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郑旺镇村庄名称及历史背景

郑旺镇村庄名称及历史背景

时间:2023-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家郑旺朱家郑旺村系郑旺镇政府驻地,与林家郑旺、杨家郑旺、郇家郑旺、芦沟崖相邻。后改“汪”为“旺”,寓郑氏兴旺之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郑旺庄分为四个村,总名郑旺,分别冠以姓氏以示区别。郑旺镇架设在灌溉总渠上的长深高速公路该村朱姓为大户,故名“朱家郑旺”。郑旺镇中心小学位于该村,另有私立幼儿园3家。与季家楼、前兰埠村、八湖镇驻马滩村、八湖镇坊上村相邻。村名历史同后兰埠。村庄系以姓氏命名。

郑旺镇村庄名称及历史背景

朱家郑旺

朱家郑旺村系郑旺镇政府驻地,与林家郑旺、杨家郑旺、郇家郑旺、芦沟崖相邻。农历五、十逢集。1986年有2040亩耕地,394户,1504人。现有1770亩耕地,620户,1987人。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西郑王庄”。村东原有玄帝庙,碑文记载为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所建。原名郑汪庄,因郑氏居于汪崖得名。后改“汪”为“旺”,寓郑氏兴旺之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多,郑旺庄分为四个村,总名郑旺,分别冠以姓氏以示区别。

郑旺镇架设在灌溉总渠上的长深高速公路

该村朱姓为大户,故名“朱家郑旺”。主要姓氏,朱姓占约50%,杨、王姓共占约15%,余有刘、林、李、许、齐、曹、黄、赵共占约35%。

全村现有杞柳种植面积约400亩,个体工商企业30多家,农贸市场一处。

2005年“村村通”修建东西中心主街1条、南北大街4条、其他东西街道4条,2016年实施“户户通”,全部街道水泥硬化。

郑旺镇中心小学位于该村,另有私立幼儿园3家。村内建有卫生室、文化广场各一处,有村民自发组织广场舞队伍一支。

村内有较大两家涉农企业金鑫、恒大稻米加工厂。郑旺邮政支局、农业银行郑旺支行位于该村,另有超市、服装店、鞋帽店、五金建材土杂店、饭店、书店、水果店等中小型店铺若干,商贸繁荣。

后兰埠

后兰埠村位于镇驻地北3千米处,梁子沟东岸,东靠汤大公路。与季家楼、前兰埠村、八湖镇驻马滩村、八湖镇坊上村相邻。1986年有1094亩耕地,185户,814人。现有305户,1036人,1000亩耕地。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后兰埠”。据王姓茔坟石刻,系明代(公元1368-1644年)初期建村。周围有大埠岭、唐埠岭、王埠岭等丘陵高地,群埠丛杂,故称“乱埠”。后嫌“乱”字不雅,改称“兰埠”。因有同名村,此村在后,故名“后兰埠”。

主要姓氏,赵姓约70%,马姓约12%,陈、王姓各占约5%。

2015年修建南北大街9条,东西街道3条,村内主要道路基本硬化、亮化。建有文化广场一处,秧歌队一支。

前兰埠

前兰埠村位于镇驻地北3千米处,梁子沟东岸。与张家埠子、八湖镇小庄子、古墩庄、后兰埠相邻。1986年有2880亩耕地,455户,1863人。现有2480亩耕地,690户,2010人。

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建村,村北有后兰埠,故此村名“前兰埠”。村名历史同后兰埠。

主要姓氏,孟姓约40%,王姓约40%,孙、尤姓各占约6%,梅、纪等姓约占8%。

村内主要道路已硬化、亮化。

主要经济作物为大蒜,个体企业有冷库一座和铸造厂一家。另有特种养殖基地2处,占地100亩,主要养殖狐狸、貉子、貂等毛皮动物

村内有变压器10台,供电充足,能够保障工农业生产的需要。2015年修建东西大街、南北大街各2条,其他副街道14条。

季家楼

季家楼村位于镇驻地北3.5千米处,与季家、张埠子、后兰埠、八湖镇小十六湖相邻。1986年有1275亩耕地,200户,771人。现有1034.5亩耕地,237户,1025人。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纪(误)家楼”。据清乾隆二年所立石碑载:“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季氏祖始由‘后惠子波’迁住此地。”村庄系以姓氏命名。

主要姓氏,季姓约75%,李姓约15%,张、王姓各占约5%。

村内现有南北大街2条,东西大街3条,其他街道4条,全部水泥硬化。

张家埠子

张家埠子村位于镇驻地东北3千米处,北邻八湖镇星移庄村,与北官庄、前兰埠、季家楼相邻。1986年有2053亩耕地,290户,1139人。现有3000亩耕地,465户,1530人。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张家埠”。相传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张姓人来此定居,取名“张家埠子”。

主要姓氏,王姓约25%,殷姓约19%,李姓约11%,孙姓约7.5%,闫、孟姓各占约7%,刘、徐、陆、张等姓共占约23.5%。

2016年新建村委办公室,现有南北大街8条,东西大街4条,全部水泥硬化。

小梁家

小梁家村位于镇驻地东北5千米处,沭河西岸。北临大梁家,南与小巩家、西与季家相邻。1986年有1237亩耕地,216户,850人。现有1150亩耕地,240户,880人。

相传建村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地处大梁家村南,因建村晚且村较小,故名“小梁家”。

主要姓氏,张姓约80%,梁姓约20%。

据说张姓多为大户,过去土地曾一直到北官庄一带,有几家堂号。后代子孙发展较好,现在外地工作的颇多。张克宝三兄弟在广东惠州从事房地产开发,2008年捐资300万元、2011年追加200万元用于郑旺中心小学教学楼、体育场建设

主要经济作物为大蒜、生姜

村内建设南北大街3条、东西大街2条,全部硬化、亮化、绿化。

桑家

桑家村位于镇驻地东北5千米处,沭河西岸,洪石路东侧。与季家、小巩家、小梁家相邻。现有463.47亩耕地,73户,219人。

经调查证实,该村建村于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桑姓先人来此定居,以姓氏为村庄命名。

桑家与沭河边季家、宋家、薛家、大赵家、大尤家、小尤家、莒南县付家等村庄起名相似,姓氏在前,词尾为“家”,反映出沭河岸边村庄命名的特点。当初建村时,极有可能就是一家一户,因而称呼某家某家,后繁衍扩大成村落,名字因已约定成俗,故定名“某家”。这也透露出那时睦邻友好的良好社会风气

