所采用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要改变传统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应该通过学生自主提问,并在教师指导下寻求问题解决方式的方法来组织,这样学生才可能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对学习保持较高的参与感,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比如,一位数学教师讲道: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主要还是要放手让学生探索发现,在现象背后隐含着什么,尤其是在新的概念习得的过程中,先观察是否能够得到一种概念或接近概念的描述,能力也是否得到了某种提升。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的,哪怕只是一小步,学生也能够获得快乐。另一位数学教师指出,学生的内驱力和教师对课堂的组织是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最重要的两个因素:“首先是学生的内驱力,当然最关键的是在于(老师),核心的还是在于老师的作用,因为学生还是在于我们老师(的激发),但是我们想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内驱力需要老师的组织引导……”这种认识不仅仅是教师个体的意识,在学校层面也将其作为基本要求提出,比如一位兼任数学教师的教导主任指出:“我作为教导,要求老师们要研究提问方式。第二是问题教学,你必需每节课设计几个有质量的问题,能带来思考,让学生能够共鸣的问题……”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受访的大多数教师都会采用情景教学、小组式合作学习等方式。

通过课堂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参与是一种方式,但在校长和教师看来,拓展课、探究课以及丰富的课外活动平台的充分利用是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综合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一位校长指出:“课堂教学里的改变比较困难一点,但是我们拓展课、探究课可以把这种比重加大,也可以在作业设计层面有所作为,我们可以设计一些长作业……可能是一个周、一个月,甚至一个寒假作业暑假作业……在当前的框架中我们是有空间可以做的。”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做法不仅仅存在于个别学校,很多时候已经上升为区域教育部门的政策,例如受访的三个区教育部门都在组织类似的全区性的活动,并且一些学校在组织这些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特色。一位校长指出:“我认为教学一定要在单科上课以外另找时间、平台和空间……我们每年8次,三年共24个半天的博物馆学习,占孩子生活很大一部分。各学科平衡安排好,都要和教学内容相关……现场学习将你的书本教学跟现实、过去、未来,跟这里、那里,链接起来。这对孩子的激发(是非常强的)……就是要通过有教育目的的活动(提高学生能力),但又不是那么功利和匆忙的。”

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成为教师、学校、区域教育管理部门共识的同时,在教育专家看来,这仍然不够:“很多时候他们没有被真正的激发,所以他们最缺乏的不是能力层面,最缺乏的是斗志,发自内心的冲动,……上海中学生缺乏这种内生力。”因此,激发学习动机,努力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中积累知识、锻炼技能并提升能力,似乎已经成为上海教育的最大共识。

5.2.3.2 讲授式教学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有效”的教学方式

尽管上海教师大多认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认识到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是教学的全部,并积极寻求改变以培养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但在大多数教师看来,传统讲授式的课堂仍是学校课堂的主流。一位教师指出:“我们现在的孩子,被包办的太多了,就是说该让学生解决的问题老师解决了,这种情况非常多。”另一位教师指出:“现在教学提倡素质教育,但总少不了老师一言堂的情况,不是说很严重,但有时候讲的情况比较多。”之所以出现情况,教师、校长们认为主要是学科教学内容偏多与考试压力造成的。一位希望尝试问题化学习的物理教师描述了自己所处的两难境地和做出的选择:我们有点怕,如果万一成绩出不来,怎么办?……虽然原来的方法不好,但稳定,不会太差……被升学的压力绑住手脚了。另一位数学教师指出:“九年级本来教学任务比较重,传统的方法用得比较多,就是老师讲。老师还是觉得讲了就放心,没讲到的总归不放心。因为没有办法,教学任务摆在那边,有点赌不起,这是实话,有点赌不起。完全放开的话实在是不放心的,因为真的赌不起。”在中考的强大的压力下,尤其是初三(九年级)的教师,为了保证升学质量,采用“高效”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不断地“刷题”中迎接中考的到来。并且,往往为了有充足时间进行复习,要将部分教学内容前移,这样势必造成教师不得不通过大量讲授的“高效”方式,而无法采用较多的主动参与、自主提问式的教学了。

考试压力深刻地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种社会合力。一位校长讲道:“我们更多的是把学习放大了,不仅仅是学校在放大,整个社会都在放大学习知识这一块,放得不能再大了。这是一个社会的问题。我们的家长也是,学校里学得不够,还要课外去学……(学科知识)占据了我们孩子基本上全部了,确实有点夸张了。留给孩子的时间空间太小了,因为我们的家长觉得现在的问题是要中考高考,有这个指挥的话他们放不下,学校放下家长也放不下。所以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从点上来讲,似乎是哪个学校或老师认识上有偏差,或者理念上不到位,我觉得深究起来是一个社会问题。”

