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美高校图书馆:跨文化下的建筑特点

中美高校图书馆:跨文化下的建筑特点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书库与阅览室的布局成为图书馆建筑设计的重头戏,但基本上仍遵循阅藏分离的格局。规模较大的图书馆建筑有井内庭院,有利于通风与采光。这个时期图书馆建筑的特点与以前相比有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图书馆的任务与职能扩展了,与此相适应,图书馆建筑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图书馆建筑内部的布局发生许多重大变化:服务管理的人性化要求、“读者第一”的宗旨,使得开架及阅藏结合的形式成为

中美高校图书馆:跨文化下的建筑特点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图书馆建筑事业的发展及其建筑特点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之前,那些年代所建为数不多的大学图书馆建筑,大体上有以下共同点:

1.沿袭旧制,阅藏分离

在管理方式上沿袭40年代以前的传统旧制,藏书闭架管理,与读者分离,读者借书先查目录,填索书单,交给馆员到书库内取出图书,读者在书袋卡上签名办理借书手续。在阅览室内阅览,也要写索书条由馆员取书。图书馆建筑的格局与管理方式相适应,阅览室与书库截然分开,并设目录室、借书处。在很长时间内,图书馆都看重典藏图书的职能,因而书库在整个建筑中占据重要地位,一些大学图书馆建筑中,书库面积甚至超过阅览室面积。书库与阅览室的布局成为图书馆建筑设计的重头戏,但基本上仍遵循阅藏分离的格局。

2.规模不大,布局雷同

当时大学的学生人数不多,加上经济条件和投资的限制,对图书馆的要求往往是“有个专用馆舍就好”,新建图书馆规模都不是很大,如同济大学图书馆为6400平方米复旦大学图书馆为7000平方米,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1953年建造时仅为3000平方米左右,经1954年和1959年两次扩建,总建筑面积为9094平方米。当时大学图书馆的布局大同小异,平面布局几乎都是“工”字形及其变形:“丄”、“出”、“日”或“田”字形,阅览室在前,书库在后,中以目录厅和出纳处相连接,其好处是阅览室和书库的通风和采光好,但目录厅和借书处往往东西晒,夏季气温高。有的馆前后两部分距离过近,影响采光与通风,且易使底层书库的图书发生霉烂。由于阅览室与书库的联系差,造成种种不便,且流通部的馆员上下楼跑库取书,劳动负荷大。“工”字形布局时,也有书库在中间、阅览室分布在四周的。规模较大的图书馆建筑有井内庭院,有利于通风与采光。

3.功能固定,设备简陋

1950—1960年所建造的大学图书馆,功能固定,一般分为藏书、阅览、外借及内部管理四大块,建筑由书库、阅览室、目录厅、出纳处及内部办公用房等组成,通常设有普通阅览室、报刊阅览室,有的还设期刊外借处,或设有参考书阅览室、教师阅览室及研究室。那时的图书馆建筑很少有专用设备。由于采用藏书与读者截然分隔的闭架管理,馆员按读者的索书单跑库取书,而书库又分设在好几个楼层,故需设手拉或电动的“书斗”,供出纳台与各层书库之间传送图书之用。个别馆在出纳台与书库间架设自制的水平传输设备。北方有的大学图书馆还配置了锅炉房,冬天直接向楼内供暖。南方不少图书馆未能解决好雨季书库防潮的问题。

4.外形单调,结构紧凑

图书馆的造型都较为单调,多数采用中间对称格局,立面方正,轮廓分明,很多是“火柴盒式”的建筑,书库都是窄窗对着书架间走廊,如从远处看很容易识别图书馆建筑。一般图书馆3—4层高,而书库的高度大约只有2.3米左右,阅览室与书库高度采取2∶3或1∶2,只有一两个楼层的阅览室和外借处的楼面与书库的楼面取平,甚至有的图书馆的外借处地面与书库层地面的高度也不同,馆员进书库取书每次都要走楼梯。书库的面积小、层数多,跑库取书困难。当时很多图书馆建筑是砖混结构,开间只有3.6米或4米,有的甚至是3米开间,进深有8—10米的。很多图书馆书库内用木书架。限于当时大多为木书架,有的书库内是混凝土小立柱上放木搁板作为书架。同济大学图书馆书库内用钢柱、钢书斗,由校办工厂承制。

