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荀子·劝学》:以善行养成圣人精神境界

《荀子·劝学》:以善行养成圣人精神境界

时间:2023-11-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荀子·劝学》各类事物的兴起,必定有它的起因。——《荀子·劝学》堆积泥土形成高山,风雨就会在那里兴起;汇积水流形成深渊,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就会通于神明,也就具备了圣人的精神境界。——《荀子·劝学》以前瓠巴弹瑟的时候,水底的鱼儿就会浮到水面倾听,伯牙鼓琴的时候,拉车的马儿就会仰头停食来听。——《荀子·劝学》学习从哪里开始?

《荀子·劝学》:以善行养成圣人精神境界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

【释义】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靛青是从蓼蓝中提炼出来的,但比蓼蓝还青;冰是由水凝固而成的,但比水更寒冷。木材本来笔直得合于绳墨,但是将它烘烤弯曲做成车轮,其曲度也能合于圆规的要求,即使再经过火烤暴晒,也不能伸直了,这是因为烘烤弯曲使它这样啊。所以木材打上墨线加工后才能变直,金属在磨刀石上磨过才锋利,君子只有通过广博地学习而又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才能智慧通达,避免行为中的过错。如果从来都没有登过高山,就不可能知道天有多高;如果从来不曾亲临深渊,就不可能知道地有多厚;如果从来没有聆听过前代圣王的遗言,就不可能知道知识的渊博。吴国、越国、夷族、貉族的孩子,生下来哭声相同,长大了习俗却不一样,这都是因为后天所受教育不同的缘故。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荀子·劝学》

【释义】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它用羽毛筑巢,用毛发将巢编织起来,系在芦苇上,一阵风吹来,苇条折断,造成了卵破子死的悲惨结局。这不是因为它的巢不完善,而是它把巢系错了地方。西方有一种草,名字叫作射干,虽然它的茎只有四寸长,但是因为生在高山之上,也能够获得俯临百丈深渊的视野,这并非因为它的茎自己长得高,而是因为它站对了地方。蓬蒿生长在麻中,不需要扶持就能自然挺直;洁白的沙子掺和在黑土中,就会变得和黑土一样黑。兰槐的根叫作芷,本来很香,但是如果把它浸泡在尿中,君子不会接近它,百姓也不会佩带它。所以君子应该待在有利于提升自身修养的地方,一定要与贤士结交,这是为了让自己离邪僻远一些,而离中正之道近一些。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阴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荀子·劝学》

【释义】各类事物的兴起,必定有它的起因。荣誉和耻辱的到来,必定与它的品德相一致。肉腐臭了就会生蛆,鱼干枯了就会生虫。懈怠散漫而忘掉自身,灾祸就会发生。刚强的东西容易折断,柔弱的东西容易受约束。邪恶污秽集于一身,就会招致怨恨。干与湿的柴草堆放在一起,看起来一样,但是火总会向有干草的地方烧去;地面看起来十分的平整,但是水总会向潮湿的方向流去。草木丛生,禽兽群居,万物总是与它们的同类生活在一起。哪里有靶子,弓箭就会射向哪里;哪里林木繁茂,斧头就会砍伐到哪里;哪里树木成荫,众鸟就会栖息在哪里;哪里的醋酸了,蚋蠓就会聚集在哪里。所以说话有时会招来祸患,行为有时会招来耻辱,君子一定要谨慎自己的立身处世啊!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故君子结于一也。

——《荀子·劝学》

【释义】堆积泥土形成高山,风雨就会在那里兴起;汇积水流形成深渊,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就会通于神明,也就具备了圣人的精神境界。不从一步步开始积累,就不能到达千里;不聚积起小的水流,就不能汇成江海。千里马一跃,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跑上十天也能到达千里,它的成功在于不放弃。用刀刻东西,如果一会儿就停止,就是朽木也不能刻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刻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和强壮的筋骨,但上能吃到泥土,下能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八只足和两只螯,但如果找不到蛇、鳝的洞穴就没有地方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的缘故。所以没有专心致志的精神,就不会有显著的成就;没有埋头苦干的行动,就不会有显赫的功绩。走上歧途的人不能到达目的地,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能被容纳。眼睛不能同时看清楚两种东西,耳朵不能同时听清楚两种声音。腾蛇没有脚却能飞行,鼯鼠有五种技能却还是会陷于困境……所以君子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荀子·劝学》

【释义】以前瓠巴弹瑟的时候,水底的鱼儿就会浮到水面倾听,伯牙鼓琴的时候,拉车的马儿就会仰头停食来听。所以声音再细小也不要担心没人听见,行动再隐蔽也总会表现出来;山上如果藏着宝玉,那么山上的草木自然就滋润有光泽,深渊里如果有珍珠,那么四周崖岸就不会干枯。坚持去积累善行吧,声名一定有显扬的一天。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荀子·劝学》

【释义】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回答是:学习的顺序从诵读《诗》《书》等经书开始,到阅读《礼》等典籍结束;学习的目标从成为“士”开始,到成为圣人结束。学习要日积月累、坚持不懈,持续深入,一直到生命结束才能停止。所以尽管学习的顺序是有终点的,但学习的过程却一刻也不能停止。这样做,就是人;不这样做,就是禽兽。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荀子·劝学》

【释义】君子学习,进入耳里,记在心中,体现在行动上。君子细微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学习,耳朵听见了,嘴里就说出来了,口、耳之间距离不过四寸长,怎么可能使整个人都完美起来呢?古代的学者为完善自己而学,现在的学者为取悦别人而学。君子学习,目的是修养身心,完善自己;小人学习,是为了取悦别人,谋求私利。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荀子·劝学》

【释义】学习没有比接近贤师更方便的了。《礼》《乐》讲法度却不详加解说,《诗》《书》记旧事而不切实际,《春秋》词义隐约而不易迅速了解。效仿良师、学习君子的学说,则可以全面感受到高尚的品德,渊博的知识,以及对世事的通达。所以说学习没有比接近贤师更方便的了。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荀子·劝学》

【释义】有人问不合礼法的事,不要告诉他;有人告诉不合礼法的事,不要去问他;有人谈论不合礼法的事,不要去听他;意气用事的人不要跟他辩论。按照礼义之道来访的,才接待他,不合乎礼义之道就回避他。一个人恭敬有礼然后才可以同他谈论大道的方向,言辞和顺然后才可以与他谈论大道的原理,态度谦逊然后才可以与他谈论大道的奥妙。还不到和他谈论的时机就谈论叫作急躁,该同他谈论却不谈叫作隐瞒,不看对方脸色而谈叫作盲目。所以君子不急躁,不隐瞒,也不盲目,而是谨慎地顺从情势来行事。《诗经》中说:“不急躁、不懈怠,这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荀子·劝学》

