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寓兵于民:胡居仁儒学思想研究成果

寓兵于民:胡居仁儒学思想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胡居仁从明初社会现实出发,赞成“寓兵于民”的军事思想,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屯田制度,认为这有利于减少国家开支。 在这里,胡居仁对“寓兵于民”的军事策略进行了高度褒奖,说它是“万世之良策”。如果没有“寓兵于农”之法,也可以实行“屯田制”作为补充,因为它可以减少“坐食之费”。 针对朱熹的“尽力养兵,常有不足之患”的问题,胡居仁认为实行“寓兵于民”和“屯田”之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寓兵于民:胡居仁儒学思想研究成果

胡居仁从明初社会现实出发,赞成“寓兵于民”的军事思想,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屯田制度,认为这有利于减少国家开支。不仅如此,他还把圣贤思想运用到军事领域,提出“圣王之兵,出必有因”“抵御蛮夷、守备为本”等思想。

(一) 寓兵于民,实行屯田

在兵民问题上,胡居仁赞成推行“寓兵于民”的政策。他说:“古者民即军,无事则耕,有事则战;后世既无寓兵于农之法,遂有长征兵;今又有世袭军,故有民户、军户。”(44) 胡居仁对民即军,军即民,军民一体,无事则耕,有事则战的军事制度给予充分肯定。实际上,这种军事制度叫作“府兵制”,它是我国古代社会兵制的一种,其重要特点就是兵民合一。士兵平时农耕,战时从军。这种制度源于北魏,唐太宗时期达到全盛,其后就逐渐走向衰微。胡居仁认为,后世正因为没有实行府兵制,所以就有了“长征兵”和“世袭军”等兵种,也就有了“民户”与“军户”的区别。胡居仁又说:“古者三时务农,一时讲武,此圣王寓兵于农,万世之良法。今既不行此法,亦当行屯田法以免坐食之费。今百官禄薄,百姓穷困,皆因养待食之兵。屯田宜在近便处立屯,如戍兵就在近边之地耕屯,郡兵就在近郡之地耕屯。每一兵拨田一区,其入可食六七口,免其粮税,使自食其谷,又可以养父母妻子。春、夏、秋则就在屯所少暇小习战法,冬则入边城大讲武备,其田皆官府措置。如此则非惟可以免坐食之患,又免漕运,则国自富,民自足矣。”(45) 在这里,胡居仁对“寓兵于民”的军事策略进行了高度褒奖,说它是“万世之良策”。如果没有“寓兵于农”之法,也可以实行“屯田制”作为补充,因为它可以减少“坐食之费”。“屯田制”是一种利用士兵与农民垦种土地,以取得军队供养与税粮的制度,它在我国古代社会已有悠久的历史。从种类上我们又可将其分为军屯、民屯和商屯三种。曹魏时期北方的屯田即是军屯的代表。胡居仁接着列举了实行“屯田”的诸般好处,不仅可以减粮税与免坐食之患,而且还可免除漕运之苦,真正实现国富民强。胡居仁接着说道:“朱子曰:‘今尽力养兵,常有不足之患。自兵农既分之后,计其所费,则是无日不用兵也。’愚谓:‘若寓兵之法不行,且兴屯田法,可省坐食之费。’屯田之法,须如古者井田官买田,为之分成区域,每区所入,可食六七人,令军人移家就佃,选贤能为之师,修明战法,敦尚仁义,有事则战,无事则耕。非惟可免馈运,可以渐复井田。古人七家出一兵,是远征。如辅卫国家,则人人皆当尽力,人人皆当讲武,故田与追胥竭作。”(46) 针对朱熹的“尽力养兵,常有不足之患”的问题,胡居仁认为实行“寓兵于民”和“屯田”之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对于王安石的“保甲法”,胡居仁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王介甫‘保甲法’非不善,但小人为官,虐害百姓,训练频数,有违农时,骚然成扰,民不堪苦。若得人行之,因农隙田狩以讲武事,有何不可?”(47) 在胡氏看来,王安石的“保甲法”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由于被小人所利用,训练也太过频繁,有违农时,以致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假使得人而行,乘农闲时刻讲备修战,则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二) 圣王之兵,征必有因