主要姓氏,桑姓约85%,孙姓约15%,另有2户王姓。

村内建设南北大街2条,东西大街1条,全部进行了硬化、亮化、绿化。

小巩家

小巩家村位于镇驻地东北4.5千米处,沭河西岸。周围与季家、大巩家、桑家相邻。2018年有473.79亩耕地,91户,240人。

相传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巩姓来此居住,形成两个小村,村大者名大巩家,此村较小,名“小巩家”。

主要姓氏,巩姓100%。

主要收入来源为农作物种植和外出打工。

村内南北大街3条,东西大街1条,全部进行了硬化、亮化、绿化。

大巩家

大巩家村位于镇驻地东北5千米处,沭河西岸。北临小巩家,南与沭河村相邻。1986年有777亩耕地,128户,518人。现有1100亩耕地,210户,570人。

村名历史同“小巩家”。

主要姓氏,巩姓约80%,王、刘姓各占约10%。

村内南北大街3条,东西大街2条,其他街道2条,全部硬化、亮化。

季家

季家村位于镇驻地东北5千米处,沭河西岸。与小梁家、桑家、小巩家、沭河村相邻。1986年有290亩耕地,43户,201人。现有420亩耕地,78户,228人。

相传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季姓人来此定居成村,并以姓氏命名。

主要姓氏,季姓为100%。

村内建设南北大街3条,东西大街2条,路面全部水泥硬化。

沭河村

沭河村位于镇驻地东北5千米处,沭河西岸,洪石路东。与季家、大巩家、小巩家、薛家、宋家相邻。1986年有955亩耕地,144户,584人。现有955亩耕地,320户,800人。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三官庙”。据庙碑记载,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岁次辛已建村,原名“逯家村”。

传说该村地处沭河拐弯处,容易遭受洪水冲击,几乎年年发水决堤,后人建造一座龙王庙以镇之。后龙王庙改称三官庙,祭祀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又称“三元”,为道教较早供祀的神灵。还有一说天官为唐尧,地官为虞舜,水官为大禹。道经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中,本村因与九曲乡三官庙重名,依据地理位置更名为“沭河村”。朝阳街道(原重沟镇)也有一个三官庙村,更名为大三官庙。

主要姓氏,王姓约80%,另有巩、刘、孙、季姓共占约20%。

村内有古银杏树一颗,历史悠久。

村内南北大街4条,东西大街4条,其他街道2条,全部硬化。村委新建居民楼三栋,新建两层村委办公楼一座,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古墩庄

古墩庄村位于镇驻地西北2.5千米处,梁子沟东岸,郑太路在村前经过。1986年有1489亩耕地,322户,1323人。现有1800亩土地,1540人。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姑子庄”。相传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于、翟两姓在此定居成村,已有四百年历史。后来于、翟两姓迁走,现在村中邰、王、刘各姓系由莒南河里村迁来。村北有一土墩,俗呼“古墩”,因而得名。

主要姓氏,邰、王、刘各占约30%,于、翟两姓各占约5%。

村民主要从事种植和养殖业

村内修建东西大街2条,南北大街3条,全部硬化、亮化、绿化。

芦沟崖

芦沟崖村位于郑旺镇驻地北2千米处,北邻张家埠子村,东邻大干渠,西邻郑坊路,南邻林家郑旺,是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庄。1986年有2300亩耕地,337户,1374人。现有2300余亩土地,498户,1806人。

相传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建村,约有500年历史。因坐落在大芦汪东岸,故而得名。

主要姓氏,郑姓约80%,肖姓占15%,刘、韦、王姓共占约5%。

村内有2条东西走向道路、4条南北道路已全部进行硬化,水利设施基本完善。

小庄子

小庄子村位于镇驻地东北2.5千米处。行政属芦沟崖村委,因庄小得名。姓氏以赵姓为主。

后新庄

后新庄村位于镇驻地东北3千米处,东靠洪石路。周围与前新庄、芦沟崖、北官庄相邻。1986年有804亩耕地,147户,588人。现有704亩土地,230户,772人。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新庄”。相传明朝(公元1368-1644年)初期赵姓人由山西洪洞县老鹳窝迁来建村,村北赵氏祖茔原有碑文可证。过去汤头、曲坊、赵庄子的赵姓人曾多次来此祭祖,由此可以考察赵氏一族大迁徙的过程。该村原名新庄,后来发展成两个村。各冠以方位词以示区别,此村在后,故名为“后新庄”。

主要姓氏为赵姓。

村东北约半公里,原有一土墩,经有关部门考证系商代文化遗址。村东有古树一株,俗呼柏麻子树,直径约1.6米,高约11米,树干已枯,皮枝尚活。

村民主要经济作物为大蒜、杞柳,建有特种养殖基地,占地20余亩,养殖户8户,主要养殖狐狸、貉子、水貂等皮毛动物。

村内南北大街3条、东西大街2条,其他街道4条,全部水泥硬化。水利设施基本完善。

前新庄

前新庄村位于镇驻地东北2.5千米处,与石汪崖、宋家场、芦沟崖、后新庄相邻。1986年有2384亩耕地,420户,1720人。现有2133亩耕地,615户,2060人,村庄占地面积460亩。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新庄”。系由后新庄析置,因位置在前,故名“前新庄”。村名历史见“后新庄”。

村中有白马树一颗,成人一搂半粗,树干腐朽中空,有椿树生长其中,为当地一景。

主要姓氏,赵姓约80%,另李、刘、郇姓共占约15%。

村内建有小学一处,建有南北大街2条,东西大街3条,其他街道4条,全部水泥硬化。

北官庄

北官庄村位于镇驻地东北4千米处。与沭河村、芦沟崖、兰埠村、石拉渊相邻。西有G25高速贯穿,南有兖石铁路。1986年有1210亩耕地,214户,918人。现有1200亩耕地,415户,1260人。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西官庄”。据查,建村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中期,约有五百年历史。原名“攀车沟崖”,因村西有一大崖头,村民推车至此,非攀拉不能过,故而得名。后来有人联想村中多出官员,更名为百官庄。近一个世纪以来,因区、乡、公社驻地均设在该村南,故改为“北官庄”。

