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劳动的含义、特征和分类

劳动的含义、特征和分类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劳动的含义所谓劳动,通常是指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手段。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第一,劳动是人的客观物质活动。劳动的目的、方式和劳动能力的发挥都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三个月后,李云鹤成为当年全所唯一公投转正的新人。对破坏文物的行为,李云鹤总是气愤痛斥。

劳动的含义、特征和分类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崇尚劳动是对人的本质力量,即人的一般本质和现实本质的价值复归。

(一)劳动的含义

所谓劳动,通常是指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手段。如果没有劳动,也许世界上至今没有人类;如果没有劳动,人们不可能有今天这样富裕的生活。为此,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劳动不仅仅为了生存,同时还为在征服和改造自然中获得自由,在自由中领略到幸福之美感,从而获得精神之满足。马克思曾对劳动的含义做过如下的描述:“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的控制。”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第一,劳动是人的客观物质活动。第二,劳动是人的有目的的能动的活动。第三,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活动。劳动的目的、方式和劳动能力的发挥都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第四,人的劳动具有双重效果。劳动不仅改变了劳动对象,同时也改变了人本身及其人类的社会状况。

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劳动简单定义为:劳动是人类特有的,为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有目的地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的一种改变自然物的社会实践活动。

案 例

李云鹤:匠心躬耕在沙漠

日前,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举办的2018年度“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被誉为“壁画医生”的敦煌研究院著名文物修复师李云鹤,成为甘肃省唯一的入选者。

以心为笔,以血为墨,六十二载潜心修复,八十六岁耕耘不歇。被誉为“壁画医生”的他,六十多年中,修复的壁画达4000余平方米,并开拓出“空间平移”“整体揭取”“挂壁画”等众多国内首创的壁画修复技法。

万里敦煌道,度迹迷沙远。在那片被三危山、鸣沙山怀抱在宕泉河谷地带的小小绿洲上,敦煌莫高窟与它的守望者们,相互召唤,彼此守候。86岁的李云鹤就是那群守望者中的一个,他一守就是六十多年。

1956年,为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正读高二的李云鹤从山东出发,踏上了西去新疆的漫漫征程。因中途探望在敦煌工作的舅舅,李云鹤在当地逗留了几日,未承想,这一留,竟是一辈子。

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一眼就相中了眼前这位“大高个”,邀请李云鹤留下来。

大漠深处的莫高窟,荒凉满目,草木难生,许多人受不了寂苦,黯然离开。可李云鹤有自己的想法,他的心就像宕泉河里的一粒沙,安静地沉到最底部,决定拥抱所有的充盈与贫瘠。

在夹杂着沙尘的凛冽寒风中,李云鹤从打扫洞窟卫生做起。即使在数九寒冬,这个拉着牛车一趟趟来回清理积沙的山东小伙也经常满头大汗。三个月后,李云鹤成为当年全所唯一公投转正的新人。

转正第二天,常书鸿把李云鹤叫到办公室:“小李,我要安排你做壁画彩塑的保护工作。虽然你不会,但目前咱们国家也没有几个人是真正会壁画彩塑的,你愿不愿意干?”

“我什么都不会,我什么都愿意学着干!”李云鹤高声回答。

1957年,捷克专家戈尔到敦煌474窟做修复实验,李云鹤得知消息,主动请缨做戈尔的助手。他步步紧跟戈尔,仔细留意他操作的每一个细节。

然而,戈尔修复壁画所用的技艺和材料始终对中国人保密。“偷师艺未成”,李云鹤暗下决心:“为了中华文物的千古传承,我们一定要做到自力更生!”

资金匮乏,材料紧缺,李云鹤和同事决定就地取材。他们去窟区树丛寻找死红柳木做骨架,将宕泉河的淤泥晒干,加水和成“敦煌泥巴”。

怎样才能有效控制胶量?李云鹤将戈尔修复壁画用过的注射器随身携带,没事儿就琢磨。有一天,看到同事的孩子捏着血压计上的打气囊玩,他突然茅塞顿开,用糖果换来了小孩手里的气囊,并安装在注射器上。他欣喜地发现修复剂可以酌量控制了。困扰他们许久的胶水外渗难题,在不经意间得到了解决。

李云鹤还找来布料细腻、吸水性强的白纺绸做按压辅助材料。他不断研究摸索,将自主合成的修复材料放炉子上烤,在外面吹晒。洞窟里没有灯光,他就用镜子将阳光“引进”洞窟,再“借光”修复壁画。时至今日,经李云鹤用“土办法”改良过的修复工具,依然是敦煌文物保护界的“王牌兵器”。