5.标准较低,指标不当

大学图书馆都是在经济条件相当困难的条件下设计建造的,国家所拨款、投资很有限,当然是越省越好,建设标准普遍偏低,有的甚至影响功能要求。设计了3层只建2层,书库设计10层只建6层的都有,造成使用空间极度紧张,书库挤占阅览室,还有不得不将书打捆堆放而致霉烂损毁的。天津大学图书馆面积为10400平方米,却安排了大中小阅览室51个,设计了书库而长期未建,2层楼的阅览室用作书库,导致地板不堪重负而产生裂缝。那时的图书馆不讲究美观,更无所谓装饰。有的书库地面为普通水泥地,产生灰尘,不利于藏书保护。有些设计采用不切实际的单位面积藏书量指标,有取350册每平方米、400册每平方米的,甚至有取500册每平方米以上的,有的原设计藏书量为80万册,而实际只能藏60万册,很快导致书满为患而挤占阅览室,造成空间紧张,不得不提前考虑扩建问题。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文革”结束后,从20世纪80年代起,大学图书馆从传统向现代化过渡,并有计划地推进整体化建设。与高等教育的新要求相适应,1980—1990年建造的大学图书馆新馆舍,在功能、布局、结构、环境及造型方面呈现出新格局、新面貌,同时也仍存在着传统图书馆建筑的影响。这个时期图书馆建筑的特点与以前相比有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规模扩大,服务拓展

据统计,1980—1994年间新建大学图书馆662座,建筑面积388.6万平方米,其中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74所。而《高等学校图书馆建筑设计图集》记录的1981—1993年竣工的72所图书馆,平均每馆建筑面积10695平方米,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40所。1982年建成的浙江大学图书馆为21200平方米,1985年上海交通大学建成当时规模最大的包兆龙图书馆,面积为26162平方米。1998年建成的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馆为26680平方米。自80年代初起,大学图书馆已明确“是学校的图书资料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它的工作是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不断扩大服务领域,重视情报职能,拓展信息服务,开辟用户教育,增进学术交流,引进电脑设备,探索科学管理。图书馆的任务与职能扩展了,与此相适应,图书馆建筑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2.功能多样,布局大变

大学图书馆建筑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不断趋于完善。在原有为读者提供阅读研究条件及图书典藏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信息服务、用户教育、读者活动、学术交流等功能,后来引进了休闲功能,于是有了电子阅览室、视听室、研究室、文献检索课教室、报告厅、展览厅、复印室,有的还设书店、休闲茶座及公共交往空间。图书馆建筑内部的布局发生许多重大变化:服务管理的人性化要求、“读者第一”的宗旨,使得开架及阅藏结合的形式成为不二之选,故相当普遍地采用大阅藏区,将多种功能、多种文献、多项服务结合于一体的新布局形式;面对文献信息载体和来源的多样化,就要为读者提供相应的空间与设施;由于载体多样和阅藏结合的要求,图书典藏早已不再是基藏书库加辅助书库,相当多的文献分布到全馆各处,随书光盘又专有保管及借阅之处;而大型图书馆则有了相当规模的密集储存书库;原有的卡片目录室已被布置若干电脑终端的公共查目区所代替。

3.结构改善,调整灵活

由于开架服务的推广,建筑的灵活性受到关注。90年代起“模数制”逐渐得到图书馆界和建筑界的共同认可,“同柱网、同层高、同荷载、大空间”设计被广泛应用,统一的楼面荷载使藏书区与阅览区没有分界线,无隔断空间内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调整布置,适应和促进了“藏阅一体化”的开架管理,为服务模式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建筑结构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有的用框架升板、框架剪力墙、无梁楼盖、密肋楼盖,已经很少看到砖混结构的了。建筑的开间和进深扩大了,柱网从5×5m增大到5.4×5.4m、6×6m、7.2×7.2m、7.5×7.5m、7×8m、6.6×13.2m、10.2×10.2m等,有些馆的进深加大到9米、10米或12米,阅览室无中柱,增加了平面利用系数。阅览与藏书区在同一大房间内,使藏书接近读者,“人在书中,书在人旁”,既方便读者,又提高了藏书的利用率。

