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学能力测验概述面试教材专用

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学能力测验概述面试教材专用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后,当堂检测5分钟,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课堂达标情况。评析案例中的六个教学环节,始终围绕探索、发现、巩固“金属的化学性质”而展开。整个教学流程既符合认知规律,又紧扣学习目标。基于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也是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

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教学能力测验概述面试教材专用

(一)教学环节安排合理

合理的教学环节对于教学的有效推进具有重要作用,需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环节符合认识规律

案例

“蒸发是一个吸热的过程”教学案例(节选)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提问:蒸发过程是吸热还是散热?

学生猜想:吸热或散热。

(2)实验探究

师:口说无凭,下面请大家还是以实验来说明问题。

生:分组进行酒精蒸发吸热实验;各组分析温度计示数的变化等实验现象。

(3)交流评价,得出结论

小组相互交流,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蒸发是一个吸热过程。

评析

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探究问题,一般过程为: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本教学案例就是让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探究过程。提出问题即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实验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观察“怎么样”,得出结论就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整个教学流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因此,设置比较合理。

一堂课中不是预设的所有环节都是必需的,但是有些关键环节却是必不可少的,有些环节不仅必需,而且不能颠倒。这点对于理科教学来说可能显得更为重要;对于文科教学,有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境灵活把握,但教师也不能太过随意。

案例

环节不能颠倒——《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片段

一位教师在讲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时,讲到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并举例:(教师幻灯片列举)林则徐卫青、魏征、康有为刘胡兰方志敏黄继光等10位。

提问:你还知道有哪些?用下面的格式填空列举。

请你结合自己所学到的历史知识,写出这些人的代表,如“埋头苦干的人”有_______,“拼命硬干的人”有_______,“为民请命的人”有_______,“舍身求法的人”有_______。

全班学生,无人回答。

评析

案例明显存在环节颠倒的问题。对于这些历史人物,学生本来就知之不多,而符合文段要求,能一一对应的历史人物就更少了。而教师一下就列举了10个,基本上覆盖了学生所了解的全部人物,学生还能掌握多少?

如果先让学生列举,教师再把举例用的10位人物作为参考答案给出,情形会完全不同。

2.教学环节紧扣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流程设计的灵魂,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出现,都要服务于课堂学习目标;一切脱离学习目标的流程,即使再符合认识规律,也是无效的、不合理的。

案例

围绕目标设计流程——“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案例(节选)

这节课一共有六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从生活中的金属入手,回顾“金属的物理性质”,用时5分钟,在这个环节里,不仅安排了小组讨论,而且在学案上完成了填充、默背和记忆,为接下来探索“金属的化学性质”奠定坚实基础。

探索金属的三个化学性质通过三个教学环节完成,其中后两个教学环节均有实验,分别用时5分钟、10分钟、10分钟,这三个环节里,同样有小组讨论、同桌纠错、检查背记等。

第五个环节5分钟——“我说给你听,你说给我听”,学生们在谈自己的收获时使本节课的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又得到了巩固。

最后,当堂检测5分钟,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课堂达标情况。

评析

案例中的六个教学环节,始终围绕探索、发现、巩固“金属的化学性质”而展开。第一环节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为接下来探索“化学性质”做准备;接下来的三个环节都紧紧围绕化学性质逐一展开;最后两个环节是总结化学性质、检测学习目标的完成度。整个教学流程既符合认知规律,又紧扣学习目标。

3.教学环节关照动态生成

教学设计仅仅是一种预设,其执行要根据课堂现场的推进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等。因此,在课堂上必须基于学生的学情、课堂表现、学习效果来转换教学环节,而不是简单执行教案。

案例

班级不同,环节不同——初中化学“中和反应”教学案例

在化学课上,我对九(2)班、九(3)班分别进行了“中和反应”一节的新授课。由于涉及一些新奇的例子,按照教案,我列举了一些生动又有趣的例子。学生听得很高兴,课堂气氛很活跃。但用时较长,一节课内容用了整整45分钟还拖了堂。

