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特需课程个别化设计:实证研究

特需课程个别化设计:实证研究

时间:2023-1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每一项“特需课程”的申请都要经过课程项目组、专家组、家委会三方共同的协商确认。每一项“特需课程”的背后都组建了一个精干的团队进行整体的运行与规划。学校“特需课程”的师资由校内和校外共同组成。学校在近两年时间里共开设了6项“特需课程”,学生数累计达60人。经过“特需课程”的学习,孩子们的进步与发展非常显著。

特需课程个别化设计:实证研究

学校中,我们总会发现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小众群体,或者是个体,他们在班级整体的学习与活动中总是显得“格格不入”,他们的“节奏”似乎永远不能与大多数人的节奏“合拍”,仔细探究,这些孩子或是因为在某方面存在一定的原因与障碍,一时落后于“节奏”,或是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和潜质而超前于或有别于普通的“节奏”。面对这样一些特殊的个体或群体,学校教育该提供怎样的学习内容与节奏呢?特需课程就是一种最能体现个性化教育理念的课程,它是指学校对有特殊潜能或特殊需求的一个或几个学生量身定制的一门、几门或整体性的教育学习计划,如针对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开设适切的课程,对学习水平超前的学生开设提高课程,为某方面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开设援助课程等。

案例4-8:“小奇葩”变小诗

没有强壮的体魄

它只是一颗柔软

而不堪一击的

种子

在我们眼中

甚至脆弱得

不值得去张望

暴雨压弯了枝头

狂风将它深埋地下

它用那小巧的身躯

无畏地面对磨难

天边的彩霞

给它希望

让它拥有

重生的力量

现在,我才惊奇地发现

那棵参天大树(www.xing528.com)

就是当年

我们曾轻蔑对待的

那颗

不起眼的种子

这首名为《种子》的小诗刊登于2013年7月的《新民晚报》上,您一定不会想到他的创作者曾经是一个令很多老师头疼的“小刺头儿”。

从一年级接班的第一天,作为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的我就感觉到他的与众不同——小小的他总是满脸不高兴,学习用品没带齐,他会大哭大闹;和小朋友意见不合,他会直挺挺地躺在地上;就连男孩子们都很喜欢的体育课,他也嗤之以鼻……就是这样一个有些坏脾气的孩子,却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二年级,我意外地发现小巢在语文课上显得比较安分。他全神贯注地听着老师的每一次朗读、每一处讲解、每一个问题,特别是听到诗歌美文,他的眼睛会闪闪发亮,我知道,那是智慧的火花,那是热爱文学的光芒,小心呵护它,或许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于是,从三年级起我就鼓励他参加学校根据学生个性研发的各个与语文学习有关的校本课程:“周周都过节”“走进名人”“淘气语宝宝”……

四年级开设的“春芽诗社”更是萌发了小巢诗歌创作的种子。可是,因为他悟性高、反应快,诗社的辅导老师发现原有的教学内容有些“喂不饱”他,于是,老师们齐心协力为他量身定制了个别化的教学方案:从儿童诗拓展到现当代诗歌、从中国古典诗歌延伸到外国经典诗歌、从填空式的启发引申到段落乃至整个诗篇的创作……“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为了使他学得更实更好,整个年级组的老师都重拾旧书,有的甚至从头开始研究起诗歌的格律、结构、形式、意蕴,大家纷纷献计献策,使得诗社的学习内容越来越新颖丰富,小巢也越来越喜欢文学,他的诗歌作品佳音频传,经常被刊登在报纸杂志上。

有了一些成绩,学校对他的个性化教育并没有止步不前,五年级时学校更是亲自为他请来了少儿出版社的作家王文老师为他进行单独的写作辅导。于是,每周二下午的两点,在学校小会议室里,你都会看到一位老作家和一个小孩子为了彼此都喜欢的诗歌侃侃而谈的一幕。就是在学校特需课程的帮助下,临近毕业,小巢的《骏至诗丛》出版了,这本小小的册子承载着附小老师对他独特的、深沉的爱!