主要姓氏,王姓约50%,张、闫姓共占约40%,赵、陆、刘、边、李、史、杜、臧等姓共占10%。

村内有汪塘三处,每逢夏天池中莲花飘香、鱼群嬉水,风景甚美。

2005年“村村通”工程修建东西中心主街1条、南北大街3条、其他东西街道2条,全部街道水泥硬化。

村民以种植业为主。种植有花卉苗木100多亩;建有蔬菜高温大棚60多个,主要种植番茄青椒、西红柿、油菜白菜等多种无公害蔬菜。

另有个体金属加工厂有3家;有手工艺制品厂2家,工艺制品出口韩国、美国等。

村内有卫生室、文化广场各一处,幼儿园一家。有村民自发成立的广场舞队伍一支。

大尤家

大尤家村位于镇驻地东北4.5千米处,洪石路东,沭河西岸。1986年有1315亩耕地,286户,1284人。现有1137亩耕地,549户,1459人。农历二、七逢集。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大牛家(误)”。据传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尤姓兄弟来此定居,名为杏花村。后来村西建起寺庙,改称尤家庙子。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日渐增多,该村又分为大小尤家两村。

主要姓氏,尤姓占约85%,胡姓占约10%,刘姓占约5%。

村内有东西中心主街1条、南北大街3条、其他东西街道2条,全部街道水泥硬化。

该村地处沭河岸边,村东河滩开阔,河砂资源丰富,但因常年无序开采,到2017年已基本采售殆尽。

薛家

薛家村位于镇驻地东北5千米处,沭河西岸。1986年有208亩耕地,54户,217人。现有203亩耕地,65户,281人。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薄家”。据《王氏族谱》记载,明朝(公元1368-1644年)中期,薛姓由大薛家、王姓由莒南县白常先后迁来此地,以薛姓为主,命名“薛家”。

主要姓氏,尤姓约75%,段、王姓各占约10%,薛姓占约5%。

2005修建东西中心主街1条、南北大街1条、其他东西街道1条,全部街道水泥硬化。

宋家

宋家村位于镇驻地东北5千米处,沭河西岸。1986年有410亩耕地,84户,355人。现有407亩耕地,110户,395人。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漏标。据家谱推算建村已三百八十余年,大致成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宋姓人家由宋家搓沟迁来定居,故名“宋家”。

主要姓氏,为宋姓占约90%,赵姓占约10%。

2005在村内整修道路,在郑旺镇首家建设居民小区,是郑旺最成熟的农村社区之一。修建东西中心主街1条、南北大街1条、其他东西街道1条,环境优美,全部街道水泥硬化。

邱官庄

邱官庄村位于镇驻地西南2千米处,梁子沟东岸。与赵庄子、宋庄、朱程旺、杨家郑旺相邻。1986年有1041亩耕地,170户,708人。现有245户,918人,村庄占地2.1平方千米。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邱家官庄”。相传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邱姓先来此定居,以姓氏命名为“邱官庄”。

主要姓氏,邱姓约70%,袁、王、刘、闫、赵、郭、丁、邵、孟等姓共占约30%。

该村传统产业是粮食种植,近年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杞柳、蔬菜大棚面积不断扩大。

村内有南北大街2条、东西大街2条,均已硬化绿化。

赵庄子

赵庄子村位于镇驻地西南1.5千米处。周围与朱家郑旺、谭家庄、邱官庄、杨家郑旺相邻。1986年有1928亩耕地,317户,1304人。现有1650亩耕地,460户,1610人。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赵家庄”。相传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赵姓由曲坊村迁此居住,以姓氏命名。

主要姓氏,为赵姓占约85%,另有葛、王姓几家占约15%。

该村无工业项目,只有小规模的零散养殖户和种植户。

南北中心街一条、其他东西街道3条,全部硬化绿化。拥有灌溉大口井两口。

村内建有小学、幼儿园、卫生室,文化广场一处,有广场舞队伍一支。

郇家郑旺

郇家郑旺村位于镇驻地西北,与诸郑旺相连。1986年有760亩耕地,112户,464人。现有570余亩耕地,226户,585人。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桓(误)家屯”。相传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郇姓人由益都(今青州)逃荒来此,属于郑旺自然村。后来独立成村,冠以姓氏,名为“郇家郑旺”。

主要姓氏,郇姓约60%,张姓约40%。

村内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小麦,经济作物为大蒜。有集体企业冷库1处,另有苗圃20亩。

村内水利设施基本完善。2015年投资73万余元在村内硬化南北大街3条、东西大街3条。

郑旺新村

郑旺新村位于镇驻地朱家郑旺北400米处,与诸郑旺相连。现有400亩耕地,78户,243人。

库区移民村,20世纪60年代因修岸堤水库,于1969年从蒙阴县刘官庄乡迁来,原名铁城村,因靠近郑旺,取名“郑旺新村”。

主要姓氏,李姓约占40%,王姓约占30%,熊、宋等姓共占约30%。

村内建设南北大街3条、东西大街4条,全部水泥硬化。全村居民每人每年都能领取水库移民补贴。

杨家郑旺

杨家郑旺村位于镇驻地朱家郑旺西北,与诸郑旺相连。1986年有1485亩耕地,220户,958人。现有1338亩耕地,390户,1260人。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漏标。原属郑旺自然村,析置后冠以姓氏名为“杨家郑旺”。村名历史见“朱家郑旺”。

主要姓氏,杨姓约85%,王姓约6%,刘姓约5%,高、凌姓各约占2%。

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等农作物。

林家郑旺

林家郑旺村位于镇驻地东北1千米处,东靠长深高速(G25),南邻刘官庄,北靠芦沟崖。1986年有1820亩耕地,320户,1348人。村庄占地面积266.8平方千米,现有1180余亩耕地,520户,1680人。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东王郑庄”。林姓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由渊子崖迁来。原属郑旺自然村,析置后冠以姓氏,名“林家郑旺”。村名历史见“朱家郑旺”。

主要姓氏,林姓约65%,孟姓约16%,庄姓约8%,韩姓约3%,于、高、尤、张、程、石姓共约8%。

农作物主要为水稻、小麦,另有个体养殖30余户,主要养殖狐狸、貉子、水貂、猪等。自来水、有线电视已开通,统一安装了治安监控系统。

村内有振亚机械、盛业超市等规模以上加工、零售企业。

2010年村内3条东西街道、4条南北街道已全部进行硬化,水利设施基本完善。

宋家场

宋家场村位于镇驻地东南1.5千米处,沭河西岸,与大王家、小王家、朱家庙子、林家郑旺相邻。1986年有408亩耕地,73户,312人。现有440亩耕地,122户,425人。

