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永登教育志:新中国成立前的乡镇教育

永登教育志:新中国成立前的乡镇教育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国三十一年10月,在县城内宏善寺成立了永登县立初级中学,地方绅士协同县政府利用县城南门外东岳庙旧址(60亩),并在附近征收南关部分民田,共占地105亩,新修建了教室、宿舍百余间。1944年学校迁入新址,当时有3个班,学生70多人,教职工21人。新中国成立前夕,全乡只有两所私塾,一是观音马师傅家办的私塾,一是岢岱李师傅家办的私塾。至新中国成立前,各村共办私塾14所,学生最多时达30

永登教育志:新中国成立前的乡镇教育

魏星斗

1.城关镇

城关镇为永登县城,在庄浪河中游东岸,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面积67.3平方公里。

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甘肃巡抚蔡用奏请建立庄浪卫儒学学宫,学宫设于庄浪城(即今永登县城关镇)中大街。据《英宗实录》记载,正统十一年(1446年)庄浪卫儒学有教授一员,训导二员。据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成书的《庄浪汇纪》记载:庄浪卫有儒学教授一员,俸粮每月5石(支军饷);儒学吏一名,每月粮5斗(支军饷);儒学书手1名,食粮1石;在城东隅和关厢设文武社学,有文武教读各一名,每名月粮3斗。

据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修成的《平番县志》记载: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起,平番县设训导一员,俸银40两,掌管全县课训庠生及考试事宜;县城有义学2处,一在二贤祠,一在新寺,每处每年馆谷仓粮12石、银12两。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改县城葛衣祠(今城关小学西半院)为“肇兴书院”(乾隆四十四年一度改名寿山书院),本县贡生、文林郎薛逢时(1717—1784年,字含章)、碾伯(今青海乐都)举人吴栻(1740—1803年,字敬亭)曾先后任过山长、主讲,书院以讲授经书为主;道光八年(1828年)迁址北街新城湾,改名为龙岗书院(即今龙岗小学)。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知县陈源滉将龙岗书院改办为平番县高等小学堂,有教习3人,学生54人;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县立第一高级小学;民国十一年(1922年)又改名为龙岗小学,校长陈烜,教员6人,在校学生100余人,开设国文、算术、地理历史、公民、劳作、音乐体育、图画等课;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又更名为永登县枝阳镇中心小学,校长张国良,教师有王永兴等10人,在校学生300多人;同年11月25日,该校教师与永登县初级中学师生举行了罢教罢课,掀起了反对县长赵文清贪污的学潮,而后校长张国良被撤销职务。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八月,国民党骑兵第五军军长马步青(字子云,号云前,回族,甘肃临夏人)在永登各界知名人士及驻永各师长、旅长的赞助下,兵工出力,在县城文昌宫和武庙旧址修建校舍,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八月正式建成(私立)青云学校(城关小学前身)。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永登绅士、民国七年任甘肃省第二届议会议员的高贻式(1894—1948年,字钰如),花费两千余元,增修县城西区旧清宁寺,创立了贻式小学。他又筹备教学基金三千元,“专收无力求学儿童,一切服装书籍等均由高氏担负。从学者渊渊(应为源源)而来,不让龙岗(龙岗小学)、青云(青云小学)”。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永登绅士范联成在县城北门外的北灵观创办了联成小学。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在西关清真寺内建立了回民学校,由一位汉族教师教汉字,寺内阿訇教阿文。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正式成立了“西关回民初级小学”,首任校长贾守义(回族),有学生40多人,只开设语文、算数两门课。

民国三十一年10月,在县城内宏善寺成立了永登县立初级中学,地方绅士协同县政府利用县城南门外东岳庙旧址(60亩),并在附近征收南关部分民田,共占地105亩,新修建了教室、宿舍百余间。1944年学校迁入新址(今永登一中校址),当时有3个班,学生70多人,教职工21人。

至1949年前夕,永登县城的中小学有永登县立初级中学、龙岗小学、女子初小、贻式小学(初小)、青云小学、西关回民小学(初小)。

2.柳树镇

柳树镇(原柳树乡、清水乡于2004年合并)位于县城南面的庄浪河谷和县城东面的九沟十八岔山区,面积371.2平方公里。大柳树村在县城南7.5公里。

清朝时期,有康熙五十六年(1719年)建的黑城关帝庙私塾、同治三年(1874年)建的营儿村私塾、光绪十一年(1885年)建的史家湾私塾、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的李家湾私塾、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的山岑私塾。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全乡人口比较集中的大柳树村、康家井村、白崖子村及清水村晁家庄先后兴办了私塾学堂。学生在先生家里或本地庙里念书。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私塾先生约30人,学生约200人。

3.中堡镇

中堡镇位于永登县城北面,庄浪河由北向南穿境而过,面积135.3平方公里。

全镇最早的学堂是清咸丰六年(1856年)建立的鲁家庄官庄子私塾(一说此地早在康熙末年即建过私塾,曾聘任的教师有廖先生、胡先生、杨成合、张立义等十多人)。其次是中堡私塾,始建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

