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南软件学院发展现状研究:长效多赢的合作探索与思考

河南软件学院发展现状研究:长效多赢的合作探索与思考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9.4%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改革相关教学制度,使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置换学分,同时48.40%的被调查者建议学校采取加大经费投入、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等措施,45.30%的被调查者期望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解决企业后顾之忧。

河南软件学院发展现状研究:长效多赢的合作探索与思考

走校企合作之路,是促进软件学院发展的根本思路。那么如何促进校企合作呢?项目组设计了关于如何促进校企合作(不多于三项)的问题?对软件学院教师的调查结果如图10-15所示。

59.4%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改革相关教学制度,使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置换学分,同时48.40%的被调查者建议学校采取加大经费投入、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等措施,45.30%的被调查者期望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解决企业后顾之忧。可以看出,现有办学体制严重阻碍深度校企合作,企业和学校难以形成长效双赢合作机制,改进软件学院当前的办学体制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面临的难题,政府、企业、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都存在各自的问题和责任。

企业需要的是能够直接上手的员工,一般不愿意接收技能不熟练的应届毕业生,尤其是在软件企业,企业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和情绪管理等十分欠缺,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部分企业对目前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不满意,不喜欢招聘职业院校的应届毕业生。

由于软件行业的特殊性,除非是学生在校学习非常优秀,而且提前介入项目,甚至具备需要的行业背景,否则只能做一些边缘工作,因此软件学院的教学也需要考虑行业知识,尽量与行业结合,或者与最新技术结合,比如现在智能手机应用的发展,带动着虚拟社区、电子交易、智能穿戴等一系列新技术的迅猛发展。

从层次上缺乏深度合作,从广度上缺乏广泛参与,导致校企合作有很多问题,而且政策法规的缺失,运行及制定不健全,软件学院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式上与企业不符;同时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以营利为目标,与软件学院浅层次的合作,在校企合作中,基本是学院的一厢情愿,这表现出了校企合作中不可解决的矛盾,单单靠软件学院或者企业都是无力从根本上进行解决,软件实训公司可能在很长一段长时间内仍然会继续发挥作用。

良好的职业教育实施环境,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建立有效多元合作机制,并行业、企业引领职业教育的发展。

1.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

(1)提高校企合作认识,完善校企合作理念: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高职院校要认识到企业的深入参与教学是保证职业教育特色和质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需要把合作伙伴的兴衰当作自己的事情一样去关心和重视。一方面需要强化市场意识和为企业服务的意识,积极、主动地与企业沟通,使得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同时找准双方的结合点,实现高校、企业的优势互补;另一方面高校职工需要提高对校企合作的认同感,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同时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过程,将校企合作看作营造“学习型企业”的组成部分,全程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

(2)提高自身合作能力:高校可以通过“请进来,派出去”的合作方式,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建立兼职教师流动站,聘请企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或者其他院校的资深专家讲课;企业需要建立职工培训制度,提高自身的合作能力,承担人才培养的义务和责任,向高校反馈人才需求信息,帮助高校在招生、教学、就业上的良性循环。

作为教书育人的教育机构,软件学院在校企合作中应当发挥主体作用,做学生的好家长,企业用人的好顾问,把学生和就业单位联系好,根据学生的特长推荐合适的工作。为充分发挥软件学院的主体作用,建议:

(1)明确校企合作相关机构,建立校级或者院级的校企合作办公室,由专人负责具体工作,为顺利开展校企合作的相关工作奠定基础,这是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是学校、学生、企业联系的纽带,最好由软件学院的教师管理,以保证工作的可持续性。

(2)建立学生档案,有目的地推荐学生就业:不仅仅看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于学生的成长经历一并记录,直到毕业,不断更新(学生姓名、学号、学期成绩、老师的评价、特长推荐、就业单位、工作性质等);建立校友网络,师生实名制,类似社区的智能,逐渐建立大数据,并加以利用,有效开展学生管理。

(3)企业联系常态化:不断把附近的企业联系起来,其实习、就业岗位需求,公司简介、地址、联系方式,甚至链接,让学生一目了然,学生可以实习、工作等。与企业互通有无,了解企业需求,主动关心企业利益。

