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洛邑访学:孔子的成长与进步

洛邑访学:孔子的成长与进步

时间:2023-11-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周王朝的都城洛邑访学,当面向老子请教,这些是孔子梦寐以求的。洛邑访学时,传说是经老子介绍,孔子得以向苌弘学习音乐理论。司马迁说,孔子自洛邑访学问礼于老子之后,学识大进,气质更为醇和,作风更加朴实,来拜他为师的人更多了。这也有力地证明了孔子通过在周天子的首都洛邑的学习深造,在学识与思想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一年的“洛邑访学”也为他的教学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他的成长给予了有力的推动。

洛邑访学:孔子的成长与进步

因为不断学习、思考,做事踏实认真,对礼仪尊重、精通,还没到三十岁,孔子的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有很多人愿意拜他做老师,他就索性办了个私学,收起学生来。鲁国的贵族、大夫孟僖子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儿去学礼。尽管孔子已经很有学问、很被大家仰慕了,但是他还是想有更大的进步,特别想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洛邑是东周王朝的首都,周王朝的图书典籍、庙堂文物都集中在洛邑。孔子有一个偶像,就是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当时孔子虽远在鲁国,但他倾心于周公所制的礼乐,特别想深入学习。洛邑还有一位博学多闻的史官老子,孔子也想向他当面求教。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家语》记录了孔子到周朝都城洛邑向太庙守藏史老子问礼和拜谒太庙的过程。周太庙位于洛水之滨,是弘扬礼乐的圣地,更是周王朝的精神象征。太庙收藏着所有王室典籍及国之重宝,包括九鼎、先王的法典、载有全国人口和山川形势的版图等。到周王朝的都城洛邑访学,当面向老子请教,这些是孔子梦寐以求的。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道德经》《周易》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老子是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相当于皇家图书馆,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无所不有。老子同时还担任周王朝的史官,博学多才,熟悉礼仪典故,知识非常渊博。

但是,老子身处东周王城洛邑(今河南洛阳),孔子生活在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曲阜到洛邑,远隔千里,在当时非常落后的交通条件下要完成这样的旅程,无疑是十分艰辛甚至是充满危险的。幸好当时鲁国贵族孟僖子的儿子南宫敬叔是孔子的学生,在他的斡旋下,孔子从鲁昭公那里得到了一辆车、两匹马和一个跟随童仆的资助,南宫敬叔自告奋勇地陪同,孔子这才得以成行。

孔子这次洛邑之行的收获非常大,他向老子请教了很多东西。《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把这对伟大师生的对话记录得活灵活现: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孔子从鲁国远道而来见老子,是想向老师请教周礼的。没想到老子毫不留情地否定了孔子对礼仪过度尊崇的态度,老子期望他能更从容淡泊。老子说:“君子么,如果天下太平,官场干净,就出来坐坐公车、做做官。如果时运不济,官场贪腐,那就做野外的蓬草,在乡下随风而行,安步当车吧。”与老子的这次会面,大概给孔子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使他久久不能忘怀。回到鲁国,他还难以平抑自己激动的心情,见到自己的弟子,孔子还不住地赞美老子说:“鸟,我知道它会飞,可是会飞的还常被人射下来;鱼,我知道它会游水,可是会游水的还常被人钓起来;兽,我知道它会跑,可是会跑的还常落了网。只有一种东西,我们不能控制它,它爱云里来就云里来,它爱风里去就风里去,它爱上天就上天,这就是传说中的龙。我没办法把握、描述老子这个人,老子就像龙。”(《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论语》中没有与老子相关的记载,但《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礼记·曾子问》《庄子》等古籍中均记载有“孔子问礼于老子”一事,只是当中对孔子的年龄记述差异极大,有说是三十岁,有说是二十岁左右,也有说是五十一岁。孔子问礼时年龄差异如此巨大,使不少学者对孔子问礼一事产生怀疑。但是有一些学者认为,这种记载的差异也很好理解,那就是孔子曾在不同时期多次拜访过老子。无论两人相见时孔子年龄多大,可以确信的是老子给了他相当震撼的感受,孔子从老子身上获益良多。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的相见,如两道江河的汇聚,给后世留下一段佳话。

洛邑访学期间也是孔子最快乐的求学时光,“学而不厌”的孔子可说是如鱼得水、如饥似渴,进行了大量的拜访、观摩、学习、阅读、参观、学术研讨等活动,并在老子的帮助下,对周天子所藏的各种书籍进行了细致的研读与思考。苌弘是当时著名的音乐家。洛邑访学时,传说是经老子介绍,孔子得以向苌弘学习音乐理论。这师生二人寒暄已毕,面对面席地而坐。(www.xing528.com)

孔子谦恭地问道:“《韶》乐和《武》乐都很高雅,二者有何区别?”苌弘不慌不忙地答:“《韶》乐是圣王大舜统治下太平和谐之乐,曲调优雅;《武》乐是武王伐纣一统天下之乐,音韵豪放。就音乐形式来看,二者虽风格不同,却同样美好。”

孔子再问:“那么,二者在内容上有什么差别吗?”

苌弘再答:“从内容上看,《韶》乐侧重于礼仪教化;《武》乐侧重于乱中求治。这是二者内容上的根本区别。”

孔子恍然大悟:“如此看来,《武》乐尽美而不尽善,《韶》乐则尽善尽美啊!”

这两位音乐导师,讨论的是音乐在政治军事文化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这是一次有着极高水准的学术研讨。大型歌舞剧《大武》记录的是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历史大事,孔子和苌弘讨论后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这部气势恢宏的大型乐舞,反映了周人从以武力征服天下到以礼乐治理天下史诗般的全部过程,堪称周人的国乐。什么音乐能比《大武》乐更好听呢?就是艺术欣赏与道德教化合二为一的《韶》乐。这里特别强调了美与善的统一。

孔子向老子学习了礼仪,与苌弘交流了音乐理论,游历了太庙,在洛邑的收获是多方面的。既有丰富的文物典籍、礼仪形式,又有与老子、苌弘等这样大师级的人物沟通、对话,孔子比读博士还要学得多吧?

司马迁说,孔子自洛邑访学问礼于老子之后,学识大进,气质更为醇和,作风更加朴实,来拜他为师的人更多了。这也有力地证明了孔子通过在周天子的首都洛邑的学习深造,在学识与思想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一年,孔子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发现、新的思考。这一年的“洛邑访学”也为他的教学与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他的成长给予了有力的推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