民国时期先后建立了五里墩私塾(1929年)、大营湾私塾和松树营私塾。到1940年前后,各私塾逐步改为小学。

4.通远乡

通远乡地处永登县西部贫困山区,面积401平方公里。

据《庄浪汇纪》载,明万历末年,通远堡有社学1所,教读1名,月粮2斗。

清末民初,晓琳村有私塾1所,聘请上坪大洼人、前清秀才李培清先生任教。1949年前夕,牌楼村在娘娘庙内办了由吴得成先生任教的私塾,新站村办了孙维宗先生任教的私塾,双牛村办了蒙廷儒先生任教的私塾。

5.七山乡

七山乡位于永登县城西南部,面积689.2平方公里。

新中国成立前夕,全乡只有两所私塾,一是观音马师傅家办的私塾,一是岢岱李师傅家办的私塾。

6.大同镇

大同镇地处永登县城东南部,面积285.2平方公里。

明万历末年,青寺堡曾建有社学1所(详见本文的“红城镇”)。

据《青溪学校校志》(今已散佚)记载,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青寺堡补廪秀才张守正,拆除自家房子,在文昌阁中修了三间教室,设立私塾,收徒授业。张先生对学生言传身教,且扶危济困,当时在大同地区威望很高,甘肃省督军陆洪涛曾书赠他“见义勇为”牌匾一块,当地群众也为他赠送了一块“一方善士”的牌匾(一说是刘尔炘所赠)。同治年间(1862—1874年),贾家场私塾在村西南一座小山顶的龙王庙内设立,由本村秀才贾师傅任教,学生10人。宣统三年(1911年),王家坪富户收粮、捐钱,在本村土主庙内设立了私塾学堂,由本地秀才王好仁执教。

民国时期,泉水沟、南同、高岑、安山、石嘴、郭家墩、毛家沙沟均在本地寺庙设立了私塾学堂。至新中国成立前,各村共办私塾14所,学生最多时达300人。

7.龙泉寺

龙泉寺镇(原龙泉寺镇、东山乡于2004年合并)位于永登县城东南部,面积259.1平方公里。

明朝时期,鲁土司所属一部分亦兵亦农,于红城、野狐城一带半耕半牧(后被称为“土户”),他们与红城、龙泉地区的汉民和睦相处,在人口众多的村落立塾设教,学文习武。

清朝中期后,龙泉童生在红城大观堂资助下赴凉州考庠生(秀才),参加省上选拔贡生,本乡有记载的贡生5人,庠生33人。道光以后,本乡秀才在本地任教的有魏绍先、陈道揆、郑万青、魏良史、巴文炳、赖虞卿、魏兴忠、杨建贵、脱承先、华尚清、张世英等。其中,魏绍先、魏良史、魏兴忠祖孙三代分别为道光、同治、光绪年间的秀才。清朝晚期,龙泉寺地区设有新沟渠义学和王家沙沟义学,新沟渠义学校址在今胡家湾村八卦阁东北隅,王家沙沟义学校址在王家沙沟文昌宫内。同时,胡家湾、福山、水槽沟、魏家山、费家湾、俞家营都设立了私塾,均以当地的庙宇、祠堂为校舍。

由于本乡地处红城近郊,民国初年,一批大龄学生就学于红城高级小学,该校一至六届毕业生中就有本乡学生39人。1922—1929年,龙泉、王家沙沟、杨家营、水槽沟、胡家湾、瑞芝、席家山(今福山村)、费家湾相继成立了“官学”。民国十八年(1929年),龙泉村人魏宗谱等动员群众捐资,在龙泉寺旁修建了教室5个,校舍14间,制作4人座的课桌凳15套,建成了一所新学校,即现在龙泉寺中心小学的前身。

1941年始建的碱柴井私塾是本乡东山地区最早的学校,1942年大涝池办了私塾,1947年土门川也办了私塾。这三所私塾学堂都设在先生家里,共有先生3人,学生20多人。

8.红城镇

红城镇位于永登县东南部,面积341.1平方公里。

据《庄浪汇纪》载,明万历末年,红城有社学2所,一在红城子堡,有教读1名,月粮4斗;一在青寺堡(今属大同镇),有教读1名,月粮2斗。

据《平番县志》载,乾隆初年红城堡有义学1处,每年馆谷仓粮12石、银12两。据永登《史志征研》2009年第四期苏裕民《永登县红城进化发现清道光时兴办义学石碑》一文,道光年间,村民李有器(字克成)、李椿枝父子等倡议捐资、筹集学田,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创立了进化村(原名李家大花子)义学。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永安村在红城南门外文昌帝君庙创办社学大观堂,由地方推选品学兼优的贡生、廪生二至三人主持教学,大观堂有学田60亩,基金纹银400多两,为应考秀才、童生资助路费,对考试成绩优良者予以奖金鼓励。光绪十五年(1889年),下河村(原名凤山)村民把国喜在本村土地庙创办私塾一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凤山村民廖槐南在本村娘娘庙创办私塾,名为凤凰学堂,有学生3~8人。

