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治理能力:生态文明行动能力的动力

提升治理能力:生态文明行动能力的动力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形成道德文化制度,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自觉行动能力是提升生态治理能力的动力。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形成对保护环境引以为荣的道德风气。将公民环境权明确地确立在宪法中,加大公众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力度。[24]周生贤:“全面推进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载《中国环境报》2014年7月22日。[29]王家峰、孔繁斌:“政府与社会的双重建构:公共治理的实践命题”,载《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提升治理能力:生态文明行动能力的动力

形成道德文化制度,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自觉行动能力是提升生态治理能力的动力。将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执政观、政绩观。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形成对保护环境引以为荣的道德风气。对企业家进行环境知识启蒙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激励激发企业家的环境慈善之心。培育公众的现代环境公益意识和环境权利意识,逐步形成“利益相关,匹夫有责”的社会主流风气。将公民环境权明确地确立在宪法中,加大公众对政府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力度。

【注释】

[1]包国宪、郎玫:“治理、政府治理概念的演变与发展”,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载《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

[3]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Our Global Neighborhood: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in Governance,Ox 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2~3.

[4]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前言第2页。

[5]江必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载《光明日报》2013年11月15日。

[6]张慧君、景维民:“国家治理模式构建及应注意的若干问题”,载《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7]王浦劬:“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辨析”,载《社会学评论》2014年第7期。

[8]徐湘林:“转型危机与国家治理:中国的经验”,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5期。

[9]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10]弗朗西斯·福山:《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11]江必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载《光明日报》2013年11月15日。

[12]陈金龙:“国家治理理念的重要革命”,载《中国教育报》2013年11月22日第5版。

[13]俞可平:“沿着民主法治的道路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新华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201/c70731-23707081.html,2013年12月1日。

[14]俞可平:“沿着民主法治的道路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新华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201/c70731-23707081.html,2013年12月1日。

[15]俞可平:“衡量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标准”,载《南京日报》(理论视点)2013年12月10日。

[16]张义忠:“善治视野下的有限政府塑造”,载《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1期。(www.xing528.com)

[17]“十八届三中全会系列前瞻之聚焦中国政府职能转变”,央广网http://news.cnr.cn/special/gov/,2014年5月9日。

[18][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曹沛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462页。

[19][美]弗朗西斯科·福山:“什么是治理”,刘燕、闫健译,载《中国治理引论》2013年第2期。

[20]沈荣华:“我国地方政府职能的十大特点”,载《行政论坛》2008年第4期。

[2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页。

[22]唐天伟、曹清华、郑争文:“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及其测度指标体系”,载《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10期。

[23]张晨:“转型视野中的地方治理:空间转换、体制重塑与绩效评价转向”,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14年。

[24]周生贤:“全面推进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载《中国环境报》2014年7月22日。

[25]谭海波、何植民:“论公共治理机制及其整合”,载《社会科学家》2011年第2期。

[26]张成福、李丹婷:“公共利益与公共治理”,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27]郭正林:“城市管理创新导向:从政府管理到公共治理”,载《城市管理》2004年第1期。

[28]俞可平:“善治与幸福”,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2期。

[29]王家峰、孔繁斌:“政府与社会的双重建构:公共治理的实践命题”,载《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3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页。

[31]薛立强:“论中国城市治理结构的优化”,载《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32]卢金慧、邱伟:“我国城市治理新思路——多中心治理”,载《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2年第4期。

[33]张晨:“转型视野中的地方治理:空间转换、体制重塑与绩效评价转向”,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14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