4.网络铺开,设备纷繁

社会信息化及科技进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跃,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促进了大学图书馆的长足发展,也使大学图书馆建筑产生了革命性变化。实现服务和管理的自动化成为80年代末及90年代大学图书馆发展的重大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技术条件的提高,以及教育部CALIS管理中心的推动,越来越多的新建筑把计算机应用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来安排。据1990年统计,有165所高校图书馆引进和建成了250个数据库,二十多所高校图书馆开通了国际联机检索终端,此后的发展更是迅猛异常。特别是90年代以后的新建筑,联机检索、电子阅览室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文献信息渠道。有多所大学图书馆开发了适用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得到推广应用,并不断改进、提高和升级。新的设备越来越多样和现代化,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大普及,电梯作为垂直交通的手段被普遍采用,中央空调系统已为许多大学图书馆建筑所配置,而消防系统、广播系统、综合布线、报告厅的音控设备等都纳入设计与配置,有的甚至安装了卫星信号接收装置。(www.xing528.com)

5.环境美化,造型多姿

许多图书馆重视了环境优美的要求,设计也下了更大的工夫,馆前广场、中庭花园、门厅布置、内部装饰等都得到重视。一些馆有较大面积的绿化,有的布置水池、喷泉、假山或建筑小品,入口大厅有壁画浮雕,阅览室内有字画名人格言家具色彩协调,这些都为读者营造出良好文化氛围,改善了学习研究环境及交流与休憩条件。图书馆的造型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与个性,有些建筑表现出地域特点,立面材料和色调更是多种多样。严格中轴线对称的建筑已不多见,随着内部空间的灵活配置,外形有高耸式的,有船形、弧形、六边形、八角形组合、不规则形等,有的高低错落,如80年代末建造的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逸夫楼称为“书海掇英”,极富诗意,无论白天还是夜间,看起来都很美观,为校园增添了光彩。民族地区的大学图书馆突出了民族风格。

6.良莠杂陈,关系失衡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图书馆新建筑,同时存在不少缺陷与问题,既有“以陈旧体系”为蓝本的“新”建筑,也有过于追求“气派”的形式主义倾向。朱成功教授统计,从70年代末到1993年,北京新建的20所高校图书馆中,属传统模式(藏、借、阅、管相互隔离)的有10所,属现代模式(大开间无间隔平面布局,藏、借、阅、管统一,能承担图书、情报一体化服务)的仅1所,属两者之间过渡模式的9所。而一本图集记录1990—1993年各地建成的33所大学图书馆,属传统模式的有12所。陈旧的模式当然有碍大学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阻滞了扩大开放与服务的进步。这20年间,受浪漫派思潮影响,一些大学图书馆建筑的设计对于功能、造型与经济的关系处理失衡,偏重艺术,讲究奇型,忽视经济实用,有的设计了过于宽阔的大厅、共享空间和堂皇的楼梯,使用昂贵的建筑材料和引人注目的大吊灯装饰,为求壮观而在楼前设大台阶,使建筑费用大为提高,浪费空间,使用功能受到影响,造成读者和管理的不便。有的造形及进深过大,通风不良,安装了空调又费用高昂,怨声四起。世纪之交大学图书馆建筑的跨越与创新迈入21世纪的中国,大学图书馆建筑也出现了新的跨越,图书馆建筑的内涵更丰富,功能更加全面,设施更为先进,环境越发优美,由创新而进入了现代化的行列。

(三)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图书馆建筑事业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图书馆建筑也跟其他行业紧跟世界发达国家的图书馆建筑的步伐,新的设计理念,新的建筑风格不断涌现,越来越贴近社会需求,满足用户需求。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图书馆建筑的理念更新,人性化成为共同诉求