民国四年(1915年),由本地绅士费焕章(时任永登县参议长)、把锡龄(举人,时任甘肃省参议员)、满永庆(拔贡)等人倡导,在红城南门外大观堂旧址创办县立第二高级小学。民国六年(1917年)春,有学生30余人,费焕章任名誉校长,张耀麟(兰州优级师范毕业)任校长,张天秩(兰州优级师范毕业)、贾之凤(秀才)、满永庆先后任教,有会计、校役各1人;开设国文、算学、历史、地理、音乐、体操、修身等课程。民国十年(1921年)后,野泉村李贯三创办私塾1处。民国十六年(1927年),古城村葛新山创办私塾1处。民国十九年(1930年),宁朔村费浚昌创办私塾1处。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时任永登县第二届参议会议长的红城进化村人李维翰(1894—1961年,字干卿,1951年曾出席兰州市各界代表会,为列席代表),征得乡人同意,将家乡李家“大花子”村名改为进化村,并多方设法聘请教员,将村里原有的一所私塾改建为学校。

9.苦水镇

苦水镇在县城东南部,庄浪河下游,面积455平方公里。

据《庄浪汇纪》载,明万历末年苦水湾堡有社学1处,有教读2名,每名每月粮4斗。

据《平番县志》载,清乾隆初年,苦水堡有义学1处,每年馆谷仓粮12石、银12两。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三月,苦水北川设立了“南峰义学”,有学田60亩,所收地租为教师薪俸,有学生20多人,免费上学。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平番县同知吴龙光为苦水堡义学捐银120两,当时有学生10多人。清朝末年,朝阳、下新沟、沙湾、周家庄、大沙沟、寺滩兴办了私塾,大路村建立了东郊义学。清代苦水取得功名的有20多人,上新沟人巨瀚于光绪五年考中举人,周家庄人周应沣于光绪十四年考中举人。

民国时期兴办了新学校。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在兰州师范任教的周祜甫(周家庄人)回乡发动群众捐资,筹集学田100多亩、基金小麦100石,制作课桌凳数十套,改建教室5个,报县政府批准,将南峰义学改建为永登县李佛镇南峰高级小学,他任名誉校长,甘雨三任代理校长。后改名为李佛镇第一中心国民学校。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本镇名士施子惠(上新沟村人)倡议将苦水堡义学改建为“复兴初级学校”。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李佛镇巨济川(镇长)、缪百川等筹集资金法币2000万元,在复兴初级学校的基础上设立了李佛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成立了周家庄、沙湾、朝阳、新屯川、大路5所初级小学,共有学生400多人,教师36人。

10.树屏镇

树屏镇位于永登县东南端,面积328.2平方公里。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哈家嘴村民霍钟玉(1802—1883年,曾荣膺耆宾)与地方绅士集资创办“梅公书院”私塾学堂,聘请秀才薛天标、张九悟、施建才等先后任教(该书院于1951年停办,改为初级小学)。接着,张家庄义学和崖头私塾(道光二十二年)也相继创办。

民国时期,沟垴、刘家湾、达家庄、下河、观音寺、杏花、尹家庄先后办了私塾。

11.中川镇

中川镇位于永登县东南部,面积253.8平方公里,镇政府所在地距省城兰州和永登县城均为60公里。

清末,西槽村、廖家槽村即建有私塾。

民国以来,何家梁、周家梁、芦井水等地也陆续建立了私塾。民国二十年(1931年),在地方绅士赵自玉(古山沙梁墩人)、狄文礼(中川倒水塘人)等人主持下,集资建成了倒水塘初级小学。

12.秦川镇

秦川镇位于兰州市西北70公里、永登县东南50公里处,全镇面积195.9平方公里。

清代,秦川地区的办学形式有私塾、义学。

民国时期兴办了新学校。民国四年(1915年),尹家庄村杨开甲先生在他家办了私塾,四年后请来五道岘贡生卢维昌教了五年,接着又有青寺的张三俊先生和保家窑村的张寿仁先生、甘露池的孙志楷先生、尹家庄本村的葛发隆先生和方安人先生先后任教,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改建为四年制初级小学。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上华家井村的葛景彩先生筹资盖房,成立学堂,后改为古山乡永安村国民初级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永安村初级小学。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初,在秦川地方绅士赵继斋(古山沙梁墩人)、邓天禄(秦川五道岘人)、满永诚(西槽尖山庙人)三人的主持下,成立了秦王川五道岘完全小学,学制六年,有教师7人,学生190多人。

13.上川镇

上川镇(原古山乡)地处永登县东北角,面积359.5平方公里。

清朝时期,相传沙梁墩、甘露池、漫水滩、黄茨滩、达家梁、沙湾、下古山、东古山、甘家庄、苗家梁、涝池滩等村有私塾。据原下古山初中校志记载,约同治十三年(1874年),杨熙朝老先生(生于道光十五年)在今下古山村西北角山脊上的红马庙首先创办了私塾。光绪十年(1884年),上古山村人把挺秀在此私塾任教。光绪二十年(1894年),上古山村人、贡生把世贤(人称把贡爷)在红马庙西边盖土房两间,教读附近村庄孩子三四十人。据《祁联小学校志》记载,祁家嘴村民因不愿给下古山交学粮而在本村也办起了私塾。(以上资料由古山乡文教办主任杨更崇、教研室主任李万和提供)