【释义】射箭目标是射中一百次,有一次没有射中,也不能叫作善于射箭;驾马车的目标是一千里,只差半步没有赶到,也不能称得上善于驾车;礼法不能融会贯通,仁义不能始终如一,就不能叫作善于学习。学习,本来就应专心致志,坚持如一。如果一会儿学,一会儿不学,那是街头巷尾中的普通人。如果好的行为少,坏的行为多,那便是桀、纣、盗跖一类的人。全面地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又尽力去实行,然后才是一个好的学者。

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荀子·劝学》

【释义】权利不能动摇他,众人不能改变他,天下不能打动他。从生到死都能有道德坚守,这就叫作德操。有了德操,内心便会有定力,内心有定力然后才能应物自如,这样才能称之为“成人”。天显现出它的光明,地显现出它的广阔,君子以德行完美为贵。

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

——《荀子·修身》

【释义】看见好的行为,一定要认真检查自身是否具有;看见不好的行为,一定要心怀忧惧地反省自己。好的品行在身,一定要意志坚定地珍惜;不好的品行在身,一定要像受到灾害似的痛恨。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其贼。

——《荀子·修身》

【释义】批评我又批评得中肯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又肯定得恰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陷害我的贼人。所以,君子尊敬老师、亲近朋友,而极度憎恨贼人。

小人反是,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心如虎狼,行如禽兽,而又恶人之贼己也。谄谀者亲,谏争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荀子·修身》

【释义】小人与君子正好相反:胡作非为,却怨恨别人责怪自己;非常无能,却希望别人说自己贤能;心像虎狼一样,行为像禽兽一样,却又憎恨别人说自己的坏话。奉承自己的人就亲近,规劝自己的人就疏远,把纠正自己的错误看作讥笑,把极端忠诚的行为看作陷害,这种人即使不想灭亡,可能吗?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伤良曰谗,害良曰贼。是谓是,非谓非曰直。窃货曰盗,匿行曰诈,易言曰诞。趣舍无定谓之无常,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荀子·修身》

【释义】用好的言行引导别人叫作教化,用好的言行应和别人叫作随顺;用不好的言行引导别人叫作谄媚,用不好的言行附和别人叫作奉承。以是为是、以非为非叫作明智,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叫作愚蠢。中伤好人叫作谗毁,陷害好人叫作迫害。是就是、非就是非叫作正直。偷盗货物叫作盗窃,隐匿行为叫作奸诈,说话轻率叫作荒诞。进退没有标准叫作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舍弃道义叫作大贼。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怠慢僄弃,则炤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

——《荀子·修身》

【释义】调理血气、修养身心的方法是:血气刚强的人,就用平心静气来柔化他;思想深沉的人,就用平易率直来改造他;勇猛凶暴的人,就用训导来辅助他;行为匆忙的人,就用举止安详来节制他;心胸狭窄气量很小的人,就用宽宏大度来开导他;卑贱迟钝贪婪的人,就用高尚的志向来激发他;庸俗愚钝散漫的人,就用良师益友来改变他;怠慢轻薄自暴自弃的人,就用灾祸来警醒他;愚笨老实的人,就用礼乐来调和他,用动脑思考来疏导他。大凡理气养心的方法,没有比遵守礼义更直接的了,没有比得到贤师的教导更重要的了,没有比专心致志更神妙的了。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传曰:“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此之谓矣。

——《荀子·修身》

【释义】志向美好就能蔑视富贵,以道义为重就能轻视王公,注重内在修养就能看轻外物。古书上所说的“君子役使外物,小人为外物所役使”就是这个道理。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体倨固而心执诈,术顺墨而精杂污,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贱。劳苦之事则偷儒转脱,饶乐之事则佞兑而不曲,辟违而不悫,程役而不录,横行天下,虽达四方,人莫不弃。

——《荀子·修身》

【释义】外貌恭敬而内心诚实,遵循礼义而性情仁爱,这样的人即使穷困潦倒、沦落到蛮夷之地,人们也尊敬他。劳苦的事争着干,享乐的事让给别人,忠厚诚实,谨守礼法而明察事理,这样的人即使困厄、沦落到蛮夷之地,人们也信任他。外貌倨傲而内心险诈,思想纷杂污秽,这样的人即使显于四方,人们也会鄙视他。劳苦的事就偷懒退缩,享乐的事就口齿伶俐、肆意争夺,邪僻、不诚实而放纵,这样的人即使显赫于四方,人们也会唾弃他。

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人无法,则伥伥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

——《荀子·修身》

【释义】爱好礼法且能实行的,是士;意志坚强且身体力行的,是君子;思虑敏锐而又永不枯竭的,是圣人。人没有礼法,就会不知所措;有了礼法而不了解它的意义,就会局促不安;遵循礼法而又深入了解它的准则,然后就会悠闲自若。

端悫顺弟,则可谓善少者矣;加好学逊敏焉,则有钧无上,可以为君子者矣。偷儒惮事,无廉耻而嗜乎饮食,则可谓恶少者矣;加愓悍而不顺,险贼而不弟焉,则可谓不详少者矣,虽陷刑戮可也。

——《荀子·修身》

【释义】忠厚诚实而又顺从兄长,就可以称为好少年;再加上好学、谦逊、敏捷的品质,那就没有人能够超越他,就可以成为君子了。懒惰、懦弱、怕事,没有廉耻而又贪图享受,就可以称为坏少年;再加上放荡凶悍而不顺从礼法,奸诈害人而又不尊敬兄长的坏品质,就可以称作不祥的少年了,即使遭受刑罚诛杀也是有可能的。

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君子贫穷而志广,富贵而体恭,安燕而血气不惰,劳倦而容貌不枯,怒不过夺,喜不过予。

——《荀子·修身》

【释义】君子对于利益的态度淡泊,对于祸害有预见能力,他能谨慎地避开灾祸,也能勇敢地奉行道义。君子贫穷但志向远大,富贵但体貌恭敬,安逸但精神不懈怠,劳倦但容貌端正,愤怒也不过分地惩罚别人,高兴也不过分地奖赏别人。

