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环境中的利他惩罚特点、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

网络环境中的利他惩罚特点、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对利他主义发展的主要理论解释有以下几种。亲缘理论和互惠理论亲缘理论和互惠理论主要是生物学界对利他行为的解释和描述。也有研究者关注移情对利他主义行为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Fabes等人通过建构“移情—同情—利他主义行为”这一模型,认为有效的移情是对他人产生同情心的基础。移情是利他主义的重要的促进因素。他认为,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价值观,特别是利他行为的价值观,是人们做出利他行为的主要动机。

网络环境中的利他惩罚特点、影响因素和发生机制

目前,对利他主义发展的主要理论解释有以下几种。

(1)亲缘理论和互惠理论

亲缘理论和互惠理论主要是生物学界对利他行为的解释和描述。Wilson(1975)认为,利他行为的表现是基因安排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复制和保全自身的基因。根据Hamilton(1963)的亲属选择论,一个生物个体可能做出有利于另一个生物个体的行为,有时候甚至可以牺牲自己。个体与亲代、子代或同胞个体至少有50 %相同的基因。根据这个原则,个体如果能够以自己的牺牲拯救两个以上(不少于两个)同胞兄弟的生命,自己的基因仍然得到了保存(高宪芹,2010)。

(2)移情理论

移情理论多用来解释儿童的利他行为的产生和发展。移情的概念是由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Lipps提出的。他认为在认知领域里存在着物、自我和他者的自我三部分。物是凭感性的知觉来理解的,自我要通过内部的知觉才能理解,而理解他者的自我则必须通过移情。一般认为,移情是一个人在观察到另一个人处于一种情绪状态时,产生与观察者相同的情绪体验,也就是一个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识别并体验他人情绪和情感的心理过程(王雁飞,2003)。Batson(1995)认为,移情在儿童利他主义行为培养中具有动机功能和信息功能,移情可以让人更容易地认识到另一个人的需求来平息自己的情绪,移情不仅能够促进利他、分享等亲社会行为,还能够有效地降低侵犯行为。也有研究者关注移情对利他主义行为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Fabes等人通过建构“移情—同情—利他主义行为”这一模型,认为有效的移情是对他人产生同情心的基础。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利他主义的形成以某种程度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和他人情绪的共鸣反应发展为前提。移情是利他主义的重要的促进因素。

(3)社会交换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Homans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利他主义行为。该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遵循社会经济原则。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即使是完全着眼于他人福祉的利他行为,对于利他者而言表面上只有付出没有收益,但实际上它的收益是内在的奖赏,是利他者实施利他行为后对自己的肯定和满意,它给利他者带来了快乐。(www.xing528.com)

(4)动机论

斯托布首先提出动机理论来解释利他行为的产生。他认为,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价值观,特别是利他行为的价值观,是人们做出利他行为的主要动机。卡利罗斯基则认为利他行为有两种动机源,一种是指向个体的内心世界,用以个体积极的自我形象的维护和提升,称为内倾的利他;另一种指向外部世界,用以改善处于困境中的人的条件,称为外倾的利他(章滢,2005)。

总而言之,诱发利他行为的动机可以分为:①无私的利他主义的动机,其目的在于帮助他人,不图回报;②内化的道德观念的动机,其目的在于坚持道德规范;③移情,移情作为利他行为的动机源,是指能够知觉、体验分享他人的情感,并能引起利他行为的能力。

(5)强互惠理论

强互惠的特征是与他人合作并不惜花费个人成本去惩罚那些违反合作规范的人(即使背叛不针对自己),甚至在预期这些成本得不到补偿时也这么做(叶航,2005)。正如金迪斯和鲍尔斯指出的,这类行为很难用亲缘利他和互惠利他来解释,因此带有纯粹利他的性质(Boyd,Gintis et al.,2003)。

瑞士苏黎世大学的恩斯特·费尔(Ernst Fehr)等人则通过正电子发射X线断层扫描技术,观察了强互惠行为的神经基础。研究者指出,在没有外部补偿的条件下,合作剩余促使合作得以维持的社会规范内部化,即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能够启动纯粹利他行为的自激励机制,这种机制是由位于人类中脑系统的尾核来执行的,它使行动主体从利他行为本身获得某种满足,从而无需依赖外界的物质报偿和激励(Fehr & Fischbacher,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