与郑旺新村同属库区移民村,1969年由蒙阴县岸堤水库库区整体搬迁而来。“文革”时期命名为“红卫新村”。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恢复了蒙阴时的原村名“宋家场”。

主要姓氏,宋姓约30%,王姓约30%,李、丁、张、刘、周姓共约40%。

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大蒜、杞柳、苗木等,生态良好,发展潜力巨大。

村内有5条东西走向道路、5条南北道路,已全部进行硬化。水利设施基本完善。

石汪崖

石汪崖村位于镇驻地东4千米处,沭河西岸,洪石路东侧。北与大尤家、南与小尤家和段家相邻。1986年有470亩耕地,93户,382人。现有461亩耕地,138户,436人。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下段家”。相传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石姓人家来此定居,因位于汪崖边,故名“石汪崖”。因村南是段家庄,庄上段姓与本村段姓同宗,曾一度称“下段家”。

主要姓氏尤、段姓各占约30%,王、蒋姓各占约20%。

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作物种植。

村内建有东西中心主街1条、南北大街4条,均已硬化绿化。

段家

段家村位于镇驻地东3.5千米处,沭河西岸,洪石路东侧。与小尤家、大王家、石汪崖相邻。1986年有367亩耕地,80户,341人。现有362亩耕地,113户,378人。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段家庄”。据碑文记载,该村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建村。相传更早以前此地曾有过村庄,名“于家庄”,因于姓人家迁走,后段姓来此重建村庄,故名“段家”。

主要姓氏,段、张、尤姓各占约30%,田姓约10%。

农业种植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村内南北大街2条、东西大街3条,全部硬化。

小尤家

小尤家村位于镇驻地东6千米处,沭河西岸。现有1150亩耕地,589户,1828人。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小牛(误)家”。本村是清初由大尤家析置而来,因村庄小且建村历史短,故名“小尤家”。

村名历史见“大尤家”。

主要姓氏,尤姓占85%、另有潘、韩、王、李姓共占15%。

村内杞柳种植面积400亩,有狐狸、貂、猪、牛、鸡等养殖户30多家。临沂汇鑫金属科技有限公司位于该村。

村内南北大街3条、东西大街1条、其他街道2条,全部水泥硬化。

大王家

大王家村位于镇驻地东3.5千米处,沭河西岸,洪石路东侧。1986年有1260亩耕地,250户,1005人。现有1256亩耕地,315户,1070人。

相传该村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王氏父子来此定居,另有尹姓3户,郇姓15户,其余村民全部姓王,故名“王家”。后来人口增多,在村前析置了一村,名小王家,该村称“大王家”。

主要姓氏,王姓约85%,尹姓约5%,郇姓约10%。

村内有东西中心主街1条、南北大街3条、其他东西街道2条,全部街道水泥硬化。

村内建有学校、卫生室、文化广场各一处。

小王家

小王家村位于镇驻地东3.5千米处,沭河西岸,洪石路东侧。南邻朱庙,西邻林家郑旺,北靠大王家村。1986年有690亩耕地,124户,556人。现有800余亩耕地,208户,700人。该村系由大王家析置而来,因建村晚而且小,故名“小王家”。

村内建有东西中心主街、南北大街各2条。

久沂庄

久沂庄村位于镇驻地西南6千米处,汤河西,管仲河东岸。周围与张家湾、邵家湾、洪岭埠相邻。1986年有2289亩耕地,295户,1201人。现有2800亩耕地,452户,1360人。

原名九沂庄,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九沂庄”。该村地处汤河、管仲河、梁子沟诸水汇合之地,“九”指多,“沂”代指河水,有喜爱沂河之意。“九”与“久”同音,就演变为“久沂庄”。

主要姓氏,董姓约80%,王、高、张、孙姓各占约5%,余有葛、杨、徐、孟、鲍、林等,共十一姓。

村民有闯关东的传统,久沂庄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有数次闯关东的潮流。民国初年就有村民迁徙到吉林省抚松县、桦甸县一带,开荒种植人参,1936年前后回潮。第二次是在1958年到1963年。这个时期既有天灾也有人祸,饥饿与批斗让人们实在难以忍受,有的人被批斗完回家以后就接着闯关东去了。在这三四年的时间里,久沂庄的人有五分之二的人都去了东北。这次去吉林、辽宁、黑龙江的都有,以吉林省抚松县的居多。当时抚松县的国营第三参场,仅久沂庄的人就占了近半。当时由于外出的人特别多,村里的土地不少都闲置了,30亩地再配上一头牛给相邻的村庄耕种。直到20世纪80年代,久沂庄耕地还能人均2亩。在过去,久沂庄所有姓氏,每个家族都有人在东北过活,因此很多村民喜欢扭秧歌。每到农历腊月,每天都有从东北向村里寄钱的,所以邮局的邮递员到久沂庄次数也最多,时间长了邮递员对久沂庄哪家住在哪里都了如指掌。经常见村民拿着亲人寄回的钱奔走相告,喜上眉梢。第三次是在“文革”时期。那时候天天闹革命,地里庄稼无人料理,人们一年要挨半年饿,靠吃糠咽菜度日子。生产队里秋后种一百多亩小麦,来年收获还不到一万斤。有的地麦子几乎绝产。如果哪年每人能分到20斤小麦那就算大丰收了。很多青年到了该结婚的时候没有钱,便纷纷去东北投靠自己的叔父大爷,在那里干上几年,攒足钱回家领上媳妇再去东北生儿育女。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村民陆续从东北迁回久沂庄,由于受户籍和土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的影响,也阻止了一批东北久沂庄人的回乡梦。

1960年前后部分迁徙到东北地区的久沂庄村民,在东北成立新村,亦名久沂庄,算是对家乡的怀念。现在附近还有一些村民知道东北有个久沂庄。

村内基础设施、水利设施基本完善。自来水和有线数字电视已开通,统一安装了治安监控系统,普及了新型合作医疗。村内变压器5台,供电充足,能够保障工农业生产的需要。2015年修建东西大街3条、南北大街4条、其他街道2条,全部水泥面硬化。(www.xing528.com)

张家湾

张家湾村位于镇驻地西南4.5千米处,汤河西岸。地处汤河、管仲河、梁子沟诸水汇合之处。与此地诸“湾”相邻,水利条件优越。1986年有2431亩耕地,413户,1730人。现有1500亩土地,630户,2350人。

