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老子素描-老子之学的生存思考

老子素描-老子之学的生存思考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熹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带着仿佛上过老子一大当的又憎又怕的语气说:“老氏之学最忍,它闲时似个虚无卑弱底人,莫教紧要处发出来,更叫你支捂不住。”“老子之学,只要退步柔伏,不与你争。才有一豪主张计较思虑之心,这气便粗了。他这工夫极难。常见画本老子,便是这般气象,笑嘻嘻地,便是个退步占便宜底人。只是他放出无状来,便不可当。”朱熹所云老子“笑嘻嘻地”“退步占便宜”之类即指此而言。

老子素描-老子之学的生存思考

秦朝末年,群雄并起。沛公刘邦禀怀王之命,领兵西向咸阳。兵至峣关之下,秦朝守将接受了刘邦谋臣郦食其的劝说,收了刘邦贿赂的重金,答应与汉军讲和,联兵袭攻咸阳,刘邦欲听之。谋臣张良却劝他不如乘秦军懈怠之机发兵攻之。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大败秦军。

秦朝灭亡之后,群雄逐鹿,问鼎中原。楚、汉势力最为强大,在成皋一线展开了十分残酷的拉锯战,双方皆死尸枕藉,伤亡惨重。总的趋势是汉军越战越强,楚军越战越弱,在后方不稳、粮道断绝的不利情况下,项羽为求保存实力,绥靖后方,遂与刘邦谈判,中分天下。双方议定鸿沟以西属汉,鸿沟以东属楚。项羽释放了过了四年楚囚生活的刘邦的父母妻子,引兵东归。刘邦亦欲引兵西还,张良却建议他乘楚军无备,急速发兵追袭,不给项羽以喘息之机。汉军不久便灭掉了曾不可一世的项羽,在历史上竖起了刘汉王朝的旗帜。

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说这是张良的“柔弱之发处,可畏可畏”。其可畏之处在于他柔弱无骨,令人可怜,使你在不知不觉中放松了戒备,恰在此际,你松弛的肌体却遭到了他致命的突然一击!如是者不过三,你便魂飞魄散,命归九泉了。朱熹认为这是张良学习和运用老子之学的结果。“徒弟”的心机尚如此阴险,“师傅”的权术当更有鬼神莫测之机了。朱熹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带着仿佛上过老子一大当的又憎又怕的语气说:

“老氏之学最忍,它闲时似个虚无卑弱底人,莫教紧要处发出来,更叫你支捂不住。”

“老子之学,只要退步柔伏,不与你争。才有一豪主张计较思虑之心,这气便粗了。他这工夫极难。常见画本老子,便是这般气象,笑嘻嘻地,便是个退步占便宜底人。只是他放出无状来,便不可当。”

“老子说话,大抵只是欲得退步占奸,不要与事物接。如治人事天若啬,迫之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皆是这样意思。”(以上均见《朱子语类》卷125)

也许是偏见吧,读儒家的经书,总感到个人十分卑微,压抑感沉重,只觉天地虽大,却没有自己的栖身之地。而读道家的书,有时却使人于颓唐之中有一种轻灵之感,仿佛有一双美丽、轻快的翅膀在支持我们自由地翱翔。

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宇宙观本体论学说出发,在论述政治上的无为而治以及柔弱不争的生存之道的过程中,也比较系统地阐释了他的辩证法思想,其中的矛盾普遍存在及对立面的转化学说等等固然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在总体上打破了长时期以来处于神学观念统治下的僵化的思维定式,开辟了人类认识活动的新角度和新领域,启发人们把握事物多方面的联系,就如何因势利导,促使事物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转化而进行主动式思维,这是刻板的儒家学说所不能比拟的。老子是守藏室之史,在他的学说中也渗透着他对王朝盛衰政治治乱等方面的经验总结和评价分析,如果从积极有为的方面去理解,老子之学的确闪烁着东方特有的智慧之光,所以我们说老子实际上为当时和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统治术,即《汉书·艺文志》所说的“君人南面之术”: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祸福存亡之道,然后执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朱熹所云老子“笑嘻嘻地”“退步占便宜”之类即指此而言。

有些“南面之术”是由老子直接提出来的: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36章)(www.xing528.com)

这里所表达出的老子辩证法思想与我们在前面所介绍过的有关思想明显不同,它不是强调单纯地柔弱不争,在保全对方的前提下保全自己,而是站在十分积极的有为的立场上,努力促进矛盾双方的转化,目的是要将敌方“歙之”、“弱之”、“废之”,并最终“夺之”,使敌强转化为敌弱。而“张之”、“强之”、“废之”、“与之”等等只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取的暂时性的手段,一旦转化过程结束,“柔弱胜刚强”的命题便得到了完全的成立,因为柔弱已经变为刚强。这个辩证观点具有很明显的军事战略色彩。古今都有人认为《老子》是一部兵书;《老子》中的确有不少章谈及用兵。但老子一生文文弱弱,从未执戈驾车纵横疆场,没有一丝一毫的军事实践经验可言,若将《老子》或老子说成是兵书或军事战略家,未免过于牵强。然而老子毕竟生存在战乱频仍的时代,尽管他强调柔弱不争,苦口婆心地请求善良的百姓和凶残的贵族一律“不敢进寸而退尺”,现实的战火、刀光和血腥有时还是逼迫他不得不从“玄之又玄”的天道自然无为的终点再前进一步,考虑如何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通过总结得失成败寻求消灭敌人保全自己的生存之道。由于老子的有关立论构筑在独特的辩证思维的基础上,使其某些论兵的主张带有很浓的哲理性。例如他主张“以奇用兵”(57章),认为“祸莫大于轻敌”(69章),得出了骄兵必败、哀兵必胜的正确结论。张良等人实际上就是吸取了老子哲学的这些精华,注意在战争实践中避敌锋芒,麻痹强敌,促进敌我优劣之势的转换,辅佐屡战屡败的刘邦最终打败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这大约就是使朱熹惊叹老子若“放出无状来,便不可当”的秘要吧。