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故怀负石而赴河,是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山渊平”,“天地比”,“齐秦袭”,“入乎耳,出乎口”,“钩有须”,“卵有毛”,是说之难持者也,而惠施邓析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盗跖吟口,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故曰: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

——《荀子·不苟》

【释义】君子做事不以“难能”为可贵,辩说不以“明察”为可贵,名声不以“流传”为可贵,只有当它们符合礼义时君子才视之为可贵。所以怀抱石头投河自杀,这是难以做到的事情,而申徒狄能够做到,但是君子并不认为申徒狄的行为可贵,因为它不符合礼义的标准。辩论“高山和深渊一样平”,“天和地一样高”,“齐国和秦国连在一起”,“耳进口出”,“妇女长胡须”,“卵有羽毛”等这些论题,是难以做到的事情,而惠施和邓析却能够加以辩论,但是君子并不认为他们的学说可贵,因为它们不符合礼义的标准。盗跖大家都知道,他的名声从表面上看就像太阳、月亮一样长久,和舜、禹的事迹一起流传不息,但是君子并不认为这种名声可贵,因为它不符合礼义的标准……所以说君子做事不以“难能”为可贵,辩说不以“明察”为可贵,名声不以“流传”为可贵,只有当它们符合礼义时君子才视之为可贵。

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荡荡乎,其有以殊于世也。

——《荀子·不苟》

【释义】君子容易结交却不可亵渎,容易恐惧却不可胁迫,害怕祸患却甘愿为正义而死,虽想得到利益但却不会为此去做不正确的事情,与人亲密交往却不结党营私,言谈善辩却不玩弄辞藻。君子胸怀坦荡,与世俗之人不同。

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繜绌以畏事人;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嫉怨诽以倾覆人。

——《荀子·不苟》

【释义】君子有才能就宽容大度、诚心诚意地开导别人,没有才能就恭敬谦逊地小心对待别人;小人有才能就傲慢邪僻地凌辱别人,没有才能就妒嫉诽谤来倾轧别人。

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辩而不争,察而不激,寡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

——《荀子·不苟》

【释义】君子宽容却不懈怠,方正却不伤害别人,善辨却不争吵,明察却不偏激,为人正直却不盛气凌人,坚定刚强却不凶暴,宽柔和顺却不随波逐流,恭敬谨慎却从容不迫。

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疵也;言己之光美,拟于舜禹,参于天地,非夸诞也;与时屈伸,柔从若蒲苇,非慑怯也;刚强猛毅,靡所不信,非骄暴也;以义变应,知当曲直故也。诗曰:“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此言君子以义屈信变应故也。

——《荀子·不苟》

【释义】君子推崇别人的美德,褒扬别人的优点,并不是阿谀奉承;公正地议论、直率地指出别人的过错,而不是诽谤污蔑;称自己的美好比得上舜、禹,可以和天地相参配,这并不是狂妄荒诞;随着形势的变化或屈或伸,柔顺的时候,能像蒲苇一样,但并不是因为胆小怕事;刚强勇猛的时候,并不是因为骄横凶暴。《诗经》说:‘该在左就在左,君子在左无不可;该在右就在右,君子在右也得行。’君子这些不同的表现,只是根据道义所做的随机应变,这是君子懂得因时或屈或伸的表现。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

——《荀子·不苟》

【释义】君子修养身心没有比真诚更好的了,达到真诚就不用再做其他事情了。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

【释义】对别人说好话,比给人衣服穿还要温暖;用恶语伤害别人,比用矛戟刺人伤得还深。

斗者,忘其身者也,忘其亲者也,忘其君者也。行其少顷之怒而丧终身之躯,然且为之,是忘其身也;室家立残,亲戚不免乎刑戮,然且为之,是忘其亲也;君上之所恶也,刑法之所大禁也,然且为之,是忘其君也。下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是刑法之所不舍也,圣王之所不畜也。乳彘不触虎,乳狗不远游,不忘其亲也。人也,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荀子·荣辱》

【释义】争斗的人,忘掉了自己的身体,忘掉了自己的亲人,忘掉了自己的君主。发泄一时的忿怒,而丧失了生命,然而还是去做,这是忘了自己的身体;家庭因此被摧残,亲戚也难免受连累,然而还是去做,这是忘记了自己的亲人;争斗是君主所厌恶、刑法所禁止的,然而还是去做,这是忘记了自己的君主。忘记自己的身体,忘记自己的亲人,忘记自己的君主,这是刑法和圣王都不能容忍的事情。哺乳的母猪尚且知道不触犯老虎,哺乳的母狗尚且知道不去远处游逛,但是作为一个人,却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忘记了自己的亲人,忘记了自己的君主,这种人真是连猪狗都不如。

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辟死伤,不畏众强,恈恈然惟利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恈恈然惟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

——《荀子·荣辱》

【释义】有狗和猪的勇敢,有商贾和盗贼的勇敢,有小人的勇敢,有士与君子的勇敢:争夺吃喝,没有廉耻,不分是非,不避死伤,不怕对手的强大,贪婪地只看到吃的和喝的,这是狗和猪的勇敢。做事贪图利益,争夺财物,不知谦让,手段果断而狠毒,贪婪地只看到利益,这是商人和盗贼的勇敢。轻视死亡而又残暴,这是小人的勇敢。坚持道义,不屈从于权势,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即使把整个国家给他,他也不改变立场;虽爱惜生命但为了坚持正义而不怕牺牲生命,这是士与君子的勇敢。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

——《荀子·荣辱》

【释义】有自知之明的人不会埋怨别人,了解命运的人不会埋怨上天,越是埋怨别人,处境越困窘;埋怨上天是没有志气的表现。失误在自己,却反过来责难别人,这不是绕远了吗?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荣辱》

【释义】以道义为先而以利益为后的就是光荣,以利益为先而以道义为后的就是耻辱。

小人也者,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疾为诈而欲人之亲己也,禽兽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虑之难知也,行之难安也,持之难立也,成则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恶焉。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亲己也;修正治辨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虑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则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恶焉。是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而名弥白。

——《荀子·荣辱》

【释义】小人做荒诞的事情却还要别人相信自己,做奸诈的事情却还要别人亲近自己,行为如同禽兽却还要别人善待自己。处理问题不明事理,做起事来不稳妥,坚持的主张不成立,最终必然会遭到别人的厌恶。君子则不同,君子也希望别人相信自己、亲近自已、善待自己,但是君子依靠的是对人诚实、品行正直、办事得当、考虑问题明达事理、观点正确,君子这样做,最终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喜欢。所以君子在失意时,名声也不会被隐没,在得意时,名声会显赫,死后名声更加辉煌。