相传明代(公元1368-1644年)初期,村民由山西洪洞县迁徙而来,初名彭家湾,后称张家湾。据说当时汤河河面很窄,只有一米宽,两岸人能对坐借火吸烟,水流至此,弯弯曲曲,故此一带各村均结合姓氏以“湾”命名。

主要姓氏,张姓约35%,彭姓约54%。

村民养殖业发展较好,另有五金、翻砂企业5家。

村内南北大街5条、东西大街4条,全部硬化。

林家湾沟北

林家湾沟北村位于镇驻地西南4千米处,汤河东岸。2018年有2162.5亩耕地,675户,2310人。行政区域面积3116.4亩。

相传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林姓在汤河湾内居住,村名林家湾。后来人口渐多,以村中一条小沟为界,分成南、北二村,为了延续历史,村名仍以林家湾原名冠首,此村在沟的北面,故名“林家湾沟北”。

主要姓氏,林姓约80%,王姓约8%,翟姓约7%,李姓约4%,彭、刘姓共约1%。

村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村内建有卫生室、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各一处,村民自发组织秧歌队一支。

2015年修建东西大街2条、南北大街3条、其他街道2条,全部硬化。

林家湾沟南

林家湾沟南村位于镇驻地西南4千米处,汤河东岸。1986年有1100亩耕地,201户,878人。现有953亩耕地,310户,978人。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林家湾”。村名历史同“林家湾沟北”。

据说林家湾原名蔡家湾,蔡姓人先来此居住。蔡家人起初日子红火,雇佣林姓为佃户耕种,后来病灾不断,人丁不旺,算命先生说是“蔡”与“菜”同音,“湾”与“剜”同音,菜怕剜,越剜越少,蔡姓不适合住在湾里,于是便迁往汤河镇。现在汤河镇的蔡姓也都说来自林家湾沟南。

据林姓族谱记载,该村林姓与林家湾沟北、林家郑旺、莒南渊子崖之林姓都来自平邑县原郭村。

沟南林家改革开放后出现多个企业家,尤以林凡连、林凡儒等最为杰出。

村内全部为林姓。

村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主要收入来源靠种植业、养殖业和外出打工。另有片山食品、华林木业、临海木业等民办企业。

2015年修建东西大街2条、南北大街3条、其他街道2条。

谭家庄

谭家庄村位于镇驻地南1.5千米处。周围与刘家官庄、门庄子、宋庄、赵庄子相邻。1986年有1921亩耕地,318户,1315人。现有1560亩耕地,1560人。

相传元代(公元1280-1368年)初期,谭姓人先来此定居成村,以姓氏命名,距今约有700年历史。

相传该村曾经名叫相邻庄,乾隆时期有谭姓人偷盗皇宫,后谭姓被株连灭族,被杀了三四百人,此后村庄废弃。若干年后渐渐有人回迁,外姓人也迁来居住。1936年范筑先主政临沂时,又有7户人家因偷盗被杀。这两次大案,使谭姓很多人遭难。此为民间传说,查无记载,未必可信,聊作警世故事,教育后人要忠厚传家,村落如人家,有好家风才能有好造化。

主要姓氏,王姓约30%,于姓约27%,刘姓约18%,张姓约15%,李、谭、周姓共约8%。

村内现有南北大街3条、东西大街1条、其他街道2条,仍是泥土路面,未硬化。

宋家庄

宋家庄村位于镇驻地南2.5千米处。周围与赵庄子、谭家庄、林家湾沟北相邻。1986年有1058亩耕地,246户,968人。现有424户,1406人,行政区域面积1279亩。

该村初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宋氏先来此定居,便以姓氏命名为“宋家庄”。

主要姓氏,为宋姓约90%,另有王、丁、赵、翟、刘姓共占约10%。

旧村改造后,村内投资70余万元,修建一条东西中心街连接湾林一带,修建南北街道5条。2016年市委组织部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后,争取资金200余万元新建社区服务中心一座,设有卫生室、村史馆、村民文化中心等一批便民设施;新建文化广场4处,硬化村内南北大街2条、东西大街3条、其他街道2条,共计2700米,为全区首批“美丽乡村”示范村。

刘家官庄

刘家官庄村位于镇驻地东南2.5千米处,柳沟东岸,洪石路西,常旺街与谭家庄之间。1986年有988亩耕地,140户,591人。现有110亩耕地,254户,784人。

相传该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董姓人家先来此定居,原名“董家官庄”,已有五百余年历史。后来董姓逐渐衰落没有了后人,刘姓代兴,遂改名“刘家官庄”。

汤头街道有董官庄村,亦无董姓,张氏居多,然保留村名。此类情况说明了乡村一个家族的盛衰,也反映出一个地方人口的变迁。

主要姓氏,刘姓约80%,丁、王、纪姓共占约20%。

村内有2条东西走向街道、4条南北街道,已全部进行硬化,水利设施基本完善。

村内建有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各一处,建有公墓一处。

朱家庙子

朱家庙子村位于镇驻地东南3.5千米处,沭河西岸,洪石路东。与小王家、东张家岭、刘家官庄、宋家场相邻。1986年有640亩耕地,117户,481人。现有640亩耕地,205户,607人。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漏标。据说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就有村庄,已有二百年历史。当时朱姓定居于此,村民信奉佛教,不但建有寺庙,还有几个当了和尚,村名遂叫“朱家庙子”。

主要姓氏,王姓约90%,张、李、赵、陈共占约5%。

村内建有东西中心主街1条、南北大街2条。

东张家岭

东张家岭村位于镇驻地东南3.5千米处,沭河西岸,洪石路东。与常旺街、朱家庙子、刘家官庄相邻。1986年有1349亩耕地,237户,911人。现有350户,1072人。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张家庄”。相传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一张姓夫妇逃荒流落于此,渐成村落,取名“张家庄”。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中因与程庄乡张家庄重名,又因其地处张家岭东,更名为“东张家岭”。

主要姓氏,为张姓约95%,另有王、李姓几家。

村内建设东西中心主街1条、南北大街3条,全部水泥硬化。

郑旺镇东张家岭村的琅琊张氏祠堂

常旺街

常旺街村位于镇驻地东南4千米处,沭河西岸,洪石路东。与东张家岭、大赵家、刘家官庄相邻。现有501户,1600人,行政区域面积1500余亩。农历一、六逢集。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常旺”。据“民国”五年(1916年)《临沂县志·古迹》记载:“金长任镇,治东北八十里,村名长旺。金碑《职官题名》中有监长汪镇酒税者,定为‘金长任镇’。按:‘任’盖‘汪’之讹字,属于书写印刷之误。”据此,该村当建于北宋(公元960-1126年)末叶或更早一点,至金国占领后在此设镇,就更加繁荣了。