5.2.3.3 考试重压下的机械式学习、标准化答案和体验式实验

高水平问题解决能力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能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技能,这也是通常狭义的问题解决能力特别强调的。近些年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这与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向是一致的。鼓励学生的创新,自然需要一种较为宽松的评价机制,然而在这方面,教师往往不敢越雷池半步,一位物理教师谈到中考一类的考试时指出:“评分太过死板。有时候非常苦恼,越教越觉得没意思,有些东西没有必要这么死,但我非得给学生一定要这么讲,否则就得失分。其实孩子是懂的,干吗弄得那么死板?我觉得孩子这样写他就是懂得,但他就是算错,对思维、课堂限制很大。我觉得教得很苦。”另一位语文教师指出:“……有很大一块文言、诗文部分,古诗词的默写,如果沦为简单地背诵,就与问题解决能力不相符合。……课内的积累是必要的,但有时候量太大了,就沦落为学生就是背啊、默啊……别的方面花的时间就不够充裕了。也不是只有我们学校,整个教学都是这样。语文这块比较突出。”在这种考试评价的环境下,教师唯一的办法就是严格按照考试的要求提供给孩子“标准答案”,并要求必需按照标准的方法来回答问题。这显然会禁锢孩子的思想,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一位校长看来,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需要的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和氛围,而我们的学校教育环境则太过于强调纪律森严和秩序井然:“你的家庭跟学校呈现出什么文化,成人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这对他的影响有时候比我们给他们培养什么能力、技术素养更重要……学校里面整个环境是冷冰冰的,纪律森严、秩序井然……我叫你做什么,你必需做什么,你如果没有按照我指令做,就是扣分或者惩罚,那这样他解决什么问题啊?他整个就被禁锢住了,就没有这种环境和氛围去成长他的问题解决能力。所以成人对孩子引导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特别是问题解决能力。我们可以教他问题解决的技巧,但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素养是身教胜于言传的。”实际上标准答案的问题不在于提供的答案是否标准,而在于在评价中是否能够基于标准而又不囿于标准。PISA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可供借鉴的方法。(www.xing528.com)

机械式学习和标准化答案对科学学习的影响尤为显著,不仅体现在教学方式上,还体现在科学课所传授的内容。长期以来,我国科学课(包括综合科学和分科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存在重事实知识轻操作实践[8][9],重验证体验轻探索尝试的偏颇[10]。随着实验室配备的逐步完善和二期课改三维目标的提出,科学课比以往有了较大的改善,然而访谈中对科学课的实验和操作,仍是教师最为担忧却难以改变的。特别是当这些教师参观或体验过欧美科学实验课教学之后,他们这种意识更为强烈。一位科学教师指出:

“从实际的教学当中发现,学生的抽象问题解决能力要强于实际问题解决。比如课堂上的问题的讨论,如果不动手操作,他们有很多想法,很多东西出来。但涉及具体操作,就傻了,不知道该怎么做,甚至一些很小的问题他们也无法处理。

我曾到澳大利亚参观过他们的学校,发现他们的学生能力很强。理论方面可以旁征博引很多资料来解决一个问题,还有他们讨论的氛围很热烈,并且他们实验操作能力也非常强,同时老师也是做非常详细的示范。在他们的课上,老师先演示一遍,学生全部围过来,你有问题(就)提。没有问题,老师再抽几个学生提问,都是围绕实验提的。然后大家散开自己去实验。老师不去看他们实验怎么样,所有的实验都是自己完成。尽管实验器材装备简陋,但实际不需要很先进的仪器就能达到目的,看到现象,只要学生能够锻炼动手能力就行。他们的观念就是这样,够用就行,我们太高大上,反而麻烦……遇到两个华人小孩,才过去半年,已经完全适应了。说在那里很开心,完全自由,我能干的事情、想干的事情都能干,他们说学到的东西比国内的要实际很多。”

另外一位国际学校的科学教师通过听外方教师的课、与外方教师交流,深刻地感受到中、外教师对学生自主科学探索的重视和尊重,同时也体会到我们自己科学教育和科学评价方面的不足:

“他们会抛出一个问题,比如,一个小球所具有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我们中方老师教的话会直接抛出答案来,直接上题目,也会告诉你如果我做这个实验的话,我会怎么验证。这是我讲解的方式,我不得不去这么讲,因为我第一课时时间少,只有40分钟,想讲明白这个问题,我需要3个40分钟。我不能连起来3个40分钟一块儿上的话,我会很苦恼。我不可能今天上一个,明天再来上一个。而美方老师是两个小时的课程研究这一个问题,也是先抛出概念,但是会告诉学生,我把所有的材料发给你,你现在就来亲自动手来验证这个。学生在这个操作中有意外的获得和成长,并对这个知识点有深刻的体会。我们是做不到的。所以你说在卷子上设计这样的东西,或者某个操作,学生必需答到某个点,这就不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方式。那外籍学生就没有做错的呢?有,但是老师很尊重每一个错误的数据。其实我们想要发明新的东西、发现新的定理也是在错误当中来找寻的过程。中方老师就会说你这个数据错了,就是错了。不会帮学生去整理,去尊重他,因为这是我们设计的套路。这样就破坏了学生能力提高的过程。我觉得这不是健康的能力培养形式。中方孩子数学计算能力比外方孩子好很多,就是因为我们操练得太多了,这一方面我们的基础很强悍,但动手能力确实不太理想。”

以上是从教师访谈中得到的上海教师教学最为突出的几个方面的特征。当然,除了上述的特征之外,还有诸如重视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师生关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总结,在这里不一一赘述。

在访谈中,能够感受到很多教师的渴望改变、尝试改变和正在改变的勇气,尽管存在一些“无力感”,但总体而言,教师认同新课改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反思自己的教学,这是推动上海教育发展的关键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