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目辨白黑美恶,耳辨声音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势注错习俗之所积耳。

——《荀子·荣辱》

【释义】凡人都有相同的地方:饿了就想吃东西,冷了就想暖和,累了就想休息,喜欢利益而厌恶祸害,这是人生下来就会有的本性,是无所依待就会这样的,这是禹和桀所相同的地方。眼睛能分辨白黑美丑,耳朵能分辨声音的清浊,嘴巴能分辨酸咸甜苦,鼻子能分辨芳香恶臭,身体肌肤能分辨冷热痛痒,这也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习性,是用不着学习就是这样的,也是禹、桀所共有的。人可以成为尧、禹,也可以成为桀、跖,可以成为工匠,也可以成为农民和商人,这都是人们的行为举止和习俗长期积累造成的不同。

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故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君子之谓吉,小人之谓凶。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

——《荀子·非相》

【释义】通过观看人的相貌来推断人的吉凶祸福,古人不做这种事,学者也不谈论这种事。古时有个人叫姑布子卿,当今之世,梁国有个人叫唐举,据说他们可以通过看人的形体容貌来推知人的吉凶祸福,世俗之人都称赞他们。但是古人不会做这种事,学者也不谈论这种事。观察人的相貌不如研究他的思想,研究他的思想不如辨别他的行为。相貌比不上思想,思想比不上行为。一个人相貌虽丑,但如果思想行为美好,也不会妨害他成为君子;反之,相貌虽好但思想行为恶劣,也不会妨害他成为小人。君子会带来吉祥,小人会招来凶险。所以高矮、大小,相貌的美丑和吉凶都没有关系。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则不若,偝则谩之,是人之二必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人有此三数行者,以为上则必危,为下则必灭。

——《荀子·非相》

【释义】人有三种不祥:年幼而不肯侍奉年长的人,卑贱而不肯侍奉尊贵的人,不肖而不肯侍奉有贤德的人,这是人的三种不祥。人有这三种行为必然会带来穷困的事:作为上级却不爱护下级,作为下级却喜欢非议上级,这是第一种;当面不顺从,背后又谩骂人家,这是第二种;智能品行浅薄,辨别是非的能力又差,然而对于仁人还不推崇,对于智士还不尊重,这是第三种。人有了这三不祥、三必穷,处在上位则必然危险,处在下位则必然灭亡。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以其有辨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今夫狌狌形笑,亦二足而无毛也,然而君子啜其羹,食其胾。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

——《荀子·非相》

【释义】人之所以称为人,是因为什么呢?因为人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饿了想吃,冷了想取暖,累了想休息,喜欢利益而厌恶祸患,这些是人生下来就有的,是无所依待就会有的本能,是禹、桀相同的地方。然而这些并不是人之所以的根据。人之所以为人,并不只是因为人有两只脚、身上没有毛,现在猩猩的形状,也是两只脚、脸上无毛,然而君子却能喝猩猩肉煮成的汤,吃猩猩的肉。因此,人之所以称为人,并不只是因为有两只脚、没有毛,而是因为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禽兽有父子之实,却不会依父子之间的礼节相待,有雌雄的不同却没有男女的分别,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君子之于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故君子之于言无厌。鄙夫反是,好其实,不恤其文,是以终身不免埤污佣俗。故《易》曰:“括囊,无咎无誉。”腐儒之谓也。

——《荀子·非相》

【释义】君子对于正确的言论,心里喜欢它,行动上就会遵循它,也会乐于谈论它,君子一定善辩。人没有不乐于谈论自己喜欢的东西的,君子尤其是这样。以善言赠送别人,比金石珠玉还贵重;以善言勉励别人,比礼服上色彩斑斓的花纹还美丽;把善言讲给别人听,比钟鼓、琴瑟还悦耳动听。所以君子对于言谈从不厌倦。鄙陋的人与君子相反,只注重实际而不注意文采,因此免不了卑贱和庸俗。这正如《易经》上说:“扎紧了口的袋子,既没有过错也不可能获得赞誉。”说的就是这种迂腐的儒生。

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抴。度己以绳,故足以为天下法则矣。接人用抴,故能宽容,因求以成天下之大事矣。故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夫是之谓兼术。

——《荀子·非相》

【释义】君子正己要像用绳墨取直一样严格要求自己,待人要像船工驾船迎客一样热情耐心。如果正己能像用绳墨一样严格,那么便足以成为天下人效法的榜样。如果待人能像用船接客一样耐心、宽容,那就可以获得众人的支持而成就大业。所以君子贤能却能容下无能的人,聪明却能容纳愚蠢的人,博学却能容纳浅陋的人,纯粹却能容纳驳杂的人,这就叫作兼容并包之法。

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贵贤,仁也;贱不肖,亦仁也。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故知默犹知言也。故多言而类,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少无法而流湎然,虽辩,小人也。

——《荀子·非十二子》

【释义】相信可信的,是诚实;怀疑可疑的,也是诚实。尊重贤能,是仁爱;鄙视不贤的人,也是仁爱。说话恰当,是明智;沉默得当,也是明智。所以懂得沉默如同懂得说话一样。说话多而合乎礼义,是圣人;说话少而合乎法度,是君子;说多说少不合法度而沉湎其中,即使善辩,也是小人。

士君子之所能不能为: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而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而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

——《荀子·非十二子》

【释义】士君子能做与不能做的事情分别是:君子能够做让人尊重的事,但不能使人一定尊重自己;能够做让人信任的事,但不能使人一定信任自己;能够值得君主任用,但不能使君主一定任用自己。所以君子以品行不好为羞耻,不以被人污辱为羞耻;以不讲信用为羞耻,不以不被信任为羞耻;以没有才能为羞耻,不以不被任用为羞耻。不被名誉所诱惑,不被诽谤所吓倒,按照道义行事,严肃地端正自己,不为外物所动摇,像这样才是真正的君子。

佚而不惰,劳而不僈,宗原应变,曲得其宜,如是,然后圣人也。

——《荀子·非十二子》

【释义】安逸而不懒惰,辛劳而不懈怠,遵守原则而又随机应变,各方面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像这样,才能成为圣人。

