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工智能进课堂,教师培训关键

人工智能进课堂,教师培训关键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工智能是利用机器学习进行推理,借助海量数据收集和分析有机自然语言并进行处理加工,构建计算机的决策和预测功能。因此,在这个新时代,人工智能进学校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提高教师实施智能教育能力,教育部建议在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以及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中设置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和技能课程,强化相关教研活动,提高各级各类教师实施智能教育的水平。

人工智能进课堂,教师培训关键

人工智能是利用机器学习进行推理,借助海量数据收集和分析有机自然语言并进行处理加工,构建计算机的决策和预测功能。人工智能有利于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形成集机器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开放性教育资源于一体的先进教学模式,具有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特点,是教育发展的加速器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国发〔2017〕35号)指出,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构建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新型教育体系。因此,在这个新时代,人工智能进学校上升为国家战略。2018年1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教材〔2017〕7号),正式将编程、机器人、人工智能正式纳入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的课程标准将编程全面纳入必修课程,数据结构算法等也成为必修内容的新科目。这意味着2003年旧版课程标准中要求的Flash、FrontPage、Access等成为退出历史舞台的旧技术了,Python、人工智能等成为目前孩子们最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对于Office系列的办公软件的使用要求降低了很多,计算机科学、计算机思维、编程等方面的要求得到了提高,高中学生至少需要掌握一门编程语言,并且需要了解简单的算法和信息系统知识。在地方,浙江省将Python编程纳入高考科目,以编程为核心的STEAM教育将被逐渐强调,这也表征着编程教育将在国家级战略上紧跟发达国家的脚步。[2]

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发布,人工智能进入高中课堂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了。我国第一本面向中学生的AI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正式出版。[3]该教材是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和商汤科技合作,联合全国多所知名中学教师共同编写,由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并备案的。出版该教材的目的是,普及原理,引发兴趣,该教材以“手脑结合”为主要学习方式,关注对人工智能原理的介绍,重视这些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为此还配套了一个教学实验平台。目前,全国已有40所学校引入该教材作为选修课或校本课程教材。该教材的出版是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应用中的一次重大突破。

同时,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教技〔2018〕3号)明确要求,加强教材建设,促进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提高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交流等能力,推动人工智能基础、机器学习、神经网络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的教材及主干课程的建设,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提高人工智能的普及规模,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并以国家级精品课程形式通过在线方式向社会开放,促进人工智能的推广。同时,鼓励和支持高校积极参与科普工作,对外开放相关教学和科研智能资源,支持高校教师参与中小学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及相关研究工作;利用研究成果和资源帮助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为提高教师实施智能教育能力,教育部建议在教师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以及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中设置人工智能相关知识和技能课程,强化相关教研活动,提高各级各类教师实施智能教育的水平。[4](www.xing528.com)

推动人工智能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应用,也是2018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的要点。而教师是普及信息化的重要推动者,是促进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应用的主体,因此,教育部决定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推进探索人工智能支持教师决策、教师教育、精准扶贫等的新路径,建设7个创新培训平台,实施新周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5]

按照教育部要求,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各类办学单位着力推进智能教育发展成为今后几年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的重要工作。利用人工智能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变革,探索基于人工智能的新教学模式,促进数字校园向智能校园转变,重构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教学环境和相应的教学流程,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多维度综合性智能评价,借此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和学业水平诊断,及时提供相应数据,开展精准评估教与学的绩效工作,实现因材施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