自古兵者不祥之器,且对社会危害甚大。儒学思想家们历来就主张“兵不妄动”。在此问题上,胡居仁也有类似观点。他说:“兵者,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为诛暴禁乱、吊民伐罪而设,主之须是仁义之人。智勇可用于暂时,亦利害相半。”(48) “兵、刑,皆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德政未孚,顽暴未化,只得着如此处置,故二者皆极其矜恤戒惧。”(49) 胡居仁认为,兵者乃圣人不得已之用器,不可妄动,它只为“诛暴禁乱、吊民伐罪而设”,且用兵者须是心具仁义之人。“兵不可妄动,必诛暴伐罪乃可出,故三代以前,出师皆有誓。所以声明所讨之罪,以一我三军之心,晓我三军之意,齐其号令,严其纪律,彼之君民既知已罪,则气自丧,心自离,故仁义之兵,理不可敌。后世多忿欲之兵,无词可执,或有词可执者,亦因天理不明,不能剖破奸雄乱贼之心事罪恶,以昭告军民远近,以壮我师之气,以服敌人之心,是以苦于战斗而不足以正天下。”(50) 在胡居仁看来,三代以前,出师必誓,此乃声彼之罪,明我军纪,振我军威而有。“仁义之师”轻易不出战,战则必胜。对于“仁义之兵,所向无敌”的话题,胡居仁继续讲道:“圣王之兵,有征无战,又无许多诡计者,非是迂阔,是他师出以正仁义,素孚于人心,行阵整肃,号令严明,兵士奋勇效死,敌人望而畏服。又吾之所以征之者,非欲杀彼之民,乃诛其害民者,彼民岂肯愿与我战?此一个天地生物之心,无物我彼此之间。远近华夷,莫不感戴,岂真若宋襄于泓之战,迂愚无道,反辱身败师乎?孙子曰:‘兵,诡道也。’谓诡,则不可用奇。则有之或仓卒用师,或敌人强盛,有不得不用奇也,终是用奇,必有杀伤之患,非圣人心也,但恩信不及,所以制服其势者,不得不如此。所以杀其人不若制其势,制其势不若服其心。古之圣王,心同天地,其生物之心,敌国皆知之,虽或诛暴救乱,不得已而兴师,彼之人民皆心服,谁肯与我为敌,此是个大兵法。人不识,只有孟子识得透……兵以仁义为本。当先严纪律,设谋制胜在后。兵虽主之以仁义,亦须法律谋议具全方可用。《兵》虽曰:‘威克厥爱’,然爱行乎其中。不知此则必有败亡之祸,无以全其生,故仁义之兵愈严。”(51) 胡居仁指出,圣王之兵,师出仁义,师出有因。行阵整肃,号令严明,民心皆服。兵士奋勇效死,敌人望而畏服。用之应战,岂有不胜之道理?(www.xing528.com)

