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依靠民俗,揭示民俗性特征

依靠民俗,揭示民俗性特征

时间:2023-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间舞蹈的民俗性与“巫”分不开,最初是巫率众起舞。在民俗活动中,巫的言行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及心理产生极深的影响。龙是中华民族图腾崇拜的对象,是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相传黄帝时代的“龙舞”流传至今,在我国人民传统观念中已成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吉祥如意的象征。内容丰富的民间舞蹈依附民俗仪式,在岁时节日的民俗中传承,反过来又影响民俗,在相互影响和促进中,体现出民间舞蹈的民俗特点。

依靠民俗,揭示民俗性特征

民间舞蹈区别于其他舞蹈的特征之一,是它必须依托民俗而生存。它是节日习俗和祭祀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习俗、图腾习俗、丧葬习俗、婚嫁习俗,无一不和舞蹈有关。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人类的生存繁衍,不同种族和文化的发展变迁,都在民间舞蹈中留下了珍贵的文化痕迹。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以身体刻写了历史的印记”。民间舞蹈的民俗性与“巫”分不开,最初是巫率众起舞。在民俗活动中,巫的言行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及心理产生极深的影响。古代的“雩舞”“腊舞”“多老舞”“云门”“咸池”“大韶”“大夏”等,都是祭祀天神、歌颂祖先的巫舞。遍及大江南北的“龙舞”“狮舞”即是图腾崇拜的舞蹈。各地少数民族的丧葬歌舞中,许多是以迎送灵魂为主要内容的,傈僳族的“刀舞”、景颇族的“金冉冉”及白族支系拉玛人的“望空”等都是为把死者灵魂送入天堂的舞蹈。

维吾尔族的娱乐性集体舞“麦西热甫”,是歌舞、民间曲艺、民间游艺相结合的一种娱乐形式,它起初的目的是为了祭祀;汉族的“秧歌”诞生之始是为了祈求丰收;藏族的“锅庄”最先是为了跳丧;西南一些少数民族的“跳月”是为了求偶;北方某些少数民族的萨满是为了治病……由此可见,民间舞蹈的传承同巫分不开。

春节元宵节、祭祀节、娱乐性节日等,都伴有大规模的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活动为民间舞营造了特定的环境和气氛,并为民间舞提供了传承的契机。庆丰收、祈丰年、敬神祇少不得歌舞为仪;祝福寿、求子嗣以及婚丧嫁娶也必须有歌舞相佐。比如我国正月十五的传统灯节:“灯不演剧则灯意不酣,然无队舞鼓吹,则灯焰不发。”(www.xing528.com)

对于灯节来说,舞龙灯是必不可少的。龙灯亦称火龙,是“以竹篾为之,外覆以纱,蜿蜒之势亦复可观”,舞时如“电激一条火,波翻百面雷”,据说能驱魔除鬼,消灾祛疫。龙是中华民族图腾崇拜的对象,是中华民族力量的象征。相传黄帝时代的“龙舞”流传至今,在我国人民传统观念中已成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吉祥如意的象征。正因为如此,各种形式的“龙舞”才被人们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岁时民俗活动的特定环境和气氛的形成,同群众心理因素有关。为群众所熟知的歌舞活动中,会不断涌现出技艺超群的舞蹈能手,当代称之为“艺人”。当出现擂台式的竞演时,也就是即兴发挥时,这些民间艺人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热烈的鼓乐,欢呼助兴的观众,都会激发他们将身上潜在的意识和能量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这一切交织成一幅令人陶醉而忘我的景象,而这些景象更会刺激人们投入到民间舞蹈的活动中去,并继续鼓励他们去模拟与再创造。这正是民间舞蹈的魅力,也是民间舞蹈得以传承的重要因素。

由此看来,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岁时民俗”分不开。内容丰富的民间舞蹈依附民俗仪式,在岁时节日的民俗中传承,反过来又影响民俗,在相互影响和促进中,体现出民间舞蹈的民俗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