民国时期,私塾遍及古山20余村。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在沙梁墩村由赵国振出面办了“沙梁墩国立中心小学”,设置国文、算术、自然、地理、历史五门课程,至1949年停办。该校共毕业学生四届70多人。民国末年,甘露池、漫水滩、达家梁、祁家嘴、下古山等村相继办了“保国民初校”。

14.坪城乡

坪城乡位于永登县东北部,面积534.2平方公里。

据《庄浪汇纪》载,明万历末年有社学1处,教读1名,月粮2斗。

1930年前,坪城乡只有几个村子设有私塾。1931年,莺鸽嘴村民王建国等人借伐宝泉山林之机,组织村民出工出力,从宝泉山运来木料,在原村皮影戏台地址上修建了学堂,聘请马营人李师爷(名字不详)任教。1933年,白土嘴村富户聘请古浪的安师傅(名字不详)在龙王庙里办了学堂,学生自带课桌学习。1938年,坪城村民李含萱、高仑募捐修建教室,聘请中堡五里墩的杜好新先生任教,成立了镇武乡“宝泉堡保国民学校”。此后,长山河、中塘、满塘、小沙沟、三岔、骟马坪等村也陆续建了学校。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全乡只办了初小。

15.武胜驿镇

武胜驿镇(原金嘴乡、武胜驿乡于2004年合并)位于永登县北部,面积407平方公里。

据《庄浪汇纪》载,明万历末年有武胜堡社学1所,教读1名,月粮3斗。

清雍正元年(1723年),年羹尧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岳钟琪在今兰草沟口筑“喜凤堡”屯兵,于乱马营滩(今缸子沟村)大败番兵。为接皇帝圣旨,在香烟湾(今向阳洼涝坝滩)修了三间大殿,于是此地被称为“皇滩”。之后,大小两川绅士四五人在此殿内办起了小川地区的第一所私塾“皇滩私塾”。同治十二年(1873年),该私塾被大火烧毁,次年重建。清末兑角秀才王建任教时,该私塾参加府试的八名学生中有七名考中秀才。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三庄富户在当地道观办了三庄义学(今三庄小学前身)有先生1人,学生十余人,该义学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光绪三十年(1904年),兰草村在村民罗生元家办了私塾,请青海乐都秀才李发成先生任教。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上、下红沟村民在老爷庙建了私塾,至民国初年停办。此外,清末大川地区还有私塾7所,石门岘村由张象豫任教,黑林村由崔俊泰、王元朝任教,聂家湾村由聂存德、范景云任教,新民村由陈义旺、彭万云任教。武胜驿由顾宗武、达安庆任教,富强村由李含荃、李含英任教,屯沟湾由卯建章任教。

民国四年(1915年),道顺村义学创办,聘请本村贡生蒋登赢任教,1931年修建了教室8间,后又聘请金嘴桑家湾人桑廷藩和他儿子先后任教至新中国成立。民国十年(1921年),武继成等在“摊子”盖了3间房,办了一所私塾。民国十四年至民国十六年(1925—1927年),在连城鲁土司的土官衙门任职的兰草村人王得位(1893—1971年)“自捐山地一石有余”,把兰草私塾改建为兰草小学,聘请民乐乡秀才罗锺秀在校任教多年。罗先生能书善画,并在教室墙上画有日月星辰图,还在校内自制了原始“时钟”,他的教学深受学生欢迎,在小川地区很有名气。民国十五年(1926年),小利村民苏联英动员村民在“护湾”办了私塾,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旅顺村民王银祖发起,借村民王乾家私房办了一所“王家私塾”,1935年迁至本村寺庙,1942年本村绅士石永莲修建教室3间,将其改办成了初级小学。民国二十一年,金嘴村的绅士们聘请李发成先生来小川甘家庄文昌阁办了一所私塾,李发成先生于教书之外还指导学生写诗作文,并在教室墙壁绘有地图、星图,利用闲暇时间向学生传授地理、天文常识,使文昌阁私塾名声大震,以至连城、河桥、大有、民乐、通远、岔口驿等地好多学生慕名前来就学,“文昌阁”学生最多时达100多人。李发成老师在校任教16年,学生家长为他送了“春长函谷”匾额一块。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火家台村下阴屲社人王生贤(时任岔口驿兵站站长)出面,聘请民乐乡教师张如兰在自己家里办了私塾。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火家台村民李满仓、陈文奎聘请清泉人顾维忠在村民徐大中家创办了私塾,先后迁址多处,直到新中国成立。1936年来向阳皇坛旧庙设馆任教的兑角村人张之俊(1906—1988年),于民国二十六年至民国二十七年(1937—1938年)发起创办了向阳村民办小学,他在该校任教至1948年。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奖俊埠私塾创办,1944年改为初级小学。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五端、缸子沟、大利也先后创办了私塾。