村前南大寺旧址有元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所立庙碑,称“常汪镇”。据说当时该镇规模很大,东到沭河,西至刘家官庄,南至洪瑞,北至宋家。镇内有七十二道街,并设有监税机关。至今地下常出土砖瓦、陶器等古代文物,足见该村历史之悠久。

村北有一个东西长约五百余米大汪,故村原名“长汪”,显系地理实体。后演变为“常旺”,则是吉祥嘉言,含“常常兴旺”之意。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中与程庄乡常旺村重名,岚济公路建成前该村曾是临沂到莒南、日照的必经之路,又是千年古镇,商贸比较发达,遂更名为“常旺街”。

主要姓氏,张、孙、王、赵、余、刘诸姓,张姓人口最多,约有800人。

常旺街村有古银杏树一株,位于王璟祠堂院内,约有400年历史,高12米,胸径近1米,树冠10米。为村庄一景,百姓爱之敬之。

作物主要是水稻和小麦,另有部分为杞柳和绿化苗圃。少数几家为特种动物养殖户,主要养殖狐狸、貂、貉子等。现有轧钢等企业17家,富余劳动力多在就近企业打工。

2013年自筹资金100余万元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了硬化、绿化。建有常旺联小、村史展览馆、卫生室、文化书屋、文化广场。是区“美丽乡村”示范村。

另有古村古镇篇章详细介绍。

郭家湾

郭家湾村位于镇驻地西南5千米处,地处汤河、管仲河、梁子沟诸水汇合底部,汤河向西拐弯处南岸。1986年有2186亩耕地,425户,831人。现有1720亩耕地,700户,2360人。旧时产陶器。农历一、六逢集。

相传明末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郭姓人来此定居,因地理实体缘故,取名“郭家湾”。

主要姓氏,杜姓约60%,另有郭、李姓占约20%,还有赵、王、郑、鲍、邵、彭等十余姓。

现苗木花卉已发展到200余亩,养殖户已发展到50余家,个体经营户已发展200余户。现有企业包带厂、饮料厂、农机配件、塑料加工及个体工商户80多家,饭店3家。

村内南北大街2条、东西大街4条、其他道路2条,户户通硬化路,田间水利设施配套齐。

何家湾

何家湾村位于镇驻地西南5.5千米处,汤河东岸。1986年有742亩耕地,185户,779人。现有580亩耕地,243户,849人。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小郭家湾”。相传清康熙年间(公元1602-1722年)何姓人逃荒至此,开始在今村西南1千米处(今灌溉所南)居住,不久迁来今址,因靠近郭家湾,曾称小郭家湾。后来逐渐发展,改名“何家湾。”

主要姓氏,何姓约85%,郭姓约15%,高姓约5%。

村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

村内有东西主街2条、南北小巷8条。

邵家湾

邵家湾村位于镇驻地西南5千米处,汤河拐弯处北(西)岸。1986年有2100亩耕地,460户,2002人。现有1800亩耕地,2580人。

相传邵氏始祖兄弟二支,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从白塔街(今属汤头街道办事处)迁出,一支往八湖镇邵八湖,一支来此居住。该村因地处汤河拐弯处,故名“邵家湾”。

主要姓氏,邵姓约80%,彭、董姓各占约10%。

村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有蔬菜大棚,主要种植西红柿,鱼塘养殖面积200亩。村内有饮料厂、锁厂、五金厂等私营企业7家。

村内有3条东西路、5条南北路,已全部进行硬化,水利设施基本完善。

杨家湾

杨家湾村位于镇驻地西南4.5千米处,汤河东岸。1986年有774亩耕地,135户,568人。现有710亩耕地,710人。

相传明代(公元1368-1644年)杨姓人在此建村,结合地形命名为“杨家湾”。

主要姓氏,葛姓约60%,另有邵、高、朱、丁、林、段、李共占约40%。

村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村内南北大街4条、东西大街4条、其他道路2条,大小街道全部硬化,田间水利设施全部配套。

门庄子

门庄子村位于镇驻地3千米处,与解家湖、杨家湾等村相邻。1986年有1020亩耕地,133户,562人。现有951亩耕地,218户,860人。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梅家庄”。据碑文记载系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建村。以姓氏命名。

主要姓氏,范姓约25%,葛、程、李姓各约20%,朱姓约10%,门姓约15%。

村内有东西中心主街1条、南北大街2条、其他东西街道2条,全部街道水泥硬化。

村内建有卫生室、幼儿园,有文化广场各一处,村民自发组织广场舞队伍一支。

解家湖

谢家湖村位于镇驻地南4.5千米处,与贾家宅、大沟崖、门庄子等相邻。1986年有1027亩耕地,138户,528入。现有950亩耕地,180户,645人,村庄占地面积93平方千米。

相传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建村,距今约三百余年。开始时只有解姓在此开荒种地,名“解家湖”。后来生活困难,逃荒外出。继续来在这里住的人们不忍泯灭解氏首创之功,村名始终未改。

此类情况比较普遍,许多村庄名不副实,然而后人还是纪念前人开创之功,保留原来村名。

主要姓氏,赵姓约65%,李姓约25%,高、张姓各占约5%。

村内建设居民楼两栋,老年房27座(单元),1990年修建农业电灌站一座,石渠800米。开通了自来水、数字有线电视网络。人人参医保,小病不出村。

村内有东西中心主街1条,南北大街1条,其他东西街道2条,全部水泥硬化。

村内主要企业有吉旺塑料、三超砂带有限公司

大沟崖

大沟崖村位于镇驻地南5千米处,柳沟东岸,西靠大官庄村,东临双胜村,南靠后洪瑞村,北临解家湖村。1986年有374亩耕地,62户,264人。现有341亩耕地,89户,292人。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沙沟崖”,据说有近400年历史。相传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建村。村西紧靠柳沟,故名“大沟崖”。

