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互联网简史:探寻网络的第一次

互联网简史:探寻网络的第一次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今,关于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发出时间仍有争议,分别是1986年8月25日和1987年9月14日。措恩教授当时以为第一次发送邮件以失败告终。1958年8月1日,103机成功完成4条指令的运行,这标志着由中国人制造的第一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正式诞生。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内存仅有1kB,但其运行速度已高达每秒30次。可以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的成功运行极具划时代意义,我国的经济、文化等领域

互联网简史:探寻网络的第一次

史海钩沉

你知道中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吗?

现在人们常常会使用电子邮件进行工作,其永久保存性和完整性的特点方便人际、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至今,关于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发出时间仍有争议,分别是1986年8月25日和1987年9月14日。1986年8月25日,北京时间11点11分,瑞士日内瓦时间4点11分,当时担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ALEPH组(ALEPH是在西欧核子中心高能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的一个国际合作组,我国科学家参加了ALEPH组,高能物理研究所是该国际合作组的成员单位)组长的吴为民给位于瑞士日内瓦西欧核子中心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斯坦伯格发送了一封国际电子邮件。

而今天我们主要是讲述第二个,1987年关于维尔纳·措恩教授的故事。

1983年,我国王运丰教授在德国参加一个学术交流会时遇到了措恩教授,由于两人都对计算机有着深厚的兴趣,后来便一直保持着联系,每次在国际会议中遇上,两个人都会进行交流与沟通。直到1986年中德签署合作协议后,双方便开始了真正的合作。在整个研发的过程中,措恩教授的确是一位非常不错的国际友人,他凭借着自己的关系联系德国巴符州政府,转而联系到西门子公司,赢得该公司的赞助和那台至关重要的西门子7760大型计算机。

这个合作项目从一开始便持续多年,那时电脑还未普及,想要研究就必须耗费大量的人力及财力,并经过层层审批。措恩教授在科研中对中国非常友好,不断地促进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

1987年9月14日晚,措恩等人共同起草了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我们可以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为了能够成功发送电子邮件,当时我国与德国的专家们努力解决了许多链接问题。但是,CSNET(1980年始于美国的网络,为各大学的计算机科学系提供电子邮件连接)邮件服务器上还存在着一个问题:PMDF协议中的一个漏洞导致了死循环,导致这个邮件的成功发出被延迟。措恩教授当时以为第一次发送邮件以失败告终。为了减压,他决定出去旅游。在出去的过程中,他心里依旧整天惦记着自己的工作,时刻打听着北京项目的进展。

9月20日这封邮件终于到达了德国,当时正在澳门的措恩收到邮件发送成功的消息,非常高兴。这是中国发送到德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也就是后来著名的“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邮件。

溯源揽胜

2019世界计算机大会发布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成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基地,产业规模位居世界之首。我国计算机领域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绩,自然是众多能人志士不懈努力、坚持的结果。

那么中国第一台计算机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1953年的冬天,中国科学院数学系统科学研究所提出组建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科研小组,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闵大可教授任组长,华罗庚也参与其中。这次组建专家研究团队的目的是中国人要研究自己的计算机,实现中国的技术崛起。1956年,我国制定了发展我国科学的十二年远景规划,计算技术属于规划之列,华罗庚为计算技术规划组组长。同年,中国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03机”设计完成,国营738厂(北京有线电厂)承担该计算机的制造工作。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计算机领域则是万事开头“大”。据了解,中国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仅主机部分的几个大型机柜就占地40平方米,机体内有近4000个半导体锗二极管和800个电子管。1958年8月1日,103机成功完成4条指令的运行,这标志着由中国人制造的第一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正式诞生。103机采用磁芯和磁鼓存储器,内存仅有1kB,运算速度为每秒30次。但仅一年之后,104机就成功问世,运算速度提升到每秒1万次。从30次到1万次,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中国计算机研发与制造不仅实现了从无到有,还达成了跻身世界前列的成就。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超级计算机,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是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自行研制的“银河-I号巨型计算机”,这台超级计算机于1978年5月开始研制。

当然,“银河”之后还有“天河”。2013年6月,“天河二号”摘夺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桂冠,中国超级计算机研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2016年6月,世界首台峰值运算能力超过每秒10亿亿次、拥有千万核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诞生,荣登当年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的榜首。