16.民乐乡

民乐乡(原民乐乡、大有乡于2004年合并)地处永登县城西北部的二阴山区,总面积414平方公里。

新中国成立前的民乐教育以私学为主。在民乐境内最早办私塾的是漫水村把家湾的张家私塾,时间是清同治初年,由来此定居的南京客商张先生(张吉泰之父)在自己家里创办,教本村学童七八名。几年后由张吉泰接替他父亲办学,光绪末年由其弟张吉武接办。

民国时期,张老先生和他儿子张吉泰、张吉武的弟子们在漫水村火家、张家,何罗村的何家、罗家,玉泉村的韩家、米家,普贯村的刘家等民乐乡的大户人家都办过私塾。20世纪30年代,有很多外乡教师被请来设馆教学。20世纪40年代,全乡有私塾30多处,教师先后有四五十人,共招收学童400多名。

17.连城镇

连城镇地处永登西部大通河谷地区,面积423平方公里。

清末,连城只有几家私塾、义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由当地仁人志士集资,借马祖庙闲房为教室,将连城私塾改建为连城义学。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东河沿村建立了天王庙私塾。宣统二年(1910年),丰乐村建立了私塾;同年,贡生蒋毓麟(牛站人)、秀才葛汉卿(河桥山岑人)创办了牛站私塾。

民国十三年(1924年),连城义学改建为县立第三高级小学(即今连城中心小学)。民国二十年(1931年),丰乐私塾改为初级小学。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永和小学建立,牛站私塾改建为初级小学。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明家庄小学建立。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淌沟小学建立。

18.河桥镇

河桥镇位于永登县东南部的大通河下游,面积170平方公里。镇政府至永登县城52公里。

东汉顺帝时(126—144年),赵充国的六世孙赵宽在浩亹县设立私学,亲授学生100多人,地点即在今永登县河桥镇。这是见诸资料的兰州历史上最早的学校。

据《庄浪汇纪》载,明万历末年,河桥地区有社学2处,一在西大通堡(今河桥镇),一在红山堡(今属兰州市红古区),各有教读1名,每名每月粮2斗。

据《平番县志》载,清乾隆初年,有西大通义学1处,每年馆谷仓粮12石、银12两。咸丰末年,在马军村庄严寺东南曾建有义学1所,后在清政府镇压回民起义的战火中被烧毁。光绪年间,在马军东城门外九天圣母庙内东房又建义学,由当地贡生陈镛等执教,有学生30多人。清朝河桥地区考取功名的有武举人2人,贡生2人,秀才17人。其中,河桥村人雒宪烈(1787年生)嘉庆十八年考中武举人(据河桥村雒氏家谱记载,乾隆至道光年间雒家还有雒学闵等生员7人)。马莲滩人罗锦云嘉庆二十四年考中武举人。河桥村人段文明为光绪六年岁贡,曾获吏部注册候铨儒学教谕头衔。马军人陈镛为光绪末年贡生。河桥村人、秀才潘永清在家设庠,免费教授学生。

民国二十年(1931年),在马军东寺院又办了一所义学,由邱相陵先生执教,有学生21名,至民国二十五年改为马军初级学校(即今河桥镇中心小学前身)。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在河桥地方绅士陈良琥的主持下,筹措资金法币100万元,修建了教室、宿舍等用房,成立了河桥完全小学,后被县政府命名为“大通完全小学”,校址由原来的私塾所在地土地庙迁到隍庙(今河桥小学校址),县政府将原驿站100多亩官田的地主权和药水沟红土矿洞的开采权划归学校,作为教育经费的来源,学制六年,开设国文、算术、公民、历史、地理、自然、音乐、美术、体育、卫生等课程。学生每年均在100名左右,教师七八名。民国二十五年,乐山私塾改为乐山小学。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鳌塔义学改为鳌塔初级小学。同年,国民党骑兵第二师师长马禄(回族)在四渠村开始修建学校,于1940年底建成,1941年交付使用。学校初定校名“促进小学”,后以马禄之字更名为“福山小学”(今四渠回民小学前身)。由马禄任名誉校长,学校经费和教师薪水都由马禄支付。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国民党军官马云庭(回族)创建了马莲滩回民小学(四年制初小);同年,菜子山村也建立了四年制初级小学。1947年山岑小学创办。

(本文发表于2014年9月政协永登县委员会编印的《永登文史资料》第七辑第45~54页,有删改)

【注释】

[1]诰授:清制五品以上官,覃(tán)恩予封者,本身谢曰诰封,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存者曰诰封,殁者曰诰赠。

[2]武德骑尉:武德,武道;骑尉,官名。清时以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为赏功之职,为正五品官阶。

[3]泽公:即高氏十一世高禄,其字为泽卿。

[4]才人:有才能的人,有才华的文人。

[5]庠序:古代地方所设的学校,与帝王的辟雍、诸侯的泮宫等大学相对而言。后泛指学校。

[6]造士:学而有成之士。

[7]闾里:乡里,泛指民间。

[8]世风:社会风尚。

[9]义举:即善举。

[10]不拔:牢固不可拔除。老子:“善建者不拔。”