主要姓氏,高姓约91%,李姓约9%。

2010年修建宽7米南北、东西方向中心街各1条。

仁里村

仁里村位于镇驻地东南5千米处,沭河西岸。与墩子、王家戈、躲水庄、贾家宅村相邻。1986年有145亩耕地,49户,223人。现有160亩耕地,96户,296人。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漏标。建村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仅有一百一十余年历史,很多老人仍有记忆,言之能详。原与王家戈、墩子、躲水庄为一个自然村,在沭河河堤之内,因怕河水袭击而搬迁到河堤以西,各自成村。初名离河村,即离开大河之意,但此名未流传起来。因本村有一座庙,西边村里的人呼为东庙,东边村里的人呼为西庙,南、北两村里的人则称呼为北庙、南庙,很长时间无固定村名,1964年改名“仁里村”。

主要姓氏,张姓约80%,户、刘姓各占约10%。

该村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水稻,经济作物种有苗木、大蒜、杞柳等。种植业是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

村内4条东西走向道路、3条南北路已全部进行硬化,水利设施基本完善。

躲水庄

躲水庄村位于镇驻地南5千米处,沭河西岸,洪石路西侧。1986年有286亩耕地,66户,250人。现有258亩耕地,103户,306人。

该村旧址在沭河河堤内,与王家戈为一自然村,常因河水泛滥被淹,为了躲避水灾,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迁至堤外今址,迁出后独立成村,名“躲水庄”。

主要姓氏,刘姓占约90%,张姓约占10%。

村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水稻、苗木、葡萄、杞柳等作物,为主要经济来源。

村内2条东西路已进行了硬化,水利设施基本完善。

扈家戈

扈家戈村位于镇驻地东南6千米处,沭河西岸。1986年有587亩耕地,189户,812人。现有533亩耕地,278户,942人。

相传明朝(公元1368-1644年)初期,扈姓人先期在此定居,取名扈家戈。后来由于地震等自然灾害,扈姓中衰,李姓兴起,欲改称李家戈,但遭到反对,于是仍叫“扈家戈”。关于村名中“戈”的由来,传说古代这里发生过战争,系古战场,建村时出土“戈”这种兵器,村民认为系历史遗物,有文化价值,因此冠以姓氏,以之名村。至今汛期河水暴涨冲刷河崖,仍可偶见箭镞等物。

主要姓氏,李姓约80%,高、刘姓各占约10%。

该村种植苗木、葡萄、玉米、水稻、柳条等农作物。

村内有4条东西路、3条南北路已全部进行硬化,水利设施基本完善。2016年新建居民小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

王家戈

王家戈村位于镇驻地东南6千米处,沭河西岸,岚济公路(342省道)北侧。1986年有120亩耕地,70户,275人。现有110余亩耕地,145户,460人。

相传明代(公元1368-1644年)建村,以姓氏命名。村名来源参考“扈家戈”。

主要姓氏,张姓约70%,王、李姓各占约15%。

相传很久以前村中一老妪无儿无女,孤苦度日。某天傍晚,出门看见一少年逡巡于一家大门口,敲敲大门,家狗吠叫,少年慌忙躲避退回来。老妪问道:“你这孩子,干什么的呢?前走后挪的。”少年说:“我饿极了,想讨口饭吃。奈何家家有狗,怕狗咬,不敢进。”老妪看他可怜,即领回屋子,给他饭吃。老妪也甚是喜欢这个少年,于是少年在她家一住就是俩月。问其家住哪里姓啥名谁,开始少年不敢实话实说,后来说自己是孔府的小圣人,还没有呈位,因为逃学跑出来,流落到这里。带的钱也花光了,这才不耻要饭,幸好被老人家收留照顾。老妪闻听此言,急忙告诉侄子,侄子说:“了不得唻,街上有皇榜,说是小圣人走丢了!得赶快报告县官。”县官闻报,大喜过望,连忙派遣公差和老妪的两个侄子,护送小圣人回孔府。翌年小圣人回访,送来一棵小树,栽种在院子里。后来老妪卒殁,族人将此树移栽其坟头,以示纪念。现在这树还生长在沭河湾里,苍劲挺拔。

王家戈古井群遗址

民间故事,姑妄听之。

村民以种植苗木为主要经济来源,个体企业有机械零件加工厂和床垫厂各1个,有部分养殖户和运输户。村内基础设施、水利设施基本完善,建自来水厂1处。

村内南北、东西大街各2条,均已硬化。

2008年曾在该村发掘出一批古井群,出土了一批文物,对研究当地历史有很大的帮助。

贾家宅

贾家宅村位于镇驻地东南4.5千米处,沭河西岸。2018年有735亩耕地,315户,986人。

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贾姓人先来定居,故名“贾家宅”,约400余年历史。如今村中以李姓人口最多,已传至十九世。

主要姓氏,李姓约85%,高、张、孙姓各占约5%。

该村以农业种植为主,无商业。村集体经济薄弱,长期依靠上级财政补贴。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为主,部分种植玉米、大豆、花生,近几年种植葡萄200亩左右。田间水利设施配套齐全,灌溉便利。

村内南北大街7条、东西大街3条,直通洪石路。

墩子

墩子村位于镇驻地东南5千米处,沭河西岸,洪石路东。1986年有130亩耕地,42户,208人。现有130亩耕地,63户,207人。

相传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建村。因村中有一古墓墩而得名。

主要姓氏,刘姓约95%,高姓约5%。

主要种植经济作物葡萄及杞柳,年人均收入11548元。

建有东西中心主街3条,南北街2条,全部水泥硬化。

向阳

向阳村位于镇驻地东南4千米处,沭河西岸,洪石路两侧。1986年有781亩耕地,166户,671人。现有820亩耕地,236户,843人。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王家庄”。相传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王姓人来此建村,名王家庄。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中,因与傅庄镇王家庄重名,以其地处临沂城东部,更名为“向阳”。

主要姓氏,王姓约38%,尤姓35%,高、史、闫姓共约27%。

以种植经济作物苗木、杞柳为主,面积200多亩。现有私营企业5家。2016年“美丽乡村”建设对本村的大街小巷统一绿化、粉刷,整修东西大街3条、南北大街2条、小巷4条。

村内有小学、幼儿园、卫生室、农家书屋。村民自发组织广场舞队伍一支。

何家戈

何家戈村位于镇驻地东南4千米处,沭河西岸,洪石路两侧。1986年有2053亩耕地,338户,1402人。现有1939亩耕地,660户,1886人。村庄占地面积300亩。

