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科研课堂备课的三个关键步骤

教育科研课堂备课的三个关键步骤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至此,一堂课题研究课的“三备”从研究思路到课堂设计再到效果检测,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完整流程,有了这“三备”,课题研究的实践成效就呼之欲出了。生3:失去第一只猫后作者是怎样的心情?生4:这两只猫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教育科研课堂备课的三个关键步骤

正如我们所知,一旦课题研究的问题产生于课堂教学,开设课题研究课则无疑成了老师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正是由于当下许多课题皆与课堂相关,这个问题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就更让我们没有理由去回避,甚至想打个擦边球都不行。我们相信,很多老师都急于上好课题研究课,但是对课题研究课究竟怎么上却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老师们的问题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问题一:“开宗不明义”,即不懂什么是课题研究课,对其概念、特征、操作等均缺乏认识。

问题二:“移花接木”,即将课题研究方案中的若干措施“移植”进一堂课的教学设计,而是否合乎课情,有无适切性的措施等,全然不顾。似乎二者合一,任务就完成了。

问题三:“预设不足”,即缺少对研究措施的前期预设,教师备课时,没有将研究纳入其中。

翻阅当前教育科研领域有关课题研究课教学设计这个问题的论述,结果寥寥无几,有的也多是泛泛之谈,无关痛痒。为病人看病要对症下药,再观后效,做课题研究同样要拿出像样的“药剂”攻其要害、断其病灶才能“药到病除”。因而,解决课题研究课的问题,必须先从教学设计,即备课说起。

1.“一备”课题研究思路

这指的是执教者要阐述清楚在研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思路,特别指出本节课将要解决的问题和预设的措施。这是指导整个课堂走向的“风向标”,也是使听评课老师尽快进入角色,了解课题,把握听评课要点,进而科学评判的前提条件。

2.“二备”课堂教学设计

针对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执教者应讲清预设的研究策略措施与教学环节的对接、具体做法和设计意图等。这一“备”非常关键,是对预设措施在课堂中的“植入部位”和“植入方法”的聚焦,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重要一环,倘或模糊不清,交代不周,则不利于课题研究课的顺利开展。

3.“三备”课堂检测

如何客观检测课题研究假设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效果,考察问题是否得到真正解决,则可以借助量身定做的课堂观察量表或其他检测方式,如运用师生访谈、调查问卷、考试成绩数据对比等方式,进行检测。

至此,一堂课题研究课的“三备”从研究思路到课堂设计再到效果检测,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完整流程,有了这“三备”,课题研究的实践成效就呼之欲出了。

中学语文课堂‘主导-主体’对接式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是一项市级规划课题,课题组成员由区域内部分初中的多位语文教学骨干组成。通过几年研究和反复验证,课题组提炼出了一套实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有效对接的教学策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与学这对基本矛盾。苏教版七年级“猫”是课题组袁老师上的一节课题研究课,下面以这堂课为例,具体阐释课题研究课的“三备”。

【案例】

课题研究课“猫”的教学设计

“一备”——课题研究课“猫”的研究思路

研究背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新课改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且已获得了广大教师的内心认同。但这一理念还没有真正意义上被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既要准确把握自身的主导地位,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个问题常常让教师顾此失彼。“主导-主体”对接式教学策略研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设计思路:主导与主体、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如何实现“对接”,这其实是一个颇为抽象的概念。为了化抽象为具象,课题组从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三个环节(质疑环节、小组合作环节、反馈总结环节)中寻找“对接点”。具体做法是:从三个环节中筛选出被教师忽略并处理不当的典型现象,这些现象出现的时刻即可确立为我们需要注意的“对接点”,透过现象分析其中的原因,制定相应的策略在课堂中加以反复验证。

“猫”这堂课题研究课的设计是在质疑环节中开展的,针对实际教学中学生不会提问的现象,教师课前预先设计了提问辅导策略、问题卡策略、问题筛选策略、问题分类策略,在实际课堂中运用这些策略指导学生提问,通过对课堂学生质疑情况的观察,来验证这些指导策略是否有效,是否真正体现了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性发展。

“二备”——课题研究课“猫”的教学设计

设计部位:质疑环节(包括课前质疑、课中质疑、课后质疑),本节课的关注点在课前及课中。

设计策略及具体做法:

课前质疑准备

A.“提问辅导策略”——教师在教学前制定预学案,针对学生不会提问这个难题,采用“提问辅导策略”引导学生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提问,再结合课文《猫》指出更为具体的提问方向:一是对第一、第二只猫的描写有没有什么问题?二是关于第三只小猫的描写有什么疑问吗?三是对这篇课文还有什么疑问之处?(www.xing528.com)

设计意图:课前进行提问辅导,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提问方法,明确具体的问题指向,进而提出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思维向更深处漫溯。

B.“问题卡策略”——预习案中除了让学生解决生字词等基础知识外,采用“问题卡策略”,让学生在预习案中提出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备课堂解决。

设计意图:由于课内经常没有预留学生质疑的时间,因此要求学生提前将问题记录在问题卡上,以便学生勤于思考及课堂重点解决,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大致了解。

C.“问题筛选策略”——学生提出的问题各式各样,这就需要教师对问题进行筛选,即采用“问题筛选策略”。筛选条件首先是要与文本内容相关的问题,其次是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设计意图:问题筛选策略能够指引课堂走向,使问题聚焦于教学的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课堂引向深度。

课堂质疑预设

D.“问题分类策略”——问题经过筛选后,教师将问题卡上学生的问题进行分类,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去劣存精,在课堂上以问题串的形式出示给学生,引导学生逐一解决。

生1:第一只猫是怎样的猫,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2:第二只猫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从哪些句子中可以体现?

生3:失去第一只猫后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生4:这两只猫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5:它既然不想吃鸟,那它又为什么要常常凝望着鸟笼呢?

生6:为什么作者最后会说“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难过得多”?

教师用PPT出示以上问题,学生以圈点勾画、小组讨论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六个问题中前三个属于认知型问题,只要学生圈点勾画基本就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后三个是教学难点,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小组探究文章的主旨,解决学习中的难点。

设计意图:问题分类策略后,这些问题以由易到难的顺序出现,利用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可以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更培养了学生主动提问的良好习惯。

“三备”——课题研究课“猫”的课堂检测

为检验以上教师指导策略是否科学有效,课题组量身定制了A、B两种课堂观察量表,一份用于观察教师,一份用于观察学生,听课人员分别观察。一堂课为何要使用两份不同的量表?课题组的理由是该课题的关注点既在教师,也在学生,因而不能顾此失彼,而且两份观察表互相印证,可以更为全面、客观地反映课堂实况,了解问题的解决程度。

量表A 质疑环节——学生课堂质疑(提问)观察表

注:上表第三列,学生提问常见类型:A.认知型 B.理解型 C.评价型 D.创造型,请把相应序号填入上方表格。

量表B 教师指导策略观察表

注:上表第三列中的策略,即质疑环节课题组预设的系列策略:1.设立问题法 2.提问辅导法 3.提问规定法 4.问题分类法 5.问题筛选法 6.分组讨论法 7.问题标注法 8.运用学案法 9.课堂留问法 10.语言激励法 11.仿照提问法 12.学生自我命题法 13.巧设问题法 14.其他策略( )

有了观察工具,听课人员就能够很好地聚焦研究的开展情况,掌握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按照预设展开、是否验证了研究的基本假设、课堂问题是否得到真正解决、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等一系列问题,研究预设的运用效果和问题的解决程度变得清晰可见,有理有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