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命伦理教育的通识性及作用

生命伦理教育的通识性及作用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命伦理的无所不及决定了其相关教育的通识性,这是生命伦理学可作为核心通识教育课程的根本。生命伦理学作为通识教育课对这种通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生命伦理对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意义和作用不言而喻;同时,生命伦理学知识和生命伦理学原则对于公众特别是对于青年学生在系统认知和理解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自身世界的各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命伦理教育的通识性及作用

所有生命过程都以生命伦理秩序为基础。[5]所谓生命伦理实际上是生命在其起源和数十亿年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秩序及该秩序存在和演化的道理和规则,它伴随生命起源与进化始终:生命起源、生命进化、生态系统、基因表达、个体发育等始终贯穿着生命伦理秩序。当今世界的所有事物无不具有其自然进化的烙印,人类亦概莫能外。人类在生物进化阶段,在遵循生命伦理秩序上与其他动物并无二致,即便是进入“文化进化”阶段直至今天,生物进化遗留在我们遗传信息中的“印迹”依然以其原始的伦理秩序继续履行其功能。人类在经历了生物与文化“双重进化”的同时,许多行为也具有相应的“双重伦理属性”。有关人类双重属性的认知与理解对人类行为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例如地球上万物和生命受生命伦理制约这一最为普遍的现象与人的关系是最为直接和密切的,关乎人的生老病死与健康快乐;人类生存于自然界,生态伦理秩序理应是我们一切行为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生命伦理的无所不及决定了其相关教育的通识性,这是生命伦理学可作为核心通识教育课程的根本。通过生命伦理教育以及对相关领域问题向公众进行答疑解惑,将有助于提高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素养。例如,能源研究与利用要尽量少破坏生态伦理;工农业生产及城市建设应保护环境伦理;人口发展的伦理秩序应该由地球承载能力所决定;科学研究不能无视生命伦理;生命科学研究不应打破自然伦理底线而追求所谓的科学突破;信息使用理应尊重个人空间,顾全隐私伦理;教育教学规律必须符合人类学习行为的发育伦理;日常饮食应参考人类进化祖先进食的伦理习惯;体育训练必须遵循身体不受伤害的伦理原则;即便是战争行为也要遵循不使用毁灭性武器的生命伦理底线;等等。

在通识教育中,生命伦理学对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它是培养“通才”的有效渠道。我们常说科学技术是“双刃剑”,那么应该由怎样一群“剑客”来掌控并合理利用这柄“双刃剑”?是“德才兼备、文理兼修、统揽天下”的通才还是“独具专长、急功近利”的奇才?生命伦理学作为通识教育课对这种通才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其次,生命伦理学涉及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生命伦理学中的生命科学除了通常意义上的生物学外,也包括生物技术、医学、林学、农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生命科学与其他领域具有紧密相关性,对于目前人才培养中分科过于严重、“半人现象”十分普遍等具有行之有效的“纠错功能”。再次,生命伦理通识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阐述生命伦理在自然进化中的意义,更在于说明,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客观地面对生命伦理与人类社会及科学发展错综复杂的关系。(www.xing528.com)

正如老子曰:“道生之,德蓄之。”生命伦理通识教育可以达成“以自然生命之道,育人达成尊道之德”的根本目的。如果有一门课程是教育人们只做善事而不做错事或坏事(有时尽管并非有意为之),表现良好的生命伦理学就再合适不过了。生命伦理学的内容涵盖各个领域,作为通识课程可最大限度地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生命伦理学的内容丰富多彩,受关注度高,难度适中,通识性极好;生命伦理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生命伦理原则也是人们日常活动的行动指南;更重要的是,生命伦理与所有人类社会文化伦理渊源深厚,不论人类的文化进化如何超速发展,与之相应的文化伦理升华到何等高度,都不可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综上所述,生命伦理学课程完美地体现了通识教育的通识性:人与自然相通,人与生命相通,人与社会相通,文化伦理与生命伦理相通,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相通……生命伦理对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意义和作用不言而喻;同时,生命伦理学知识和生命伦理学原则对于公众特别是对于青年学生在系统认知和理解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自身世界的各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试想,如果不对青年人进行生命伦理通识教育,其后果必然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日渐恶化,最终,人类必将自食恶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