持宠处位终身不厌之术:主尊贵之,则恭敬而僔;主信爱之,则谨慎而嗛;主专任之,则拘守而详;主安近之,则慎比而不邪;主疏远之,则全一而不倍;主损绌之,则恐惧而不怨。贵而不为夸,信而不处谦,任重而不敢专。财利至则言善而不及也,必将尽辞让之义然后受。福事至则和而理,祸事至则静而理。富则广施,贫则用节。可贵可贱也,可富可贫也,可杀而不可使为奸也,是持宠处位终身不厌之术也。

——《荀子·仲尼》

【释义】保住尊崇、守住职位,终身不被厌弃的方法是:君主尊重你,就要恭敬而谦让;君主信任爱护你,就要谨慎谦虚;君主把大权交托给你,就要安于职守详明法度;君主亲近你,就要顺从亲附而不邪恶;君主疏远你,就要一心一意忠心耿耿而不背叛;君主贬损罢免你,就要心怀恐惧而不怨恨。富贵了也不奢侈,得到信任也要避免嫌疑,承担重任时不敢独断专行。财利来临但自己的善行还不足以得到它时,就一定要尽谦让之礼才接受,吉事来临时就要平和地对待它,祸事来临时就要冷静地处理它,富裕了就要广施恩惠,贫穷了就要节俭费用,要做到可以高贵也可以卑贱,可以富裕也可以贫穷,即使被杀头也不去做奸邪的事,这就是保住尊崇、守住职位、终身不被厌弃的方法。

知者之举事也,满则虑嗛,平则虑险,安则虑危,曲重其豫,犹恐及其祸,是以百举而不陷也。

——《荀子·仲尼》

【释义】聪明的人做事,盈满了就要考虑到不足,顺利时就要考虑到艰险,安全时就要考到危险,在周全地作好防范的情况下还要担心遭到祸患,抱着上述心态做事,就不会有失误了。

君子时诎则诎,时伸则伸也。

——《荀子·仲尼》

【释义】君子在时势要求屈从时就屈从,在有机会大显身手时就大显身手。

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彼学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圣人也。(www.xing528.com)

——《荀子·儒效》

【释义】想由卑贱变得高贵,由愚蠢变得聪明,由贫穷变得富有,可能吗?答案就是:只有学习才能让人发生这样的改变!那些能将学到的东西付诸行动的人,就是“士”;那些勤勉努力去贯彻所学东西的人,就是“君子”;能够对值得学习的内容有透彻了解的人,就是“圣人”。

贵名不可以比周争也,不可以夸诞有也,不可以势重胁也,必将诚此然后就也。争之则失,让之则至,遵道则积,夸诞则虚。故君子务修其内而让之于外,务积德于身而处之以遵道。如是,则贵名起之如日月,天下应之如雷霆。

——《荀子·儒效》

【释义】尊贵的名声并不是依靠拉帮结派便可以争得的,并不是依靠夸耀吹嘘便可以拥有的,并不是依靠权力地位便可以威胁来的,必定是真诚地学习然后才能得到的。争夺就会失去,礼让就会得到,谦虚就会积累,夸耀吹嘘就会落空。所以君子一定要加强内在的修养,行为上要谦让;一定要积累德行而又谦虚,这样,尊贵的名声就会像日月一样升起,天下人就会雷霆般地响应。

以从俗为善,以货财为宝,以养生为己至道,是民德也。行法至坚,不以私欲乱所闻,如是,则可谓劲士矣。行法至坚,好修正其所闻以矫饰其情性;其言多当矣而未谕也;其行多当矣而未安也;其知虑多当矣而未周密也;上则能大其所隆,下则能开道不己若者,如是,则可谓笃厚君子矣。修百王之法若辨白黑;应当时之变若数一二;行礼要节而安之若生四肢;要时立功之巧若诏四时;平正和民之善,亿万之众而博若一人,如是,则可谓圣人矣。

——《荀子·儒效》

【释义】以顺从习俗为美德,以钱财货物为珍宝,以保养长生为自己最高的追求,这是百姓的德行。行为公正,意志坚定,不因个人的私欲歪曲所学的东西,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作刚强的士。行为公正,意志坚定,喜欢以学到的东西修正矫正自己的性情,言论多半恰当但还未能完全讲明白,行为多半正确但还不完全妥当,思虑多半恰当但还不够周密,能发扬光大他所尊崇的礼义,能开导不如自己的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叫作诚实忠厚的君子。学习百王的法度就像分辨黑白那样清晰,应付时局的变化就像数一、二那样容易,奉行礼法、遵守礼节就像身上生出四肢那样自然,抓住时机建立功业的技巧就像预告四季那样准确,治理国家、安定百姓非常妥善,使亿万群众团结得就像一个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叫作圣人了。

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荀子·儒效》

【释义】听到却没有看到,即使听到的很广博,也一定会有错误;看到了却不了解,即使记住了,也必然虚妄;了解了却不去实践,即使知识丰富,也必然困惑。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斲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

——《荀子·儒效》

【释义】泥土不断积聚就会形成高山,水流不断积聚就会成为大海,一天天积累起来就叫作年,最高的就叫作天,最低的就叫作地,宇宙中六个方向就叫作极,普通百姓积累善行达到了完美就叫作圣人。这些事例说明:追求以后才能得到,努力之后才能成功,不断积累才能提高,达到完善然后才能成为圣人,所以圣人是普通人长期积累的结果。人们积累了耕种的经验就成为农夫,积累了砍削的经验就成为工匠,积累了贩卖货物的经验就成为商人,积累了礼义就成为君子。

志不免于曲私而冀人之以己为公也,行不免于污漫而冀人之以己为修也,甚愚陋沟瞀而冀人之以己为知也,是众人也。志忍私然后能公,行忍情性然后能修,知而好问然后能才,公修而才,可谓小儒矣。志安公,行安修,知通统类,如是则可谓大儒矣。

——《荀子·儒效》

【释义】思想上不免于偏私却希望别人认为自己公正,行为上不免于污秽却希望别人认为自己美好,非常愚昧无知却希望别人认为自己聪明,这是一般民众。思想上能克服私心然后才能产生公心,行为上能克服本性然后才能变得美好,聪明而又喜欢请教然后才能拥有才能,公正美好而又有才能,这样的人可以称作小儒。思想上习惯于公正,行为上习惯于美好,智慧能够通晓纲纪法度,这样的人可以称作大儒。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王制》

【释义】水火有气却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却没有知觉,禽兽有知觉却不懂得道义,人有气、有生命、有知觉,也懂得道义,所以是天下最尊贵的。

