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易学之道:性与天道贯通

易学之道:性与天道贯通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2]在此基础上,马理进一步提出“易即造化,造化即易”的命题。一方面,“易即造化”是接受了张载的观点,从观易的层面肯定易是造化之道的反映和体现。“造化不能以蹇人,人之力可以回造化矣。”

易学之道:性与天道贯通

张载提出:“易,造化也。圣人之意莫先乎要识造化”,“不见易则不识造化,不识造化则不知性命。”[21]张载认为,易就是造化,观易就是要先识造化之理,识得造化也就悟解了天道性命之理。那么,什么是造化呢?造化即是一阴一阳的变化之道。正如张载所揭示:“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顾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从来,则深于《易》者也。”[22]

在此基础上,马理进一步提出“易即造化,造化即易”(《周易赞义》系辞卷上)的命题。一方面,“易即造化”是接受了张载的观点,从观易的层面肯定易是造化之道的反映和体现。“造化,常久之道,一阴一阳,一动一静而已矣。”(《周易赞义》卷四)造化就是循环不已、生生不息的天道,即是阴阳、动静、消息、盈虚的变化之道。而造化通过易的卦象体现出来,易道始于动静之常,分为刚柔奇偶两仪,两仪相摩而为四象,四象相摩而成八卦,八卦相荡而演为六十四卦,如此“贵贱位而卑高陈,刚柔分而动静著,方物聚分而吉凶生,成象形而变化见,是造化之道画于易而发之矣。”(《周易赞义》系辞卷上)正因为易之道尽于造化,即“易即造化”,故而通过观易即可把握造化之道。

另一方面,“造化即易”是马理从用易的层面提出的新看法,即始以观易,终以用易。在他看来,“造化之道,一阴一阳而已矣。……君子欲以造化之道,以益乎天下。”(《周易赞义》卷四)这里,他提出了人需要展现“回造化”的主观精神。人总有遇到穷、逆、凶之时,关键在于不为暂时的困苦艰难所动摇,洞察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去改变不利的状况,守穷待达、转逆为顺、逢凶化吉。“是故吉凶在天,而召吉与凶在人,此人之所以回造化、配天地也。”(《周易赞义》卷五)“造化不能以蹇人,人之力可以回造化矣。”(《周易赞义》卷四)例如他在《寄河南巡抚古川葛中丞书》中指出,对于需卦不能固守程、朱柔退之说,因为“需已及坎,切近于五,是当时任事之臣,非需郊需沙、避世避地者论也,故宜无所退避,直需杀伤之地,此忘身殉国、见危授命之时,亦其当然之理也”(《谿田文集》卷四),显然这是在用易层面高扬无所退避、勇往直前的坚定意志和强大毅力。所以,易既然是天道的体现,那么也应当将易道运用到社会生活中,虚则盈,盈则虚,与时消息,交相为用,对富人要征收赋税,对穷人要救济补助,以产生修齐治平的积极效果。应当说,马理基于观易和用易两个层面提出“易即造化,造化即易”是对张载关学的新拓展,力求贯通性与天道,将基于太虚或天本体的造化之道,真正贯彻落实到日用践履、心性修养和外王事功中去,发挥治国安邦的切实作用,体现了儒学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

马理的思想具有融汇程朱陆王而不失关学立场的特点。他在《周易赞义》中对张载哲学思想作了多维度的继承与弘扬,对于深化明代思潮的多元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注释】

[1]马理对《周易》的精思研读在诗中常有流露:“洞门闲出持周易,红杏和莺满树开。”(《洞门读易偶见杏花》,《谿田文集》卷十,道光二十年宏道书院刻本)“室内主人邀客坐,晓谈周易至斜阳。”(《春日过春山书屋》,《谿田文集》卷十)“一函周易焚香坐,门外浮云总不知。”(《寄韩小山伯梁》,《谿田文集》搜遗卷)“持盈观易象,时玩地山谦。”(《新丰四首》,《谿田文集》搜遗卷)

[2]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卷七经部七。

[3]马理:《周易赞义》,明嘉靖三十五年郑絅刻本。该书正文前有马理的自序、郑絅序和朱睦序。郑絅认为马理参用郑玄、王弼及程颐朱熹之说,然大旨主于义理,多引人事以明之。朱睦称该书“发凡举例,阐微擿隐,博求诸儒同异,得十余万言,厘为十有七卷”。而《千顷堂书目》载:“马理周易赞义七卷,上下经六卷,系辞一卷,余缺。”也即原书为十七卷,现仅存七卷,遗佚十卷。情况是否如此呢?《周易赞义》在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有藏,并制成缩微胶卷。其中,笔者在南京图书馆藏本前发现附有朱彝尊和丁丙的藏书跋,对于原书为十七卷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结合朱彝尊和丁丙的观点,笔者认为(一)从版本言,根据现有藏本情况,历史上《周易赞义》只有郑絅“嘉靖本”行世,而且该刻本不排除未刊竣的可能性。马理的九世孙马锡朋就未曾见过《周易赞义》,在乾隆十七年补修《谿田文集》时,他偶然发现马理批注《周易》十段手稿(见《周易赞义》既济卦),如获至宝,认为“其理明辞易,真得程、张薪传,可为后学津梁,乃求什一于千百尚不可得,惜哉!”亦可推断《周易赞义》未再刊刻;(二)从结构言,《周易》主体部分(六十四卦和系辞上)已注释,所阙仅为系辞下、序卦、说卦、杂卦,不应尚剩有十卷之多的内容,极有可能在刊刻时作了归并处理;(三)从字数言,现存《周易赞义》电脑字数已达十五万字,符合“得十余万言”的情况。笔者点校整理的《马理集》包括了《周易赞义》,已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印行。

[4]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9页。

[5]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7页。

[6]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8页。

[7]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24页。

[8]如张岱年持“气本”论,牟宗三主“太虚神体”论。张岱年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唯气的本根论之大成者,是北宋张横渠(载)。张子认为气是最根本的,气即是道,非别有道。宇宙一切皆是气,更没有外于气的;气自本自根,更没有为气之本的。”(《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2页。)牟宗三认为张载哲学本体绝非形而下之器(气),而实为形而上之“太虚神体”,“气以太虚——清通之神——为体”。他肯定张载:“之言太虚神体,之言天道性命,目的乃在明:宇宙之生化即是道德创造。故言虚言神、不能离气化。气化是实事,不可以幻妄论。实理主实事,乃立体直贯地成其道德之创造,非只主观的偏枯之境界。”(《心体与性体》(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405页。)

[9]林乐昌:《张载两层结构的宇宙论哲学探微》,载《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4期,第81页。(www.xing528.com)

[10]朱熹:《通书注·诚下第二》,《朱子全书》第1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8页。

[11]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9页。

[12]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9页。

[13]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74页。

[14]林乐昌:《张载佚书孟子说辑考》,第51条,载《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4期。

[15]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2页。

[16]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26页。

[17]他与吕柟经常阅读陈白沙的著作,在《同泾野读白沙诗次韵》《春夜病中同泾野对酌读白沙诗二首》等诗中多有涉及,如“有客同良夜,青灯检白沙”。“天理之心”的提出与其说受到阳明的影响,不如说在对心学思想的悉心体贴和吸收融贯中与阳明提出了异曲同工的观点。

[18]王守仁:《王阳明全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19]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29-330页。

[20]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329页。

[21]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06页。

[22]张载著,章锡琛点校:《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