为将文物复原工作做精做透,李云鹤跟着敦煌的“活字典”史苇湘学线描临摹,跟文研所第一位雕塑家孙继元学塑像雕刻。学了就要用,用中反复学。秉承如此朴实的信念,李云鹤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修复任务。

1961年,161窟墙皮严重起甲,一旦空气流动,窟顶和四壁上的壁画就纷纷往下落。常书鸿对李云鹤说:“161窟倘若再不抢救,就会全部脱落。你试试看,死马当成活马医吧……”

“我要修好它!”已将对文物的挚情融入骨子里的李云鹤钻进洞窟,废寝忘食,孜孜求索

吸耳球、软毛刷、硬毛刷、特制黏结剂、镜头纸、木刀、棉花球、胶滚、喷壶……李云鹤把所有能找到的工具反复琢磨。表面除尘、二次除尘、粘接滴注、三次注射、柔和垫付、均匀衬平、四处受力、二次滚压、分散喷洒、重复滚压、再次筛查……喜欢跟自己较劲的李云鹤,硬是凭着自己的努力摸索出了一整套完善的修复工艺!

三年后,这座濒临毁灭的唐代洞窟在李云鹤手中“起死回生”。“我做的工作可值了,壁画上的菩萨虽然不会说话,但天天对我笑眯眯的啊!”凝神对望,感动无言,李云鹤只希望抓住时间,多修一点……

技术越做越精,思路越练越明。李云鹤在他的工匠道路上,不断求新求变。几十年中,他开拓出“空间平移”“整体揭取”“挂壁画”等众多国内首创的壁画修复技法。

220窟甬道壁画重叠,曾有人为看色彩鲜艳的晚唐五代壁画,故意将表层宋代壁画剥毁丢弃。“文物也是有生命的啊,它要是会说话,非去法院告你不可!”对破坏文物的行为,李云鹤总是气愤痛斥。他常常这样教导学生:“对文物工作要有感情,要爱护它,珍惜它,知道它的可贵,才能用心去保护它。”

60多年来,李云鹤走访了全国11个省市,先后为国内26家文物单位进行一线修复和技术指导,修复过的壁画达4000余平方米。这位86岁的老人,直到“大国工匠”颁奖前一天,才从四川新津县观音寺5米多高的脚手架上撤下来。

匠心呵护遗产,一代代人接续奋斗。李云鹤的孙子李晓洋曾在澳洲留学五年,毕业后,李晓洋放弃了留在国外的机会,选择回到敦煌,回到爷爷身边。如今,已是他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第7个年头。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2019年6月19日,13版)

(二)劳动的特征

1.劳动的人类专属性

从表面上看,劳动作为一种活动,是人类对自身生活有用的自然物质的占有,与自然界中动物的活动没有什么区别,如蜘蛛通过织网来捕食猎物,蜜蜂通过建筑蜂房而储存蜂蜜,燕子通过衔草筑巢来繁殖后代。然而,动物的这些活动,并不能称为劳动,因为它们只是一种动物生存的本能。人的劳动和动物的本能活动最不同的地方,在于人的劳动是具有自觉意识支配的、能动的、具有一定目的的活动。

2.劳动的自觉意识和能动性

劳动的人类专属性就在于它的自觉意识和能动性。马克思指出:“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人类的劳动不仅知道为什么去做、怎样去做,而且知道将会做成什么样。这就是人类劳动和动物本能活动之间的本质区别。

3.劳动的创造性

劳动具有自觉意识和能动性,它是具有目的的活动。然而有自觉能动意识和目的性的活动,并不都是劳动。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受意识的支配,例如像旅游、跳舞、吃饭、睡觉,虽然也具有目的性,但却不能称为劳动。(www.xing528.com)

在人类的活动中,只有那些能够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性活动,才能称为劳动。

(三)劳动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劳动分成不同的种类。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马克思在剖析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时指出:生产商品的劳动有两个方面,即生产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和生产价值的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也称作有用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包括人们的劳动目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操作方法和劳动结果五个要素。由于劳动的目的、使用的工具、加工的物质对象和采用的操作方法不同,因此可生产出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物品。例如,木匠制造家具的具体劳动,是用斧子、锯、刨、凿等劳动工具对木材等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生产出桌、椅、立柜、床等产品。而农民种地的具体劳动则是用拖拉机、收割机、犁、耙等劳动工具,进行翻地、播种、收割等活动,从而收获农产品。由于生产的使用价值众多,因此相应的具体劳动方式也很多。具体劳动体现着人和自然的关系。