请问为人父?曰:宽惠而有礼。请问为人子?曰:敬爱而致文。请问为人兄?曰:慈爱而见友。请问为人弟?曰:敬诎而不苟。请问为人夫?曰:致功而不流,致临而有辨。请问为人妻?曰:夫有礼,则柔从听侍;夫无礼,则恐惧而自竦也。

——《荀子·君道》

【释义】请问怎样做父亲?答案是:宽厚慈爱而合乎礼。请问怎样做儿子?答案是:敬爱而非常有礼貌。请问怎样做哥哥?答案是:慈爱而友善。请问怎样做弟弟?答案是:恭敬顺从而不马虎。请问怎样做丈夫?答案是:努力做事而不放荡,尽力亲近妻子而又夫妇有别。请问怎样做妻子?答案是:丈夫遵守礼义,就温柔顺从侍奉他;丈夫不遵守礼义,就害怕担心而自己好好做。

恭敬而逊,听从而敏,不敢有以私决择也,不敢有以私取与也,以顺上为志,是事圣君之义也。忠信而不谀,谏争而不谄,挢然刚折,端志而无倾侧之心,是案曰是,非案曰非,是事中君之义也。调而不流,柔而不屈,宽容而不乱,晓然以至道而无不调和也,而能化易,时关内之,是事暴君之义也。

——《荀子·臣道》

【释义】恭敬而谦逊,听话而行动敏捷,不敢以私意去抉择,不敢以私意去取舍,以顺从君主作为志向,这是侍奉圣明君主的原则。忠诚守信而不奉承,劝谏力争而不谄媚,刚强果断,思想端正而没有陷害别人的想法,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这是侍奉一般君主的原则。调和而不随波逐流,柔顺而不屈从,宽容而不昏乱,让君主通晓治国大道,感化君主向善,时时开导君主让他接纳正确的意见,这是侍奉暴虐的君主的原则。

仁者必敬人。凡人非贤,则案不肖也。人贤而不敬,则是禽兽也;人不肖而不敬,则是狎虎也。禽兽则乱,狎虎则危,灾及其身矣……故仁者必敬人。敬人有道:贤者则贵而敬之,不肖者则畏而敬之;贤者则亲而敬之,不肖者则疏而敬之。其敬一也,其情二也。若夫忠信端悫而不害伤,则无接而不然,是仁人之质也。忠信以为质,端悫以为统,礼义以为文,伦类以为理,喘而言,臑而动,而一可以为法则。

——《荀子·臣道》

【释义】仁人一定会尊敬别人。世间之人大致可以分成贤人和不贤之人两类。对于贤人而不尊敬,那是禽兽;对于不贤之人而不尊敬,那是戏弄老虎。禽兽就会作乱,戏弄老虎就会给自己招来危险,灾难就会殃及自身……所以仁人一定尊敬别人。尊敬别人有一定的原则:对贤人就用崇敬的心情来尊敬他,对不贤的人就用畏惧的心情来尊敬他;对贤人就用亲近的方式尊敬他,对不贤的人就用疏远的方式尊敬他。尊敬的表面是一样的,但实质是不一样的。至于忠诚守信端正厚道而不伤害别人,对待什么样的人都一样,这是仁人的本质。以忠诚守信为本质,以端正厚道为准则,以礼义为规范,以伦理法度为原则,这样去为人处世的人,其一言一行都可以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

恭敬,礼也;调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故君子安礼乐利,谨慎而无斗怒,是以百举而不过也。小人反是。

——《荀子·臣道》

【释义】谦恭尊敬,是礼的表现;协调和谐,是乐的表现;谨慎小心,就会有利;争斗愤怒,就会有害。所以君子安守礼节、谨慎小心,而不是争斗愤怒,这样就可以避免行动上的过错。小人与此相反。

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事至无悔而止矣,成不可必也。

——《荀子·议兵》

【释义】智慧没有比解除疑虑更高的了,行为没有比不犯过错更好的了,事情没有比不后悔更重要的了。事情做到了不后悔的地步就可以了,而不必要求一定成功。

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

——《荀子·强国》

【释义】积累微小的事情,每月积累不如每日积累,每季积累不如每月积累,每年积累不如每季积累。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君子小人之所以相县者在此耳。

——《荀子·天论》

【释义】人生中的事情有一部分取决于自己,有一部分不取决于自己。君子慎重地对待取决于自己的事情,而不去关注自己掌控不了的事情;小人则相反,总是舍弃取决于自己的事情,而过分思虑不取决于自己的事情。君子认真做好自己能够掌控的那一部分,所以每天都进步;小人不去做自己能够掌控的事情,却羡慕取决于上天的事情,所以每天都退步。君子每天进步与小人每天退步的原因是一样的,君子和小人差别悬殊的原因就在这里。

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坠,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荀子·天论》

【释义】流星陨落、树木鸣响,人们都害怕,问:这是为什么?回答说:没有什么,这是天地的变化,阴阳的作用,只是很少出现而已,如果觉得奇怪是可以的,但畏惧它们就不对了。太阳和月亮发生日食和月食,不合时宜地出现大风暴雨,偶尔出现奇怪的星星,这是哪个社会都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君主英明而政治清平,那么这些现象即使同时出现,也没有什么伤害;反之,君主昏暗而政治险恶,那么这些现象即使一种也没有出现,也没有什么好处。流星的陨落,树木的鸣响,是天地的变化,阴阳的作用,对待这些很少出现的现象,认为它们奇怪是可以的,但畏惧它们就不对了。

有义荣者,有势荣者;有义辱者,有势辱者。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是荣之由中出者也,夫是之谓义荣。爵列尊,贡禄厚,形势胜,上为天子诸侯,下为卿相士大夫,是荣之从外至者也,夫是之谓势荣。流淫污僈,犯分乱理,骄暴贪利,是辱之由中出者也,夫是之谓义辱。詈侮捽搏,捶笞膑脚,斩断枯磔,藉靡后缚,是辱之由外至者也,夫是之谓势辱。是荣辱之两端也。故君子可以有势辱,而不可以有义辱;小人可以有势荣,而不可以有义荣。有势辱无害为尧,有势荣无害为桀。