到了九(1)班,因为上次作业问题较多,讲评作业是本节课任务之一,而新课任务不可能再等到下次课再进行。于是,我调整了教学环节。先用将近10分钟来讲评作业,接着将“中和反应”原来设计的许多例子删去一部分,只列举了其中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一个非常有趣的事例,并紧紧围绕本节课的两个重点问题简化了课堂活动。结果30分钟的时间,也很好地完成了本节教学任务。

可见,教学中要能根据不同教学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环节和方法,取得最佳效果。

评析

案例中教师负责三个班的教学。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加之九(1)班学生的作业问题较多,教师灵活调整了教学环节,精简了教学内容,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基于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也是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

(二)教学节奏把控适度

1.教学速度快慢适中

在教学过程中,导入内容需快,总结需精,环节过渡宜快不宜慢,重难点内容要详细讲解。试讲课堂,特别是10分钟左右的试讲,要适当加快节奏,使学生(评委)注意力、思维力和求知欲保持旺盛状态,使教学内容丰盈充实,但不可为了赶任务而蜻蜓点水。

2.教学形式动静结合

教师在安排教学进程时,要做到有动有静,动静搭配,使教师讲、学生读、学生练习、学生讨论等教学环节,按照一定规律有机结合起来。

案例

动静结合的历史课堂

一位教师在讲到中国历史(上册)第17课“昌盛秦汉文化”之“轰动世界兵马俑”一课时,让同学们花了两分钟默读、思考:从秦兵马俑中我们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没多久初一的学生就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七嘴八舌:秦军兵种、武器装备、排兵布阵(战略战术)……

老师见学生总是围绕军事角度来讲,于是点拨学生:再默读1分钟,从别的角度得到信息。

沉默1分钟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得出让人惊叹的信息:秦朝雕刻艺术、陶器制作工艺、秦朝时人的相貌、体形特点、服饰、思想观念、秦的暴政、工匠的悲惨命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等大量历史信息。

评析

该案例较好地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控制教学节奏。在这里,两静两动,和谐搭配,学生一会儿思考,一会儿回答,避免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沉闷,也预防了满堂答问的喧闹。

3.教学过程跌宕起伏(www.xing528.com)

精彩的课程讲究教学过程跌宕起伏,教师可以设置伏笔、铺垫和悬念,创设冲突性情境,制造戏剧性效果;可以层层推进,峰回路转;可以动态生成,高潮迭起;也可以巧妙设疑,将“疑”作为主线贯穿始末;还可以通过创设矛盾,组成“问题”阶梯,实现教学过程的跌宕起伏。

案例

设“疑”以掀起“结课”新高潮——初中物理“杠杆”教学反思

学完“杠杆”一节后,我没有对这一节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整理,那样会显得平淡,而是通过阿基米德的一次“吹牛”,让学生讨论、归纳、结束新课。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这么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你们相信吗?”(地球重约6×1025 N)话一出口,立即引起学生的议论和争论。

生1:“阿基米德能用杠杆移动地球,因为根据杠杆的平衡原理,只要杠杆足够长,确保动力臂远大于阻力臂,完全可以用很小的力,撬起较重的地球。”

生2:“阿基米德的说法实际上是不可能办到的,因为很难得到想象中的杠杆,它的动力臂是阻力臂的条件很难满足要求,这么长的杠杆无法找到。”

生3:“宇宙间的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找不到一个相对不动的支点。”

生4:“很难找到具有这么大支持力的杠杆,地球太重了。”

生5:“即使满足了上述条件,由于动力臂远大于阻力臂,当重约600 N的他把地球撬起一点点,比如1 mm,那么他在空中将会划过一个很大很大的弧约1×1023 mm,相当于1×1017 km,可以想象,也是无法办到。”

师:以上同学回答得很好,同学们能总结一下,这些同学的回答体现了本节课的哪些物理知识?