生产商品的劳动,尽管它们的具体形式千差万别,但都属于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不论是种地还是做木工,都是人类劳动力的支出,即人的脑、肌肉、神经、四肢等的生产耗费。从这个意义上说,种地和做木工的劳动,不过是耗费人类劳动力的两种不同形式。这种抽去了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

当然,不论在什么社会,也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劳动,总要支出人类的脑力和体力。单从这方面看,似乎抽象劳动是个永恒范畴,适用于一切时代。但是,作为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绝不单纯是个生理概念,而是个经济范畴,它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通过实物来交换劳动的关系。只有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当人们的经济联系通过劳动产品的相互交换来实现的时候,耗费在这些劳动产品上的人类的脑力和体力才能作为形成价值的一般人类劳动而被社会“抽象”出来。它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

2.技术性劳动和非技术性劳动

运用技术作为劳动的分类标准,首要难题是对技术本身的界定问题,即什么是技术。技术的含义,众说不一;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所下的定义也不同。从广义上说,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积累和体现出来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也包含人类在劳动中所创造的工具、机器和设备等。

然而,在实际社会活动中,人们运用技术标准对劳动进行分类,往往更多的是出于一种社会对技术的公认。例如,我们习惯将车工钳工、木工等工种公认为技术工种,而将清洁工、门卫等工种公认为非技术工种。人们常将需使用复杂工具来完成以及需要较高的文化知识来进行的工作视为技术性劳动,而将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视为非技术性劳动。

人们在运用技术标准时,还常将技术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人们通常将物质技术手段,即劳动资料称为硬技术;而将与物质技术手段相适应的操作、控制及运用的方法、技巧和技术管理组合形式称为软技术。从硬技术来看,物质技术手段大体可以分为手工工具、机器(包括劳动力装置、传动装置和工作装置)、自动机等,与此对应的劳动为手工劳动、机械化劳动和自动化劳动。从软技术来看,手工劳动是一种朴素意义上的技术,非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只有近现代的复杂的劳动才能称得上软技术。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硬技术和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相互依靠,是不能绝对分开的。因此,硬技术和软技术的标准也是相对的。

在执行技术标准时,有关技术水平的评价是随国家、地域的不同及某一时期的科学、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动的。如,在20世纪60年代半导体技术属于高新技术,但在今天,这种技术已属于普通技术了。

软技术是来自社会科学、非自然科学以及非(传统)科学的,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可操作性知识系统。

硬技术与软技术是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在这两个方面起主导作用的往往是软技术。因为硬技术仅仅是提供一个舞台,而软技术才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是舞台的灵魂。但是硬技术的能力也会限制软技术的发挥,软技术的误解、缺陷也会限制硬技术的性能。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发挥硬技术的性能,也可以限制硬技术的性能。真正推动硬技术不断进步的推手是软技术。

许多硬技术是能用钱买到的,而软技术是要靠自己学习、摸索、开发、总结、提高、积累才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东西。有些软技术即使被写成书,或有老师传授,也是不能被完全掌握的。所以,软技术是一种自成体系的东西,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技术。

以下用比赛、战争和制造产品三种不同的活动方式解释硬技术与软技术之间的关系。

可以用作比赛的活动有很多,比如骑自行车。你可以花不同的价格买到规格和性能不同的自行车,但自行车不会自己动,骑车的技术也是花钱买不到的。当拿到自行车后,需要花时间去练,每个人的能力、设定的目标、投入的精力都不一样,最后获得的骑车技术也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可以拥有相同的车,但最后拥有的骑车技术不一定是一样的。

加入比赛这个元素,用最好的骑车技术和体能,发挥出自行车的最佳性能就成为所有参加比赛的人共同追求的目标。夺取比赛冠军、突破极限,自然而然成为一种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力,促使人们不断开发自行车的各种性能。一旦自行车的性能提高了,又会推动骑车技术的提高,这种良性循环,使比赛成绩越来越好。

战争与比赛很相似,但略有不同。比赛不仅要争取获胜,还要追求破纪录。战争的目标就是取胜,没有突破极限的概念。局部战役取胜的关键是武器和战术,比如,在冷兵器时代,刀、枪等武器限制了双方战斗的距离,但是双方采用的对峙策略、攻击方法、攻击位置、攻击时机、武器操控、战斗意志、体能积蓄、后勤支持等手段的高低决定了战争胜负的走向,而武器和人数并不能决定最后的胜利。当软技术的总体格局高于对手时,往往会出现以弱胜强的战例。