——《荀子·正论》

【释义】光荣与耻辱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有道义上的光荣,有权势上的光荣;有道义上的耻辱,有权势上的耻辱。思想美好,德行纯朴,智虑精明,这是由自身品行所带来的光荣,叫作道义上的光荣。爵位尊贵,俸禄丰厚,地位优越,在上是天子诸侯,在下是卿相士大夫,这种光荣是依靠外在条件带来的,叫作权势上的光荣。淫荡污秽,违反名分、扰乱伦理,骄横暴虐、贪图利益,这种耻辱是由自身的行为带来的,叫作道义上的耻辱。受到谩骂侮辱、被揪着头发痛打,被杖刑鞭打、剔除膑骨,被斩头断尸、弃市车裂,被五花大绑,这种耻辱是外部加于自己身上的,叫作权势上的耻辱。君子可以有权势上的耻辱,而不会遭到道义上的耻辱;小人可以获得权势上的光荣,却不可能得到道义上的光荣。有权势上的耻辱不妨害成为尧,有权势上的光荣不妨害成为桀。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荀子·性恶》

【释义】就人的本性来看,生下来便有喜好利益之心,任其发展,争夺就会产生而谦让就没有了;生下来就有嫉妒憎恨之心,任其发展,残杀陷害的行为就会产生,而忠信的美德就没有了;生下来就有耳目之欲,爱好声色,任其发展,淫乱就会产生而礼法就消失了。总之,放纵人的本性,就一定产生争夺、混乱。所以人需要老师的教化,礼法的引导,然后才有可能从谦让出发,让行为符合礼义,这样社会才能安定。

“涂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曰: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

——《荀子·性恶》

【释义】“普通人都可以成为大禹”,这是什么意思?回答是:凡是禹之所以为禹,是因为他能实行仁义法度。而仁义法度是可以了解,可以实行的,普通人都具有解仁义法度的能力,都有践行仁义法度的条件,那么普通人可以成为大禹就说得通了。

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君子可以为小人而不肯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尝不可以相为也,然而不相为者,可以而不可使也。故涂之人可以为禹则然,涂之人能为禹,则未必然也。虽不能为禹,无害可以为禹。足可以遍行天下,然而未尝有遍行天下者也……用此观之,然则可以为,未必能也;虽不能,无害可以为。然则能不能之与可不可,其不同远矣,其不可以相为明矣。

——《荀子·性恶》

【释义】小人可以成为君子而不肯成为君子,君子可以成为小人而不肯成为小人。小人、君子,未尝不可以相互转化,然而不相互转化,是因为他们意愿不同。所以说普通人可以成为禹是对的,但是认为普通人都是禹,就不对了。但即使不能成为禹,也不妨害可以成为禹。这就好比脚可以遍行天下,但是因为没有去尝试和坚持,所以并没有能真正走遍天下的人……由此看来,可以做到,未必能做到;即使不能做到,也不妨害可以做到。能不能和可不可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

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

——《荀子·大略》

【释义】所谓礼义,就是对尊贵的人要尊敬,对年老的人要孝顺,对年长的人要敬爱,对年幼的人要慈爱,对卑贱的人要布施恩惠。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视,道之以道而勿强。

——《荀子·大略》

【释义】君子对于子女,疼爱他们而不要形于色,使唤他们而不用和颜悦色,要用道理引导他们而不强迫。

君子隘穷而不失,劳倦而不苟,临患难而不忘细席之言。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无日不在是。

——《荀子·大略》

【释义】君子在穷困中也不会失去志气,在劳累中也不会苟且,在困难局面下也不会忘记平时的话。恰恰是因为季节寒冷才让人了解到松柏的毅力,恰恰是因为事情困难才能够彰显君子始终如一的品质。

君子进,则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不能而居之,诬也;无益而厚受之,窃也。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荀子·大略》

【释义】君子做官便能增加君主的荣誉,减少百姓的忧虑。没有才能而居于官位,那就是欺骗;不能给君主和人民带来好处却享受高官厚禄,那就相当于盗窃。学习的人不一定都要做官,而做官的人一定要学习。

匹夫不可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道不同,何以相有也?均薪施火,火就燥;平地注水,水流湿。夫类之相从也,如此之著也,以友观人,焉所疑?取友善人,不可不慎,是德之基也。

——《荀子·大略》

【释义】人一定要谨慎小心地选择朋友。朋友,是为了友好相处的。奉行的大道不同,怎么可能友好相处呢?把柴草均匀地铺好,点上火,火就会向干燥的地方燃烧;在平地上倒上水,水就会向潮湿的地方流去。同类会聚在一起,根据这个人所交往的朋友来观察他的为人,是很可靠的途径。选择朋友不能不小心,这是道德的根基。

蓝苴路作,似知而非。懦弱易夺,似仁而非。悍戆好斗,似勇而非。

——《荀子·大略》

【释义】伺机欺诈,看似聪明其实不是真的聪明。软弱而立场不定,看似仁慈其实却不是真的仁慈。凶暴愚蠢喜欢争斗,看似勇敢其实却不是真的勇敢。

大者不能,小者不为,是弃国捐身之道也。

——《荀子·大略》

【释义】大事不会做,小事又不做,这是亡国灭身的道路。

祸之所由生也,生自纤纤也。是故君子蚤绝之。

——《荀子·大略》

【释义】祸患产生的根源,都是来自细微的地方,所以君子一定要趁早灭绝它。

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

——《荀子·大略》

【释义】自己尚且有疑问的就不要轻易说出口,别人不请教,自己也不要说。

无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长,故塞而避所短,移而从所仕。

——《荀子·大略》

【释义】不要用自己的短处对付别人的长处,要避开自己的短处,发挥自己的长处。

多言而类,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言无法,而流湎然,虽辩,小人也。

——《荀子·大略》

【释义】说话多而合乎法度,是圣人;说话少而合乎法度,是君子;说话多而不合乎法度,却沉醉其中,即使善辩,也是小人。

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

——《荀子·大略》

【释义】君子能够做到使自己可贵,却不一定能使人认为自己尊贵;能够做到使自己成为可用之才,却不一定能使人任用自己。

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

——《荀子·宥坐》

【释义】是否贤能,在于资质;做还是不做,在于个人;遇到还是遇不到贤明的君主,要靠机遇;生还是死,在于命运。现在有一个贤能的人,在遇不到好时机的情况下能有所作为吗?但是一旦遇到好时机,这样的贤人想实现自己的理想那有什么困难的呢?所以君子应该广泛地学习、深谋远虑、修养身心,端正行为来等待时机。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荀子·子道》

【释义】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兄长,这是较小的德行;能够处理好上上下下的关系,这是中等的德行;顺从道义而不是一味地顺从君主,顺从道义而不是一味地顺从父亲,这是最大的德行。

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故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