在人治传统根深蒂固,特别是治人治法的基本原则都与神圣的天命和政治化的伦理结合起来的国度里,对权力的追逐远比对金钱的追逐更为疯狂,疯狂到不惜弑父酖夫杀妻灭子的程度。富者不必贵,而贵者必富。前者的声势只能显赫一时,而后者才有可能享有更长久的荣耀,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增殖自己的财富。因此,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千百年来流传着的寒窗苦读或丧夫而教子的故事多得无法数清,那无数个姓名各异的主人公怀揣的远大志向无非是有朝一日金榜题名仕途亨通耀祖荣宗。取得了官位便取得了名利,从此只对上级负责,而不是对下对社会负责。草菅小民也好,斩邪留正也好,都离不开一个权字。而如何保权、增权乃至夺权,又都离不开一个“术”字。这使得我们那些或仁义道德不离于口,或柔弱不争不绝于笔的祖先们都在半明半暗地研讨“术治主义”的诀窍,好让治人者能有效地象防贼一样提防除他自己以外的所有的人。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得好:“在遁世派当中,有些人并非真正不关心权力,而不过是不能用寻常的手段取得权力而已。”(《权力论》)柔弱不争的老子也并非不关心权力的获得与增强,在当时,权力毕竟是极为现实的无法躲避的问题,超脱的老子还无法脱俗到要揪着自己的白发跳离地球的程度。他所设计的寡民小国,是由他崇拜的“圣人”担任主宰的。“圣人”无为无欲,远离道德说教和物质文化,从不依赖法令治理社会,而是始终小心谨慎地坚持“内圣外王”之道,通过“无私”而成其私。据此,老子也向当时的统治者提出了一个必须遵守的原则——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36章)

强烈的专制色彩和充满“智慧”的阴险手腕,使我们看清了兔子般胆怯的老子有时也会凶残如狮虎,狡猾如狐狸

老子提出的这个原则成为其身后历代专制论者都不能须臾离开的座右铭。归本于黄老的申不害深得其中三昧:“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事其常”,要求“善为主者,倚于愚,立于不盈,设于不敢,藏于无事,窜端匿迹,示天下无为”(《群书治要》)。他发展了老子的术治思想,提出了使人无从知之无从窥之的专制的主治主义。而战国末期集法家思想之大成的韩非,在极力倡导老子所要消灭的战争,推行老子极为厌恶的法治政策的同时,在探讨和总结秘不以示人的专制统治术方面也自觉地皈依了老学,成为老子术治之说的最优秀的继承人。除了写有《解老》、《喻老》两篇专论老子道论的文章,阐述了他从积极的方面去理解道的心得以外,韩非还专门写了《主道》一文,系统地发展了老子以及申不害的术治主张,要求效法道的不可见的特性,使“术”牢牢掌握在君主个人手中,在“虚静无事”的恬静中暗藏杀机:

“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将自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故曰寂乎其无位而处,漻乎莫得其所。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

老子的愚民主张也是“君人南面之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同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那样,文化产生和发展所带来的智慧之光被老子看作为一切罪恶的根源,人类若欲恢复其自性,无忧无虑地生存下去,必须绝圣去智,抛弃一切知识,使本来善良的人性从文化的纠缠中解脱出来。沿着老子指引的道路走下去,逐渐转为刚强的人类将在催眠式的娓娓劝说中,浑然不觉地远离了诸如隔岸观火、上房抽梯、落井下石、巧取豪夺等等罪恶,也远离了正义的冲动、博爱的精神和慷慨赴死的美丽与崇高。社会的演变,民族的形成等等将逐渐消失,两条腿的动物将重新回到树上,弯着腰向无为无欲的道发出自然而然的啼叫。老子的这种执着的对无为无欲的单恋,使他象一块炉中煤,尽管自身被爱火烧得通红,却不能给严寒的时代带来暖意。没有哪一个统治者能够逆历史潮流而行,并自愿放弃击钟鼎食连骑相过的豪奢,率领百姓扑灭欲望之火,铲除智慧之根。唯其因为如此,为了永远保有臣妾亿兆的一姓江山,又有哪一个统治者敢于不听从老子对他们提出的“忠告”呢?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3章)

最后一句话道出了老子愚民主张的真谛,我们将商鞅的一段话借用作对此谛的解释:“民不贵学问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而无殆。”(《商君书·垦令》)

先秦各主要学派均有愚民思想,然而都没有老庄道学那样彻底和巧妙。儒家鼓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强调“有教无类”、“学而知之”;法家用一切极端的手段逼迫百姓放弃经商求学,但也要求人们都要明法;墨家固然公开鼓动治人者利用宗教迷信作为愚民利器,然而并不反对谈辩。老子到处宣传道法自然,标榜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玄德”,似乎他在播种宽容的种子,拔去充满偏见的杂草;在他幻想出来的“寡民小国”中也的确体现出平等的精神。然而,老子的包括愚民统治术在内的一整套“君人南面之术”,在两千年封建史中不断地为偏见的杂草提供着养分,那种轻灵之感只有当我们从积极的方面去理解才能感受到。于是,我们看到了:草丛中,法家专制的屠刀在下落,儒家礼义的绳索在柔伏,安坐在它们中间的,则是“笑嘻嘻”“叫你支捂不住”的老史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