一些学生回答道:

(1)杠杆的几个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杠杆的原理。

(3)杠杆的应用——要省力就要选择动力臂远大于阻力臂的杠杆,省力的杠杆肯定费距离。

以上几位同学的讨论和总结使我很震惊,他们不但完满而且科学地讨论了阿基米德的一次“吹牛”故事,而且也总结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评析

课堂的跌宕起伏不单指课堂高潮的出现,但是没有高潮的课堂往往是平淡无奇的课堂。本案例中教师在结课阶段没有平铺直叙地归纳整理教学内容,而是大胆采用设疑的方式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通过学生释疑的方式达到总结教学内容的目的,使课堂跌宕起伏,回味无穷。

4.教学语言抑扬顿挫

抑扬是指声调的高(扬)低(抑),好的声调节奏能够适应学生听觉的需要,符合学生思维活动规律;顿挫是指教学中有意停顿,适当停顿可以加强逻辑性、层次性并突出重难点。

案例

巧用语调解读文本——《孔乙己》结尾艺术

有位教师教《孔乙己》一课,结尾时用这样一段话做结束语:

孔乙己就这样在人们的笑声中死去了,静悄悄地死去了。(低沉)他的死一点也没有惊动这个社会,他的死就像树上无声地落下一片叶子,就像荒野中枯死了一棵无名小草。(凝重)他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度日,最后在笑声中死去。(沉郁)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激愤)

评析

案例中教师读的这几句话,语调由低沉转凝重又转沉郁最后到激奋高亢,把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沉重心理和打破旧世界重建新社会的决心表述得酣畅淋漓,也把教师对人物的理解和感情生动有力地传递给学生,节奏处理非常饱满,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使学生从中获得许多附加的信息。

(三)教学时间安排合理

1.精选教学内容,减少无谓的教学损耗

教师需精心计划和组织教学内容,减少无谓的教学损耗,做到“三讲三不讲”:

三讲——讲易混点;讲易错点;讲易漏点。

三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课程标准没有要求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能理解的不讲。

案例

初中历史《共产党宣言

教师在授课时主要注意两个方面:

“不讲”:针对《共产党宣言》的内容,用言简意赅的语言精辟地阐释教材所提到的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客观规律,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帮助学生轻松理解,不扩展,不引申,不耗时。

“讲”:着重强调《共产党宣言》诞生的伟大意义,强调这是第一部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著作,是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有了思想武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才出现后来的崭新局面”的道理。

评析

案例中教师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年龄、知识结构特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做到既充分把握住学生原来极易混淆、出错、漏学的知识点,又避免了在深层哲学原理上的过度延伸,减少了教学时间的浪费,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做到了有的放矢。

2.抓住重点、难点,合理安排各教学环节的用时

各教学环节不能平均用时,需视情况合理安排时间:导入要快,不能转弯抹角、费时耗力;任务要明,不能啰唆重复交代不清;过程要足,精讲教学重点与难点内容;反馈要精,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简练,不轻易重复学生回答;小结要精当。

案例

巧用“板块教学法”突出重点内容——《云南的歌会》教学环节的安排

在一次规定时间15分钟的招聘试讲课上,一位教师采用“板块教学法”,即每个板块设置一至两个“主问题”,用“最”字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他是这样安排教学环节的:

速读一篇,发现最特色的歌会。(时间:3分钟)

精读一段,赏析最美丽的风情。(时间:8分钟)

把握一点,感悟最快乐的生命。(时间:3分钟)

加上导入和结束语,正好15分钟。

评析

案例中教师运用“板块教学法”,着重突出了教学重点(赏析最美丽的风情)。整个教学过程由面到点,层层深入。在时间安排上,着眼于重点内容,时间充分。

3.灵活设计教案,预留机动时间

教师可在课堂结尾预设一个机动环节,时间充裕时,就将机动环节作为结尾;时间紧张时,机动环节不出现也不影响整体效果。

常用结尾方法是归纳总结式,即将教学内容有条理、简明扼要地归纳出来。

案例

生物课上利用悬念灵活设置问题

在设计“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一课时,结尾用小笑话来设置悬念:“一天,蚯蚓爸爸想下棋,却没有同伴,他就把自己切成两段出去了。蚯蚓妈妈想打麻将,她就把自己切成四段也出去了。他们回来时看见蚯蚓儿子一段段地躺在地上,急忙哭着发问。蚯蚓儿子奄奄一息地说:我……我……我想出去……踢……踢足球……”

紧接着教师布置探究题:蚯蚓为什么可以再生?

(如果到了下课时间,则作为课外探究作业完成;如果时间有剩余,则作为课堂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

评析

这样的结尾设计既使课堂生动活泼,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又利于教师灵活地掌控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