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元时期新闻业研究:专业采访与白话文写作

民元时期新闻业研究:专业采访与白话文写作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专业采访扩充了新闻的信息含量。[48]没有经过专业的采访和了解,是写不出来的。晚清民初的一段时间,社会掀起了白话文运动。民初的报纸已经普遍采用白话文写作,普通读者亦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报刊内容。白话文最终取代文言文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晚清以降,志士仁人就开始推动白话文的发展,特别是在新闻写作领域。白话文最终取得主导地位,应该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

民元时期新闻业研究:专业采访与白话文写作

民国以前的社会,办报的主体主要是一些旧式文人,对报刊的理解也比较有限,对采访的重视程度仍旧不足。获取新闻的途径主要是转载京报、朝廷诏书、宫门抄等,独立采访完成的稿件十分有限。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丰富性等均有不足。待至戊戌变法时期,《中外纪闻》和《时务报》的异军突起,盖得益于梁启超充满感情、朗朗上口的时务文体写作,影响一时。其时,新闻采访仍十分薄弱,甚至没有采访,而只有政论,为政治目的服务的政治言论,甚至成为“逐渐形成的一个传统”[45]。闻名于世的《大江报》、《苏报》等报刊,主要也是以激烈的政论留名于世,真正靠新闻采访获取消息的新闻稿件仍十分罕见。

民国初建,新闻自由制度得以确立,专业的记者则随着社会迅速出现。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黄远生、邵飘萍、刘少少、徐彬彬等人。特别是黄远生,他根据自己的身心体会,提出了记者“四能”的职业要求,其写的远生通讯引领一时潮流。而就在同一时期,一些实力比较雄厚的报馆,《申报》、《新闻报》、《时报》等开始组建和培养自己的专业记者队伍。在《申报》的记者队伍中,黄远生、邵飘萍、张季鸾等都曾名列其中,成为驻北京的特约通讯员

记者队伍的出现,促进了采访业务的发展。专业的新闻采访更加关注事件的来龙去脉,更加关注新闻的信息性和事实性,主观判断越来越少,客观记述越来越多。这符合新闻事业发展的一般规律。1912年6月,中国报界俱进会在上海召开特别大会,一些提案就对新闻写作提出了更为明显具体的要求:报馆记事,贵乎详、确、捷……试问各报新闻,能否适合乎详、确、捷三字?吾恐同业诸君亦不自以为满意。[46]按此要求,就必须要更加专业的采访,出现了专电、外电、译电、通电、公电等名目的采写消息,报道时事政治和军事消息的电讯大量增加,“一般的大型日报,通常每天要刊登二三十条新闻,多时可达50条以上”[47]

专业采访扩充了新闻的信息含量。1912年1月24日,上海《民立报》发表了《袁世凯预炸详志》一文,内容包括“暗哨之情形”、“被获之人数”、“事后之严防”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十分详细。[48]没有经过专业的采访和了解,是写不出来的。这也反映了记者采访的质量有所提升,采访的内容更加全面和详细。

白话文写作之前,中国的报刊普遍采用文言写作。文言文讲求言简而意赅和微言大义,虽然行文简洁练达不拖沓,但也存在用典晦涩艰深不易理解的弊端,“清代文字,受桐城派八股文之影响,重法度而轻意义”[49],文章干涩不活泼。现实生活中,没有一定语言文字功底的读者,对文言文实在难以达到理解贯通的境界。随着时代的发展,文言文越来越限制了思想文化的传播。文言文用词比较典雅,文本内容不易被理解,需要读者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文言文写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读者范围,有些曲高和寡的意味,降低了报刊的舆论影响力。这也是清末官报无法扩大社会舆论影响力的原因之一。(www.xing528.com)

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主笔《时务报》期间发表了《变法通议》,已经摆脱文言文的束缚,文白交杂,多用俚语,富有感情,夹叙夹议,成就了“报章文体”(又称“时务文体”)的美名,引领一时潮流。“报章文体”可以说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变的一个过渡文体。

相对于“文言文”而言,“白话文”即“语体文”,则受到的束缚比较少,行文流畅,文白直露,直抒胸臆。晚清民初的“白话文”是在民国时期官话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的书面语。晚清民初的一段时间,社会掀起了白话文运动黄遵宪、梁启超等都极力推动白话写作,“绍介新知,滋为恣肆开阖之致”[50],“留东学子所编书报,尤力求浅近,且喜用新名词,文体为之大变”[51]。民初的报纸已经普遍采用白话文写作,普通读者亦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报刊内容。

1913年,中华教育改进会曾函请各报改用语体文,云:现行报纸,多用文言,非国文程度较高者,不易了解,改用语体文,则能阅报纸者多,文化易于传播。[52]民国白话文运动以后,当时的教育部在全国推广白话文教育,并最终取代了文言文,成为写作的主流,使文言文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白话文最终取代文言文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晚清以降,志士仁人就开始推动白话文的发展,特别是在新闻写作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讲,“时务文体”、“新民文体”均可看作是白话文的一个文体类别。白话文最终取得主导地位,应该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历史实践证明,白话文的确推动了思想启蒙,扩大了新闻受众,在中国近代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