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子音乐历史:从制作到创作的革新

电子音乐历史:从制作到创作的革新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51年,俄裔美国作曲家乌萨切夫斯基等人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电子音乐工作室。从法国游学归来的施托克豪森在这个工作室制作了一系列“纯”电子音乐作品,还以图形记谱法的方式发表了一部电子音乐作品的“总谱”《练习曲之二》。电子合成器将声音的发生、控制和处理等设备集于一体,大大简化了电子音乐的制作程序和操作方式。凯奇和施托克豪森等作曲家则创作了许多“现场制作”的电子音乐。

电子音乐历史:从制作到创作的革新

1951年,俄裔美国作曲家乌萨切夫斯基等人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电子音乐工作室。他们使用的音响材料来源于传统乐器所发出的声音。1952年,西德的科隆广播电台也建立了电子音乐工作室,指导者是艾默特。德国的电子音乐家们力图创造一种更为“纯粹”的电子音乐。他们强调“从基础的地方开始工作”,他们先用电子振荡器噪音发生器制造出最基本的音响材料,然后用各种效果器、过滤器等电子设备和具体音乐相类似的声音变形技术来处理这些材料,最终录制出音乐作品。从法国游学归来的施托克豪森在这个工作室制作了一系列“纯”电子音乐作品,还以图形记谱法的方式发表了一部电子音乐作品的“总谱”《练习曲之二》。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欧美各国和日本相继建立了电子音乐工作室,电子音乐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此时的作曲家们不仅采用法国式的“具体音乐”或德国式的“纯”电子音乐制作手段,还时常将这两种手段综合运用。如1956年,施托克豪森在科隆广播电台实验室制作了电子音乐的力作《青年之歌》,所谓“青年”,指的是《圣经旧约》中第三章所述三个信奉神教的犹太青年,他们不肯礼拜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所立的金像,被王扔在烈火中而毫无损伤,王见此奇迹,不得不称颂这三位青年,奉敬如神。施托克豪森把录好音的童声,经过变形以后,与电声相混合,音乐由环绕听众的五组扬声器放出,从不同空间发出的音流汇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可以说这是第一部以空间距离作为序列因素的电子音乐。

20世纪60年代初起,电子合成器开始在一些电子音乐工作室中出现。电子合成器将声音的发生、控制和处理等设备集于一体,大大简化了电子音乐的制作程序和操作方式。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电子合成器的功能日益完善,到了20世纪70年代,电子合成器已经成为包括流行音乐在内的现代音乐中广泛使用的常规乐器。美国作曲家萨博特尼克的《月亮中的银苹果》和《野牛》等作品体现了电子合唱器音乐的多变的音色和丰富的音响织体的特征,与此前的电子音乐相比,这种音乐更易为大众所接受。

到了20世纪80年代,电子键盘与计算机结合起来,更加方便了电子音乐的创作。通过计算机,作曲家可以控制作品的所有方面,包括音高、音色、力度和节奏。很多作品是为计算机制作音乐的现场表演者而作的。

法国作曲家瓦雷兹和两位建筑师1958年创作的《电子之诗》,是电子音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电子音乐作曲家还有美国作曲家乔治·克拉姆,他的代表作《远古童声》(1970年),由五首声乐曲和两首器乐曲组成,运用了有特殊音色效果的女声、穿有纸片的竖琴、部分琴弦被调低的曼德林以及西藏祈祷石和日本寺庙铃等特殊乐器,产生了奇特的音响效果。(www.xing528.com)

▲工作中的乌萨切夫斯基

为了加强电子音乐的“观赏性”,有的作曲家还将电子音乐手段与传统音乐形式结合起来。意大利作曲家马德尔纳为现场演奏的长笛、打击乐器和预先录制好的录音磁带而作的《二维音乐》是最早出现的此类作品。凯奇和施托克豪森等作曲家则创作了许多“现场制作”的电子音乐。

电子乐器也为那些用传统手段寻找新音色的作曲家带来了灵感。一些作曲家为了加强音乐的空间感,把很多扬声器分散在整个大厅中,表演者也被安排在舞台的不同位置。所以说,在电子音乐的影响下,声音的范围和性能无限扩大了,任何声音都可以成为音乐的基本材料。

电子音乐与其说是高科技的产物,不如说是时代的产物,它提倡了青年人的参与精神,要求人们用全身心去感觉音乐,并不是用耳朵去听。电子音乐的宗旨是爱、和平、团结,对于电子音乐的崇拜者来说,他们推崇的是少说话多思索的人生态度,追求人性中的真善美,并试图以一种博爱精神和世界大同的家庭观念来消除竞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冷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