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出土文獻與〈曾子〉十篇比較研究》讀後-曾子思想的新发现

《出土文獻與〈曾子〉十篇比較研究》讀後-曾子思想的新发现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歷史上,曾子的思想價值有兩次重要發现。龐樸先生説郭店儒簡是孔孟之間的一個驛站,《出土文獻與〈曾子〉十篇比較研究》則補充爲兩個:一個是郭店儒簡,一個是《曾子》十篇。

《出土文獻與〈曾子〉十篇比較研究》讀後-曾子思想的新发现

賈連翔

曾子稱“宗聖”,是孔子殁後早期儒學的重要傳播者。在歷史上,曾子的思想價值有兩次重要發现。首先,在漢代時,其時以孝道治理天下,漢人重視曾子,著眼點在於《孝經》。其次,在宋代時,曾子是道統説中的核心人物,宋儒重視曾子,依據的是《禮記·大學》。至现代,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简称“上博简”)《内禮》面世,證明《大戴禮記·曾子》并非後儒僞作。劉光勝先生值此契機,撰作《出土文獻與〈曾子〉十篇比較研究》一書,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在新見文獻的視野下,不是以《孝經》《大學》,而是以《曾子》十篇作爲研究曾子思想的核心文本,从這层意義上来説,可謂曾子思想價值的第三次發现。2019年12月7日,該書榮獲“第三届李學勤古史研究奬”三等奬。

該書分爲上、下兩編:上編以《曾子》十篇爲中心,從文本校釋、成書年代、曾子思想價值等方面展開考察;下編立足於郭店儒簡,分人性論、德治論、天人觀等層面,歸納孔孟之間早期儒學的特征。綜觀其書,有以下四個特色,頗值得稱道:

一、利用出土文獻,推進《曾子》十篇版本的校勘。近年來,黄懷信先生的《大戴禮記匯校集解》、方向東先生的《大戴禮記匯校集注》,從傳統的校勘學、訓詁學等角度,對《曾子》十篇的研究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出土文獻與〈曾子〉十篇比較研究》則在其基礎上,另辟新途,采用出土文獻研究成果,尤其以上博簡《内禮》等爲依據,對《曾子》十篇進行校釋,這無疑是對《曾子》十篇文本研究的重要補充和推進。

二、在新見文獻的視野下,動態審視《曾子》十篇的成書問題。劉先生從思想核心、對待生死的態度、人生境界與氣象、道德修養内容與目標、對君臣關係的理解与社會批判精神等方面,指出《曾子》十篇存在著内在的思想矛盾。他主張把《曾子》十篇分爲甲、乙、丙三組,《曾子立事》、《曾子制言》(上中下三篇)、《曾子疾病》爲甲組,《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事父母》四篇爲乙組,《曾子天圓》爲丙組,避免了學界以前把《曾子》十篇思想明顯差異的篇章糾結在一起、統而論之的混亂狀態。

對於《曾子》十篇内在矛盾产生的原因,《出土文獻與〈曾子〉十篇比較研究》認爲:一是曾子的思想,從早年到晚年不可能没有變化;二是弟子選編曾子的言論時,因为學術興趣、治學傾向存有差異,所以使得選編的内容有所不同。先秦古書的形成,每每都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劉先生的研究結論,正是以動態的眼光,而不是以静止的眼光,對《曾子》十篇重新審視的結果。

三、審慎對待學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持論公允。20世紀90年代,郭店儒簡的出土,在學術界中引起了極大的轟動,郭店儒簡的研究一度成爲學术界的熱點。把郭店儒簡和《中庸》比較者有之,把郭店儒簡和《大學》比較者有之,但把郭店儒簡與《曾子》十篇比較者并不多見。原因何在?郭店儒簡與《曾子》十篇文本内容相同之處較少,而差異之處甚多。學者或把郭店儒簡定爲曾子一系的文獻,没有得到認可,原因即在於此。《出土文獻與〈曾子〉十篇比較研究》作者的創新之處在於把郭店儒簡与《曾子》十篇的相同之處和差異之處同時进行比較,避免了過於强調相同或差異的偏失,考辨精審,所得結論也更爲客觀。(www.xing528.com)

對於郭店儒簡的學派屬性,學者或認爲是子思學派,或認爲是子游氏之儒,或認爲是世碩,各據一端,難成定讞。該書的理論貢獻在於緊握“郭店儒簡爲子思時代文獻”這一有力抓手,把郭店儒簡与《曾子》十篇作爲孔孟之間前後相承的學術樞紐來考察,爲揭示早期儒學多元嬗變的理論特征夯實了文獻基礎。

四、以郭店儒簡与《曾子》十篇爲學術支點,重寫中國早期學術史。由於資料缺乏,所以《禮記》《大戴禮記》的成書年代被人爲置後,孔孟之間成爲學者難以置喙的研究區域。龐樸先生説郭店儒簡是孔孟之間的一個驛站,《出土文獻與〈曾子〉十篇比較研究》則補充爲兩個:一個是郭店儒簡,一個是《曾子》十篇。該書指出:“《曾子》十篇代表的是第一代孔子弟子的思想面貌,郭店儒簡展现的是第二、三代孔子弟子的思想世界孟子爲孔子第四代弟子,因此將郭店儒簡與《曾子》十篇異同之處同時进行比較,就能從早期儒學發展譜系的角度,實现孟學與孔學的真正對接。”作者從學術譜系的角度,構建孔孟之間的理論連接,無疑是站在了當前郭店儒簡學術研究的最前沿。

當然,在論證過程中,該書亦不無偏頗之處。如對於荀子批判思孟“五行”的原因,在现有文獻材料下,作者的考察難免有糾之過細的嫌疑,相關結論讀者亦需謹慎對待。

總之,《出土文獻與〈曾子〉十篇比較研究》立足於出土文獻,動態地審視《曾子》十篇的成書問題,以郭店儒簡与《曾子》十篇作爲學術樞紐,構建孔孟之間的理論連接,是近年來推進曾子學派乃至早期儒學研究的佳作,亦是在“釋古”背景之下,以新見文獻重寫中國早期學術史的一次重要嘗試。

(編輯:黄 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