据碑文记载系明朝(公元1368-1644年)中期建村,约五百年历史。原名李家戈,百年前后才改为何家戈,以主要姓氏命名。“戈”的含义,见“扈家戈”。

主要姓氏,何姓约65%,李姓约25%,张、高姓约5%。

村内有小学、幼儿园、卫生室。有广场舞队伍一支。

新中国成立前有村办学校,是当地教育普及率较高的村庄,在外工作的人较多。

村内一颗古银杏树约有600年历史,12米高,胸径77厘米,树冠12米。养猪专业户50余家,五金加工、柳编企业18家,织布厂1家。和润油脂、汇铁股份有限公司等落户于该村。

大赵家

大赵家村位于镇驻地东南4千米处,沭河西岸,洪石路东侧。1986年有1852亩耕地,458户,1891人。现有1680亩耕地,860户,2460人。村庄占地面积260平方千米。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赵家庄”。相传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建村,有四百余年历史。赵姓人先来此居住,名赵家庄。为与沭河东岸板泉小赵家(当时同属第五区,板泉崖区)区别,故名“大赵家”。后小赵家划归莒南,该村仍用原名。

主要姓氏,赵姓约91.5%,王、纪、刘姓共约占8.5%。

2000年后村委筹集资金180多万元,建成河边电灌站两座,石砌水渠两条。2012到2017年间,筹资2200余万元,新建社区居民楼5栋、社区办公楼和郑旺卫生院分院楼各一栋楼,对本村的大街小巷统一绿化、粉刷,更换了所有路灯,整修东西大街8条、南北大街6条、背街小巷12条。村内有小学、幼儿园、卫生室、农家书屋。村民自发组织广场舞队伍一支。

有振淇工贸、沂蒙铸业等规模以上企业。

大官庄

大官庄村位于镇驻地南5千米处,郑大路东,岚济公路(342省道)北侧,与大沟崖、东岭相邻。1986年有2949亩耕地,490户,2007人。现有2745亩耕地,880户,3100人。

明、清两代的“皇庄”和“官庄”,都是皇室的农庄,享有“不纳皇粮”的特权。相传明代(公元1368-1644年)建村,不纳皇粮,想是“官庄”旧址。又因村子面积较大,人口较多,故名“大官庄”。

主要姓氏为高、李、杜、孙、刘、魏。

双胜村

双胜村位于镇驻地南5.5千米处,岚济公路(342省道)北侧。1986年有253亩耕地,66户,285人。现有250亩耕地,160户,367人。生产苇笠。

原与后洪瑞为一个自然村,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后洪瑞”。新中国成立后独立成村,系由两片居民点组成,故名“双胜村”,有双双胜利之义。

主要姓氏,高姓约50%,石姓约49%,韩姓约1%。

村民主要种植小麦、水稻、杞柳。该村最近打井9眼,修建东西中心主街2条、南北街道1条,全部进行了水泥硬化。

后洪瑞

后洪瑞村位于镇驻地东南5.5千米处,岚济公路(342省道)北侧,西邻长深高速(G25)。周围与前洪瑞、王洪瑞、扈家戈、王洪瑞相邻。1986年有1238亩耕地,265户,1179人。现有970亩耕地,540户,1651人。农历三、八逢集。

据家谱及碑文考证,系明朝(公元1368-1644年)初期建村。《临沂市地名志》记载,传说因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字德瑞,建号洪武,取其“洪瑞”二字作为村名,有歌功颂德之义。此说有些牵强附会。郑旺以洪瑞命名的村有4个,该村南面的洪瑞叫“前洪瑞”,此村故名“后洪瑞”。

主要姓氏,韩姓约30%,高姓约54%,赵姓约10%,王姓约2%,沈、马、张、李姓各约1%。

后洪瑞村2005年新建居民小区一处,整修村内道路东西走向3条,南北走向4条,新建三层村委办公楼一栋;建有小学、幼儿园、文化广场、卫生室,有村民自发成立广场舞队一支,伍环境优美,多次被评为市生态文明示范村。

通过招商引资,宝通汽车检测线、森诺特再生资源等一批企业落户此地。

王洪瑞

王洪瑞村位于镇驻地东南7.5千米处,岚济公路(342省道)南侧,沭河西岸,西邻高洪瑞,南邻前洪瑞,北临扈家戈。1986年有246亩耕地,64户,291人。现有216亩耕地,149户,433人。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测绘《山东省地图》标注为“小王家庄”。据王氏家谱记载,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王姓建村于此,初名小王家庄。后因处于前、后洪瑞之间,改名“王家洪瑞”,简称“王洪瑞”。

主要姓氏,王姓10%。

2015年投资73万余元建设南北大街3条,东西大街3条,且全部水泥硬化。

高洪瑞

高洪瑞村位于镇驻地东南7.5千米处,岚济公路(342省道)南侧。1986年有312亩耕地,144户,466人。现有176余亩耕地,215户,650人。

相传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刘姓由山西洪洞县老鹳窝迁来,名刘家厅。以后刘姓逐渐减少,村中几盘大碾却引人注目,故呼之为碾子街。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村中高姓人多,定名为“高洪瑞”。

主要姓氏,高姓约97%,另有王、刘姓共占约30%。

村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水稻和杞柳,部分村民从事手工业加工和养殖。2015年投资73万余元在村内建设南北大街3条、东西大街3条,全部水泥硬化。

前洪瑞

前洪瑞村位于镇驻地东南7千米处,岚济公路(342省道)南侧,沭河西岸,西邻长深高速(G25)。与王洪瑞、后洪瑞、汤河镇后坊坞相邻。1986年有1342亩耕地,317户,1385人。现有1150亩耕地,486户,1910人。

相传明朝(公元1368-1644年)初期建村。当时北面有后洪瑞,故名“前洪瑞”。树名历史同“后洪瑞”。

据传该村原名“刘左庄”,系由刘、左二姓得名。南北长500多米,倚河傍水,相当繁荣。后因地震、战乱、疾病等天灾人祸,刘、左二姓人口逐渐减少。朱氏三世三支朱 才由西北朱孟庄(江苏省赣榆县沙河镇)迁入,繁衍至今成为村中大户。公社化以前尚存有刘、左两姓坟墓数十处及一处南将军庙废墟。

主要姓氏,朱姓约85%,姚、李姓共占约14%,吴、李姓共占约1%。

村内杞柳种植800余亩,生猪养殖存栏2000余头。另有机床加工、翻砂等一批个体企业。

2015年硬化2条南北街道,长1200余米。2016年东西1条主街进行了硬化,长1000余米。2018年硬化大街3000余米,并对小巷进行整平硬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