深层次原因,胡居仁认为之所以能实现“仁义之师,所向无敌”,关键在于敌方已丧失仁义,丢掉民心。他说:“天下事不善处置,则小变成大。邓茂七、叶宗流、黄萧羊,若当初处置得宜,一县尉足以制之。及发也,苟得其人,郡兵足以制之。及其猖獗,费伤许多兵力。若王道既行,仁义既兴,则民安物阜,贤能在位,百邪俱息,自无此等事。以此思之王道不行,太平难致。汉、唐、宋仅得小康,下此皆危亡之国也。故非陈胜能起兵,秦自起也;非黄巾能为乱,汉自乱也;非黄巢能为乱,唐自乱也;非红巾能为乱,元自乱也。”(52) 在胡居仁看来,天下之事,如处理不当,则由小变大。汉、唐、宋、元诸朝,非因外力致乱,实乃先自内乱了。如能施行王道、兴复仁义,则民安物阜、社会太平。仁义之师,最重要的是不要滥杀无辜。胡居仁继续说:“兵主于诛暴、禁乱、安民,故以不杀人为本。其杀人者,不得已也,此亦是以生道杀人。杀降最不好,恶莫大焉。一则残忍害仁;二则阻人悔过,绝人生路;三则适足以坚敌人之志。杀降、夷族、屠城,此三者至不仁,至惨酷,古无是事,五刑之不载,先王所不行也……先王之兵,在于救民、伐暴、禁乱、保邦;后世之兵,在于利己、杀人、逞忿、快欲。”(53) 胡氏以为,杀人实属不得已之举。不仅如此,杀将也最为不好,它残忍伤仁,阻人悔过且得坚敌人之志气。至于夷族和屠城,胡居仁认为二者“至不仁,至惨酷”,圣王们也从不施行它们。最后,胡居仁还对兵、刑、赏等作了论述,他说:“感化者,圣王为治之本;刑赏者,圣王劝惩之具,驭众之柄也。天下之大,生人之众,虽远近贤愚不等,然莫不本于一理。圣人在上,尽此理于己,安有不感化者哉?然善者爵而赏之,恶者威而刑之,亦此一理中之散而万殊者,圣人岂有意为之哉?理之当然也。然刑当乎理,众莫不惩;赏当乎理,众莫不劝。故此又为驭众之柄也。兵、刑,皆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德政未孚,顽暴未化,只得着如此处置,故二者皆极其矜恤戒惧。君子不待刑而常存戒惧,故自能立教;小人则必待刑方有所戒惧,故刑所以弼教。”(54) 胡居仁指出,感化是圣王为治的根本,刑赏乃圣王劝惩的工具,二者不可偏废。圣王循“理”而为,万物莫不感化,有善则赏之,不善则刑之、罚之,此为当然之理。君子与小人在对待兵、刑的问题上,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来。君子不待刑而常存戒惧,故自能立教。而小人则必待用刑方有所戒惧,故用刑罚来补充教化。

(三) 抵御蛮夷,守备为本

中华民族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大家庭。自古以来,中央政权在对待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上,基本上是坚持怀柔为上、感化为先的政策。在抵御来自蛮夷等少数民族进犯的问题上,胡居仁认为应以守备为本。他说:“《春秋》大义,在于安中国、治四境。廉州濒海,而阻山兄今守此施惠泽以及吾民者,固有道矣。而猺獠恃其山溪洞穴之险,不习中国礼义之俗。盖因风气偏僻,故禀气亦偏,习尚恶陋。先王因其如此,故攘而却之,守而备之,使之各安其所,不得以扰吾民、猾中夏而已。苟吾民安、吾兵精、吾备严,彼自不敢来犯。设若来犯,亦当速攘之而不可缓,或严兵以威之,或设奇以胜之,或藏伏以击之,或据险以邀之,或登高以压之,或设疑以乱之,贵在谋之审而行之勇也。亦须示之恩信,使知吾无害之之意,彼必畏威怀德,各安其分,无觊觎之心也。先儒云:‘御蛮夷之道,以守备为本,不以攻战为先’,尤为切要也。”(55) 胡居仁认为,《春秋》的精义,就在于“安中国,治四境”。蛮夷之族地处偏僻,习尚恶陋,与中原文化有着较大的差异。与蛮夷相处之道在于怀柔为上,恩威并重。“吾民安、吾兵精、吾备严”,蛮夷也不会轻易来侵扰。倘若他们一旦来犯,中央政权定当采取果断措施速速攘击之、严威震慑之,使蛮夷立即就范。最要紧处就在于事先的详细谋划和行动中的勇猛果敢。待击退了蛮夷之后,还要施恩怀德,使其以后不敢轻举再犯。一句话,那就是要坚持“守备为本”,而不以攻战为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