世纪之交大学图书馆建筑的跨越首先源于理念的更新,周文骏教授说:“图书馆是一个信息技术平台,是一个信息技术应用、开发、研制、创新的平台。图书馆是交流的枢纽,是文献交流的枢纽,是信息交流的枢纽。”我们意识到“图书馆是读者与知识、读者与馆员、读者相互之间的交流场”,而且大学图书馆是校园的文化中心。建筑设计理念的更新,实质是科学化与人性化,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规划建设,这在大学图书馆建筑研究与设计实践中是个新课题,有许多内容,包含着图书馆建筑“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争取持续发展等方面。建设方便适用、高效率、省人力、享健康、保安全、低能耗、低成本、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图书馆建筑,从“天人合一”到“馆人合一”,走中国特色现代化大学图书馆建筑之路,已成为图书馆界的共识。图书馆建筑的规划设计采取“实用、高效、开放、灵活、舒适、安全、经济、文雅、绿色、和谐”十项原则,也表现了理念的更新与完善。许多新建图书馆都提出了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设计的各方面都体现人文精神,处处显现人性化的光辉,以充分满足师生读者的多种需求,提供方便、舒适、宁静、优美的学习研究环境和交流活动条件,以读者为中心,充分考虑读者的意愿与习惯,给读者以亲切关怀,同时也关怀馆员的健康,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力求读者和馆员都满意。

2.图书馆建筑重视概念创新,内涵与外延得以扩大与丰富

大学图书馆建筑不断创新,从而迈入跨越的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建筑”的内涵已经大大超出“一座房子”的概念,而扩展为“房舍+设施+网络+管理+文化+环境”的综合建筑。1997年10月建成的金华严济慈图书馆,集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情报中心于一身,又是严济慈纪念馆,大学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结合为一座建筑,这是开端。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也是兼具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职能的新建筑。还有其他大学图书馆向社会公众开放,在建筑与设施方面做出相应的安排。有的大学将全校的网络中心、学术交流中心、档案馆、教材部等都放到图书馆内,名称叫“图文信息中心”或“图书信息与学术交流中心”。大学图书馆的规划设计更具前瞻性,随着拓宽服务领域、优化管理模式及应用先进技术,使建筑的实体空间与网络世界相通,并注重内外环境的优化,强调整体的文化氛围,把家具与室内绿化也纳入其中,还追求建筑技术与艺术造型,更有关注建筑投入使用后的综合效果与持续发展的。十年来每年都有大学图书馆建筑获得设计奖或鲁班奖就是提高与进步的很好证明。也许可以说,中国的一些大学图书馆建筑在不少方面已经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3.规模越来越大,标准越来越高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大学的合并,近十年来,出现不少超大规模的大学图书馆,建筑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学图书馆遍及多个省市,超过4万平方米的为数不少,已建成使用的广州大学图书馆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重庆师范大学图书馆面积达5.8万平方米,中山大学图书馆馆舍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2008年统计157所在建大学图书馆,馆均建筑面积20110平方米,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的有16所,其中规模在5万平方米以上的有4所,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达6万平方米。许多地方的建设标准大为提高,大学图书馆的面貌早已焕然一新,公共活动空间和借阅区各处更为宽敞、明亮,配置的家具质量高、款式新颖,色彩与环境相配合,相当多的图书馆做了营造文化氛围的专门设计,让读者更感舒适和温馨。使用的建筑材料和内外装修装饰越发考究,有的已达富丽堂皇的地步。

4.走向多功能,布局更加完善

新建的大学图书馆已走向开放式、多功能,不但是学校的学习资源中心,同时也是信息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还是文化传播中心,并且是读者交往场所。馆内安排了信息共享区、科技查新站、专题信息咨询与研究室、用户教育空间、讨论室;展览厅、展廊的作用更多地发挥,各种科技、文化、艺术、摄影、教学成果展览轮流举办;报告厅、多功能厅有良好的设备,成为全校性学术活动的场所,举办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常举办讲座吸引众多读者,甚至连走廊都坐满了人;有的馆在大厅安放钢琴,又设音乐厅、电影厅,时常组织音乐欣赏、放映经典影视作品;也有设置服务部,为读者打印、制作论文资料、刻录光盘、收发传真和数码冲印,还有书店,以及提供休闲服务和交往的场所,如书吧、茶座、咖啡吧、休息室等。新建图书馆的布局大多按照更加人性化更方便读者来安排,“一门进”后即可自由出入各借阅区,可以带书包入内。总服务台往往可办还书手续和咨询服务。一个楼层内无隔断的大空间把“藏、阅、借、查、网、咨”结合于一体已普遍流行,读者在借阅区内可以接上网线、插上电源使用自己的手提电脑上网,还可找个沙发休息浏览。当然这一切都是由于建筑结构更加优化,网络接口和电源线早已预设,及布置更贴近读者所带来的好处。