知史明智

了解中国的第一台计算机的创造与发展后,可知其对我国发展具有巨大的价值与意义:(www.xing528.com)

第一,计算机从根本上解决了文字资料的运输与储存问题,使得中国的信息传输变得更快速与便捷。以前的人们储存资料都是通过书籍档案等,要想阅读相关资料就必须去图书馆学校或者购买书籍等。但是有了计算机就完全不同了,我们可以将文字内容输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独特的硬盘储存功能将其保存,这同时解决了纸质储存占用空间的问题。例如以前需要一间屋子存放书籍,现在仅需一个计算机硬盘就可以完全搞定。

第二,计算机极强的信息计算与处理能力能够帮助中国科研人员完成多种高强度的计算与演练工作。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03机)内存仅有1kB,但其运行速度已高达每秒30次。一年后,104机的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试想,如果我们小朋友用算盘进行一次计算需花1秒的时间,1万次就是1万秒,约167分钟,而计算机花1秒就能完成。强大的运算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能够推动我国数学、机械经济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帮助科学家进行多次实验与运算,不断推进我国信息化的实现。

第三,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我国正在快速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社会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社会的主要劳动人员变为信息的创作者与发布者,而信息成为影响世界、社会的重要资源。计算机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从农业国家和工业国家开始跨入信息化国家,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任何时候,谁能够更快、更多地掌握信息资源,谁就将取得胜利。可以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的成功运行极具划时代意义,我国的经济、文化等领域即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当然,事实也如此,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了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与途径,现在很多年轻人获取资讯的途径不再只是报纸、电视等,而是随时都不离手的智能手机

网事拾遗

在中国互联网的早期发展阶段,中国科学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1989年8月,中国科学院成为中国国家计算机与网络设施工程(The 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NCFC)的主持单位,1994年,该项目成功地使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设立了中国第一个WEB服务器,并建立了第一个网页和综合性栏目“Tour in China”(后改名为“中国之窗”)。

创立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的不是马云,也不是马化腾,而是一位媒体女性——张树新。张树新出生于1963年,辽宁抚顺人,是“中国信息行业的开拓者”。

1989年至1992年,张树新曾在中国科学院高新技术企业局战略项目处从事企业战略研究工作,1992年创办北京天树策划公司,1995年创立瀛海威信息通信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北京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瀛海威”)。也就在很短的时间里,“瀛海威”成为一个知名度很高的名词。在大多数人还未了解互联网之时,瀛海威已经在向公众普及“互联网”这一概念。

作为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的瀛海威,具体做了什么?

第一,帮助用户接入互联网。普通用户想要接触互联网,就必须搭接网络连接入口,而瀛海威则为公众提供了网络连接门户。起初的瀛海威并没有自己的网络基础设施,都是依靠中国电信的电话线完成。那时的中国电信的技术与基础设施远强于中国联通中国移动,故瀛海威一跃成为最大的网络服务商。

第二,向公众宣传互联网。据张树新回忆,为了宣扬互联网,瀛海威经常通过媒体或向政府官员阐释自己做企业的意义。在大众还不知道互联网是什么的时候,瀛海威的工作起到了实质的启蒙作用。

第三,提供网络信息与应用。早期的瀛海威创建了旨在提供网络咨询、娱乐等的“瀛海威时空”,还拥有自己的中文论坛和虚拟货币。1997年,瀛海威借助香港回归积极弘扬爱国主义教育,将延安历史故事、人物放到网上,做了“网上延安”的网络专题,后来延伸至“网上中国”。

瀛海威作为中国第一家互联网企业,具有极大的价值与意义。它不仅启蒙了中国的互联网产业,更是时代的探路人。从它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中国人民的创新精神。

历史回声

网络正在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

——微软公司创始人 比尔·盖茨

我们已经看到,全世界将能够运用互联网,世界将会数字化。这将是一个令人惊奇的世界。届时,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与任何人交流,并且与任何地方的人合作。想象一下,那个时候我们能够利用所有人的智慧,将能够解决世界上的多少问题。

——美国记者、经济学家 托马斯·弗里德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