(4)校企合作制度化:从合作准入条件、明确的方向、校企合作教师要求、学习经历、项目合作等进行约束。

(5)建立毕业学生联系网络:毕业生是学校的宝贵资源,不断地从毕业学生中获得最新需求信息,调整课程设置,开展课程建设,并介绍在校学生的实习岗位、学习方向等。

(6)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基地,为校企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建立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及相关管理制度及考核制度;建立并扩展校外实训基地,随时能够与软件企业或实训公司合作。

2.发挥企业的主动作用

企业结合自身的人才需求主动寻找高校开设针对自己行业需求的专业,主动向软件学院提出用人要求,同时主动为企业员工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促进行业发展。

德国“双元制”是一种在国家法律框架内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企业为主的职业教育制度。在这种制度的保证下,企业把职业教育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企业内有相应的生产岗位供学生生产实践,有规范的培训车间供学生教学实践,有完整的培训计划和充足的培训经费,更有合格的培训教师和带教师傅。德国的许多应用科学大学和企业共同开设双元制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首先经过企业筛选,获得企业提供的培训合同和资助,才有可能被大学录取。双元制专业的学生理论教学在大学完成,实践教学在企业完成,轮流进行,分别为期三个月。为保证企业的实践教学和学校的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学校和企业负责培训的员工进行沟通和协调。双元制合作伙伴必须达到一定要求,学校设立专门的双元制委员会负责审核企业的资质,检查企业的双元制教学资格。我们国家企业的合作积极性需要提高,应该:(www.xing528.com)

(1)主动接受学生实习,安排实习岗位作为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2)主动提出专业设置的意见和建议,为高校的专业建设提出意见,使学生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

(3)主动为学校上课,实践课程需要企业的新鲜活力。

(4)主动与学校合作,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由专人负责与高校联系。

3.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提供好的服务,搭建学校和企业间的桥梁,使好的做法具有可复制性,能够很快推广一些成功的软件学院的方法,在政策上充分激励、调动企业的合作积极性,加强对校企合作的协调和指导,加强政府舆论引导,改变“重仕途,轻技术;重学术,轻应用”的观念,对于企业和学校无法达成合作的情况,通过制定政策机制,搭建平台,进行解决协调。通过制定一些政策,把目前实训公司的做法移植到软件企业,给予补助,或者出台其他优惠政策,吸引软件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逐渐把合作作为软件企业作为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对待,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需要:

(1)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或者法律法规,对于不接受学生的企业给予曝光监督等,对接受学生的企业给予奖励等。

(2)加入校企合作委员会,为企业、高校提供机会,搭建平台,进行合作。

(3)招贤纳良,用政策吸引外地软件企业投资,投入基础建设,筑巢引凤等。

(4)建立校企联盟,本着共同发展、资源共享、利益一致的原则,为企业,为软件学院牵线搭桥,发挥政府部门的积极意义。

4.建议与讨论

通过共建相关机构,充分发挥学院的主体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企业主动作用,共同推动软件技术发展,体验软件为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建议:

(1)共建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发达国家均有此机构,比如美国的学校-企业关系委员会,澳大利亚的TAFE、韩国文教部的产学合作科。校企合作要深入发展,必须在各级政府中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和管理机构,该机构由教育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高校共同参与,负责对校企合作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管理,由当地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共同组成,在宏观上引导校企合作发展方向。

(2)共建专业建设管理机构:发挥企业优势,企业提供设备及技师,学校提供场地及学生,有针对性地建立实践基地、实验室、奖学金,从不同层面参与教学。企业赞助教学,学校可以提供企业进修的机会。

(3)共建实训中心,模拟企业,企业和学院共同出资,使得学习和工作融为一体,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专业上很快进步;同时通过少量收入,使得学生建立责任感,尽快融入社会。

(4)共建专场招聘,解决好就业:德国无论是大学还是企业都十分积极地开展校企合作,一般企业积极以招聘广告的形式提供实习岗位发布在自己网站上,从而找到符合企业需要的员工,培养其对企业的认同感。

(5)共建师资互聘:企业参与大学的项目教学,学院教师主动学习新技术,参与企业的科技攻关等项目。

总之,由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起步晚,合作机制与相关政策不完善,只有通过学校、企业、政府各方从观念到实践全力发挥各自优势,借鉴一些地区和国家的好做法,结合河南软件学院及经济实际情况,建立适合的合作机制及合作方法,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推动校企合作更深层次的发展,形成多赢的良性格局,共同推动地区经济,促进软件学院的良性健康发展。建立“学校主体,企业主动,政府主导”的合作机制,共同促进软件行业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