随着弓箭、投掷器的发明,攻击的距离变远了,攻击的方法也变得多样化。后来有了骑兵,攻击的机动性、突然性大大提高,软技术的应用手段也越来越多,比如三十六计。

随着火器的发明,有了火枪、火炮,攻击的距离更远,威力更猛,出现了壕沟、地堡等阵地战法。坦克、飞机的出现使得战场变得越来越大,机动性变得更强,攻防之间的界线、前方和后方的概念变得模糊,做出判断需要参考的条件越来越多,要求响应的时间越来越短,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为了将有限的力量投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对情报、信息、投送、后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武器技术的发展使得原来面对面的战场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情报、信息、预警、欺骗隐蔽、后勤保障、快速投送、航母提供的空中火力支援在战斗中显得更加重要。攻击的火力更强、更准、更可控,同时在诸多战术模块中软硬技术互相渗透、交错,已经很难分割清楚。

制造产品与比赛不一样的地方是设置的目标变了,不是锦标和极限,而是标准。生产一种产品不能像比赛一样,经过多轮淘汰最后只剩下一个。标准设定了一个被公众认可的准入门槛,只要遵守这个标准,大家都可以玩。标准追求的不是最好,而是合适,是消费者能接受的底线。要让产品满足标准有两大环节,设计与制造。设计赋予了产品性能,制造还原了设计的目标。

在产品设计环节,硬技术可能是工作环境、电脑和各种开发软件等,软技术就是一个掌握相关技术的人和支持他的团队。不同的人由于掌握的技能不一样,设定的目标不一样,背景支持不一样,即使使用相同的工具,最后设计出来的产品也肯定不一样。

在产品制造环节,设计决定了制造的工艺配置,工艺配置支撑了工艺方法,工艺方法决定了产品性能。一旦这些环境和要求明确后,制造过程便是一个管理过程,管理的核心是控制产品的质量。设计的优劣决定产品的性能,对制造环境的控制强弱决定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许多制造的工艺环节都是由一个具体的机器决定的,决定这台机器能力的是其功能和性能。功能与方法有关,一些功能往往是程序化、模块化的。机器的性能往往与执行模块有关。实际使用中,机器执行模块的性能会下降,需要用测量检查。对于测量技术的选择、使用、管理,要维持测量的精度,这又是一项软技术。当代技术,要发挥一台机器的性能,需要硬技术与软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很难进行区分。

质量管理已经脱离了一个具体的工艺体系成为一个独立的、具有普遍性的产品质量管理方法,这个概念已经被接受,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是用于控制工艺过程稳定性的,其中最著名的是产品制造过程的可追溯性,因质量问题追溯到上游工序去及时发现已经存在的问题,这与反馈、闭环控制的概念非常接近。质量管理是一门已经标准化的软技术。

如果采用相同的设计,选择一样的机器,质量管理体系也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工艺方法存在区别,最后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一定存在差异。这也就是为什么进口了很多机器但不能生产出相同质量产品的原因。许多软技术环节上存在差异,我们只拿到了机器的壳,而没有植入机器的魂。

有一句成语叫“南橘北枳”,意思是橘树由于生长环境不同,长出来的橘子味道完全不同。就像时装表演,如果将这些服装挂在衣架上进行时装表演,肯定没有人看。正因为衣服穿在了模特的身上,借助模特的身材、台步、气质,在T台上配合音乐、灯光,使这件衣服有了灵气。当这件衣服穿在自己的身上时,虽然你自身的感觉可能还不错,但别人是不会像看模特表演时一样感受到同样强烈的视觉冲击的。

不管是比赛还是战争,还是制造产品等,硬技术的性能发展越来越先进,当软技术越来越成熟后,也朝着程式化、无人化发展,甚至进入智能化,最后留给人施展的空间也越来越小。要取得成功和胜利,硬技术和软技术都重要,各方面的表现都要突出。所以,有一句话叫“胜在细节决定成败”。

3.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获得人类需要的各种劳动在技术复杂程度上是不同的,如制造原子弹比烧煮茶叶蛋的劳动要复杂得多。简单劳动是指不必经过特别训练、每个正常的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它包含着比较多的技巧和知识的运用。马克思指出:“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

4.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

人类在劳动中,不仅有体能消耗,而且有脑力支出。也就是说,在劳动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共有的。但是,对于某项或某类具体劳动来说,从计划到完成的过程中,其脑力活动的复杂程度以及体力消耗的强度常常是不均衡的。通常,人们将脑力活动占优势的活动称为脑力劳动,而将体力活动占优势的活动称为体力劳动。古人所讲的“劳心”与“劳力”就是指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当然,依据其他的分类标准,还可以将劳动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生产性劳动和劳务性劳动、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