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宁夏教育精准扶贫研究取得成果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宁夏教育精准扶贫研究取得成果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科学决策、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的原则,紧抓登记在册的58.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案。要坚持将教育作为阻断贫困在代际间传递的根本策略。2016年起,各市、县(区)优质高中择优招录一定比例的本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2016年起,对普通高中学生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全部免除学费,并逐步实现免除学费、住宿费和教科书费等。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传统的扶贫主要是从经济物质上进行的“治贫”。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宁夏教育精准扶贫研究取得成果

按照科学决策、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的原则,紧抓登记在册的58.1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案。开展技能培训,使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发展生产脱贫;对生存环境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脱贫,搬迁到生态环境医疗教育交通等好的地区;对生态移民迁出区及周边的贫困人口通过实施生态补偿脱贫,一般按土地面积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对因学致贫的贫困人口,实施教育脱贫,全方位改善落后的教育环境;通过社会保障兜底,对一些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进行实现脱贫。全力实现在系统建档在册的贫困人口均通过适合的扶贫路径实现精准脱贫。

1.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坚持因村制宜、因户施策。根据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人口的资源禀赋,以及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致贫原因、脱贫需求,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发展扶贫特色产业,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家有1—2个人,能够掌握一技之长,有稳定家庭增收的产业。通过发展生产,力争使30万贫困人口实现精准脱贫。

2.促进搬迁群众稳定脱贫

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了易地搬迁计划,2018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8.2万人,移民安置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达到贫困村脱贫标准。积极组织开展多种方式的培训,如就业创业培训、岗位技术技能培训等。鼓励引导移民到清水河城镇产业带、工业园区、产业基地等地务工就业,提高移民创新创业能力,创业就业技能培训、规划技能培训30824人。

3.发展教育脱贫一批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坚持将教育作为阻断贫困在代际间传递的根本策略。同时,坚定不移支持中南部地区贫困家庭子女更多的接受良好的教育,依靠教育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通过实施学前教育,力争使4万贫困人口普及提高,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多样化发展普通高中,提升高等教育培养质量,资助惠民贫困学生,关爱特殊困难儿童,提升乡村教师素质,助推教育信息化扶贫,结对帮扶教育扶贫等十项行动实现脱贫。

(1)不断提升基础教育办学水平

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提高行动,加大农村幼儿园建设力度,扩大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到2018年,建设完成800个贫困村中745所义务教育学校。2016年起,各市、县(区)优质高中择优招录一定比例的本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探索职业教育扶贫新模式,推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并逐步拓展至全区普通高中,如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和宁夏育才中学试点工作。鼓励和引导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促进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发展。

(2)不断提升贫困学生资助保障能力

自2017年春季学期开始,全区幼儿园的在园建档立卡家庭贫困户适龄儿童(含农村非建档立卡贫困户经济困难残疾儿童),全部实行免除保教费、补助伙食政策。2016年起,对普通高中学生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全部免除学费,并逐步实现免除学费、住宿费和教科书费等。2016年起,对固原市所属中职学校的学生,实施免除住宿费。对宁夏高校招收的本区生源的农林、师范专业高职学生,及其他专业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经济困难的高职学生,减免学费。

(3)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www.xing528.com)

传统的扶贫主要是从经济物质上进行的“治贫”。而要改变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治愚”,除了从经济上加强扶持“富口袋”,更需要加强智力开发“富脑袋”。

 资料来源:《宁夏教育扶贫方案(2016—2020年)》。

宁夏聚焦扶贫攻坚,通过提供决策咨询、政策建议、规划编制等贫困地区的稀缺资源,提升地方科学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培训资源优势,在贫困地区定期开展人才培训、智力帮扶、学生支教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智力帮扶工作。

(4)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

认真落实职业教育脱贫一批的目标任务,未被普通高中和高等院校录取的初高中毕业生,“一个不少”地接受职业教育,对未被高等院校录取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全部纳入当年劳动力素质提升培训计划,并免除技能培训和鉴定费。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在校学生全程培养帮扶,想尽办法为其争取各种生活补助,鼓励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和鉴定。

(5)学校文化扶贫是提振贫困人口精神的动力

从文化和精神层面给予贫困地区帮助,提高人民素质,就是文化扶贫。贫困文化是文化贫困的直接后果。根治贫困的核心,是从贫困的主体——“人”入手,输入新的文化,传授新的知识,传输新的价值观念,教授适用的科技,走文化扶贫之路,整体上提高贫困群体的综合素质,驱散笼罩在贫困群体头上多年贫困文化的乌云,改变南部山区“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懒惰思维,让贫困人口知道,要想彻底摆脱贫困,只有利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将当地的潜在财富转化为现实财富,这才是投入最少,产出最多,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正确道路。

 资料来源:《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 泾源县脱贫攻坚自评报告汇编》,泾源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2019年1月。

摆脱贫困,首先要摆脱“意识贫困”“思路贫困”,防止不思进取、等靠要,强调“弱鸟先飞”意识,要求“滴水穿石”的精神……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脱贫攻坚的主体,必须激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让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自强不息,在国家政策在内的各方面支持下,靠自身的努力改变贫穷的面貌,改变自己的命运。扶贫不仅要扶物质,更要扶思想,扶志气,扶精神,扶文化。

文化扶贫往往能用最少的钱,收到最大的效果,投入产出比很高。可以提振精神,凝聚力量,还可以转变理念。高校是文化重镇,智力高地,要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以先进文化替代落后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