——《荀子·子道》

【释义】孝子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可以不听从父母的命令:听从命令父母就危险,不听从命令父母就安全,孝子不听从命令就是忠诚;听从命令父母就会遭受耻辱,不听从命令父母就会获得光荣,孝子不听从命令就是奉行道义;听从命令就会变成禽兽,不听从命令反倒能够端正行为,孝子不听从命令就是恭敬。因此,可以听从而不听从,就是不孝之子;不可以听从而听从,是没有了悟孝的真谛。明白了从和不从之间的界限,而能够恭敬、忠信、端正地来小心实行它,这就可以称为最大的孝顺了。

劳苦雕萃而能无失其敬,灾祸患难而能无失其义,则不幸不顺见恶而能无失其爱,非仁人莫能行。《诗》曰:“孝子不匮。”此之谓也。

——《荀子·子道》

【释义】尽管自己劳苦憔悴但却能够不丧失对父母的恭敬,即使遇到灾祸患难也能够不失去对父母的道义,即使不幸因不顺从父母被憎恶也能够不失去对父母的爱,这些只有仁人才能做得到,《诗经》说:“孝子的孝心没有穷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

——《荀子·子道》

【释义】过去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如果有四个谏诤之臣,那么疆域就不会削减;有千辆战车的国家如果有三个谏诤之臣,那么社稷就不会有危险;拥有百辆战车的国家如果有两个谏诤之臣,那么宗庙就不会毁灭。父亲有个能够劝谏他的儿子,就不会做不合礼的事;士有个能够劝谏他的朋友,就不会做不合道义的事。只是简单地听从父亲,怎么能说是孝顺呢?只是简单地服从君主,怎么能说是忠贞呢?要弄清所以服从的原因才能叫作孝顺,叫作忠贞。

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辞不逊与?色不顺与?古之人有言曰:‘衣与!缪与!不女聊。’”

——《荀子·子道》

【释义】子路问孔子:“这里有个人,早起晚睡,耕耘栽种,手脚上都磨出了老茧,来赡养他的双亲,然而却没有获得孝顺的名声,为什么呢?”孔子说:“大概是态度不恭敬吧?言语不谦逊吧?脸色不温顺吧?古人有句话说:‘给我穿衣服,给我准备一切,但是如果对我不恭敬我还是不会依赖你。’”

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

——《荀子·子道》

【释义】君子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是说话的要领;能做就说能做,不能做就说不能做,这是行为的最高准则。说话合乎要领就是聪明,行为合乎准则就是有仁德。既聪明又有仁德,就不会有不足的地方了。

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君子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已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生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者,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荀子·子道》

【释义】子路问孔子说:“君子也有忧虑吗?”孔子说:“君子,还没有得到职位时,就为自己的志向而快乐;已经得到职位,又为自己的事业而快乐。所以终生都快乐,没有一天忧虑。小人,没有得到职位时,就为得不到职位而忧虑;已经得到职位,又害怕失去,所以一生都忧虑着,而没有一天的快乐。”

曾子曰:“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无身不善而怨人,无刑己至而呼天。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不亦反乎!身不善而怨人,不亦远乎!刑已至而呼天,不亦晚乎!

——《荀子·法行》

【释义】曾子说:“不要疏远亲人而亲近外人,不要自己做得不好而埋怨别人,不要等已经面临刑罚了才呼喊上天。疏远亲人而亲近外人,不是违反情理吗?自己做得不好而埋怨别人,不是离事实太远了吗?刑罚已经降临了才呼喊上天,不是太晚了吗?”

曾子病,曾元持足。曾子曰:“元!志之!吾语汝。夫鱼鳖鼋鼍犹以渊为浅而堀其中,鹰鸢犹以山为卑而增巢其上,及其得也,必以饵。故君子能无以利害义,则耻辱亦无由至矣。”

——《荀子·法行》

【释义】曾子病重,曾元抱着他的脚。曾子说:“曾元,你记住!我告诉你:鱼鳖鼋鼍因为觉得深渊太浅,所以往下面继续挖洞,鹰鸢因为认为山太低,所以不停地在上面筑巢,被人捉住,一定是因为诱饵的缘故。所以君子如果能够做到不因为利益而损害道义,那么耻辱也就不会到来了。”

曾子曰:“同游而不见爱者,吾必不仁也;交而不见敬者,吾必不长也;临财而不见信者,吾必不信也。三者在身,曷怨人?怨人者穷,怨天者无识。失之己而反诸人,岂不亦迂哉?”

——《荀子·法行》

【释义】曾子说:“共同游玩而不被别人喜爱,一定是因为自己不够仁爱;与人交往而不被尊敬,一定是因为自己不尊敬别人;接近财物而不被信任,一定是因为自己不讲信用。这三个原因都在自己身上,怎么还能埋怨别人呢?越埋怨别人,越会无路可走;越是埋怨上天,越是没有见识。失误在自己,却反而去责备别人,这不是绕远了吗?”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报,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听令,非恕也。士明于此三恕,则可以端身矣。”

——《荀子·法行》

【释义】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恕道:有君主不能侍奉,有臣子却要役使他们,这不是恕道;有父母不能奉养,有儿子却想要他孝顺,这不是恕道;对兄长不能尊敬,却要求弟弟听从自己的命令,这不是恕道。士人明白这三种恕道,就可以端正身心了。”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也。”

——《荀子·法行》

【释义】孔子说:“君子有三种必须思考的事情:年少不学习,长大了就没有才能;老年时不帮助教育年轻人,死后就没人怀念;自己富足时却不舍得施舍,等到自己穷困的时候就没人帮助。所以君子年少时如果能思考长大后怎么办,就会去学习;年老后如果能思考自己死后怎么办,就会去教育帮助年轻人,在自己富足的时候如果去思考自己穷困了怎么办,就会去施舍别人。”

子贡问于孔子曰:“赐为人下而未知也。”孔子曰:“为人下者乎?其犹土也。深抇之而得甘泉焉,树之而五谷蕃焉,草木殖焉,禽兽育焉,生则立焉,死则入焉,多其功而不息。为人下者其犹土也。”

——《荀子·尧问》

【释义】予贡问孔子说:“我想为人谦虚却不知该如何做。”孔子说:“为人谦虚吗?应该像土地一样吧?深深地挖掘就能得到甘泉,播种就会五谷丰盛、草木繁殖、禽兽繁衍,活着的站在上面,死了的埋在下面,功劳大却不自以为有功德。想要为人谦虚,就应该像土地一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