[11]泽卿:即高禄,高贻式之父,泽卿为其字。历任百夫长,千夫长,永昌、镇羌守府衔。后任兰山道茶务总商,平番县商会会长。

[12]赋性:天赋资质。

[13]不冀荣而倖进乐:冀,希望,期望;荣,光荣;倖,非分所得。不期望荣誉和非分所得。进乐,行乐。

[14]鱼盐:鱼市和盐市,古时泛指商业。

[15]隐德:隐藏的先世之德泽。

[16]闺门:内室之门。

[17]贤媛:德才兼备的美女。

[18]通衢:四通八达的大道。

[19]仰瞻旌坊:仰瞻,仰望,追慕。旌坊,官府颁赐用以表彰的牌坊或匾额,亦称旌表。

[20]景慕:崇敬景仰。

[21]乔野:骄傲。“乔”通“骄”。“乔而野”,乔,音骄。

[22]式廓:式,规格,榜样;廓,扩大,广阔。此处指扩大校舍规模。

[23]往矣:即泽卿公去世,而他的功德不往也。

[24]纫公谊:“谊”应为“议”;纫,应为“忍”。即忍公议,隐忍众人的议论、舆论。汉荀悦前汉孝武纪二:“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私怒伤天下公议。”

[25]苏民困:苏,苏息。困顿后获得休息。⑧善政:好的法则、政令。

[26]郑重:殷勤。

[27]庶几:相近,差不多。

[28]甲戌: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

[29]吾曹:我们,指同辈人。

[30]不辞不文:不辞,指接受乡人恳求作序;不文,不夸大其词。

[31]颠末:始末,本来,前后具体经过。

[32]枣梨:犹黎枣,指木刻书版。旧时多用黎木、枣木刻版印书,故以“枣黎”为出版的代称。“黎”同“梨”。

[33]中浣:月中旬。

[34]榖旦:晴朗美好的日子。吉日的代称。

[35]钰如:高贻式(1894—1948),字钰如。永登高氏大房十二世孙,其父高禄,字泽卿。

[36]天乙:高乾(1914.10—1983.5.4),字天乙,高钰如长子。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兰州师范本科毕业,任教于龙岗小学。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考入国立西北技艺专科大学(即甘肃农业大学前身),毕业后于民国三十三年二月至三十五年一月(1944.2—1946.1)在县立初中(永登一中前身)任教,任劳作课和给简师班学生上教育心理课。民国三十五年四月(1946年4月)当选为国民党永登县执行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因家庭历史曾入狱三年,后在生产队劳动。(www.xing528.com)

[37]大端:本源。

[38]隐德:隐藏的先世之德泽。

[39]亶(dǎn):信然,诚然。《诗·小雅·常棣》:“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40]弗:不,不可。

[41]佚:同“逸”。此处指散失、失传之意。

[42]鲜:少。

[43]无怨无恫:怨,不满意,埋怨;恫,哀痛,痛苦。

[44]明哲:犹言明智,谓洞察事理。

[45]孰:疑问代词,谁。

[46]名宦:旧时指名望很高而做官的人。

[47]乙轩:高贻式八世祖高秋橘之字。

[48]晏如:高贻式八世祖高秋海之字,为乙轩之弟。

[49]黉宫:学校。古时称学校为黉宫、黉宇、黉序。此处指武学。

[50]清封先代:高氏历代先祖受封者众多,依次介绍如下:
始祖高魁,字捷五,明指挥同知(正五品),升固原游击(从三品),诰封武议大夫(正三品)。
二世祖高心学,字一齐,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贡生。
三世祖高铨,诰封云骑尉(正五品);三世祖高迁,诰封云骑尉(正五品)。
四世祖高乐天,字惺然,诰封丰直大夫(从五品)。
五世祖高琏,字子殷,高乐天之长子,诰封奉直大夫(从五品);五世祖高斑,字石虹,高乐天之四子,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诰封奉直大夫(从五品),乾隆三十三年(1786年)例贡。
六世祖高尔恒,高琏之长子,字持久,嘉庆十四年(1809年)钘赠武德佐骑尉(从五品);六世祖高尔志,高琏之次子,字卓吾,乾隆九年武举;六世祖高尔范,高琏之四子,字颙瞻,州同;六世祖高尔愿,高斑之长子,乾隆四十一年(1764年)贡生;六世祖高尔昌,高斑之次子,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增贡,直隶州同;六世祖高尔乾,乾隆贡生,直隶州同。
七世祖高懏,高尔恒之子,字超然,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布政司理问,嘉庆十四年(1809年)诰封武德骑尉(从五品);七世祖高宪,高尔甲之嗣子,嘉庆二年(1797年)授布政司理问(从六品);七世祖高恕,高尔愿之子,嘉庆五年(1800年)授布政司理问(从六品)。
八世祖高秋橘,高懏之长子,字乙轩,守御所千总;八世祖高秋朴,高恕之次子,官至州同(从六品)。
九世祖高嶐,高秋橘之长子,字崇谷,又字砥斋,太学生。
十世祖高全祖,高嶐之子,字修园,诰授武德骑尉(正五品)。
十一世祖高禄,高全祖之长子,字泽卿,诰授武德骑尉(正五品)。
十二世祖高贻式(1894—1948),高禄之长子,字钰如,历任永登县参议员、永登县第一届参议会副议长、永登县第二届参议会议长,民国七年(1918年)甘肃省第二届参议会议员。
故曰“清封先代”。

