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应试教育症结解析-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

应试教育症结解析-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一俗语形象又生动地阐明了应试教育的本质,即以分为本,以分数论英雄。这正是目前中小学中流行的一种诡异的“正常”现象。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自然要早点跑,因此超前启蒙已经成为目前社会上早期教育的一个隐形“主流观点”。

应试教育症结解析-广东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

1.以分为本

【现象陈述】“以分为本”是目前社会上存在一种很普遍的评判标准,即学生升学、评优、分班看分数,老师评职、晋级、得奖看分数等都要看分数,这种评判标准压抑着每一位应试教育下的学生与教师。

【现象点评】“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一俗语形象又生动地阐明了应试教育的本质,即以分为本,以分数论英雄。不光是学校,放眼社会,唯分数论者比比皆是,整个社会充斥着一种“唯分论”的评判原则。这一评判原则影响深远,直接导致大批非考试型人才的埋没。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分析,每个人的学习类型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智力类型也是不同的,有擅长识记型学习方式的,有擅长动脑思考型的,也有动手能力、操作能力极强类型的,每一类型的学习方式不同,但都是到达知识彼岸的有效方法。然而就应试教育的考查内容及形式下,明显擅长识记型学习方式的孩子更占优势,在考场上容易拿到高分(这类孩子中不排除有会想、会做的)。而其他擅长动脑、动手类型的幼儿明显在应试教育的考试中容易吃亏,从而导致无法享受更好的资源。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国每年投入如此之高的教育经费,但却往往培养出大批高分低能的人才。不可否认识记型人才也是社会需求的一类人才,但就当今科技兴国、科技创新的新时代发展要求下,国家更需要擅长动脑思考,以及动手操作的创新型人才。在现有的“以分为本”的“现行考试制度”这把“坏筛子”下,这类人才往往被当作蠢才而淘汰或埋没,“以分为本”为人才的选拔树立了错误的指向标,对社会、国家的发展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2.分快慢班

【现象陈述】所谓的快慢班,即大家常听到的普通班与重点班(如实验班、奥赛班、培优班等),这一分班形式就是把所谓“好生”与“差生”绝缘分开,重点培养“优秀者”,对“差生”听之任之,不抱太多期望。

【现象点评】目前在很多中小学中都存在类似的分班方式,在以升学率为最高追求的目标指引下,学校以本年级学生某次或几次考试成绩作为标准划分班级,将学生进行“两级分化”,将现有教育资源严重倾斜于所谓的“快班”“重点班”,已达到较高升学率这一目标,这一行为是极其错误的。首先,违背了我国相关教育法规关于教育资源均衡分配,严禁设重点班的要求,损害了大多数学生公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权利;其次,学校这种以分为本的一刀切分班方式,机械、粗暴、不合理,分在慢班的学生并不一定是学习不好,各方面能力较差的学生,相反,分在快班的学生也不一定各方面都很出色优秀,也有可能只是单纯的应试型选手,这一分班方式违背了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学说。最后,学校的快慢班分班模式损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严重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依赖教辅

【现象陈述】减负减负,越减越重;书包越来越重,教辅用书堆积如山;学校放学越来越早,辅导班越报越多。这正是目前中小学中流行的一种诡异的“正常”现象。

【现象点评】教辅过多,令学生目不暇接,望而生厌,学习兴趣被压抑;教辅市场繁杂,良莠不齐,缺乏有效监管,直接导致多数教辅用书粗制滥造,错误过多,而学生难以识辨,被教辅误导,影响正确知识的吸收;教师过度依赖教辅,则好“教懒书”,疏于认真备课,疏于设计练习,缺乏教学创新,难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需求,导致学生不愿在课堂认真听讲,转而求助辅导用书,学生的听课热情不够,又直接导致教师教学创新激情不断降低,从此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此外,很多教辅用书都配有“题海战术”“千题册”的高强度练习籍,这些正是学生负担过重,政府教育减负效果不明显的直接因素。总之,过度依赖教辅无益于学生的健康学习,无益于教师创新性的教学开展,最终影响我国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与改革。

4.办补习班

【现象陈述】近些年各类课后补习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学校、学生面前,而相关教育部门也多次出台相应政策文件“禁补”,但效果微乎其微,反而出现越禁越火爆现象的出现。藏着办、偷着办,变相办……各类补习班依旧以不同的名义出现在孩子身边,受到一些家长追捧。

【现象点评】“张弛有度,劳逸结合”,再好的弓弦如果长期拉的满满的,终有一天会断掉,同理,长期过度紧张、疲劳的学习也会毁掉一个孩子的身心健康。假期,自然是放松、调整,休养生息的时间。首先,经过一个学期的紧张学习,学生们的身心都已经达到一个疲惫的临界点,需要这样的一段时间给予调整、修养、恢复,而各类补习硬性剥夺了他们的休闲、娱乐机会,使他们本来疲惫的身心更疲惫,学习兴趣降低,学习内动力丧失,甚至出现厌学、恶学现象。其次,目前社会上各类补习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又缺乏相应的有效监管,导致部分补习学校,教学质量低下,教学方法粗放,教学环境恶劣,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与人身安全。最后,过度的补习班也同样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被各种补习学校分走大量精力,势必影响正常的课堂学习,学生没有兴趣听老师讲基础,只追求难、精、尖,导致学习基础不扎实,同样也影响教师授课激情,形成恶性循环。