5.设施更先进,走向网络化和智能化

在自动化的基础上走向网络化,已是大学图书馆共同的目标,而在经济技术条件和建筑技术全面提高的情势下,可以迈出更大的步伐,实现新的跨越。如今大学图书馆的计算机与网络设备更新迅速,海量存储、7×24小时联网通行无阻,网络资源在服务中的比重迅速升高,读者不论在阅览室、研究室、讨论室、办公室、会场或住所,随时随地都可以经由图书馆的网站查检阅读和下载环球资讯,无远弗届。图书馆不但有遍布全馆的网络接点,而且无线网络全覆盖的也已不少。智能化建筑的要求也被许多新图书馆提出,得到不同程度的实现,网络系统的安全维护、中央空调系统的控制、消防与安全疏散系统的管制、馆内各处的监测、自动报警、自动喷淋设备,使图书馆的安全获得更好的保障,管理更为方便顺畅;“一卡通”系统为读者和管理都提供了很大便利;自助服务在不少高校图书馆得到推行,自助借还书机、自助复印使读者和管理者都轻松许多;一些图书馆采用了无线射频技术,使管理与服务更加方便、高效与准确。有些图书馆安装使用了自动扶梯。各种先进的装置与设施越来越多地被引入新建筑,在这方面的投资占建设费的比重大幅上升,现代化大学图书馆建筑俨然已成为一个相当复杂的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工程。

6.注重文化氛围和绿色品质,环境更加优美宜人

图书馆建设的绿色文化正在觉醒,日益引起重视,近年来更有大学图书馆建筑踏入“绿色建筑”的行列,这是十分可喜的大事。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袁镔教授设计的第一座生态图书馆——“山东交通学院图书馆”为起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等都冠以绿色环保建筑的雅号。建筑的环境品质更受关注,不但室内环境大为改善,温湿度、照明度、家具、色彩、噪声控制都让读者更感舒适温馨,而且馆舍内外、馆前广场着力绿化美化,有的还布置内庭院、屋顶花园,更重要的是精心营造文化氛围,以多种艺术手法凸显大学的历史传承、文化积淀和蓬勃向上的追求,使图书馆更富吸引力,师生普遍称赞喜爱,读者置身其间得到愉悦的精神享受,且耳濡目染渐受熏陶。图书馆作为文明圣殿与校园明珠其影响历久弥新,如南京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图书馆都是很好的代表。

7.外形风格争奇斗艳,功能与造型兼顾

近十年来大学图书馆的造型以争奇斗艳来形容似不过分,不少图书馆堪称光彩夺目。从建筑艺术与风格来看,各显特、各有所长,或高耸入云,或舒缓平铺,或长虹卧波,或错落有致,或古典雅韵,或西方浪潮,或圆形、弧形,或如钢琴,或如盆景,或如玻璃屏风;有些映出地域建筑文化,如上海的海派建筑风格、福建的闽南建筑风格、广东的岭南建筑风格、西部的民族风格,还有大屋顶、仿欧陆、现代派等,领风骚,既表现建筑师的设计构思,也是大学领导或专家评委或师生民意的选择,建成后与人对话,由人鉴赏,任人评说。完善的使用功能、别致的外观造型及优美的馆区环境相兼顾的越来越多,说明中国的大学图书馆建筑设计日益走向成熟。造型与功能、建筑与周围环境是否协调,外形是有利于内部功能还是影响了使用,这应是评价造型的优劣得失的重要方面,不可本末倒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