[51]幽冥:旧指地下,阴间。

[52]灾黎:指民众或百姓有了祸害、祸患等。

[53]义慕指囷:比喻慷慨资助朋友。典出《三国志》鲁昇传:“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侯鲁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囷,圆形谷仓。

[54]颜:门楣,匾额。此处指“赞扬门楣、门庭、家族的义举”。

[55]吁:叹词,表示惊异。

[56]懋典膺荣:懋典,盛典;膺,承受,接受。

[57]冰霜之节:冰霜冷洁莹净。比喻操守纯洁清白。

[58]和丸训子:和(huó)丸,比喻母亲教子勤学。明袁宏道《寿洪太母七十序》:“母攻苦如酸,和丸课子。”亦称“和熊”。《新唐书·柳仲郢传》:“母韩,即皋女也,善训子,故仲郢幼嗜学,尝和熊胆丸,使夜咀咽以助勤。”

[59]修园:高氏十世祖高全祖之字。

[60]“谋贻式榖”:图谋遗留福禄,以善道教子,使之为善。

[61]天眷苦节:天眷,上天的眷爱,恩惠;苦节,艰苦卓绝,矢志不渝。

[62]罔:副词,毋,不。

[63]咸同:清咸丰和同治年号的省称。

[64]荐臻:重至,重来。

[65]搘柱:搘(zhī),支撑,拄持。

[66]笃行不佚:笃行,忠实,一心一意;佚(yì),安乐,安闲。

[67]弥纶:包罗,统括。《易·系辞上》:“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68]明经:明清时期对贡生的敬称。

[69]砥斋:高氏九世祖高嶐。

[70]首邱:“邱”同“丘”,即坟墓。

[71]宦途:指做官的经历。

[72]宣勤(勸):原文为“勤”,疑同“勸”,敦促,劝勉。《宋书·孝武帝纪》:“百姓乏粮种,随宜贷给。吏宣劝有章者,详加褒进。”

[73]赫濯:赫,显耀;濯(zhúo),光大,著名。

[74]官海:“官”应为“宦”,比喻官场。

[75]范相遗风:范相,指范蠡,春秋时期越国人,历史上名相之一。他辅助越王称霸天下之后,看到官场凶险,便弃官封印,携西施,乘一叶扁舟,隐于太湖之中,后成为吴越首富。

[76]宜人:封建时代妇人因丈夫或子孙的功名和官品而得的一种封号。有如下等次:国夫人、郡夫人、淑人、硕人、恭人、令人、宜人、安人、儒人等,名目繁多。明清时期五品官之妻或母被封为“宜人”。

[77]干城:比喻立功的将领。

[78]宜家:指女人适宜所嫁的家庭。

[79]昭兹来许:彰明显示。兹,代词。《诗·大雅·下式》:“昭兹来许,绳其祖武。”

[80]声望素著:声望,名望,为众人所仰慕的名声。素,向来;著,显著,卓著。

[81]器重上游:谓语前置,即“(被)上游(上级)器重”。

[82]相度:度(duó),揣测,考虑。

[83]盈庭:充满庭堂。

[84]萦心:事情牵挂在心上。

[85]初衣:指做官以前所穿的衣服。

[86]鱼盐:本盛产鱼盐,自古视为大利。此处意为弃官经商。

[87]胞与:“民胞物与”的省略,旧称关怀或同情人的疾苦为“胞与为怀”。

[88]冲途:通行的大道,重要的地方。

[89]支绌:支出的款项。

[90]安堵:犹安居。《史记·田单列传》:“即墨即降,愿无虏掠吾族家妻妾,令安堵。”

[91]赓续:继续,连续。

[92]俟:等待。

[93]锱铢:比喻轻微。锱、铢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94]河岳:即河山。

[95]大府:公府。亦泛指上级官府。

[96]卜氏遗风:卜氏,两汉河南人,大畜牧主。屡以家财捐助政府,武帝任为中郎,借以鼓励其他富商大贾出钱。后封为关内侯,官御史大夫。

[97]簉室:簉(zào),通称妾为簉室。

[98]知命:《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后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99]素封:无官爵封邑而拥有资财的富人。《正义》:“古不仕之人自有园田收养之给,其利比与封君,故曰素封。”

[100]曹大家:家(gū),曹大家即汉班昭,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嫁曹世叔,早寡,屡受召入宫,为皇后及诸贵人教师,号曰“大家”,“家”通“姑”。