5.超前启蒙(www.xing528.com)

【现象陈述】“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最初的早教机构宣传语到现在已经成为各位父母的教育名言。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自然要早点跑,因此超前启蒙已经成为目前社会上早期教育的一个隐形“主流观点”。孩子接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早,接受教育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难,孩子们的快乐也越来越短暂。

【现象点评】启蒙,指传授适合孩子年龄阶段认知规律、学习特点的知识,帮助孩子获得新知,促进发展的行为。而目前社会上的超前启蒙教育明显都是违背启蒙一词的初衷,是一种拔苗助长行为。在各类早教机构的浮夸宣传下,2—3岁的孩子就必须接受教育了,更有甚者1.5—2岁,过早的学习到底是一种促进还是一种摧残,道理不言而喻。儿童的身心发展都有其特定的发育顺序与规律,什么样的年龄做什么样的事情,早期教育一定是以身体养护为主,过早的开发智力,不仅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在粗暴的开发手段下,更容易出现“江郎才尽”。0—6岁儿童的启蒙教育要更重视教育的内容与手段,传授适合儿童学习特点及年龄阶段认知规律的新事物与知识,采用符合儿童兴趣的游戏化教育手段,将学习寓于游戏中,让儿童体验学中玩、玩中学的乐趣。同时还要注意幼儿大脑神经皮质的活动原则,做到劳逸结合,不可贪多,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6.贪多求全

【现象陈述】时代在发展,人才培养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精英人才,不少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完成基础课程之外,还能兼顾多项才艺,如乐器、绘画、书法、编程等,做到博览众家,集众家所长于一身。

【现象点评】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行为是不可取的。每一个人的能力、精力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很少有人能够做到面面俱到,样样出彩。贪多的结果不仅是“嚼不烂”,还很有可能造成“消化不良”。这也正是目前家长们期待的精英教育所面临的窘境。百年前,国家衰弱,但人才却辈出,每一个领域都涌现出一批震惊世界的人物,如数学零分的钱钟书、文学极差陈景润等等,他们没有一个人是全能型人才,但却都在各自的领域做到极致。因此,每一位学生在追求能力全面发展前,都要首先对自身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与了解,明白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充分发扬优势,以优势弥补不足,做专业型人才,而不是各方面都很平庸的“全才”。

7.轻视职教

【现象陈述】在现今大学扩招,大学生遍地,学历膨胀的现状下,职业教育已经被挤压的在夹缝中求生存。提起职业教育,人们常常嗤之以鼻,联想到的都是考不上高中、大学,没能力,混日子,没前途……

【现象点评】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承担着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员的重任,是我国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目前社会上出现的轻视职业教育现象是极其错误的,应正确看待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1)发展职业教育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失业率,缩小收入差距。每年数以百万毕业大学生,很大一部分会遇到就业难问题,究其原因主要为专业不精,所学与社会需求人才有偏差,从而导致一技术蓝领难求,而白领满大街现象。职业教育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与目前社会人才结构需求相匹配,轻松解决就业,提高人力资本素质。(2)职业教育是发展地区经济和文化生力军。职业教育量大面广,专业考虑本地区实际需要设立,目标明确,专业对口,学以致用。(3)职业教育相对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来说,门槛相对较低,满足无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求学需求,帮助他们学会谋生技能,成为有用的社会成员。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未来的经济如何发达,社会所需的人才都是以中等职业技术人才为主。

8.重智轻德

【现象陈述】“重视智育,而忽略德育”是目前教育中一种普遍现象,学校、教师以成绩论英雄,家长只看分数。教育变得越来越唯分论、功利论,学生的发展也越来越狭窄。

【现象点评】目前教育中流行的“重智育轻德育”观念是极其错误的。我国教育目标中明确规定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德稳占首位,由此可见,我国教育推崇以德为本、立德树人。导致重智育轻德育现象产生原因有以下几点:(1)将德育等同于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形式过于死板,只局限于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从而导致德育流于形式。(2)家庭因素。家长重视能够产生实际价值的智能教育,期望通过智育帮助学生获得好的学历、好的工作、好的收入,忽略价值不那么明显的德育。(3)学校、教师教育理念因素。学校、教师一味追求高的升学率,获奖率,促进学校不断将智育作为教学目标。(4)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因素。整个社会对物质价值的过度追求,忽略精神建设。重智轻德教育观念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十分危险的,如同没有笼子的野兽。德是一个人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基本准则和信仰,德育是每个人头顶悬挂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它制约着人性中的黑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