[101]靡:靡(mí),无。

[102]庶冀:表示希望,期望。

[103]喟:喟(kuì),叹声,叹息。

[104]不惮:不怕。

[105]綦严:綦(pí),极,很。綦严即很严。

[106]从游:随从求学。

[107]卓犖:犖(luò),卓绝出众。

[108]经术:犹经学。

[109]束装:整理行装。

[110]指顾:一指一瞥之间,形容短暂。

[111]仁山庄水:仁山,即永登县城西面的仁寿山;庄水,即永登县城西面的庄浪河。此处泛指永登大地。

[112]崖略:梗概,大略。

[113]左券:券,契约。古代契约为左右两片,双方各执其一,左片叫左券,由债权人收执。

[114]乔梓:乔、梓为二木名。乔者为父道也;梓者,子道也。故乔梓喻父子。

[115]相承相绪:互相接续继承世业、功绩。

[116]士林:泛指有文士身份的群体。

[117]明德:完美的德行。

[118]大德:《易·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指人的最高品德。

[119]马呈祥(1914—1991):回族,字云章,甘肃临夏人。青海军官教导团、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毕业,历任国民军排、连、营、团、旅长、副师长。民国二十八年时任陆军骑兵第五师师长,驻扎永登,人称“尕师长”。

[120]远觇:觇(chān),看,观测。即远观全局。

[121]弭:止,息。

[122]泯畛域:泯,消灭,丧失。畛(zhěn)域:界限。

[123]亦文:即施裕九之祖父施武(1845—1910年),其字亦文,诰授武德骑尉侭先拔补千总,蓝翎五品衔。

[124]约三:即施裕九之父施成宪,字约三。

[125]颖异:聪明过人。

[126]心折:心悦诚服。

[127]名令:即令名,美名。

[128]乡望素孚:在乡里一直享有很好的声望,为乡人所信服。

[129]甫莅:刚刚到位。

[130]越越:愈益,越发,更加。

[131]不振者:指工作没有起色的人,工作不得力的人。

[132]苦水善后事宜:民国初,政府力行禁烟,苦水地方广为种植罂粟,屡禁不止。施裕九于民国九年深入苦水民间,因势利导,推广种树,改良土地,晓谕种烟之害,民众觉悟,禁烟遂告成功。

[133]上峰:民国时期称上司为上峰。

[134]奖俊埠林案:民国初,为解决教育经费不足,政府将奖俊埠林场八处兰山林木划拨平番县劝学所经营,所得收入补充教育经费。民国十二年,属地农户张巨川在永登绅士郭建元等人的撺掇下承揽该处林木采伐权。后张巨川被郭建元愚弄,所收货款又是假币,致使上缴劝学所款项及罚款达1800两白银而被捕入狱,县知事任杰欲重判。此案实属冤案,张巨川实系被郭建元利用致使应缴款项拖欠。经驻军韩师爷通融,张巨川入狱100天后重新认定罚款而获释。其间平番县劝学所所长施锦标亲自去林场调查,以张巨川下籽一石(折银70两)的旱地一块,抵交劝学所名下为业,使该案部分了结。张巨川所欠款项及罚款至民国三十五年才彻底结清。

[135]廓清:肃清,澄清。

[136]平恕:持平宽仁。

[137]德行懋昭:懋,盛大,褒美;昭,彰明,显示。喻德行盛大且彰明。

[138]懿行:犹言善行,指美好的行为。

[139]见晛:晛(xiàn),太阳出现。

[140]风咸:全部的风度和作风。

[141]宏通:才识广博,通达。

[142]器局恢绰:才识及度量宽宏高明。

[143]绾玺绶御:绾(wán),授予印玺、印绶。指正式做官,主事。

[144]骥足:比喻贤能俊逸之才。

[145]翼:善为子孙谋虑。

[146]局量:器量,气度。

[147]指乾隆元年刊刻的《甘肃通志》。

[148]明初在沙井堡设驿站,亦称沙井(堡)驿。它原属庄浪卫管辖,雍正七年划归兰州。现属兰州市安宁区。

[149]番民,指藏族。

[150]平番每斗约35公斤。

[151]庄浪卫建文庙后并未修学宫,直到明朝中期正统年间才修建了学宫。

[152]即奖俊埠,在今永登县武胜驿镇境内。此处土地山林原属连城鲁土司管辖,后为兴办教育,捐赠为学田。

[153]《镇番县志》为《五凉考治六德集》的第二卷(仁集)。

[154]为《平番县志》四位监修之一。

[155]《平番县志·官师志·秩官》中说:杜诗,字以兴,山东滨州人,进士,万历三十六年任(庄浪)兵备道。

[156]黄谏,字廷臣,1403—1465年;《明清进士题名碑録索引》中注出黄谏为“驿站籍”,网上说他祖籍江苏高邮。

[157]李朝阳的父亲是驻庄浪卫松山堡(今属天祝藏族自治县)的戍军军官,李朝阳是随军家属,李朝阳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乙卯科乡试考中举人时,他的题名榜上注为“军生”,隶庄浪卫籍;《明清进士题名碑録索引》载,李朝阳,原籍山西清源(现为太原市清徐县驻地),于明嘉靖十一年壬辰科(1532年)考中三甲第56名进士。

[158]据周承武《余昊集》“《杨氏家谱》补阙永登史志”一文,杨烈为满城复兴(今永登柳树镇复兴村)人。

[159]据《兰州市志》第五十五卷《教育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