特别的孩子需要特别的“爱”与“呵护”,这种“爱”与“呵护”最重要的体现在于深入全面地发现孩子的潜质,承认和尊重孩子的“与众不同”,充分挖掘和创造适合于他个体发展的学习资源、学习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和采用高度个别化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使他或她成为具有鲜明个性和拥有特殊才能的有用之人。

一师附小在“基于学生的需要是前提,发展学生的需求是基础,引领学生的追求是根本”的理念引领下,通过学生、家长自荐,教师推荐的方式为那些学有余力、个性鲜明、冒尖出彩的学生开设了一批辅导个别化、时间弹性化、成果显著化的特需课程,如“儿童诗创作”“口语交际”“乐高机器人”“OM头脑奥林匹克”“创客联盟”“无线电课程”等。

学校的“特需课程”都是基于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和整体评估特点而进行的“私人定制”,课程依据学生的“特殊需求”设置学习内容、学习进度、阶段学习目标以及评价方法。每一项“特需课程”的申请都要经过课程项目组、专家组、家委会三方共同的协商确认。每一项“特需课程”的背后都组建了一个精干的团队进行整体的运行与规划。每一项“特需课程”的学习内容、进度、时间、方式和评价方法都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专家组共同商定的。“特需课程”的制定过程是师生共同协商的过程,“特需课程”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心灵间的有效沟通,学习愿望达成的阶梯,学习意愿满足的链接。

学校“特需课程”的师资由校内和校外共同组成。由于面对的学生具有“特殊才能”和“特殊需求”,承担课程的教师需要具有很高的学识水平和极强的综合能力。学校在选择课程教师时,以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学科带头人以及社会上的知名人士作为首选,并通过竞聘的方式来落实“特需课程”项目的师资。

学校在近两年时间里共开设了6项“特需课程”,学生数累计达60人。经过“特需课程”的学习,孩子们的进步与发展非常显著。如参加“OM脑力风暴”特需课程学习的学生,先后代表上海参加了德国韩国举办的多次比赛,并获得一等奖的荣誉。其中一位学生在接受德国评委询问时,自豪地说她的灵感来源于学校的“特需课程”,那里形形色色的科学小实验使她着迷。参与“儿童诗创作”特需课程的孩子们,受到儿童作家王一波的启发和点拨,撰写并编辑了《诗艺六班》《我的梦、我的诗》等丛书,其中一位学生的多篇诗歌发表在报纸杂志上。参与“创客天地”特需课程的孩子们结合日常的生活元素,通过3D打印机制造出了许多便利生活的小发明,体验到了学习与生活的乐趣。

正如附小校长所说:“这些孩子有与众不同的天赋,更有勤于探索的热情,为师者惟有为其创设一切教育条件,使他们执着于自己的追求爱好,为自己的人生奠定美好的人文根基。这是附小人的骄傲,也是我们为师者的幸福。”

有人说课程是学生学习的发动机,有人说选择一种课程就是选择一种未来,表述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指向一个核心,即课程对于学生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个性化教育背景下,学校之间的教育竞争归根到底是课程的竞争,没有在课程领域占领制高点,也就没有学校更高品质的个性化发展。如何取舍,如何融合,如何使学校的课程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的系统动力是我们每所学校为之努力的共同目标。

在教育走向个性化的背景下,学校课程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学校的基础性课程,还是拓展性、研究性课程;无论是学校整体课程的谋划变革,还是某一类课程的开发实施,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又充分发展已经成为学校课程变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学校基于自身的优势、基础,正在不断创新着课程,发展着具有学校独特个性的课程。

除了上述案例外,众多学校以课程为突破口,引领着学校个性化教育的整体发展。如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秉承陈鹤琴教育思想,融合学校原有的文化传统特色,以“小公民素养”的“个性化养成”为目标,优化校本课程群,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五指课程+”课程;万航渡路小学以“个性与共性”“自主与规范”“合作与竞争”三个和谐为目标,探索和谐实施活动课程的路径与方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上戏附中以艺术能净化心灵、提高品质、塑造人格的价值思想为主导,以多类型、多途径的课程统整与开发为重点,构建艺术特色学校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使学生在艺术的培育滋养中获得个性的发展;逸夫职校将职业发展要求、学校特色以及学生个性化需求紧密结合,开展了美术衍生专业艺术创意课程的实践,多样化的课程,个性化的学习平台,真实性的评价机制,提升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内驱力;青少年活动中心从校外教育的特点和现状入手,充分关照不同年段层次学生的特点以及他们的需求,探索开发系统性、连贯性、层次性的校外活动课程,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参与,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丰富和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常德书法幼儿园不断拓展幼儿营养健康教育的空间,“一份饭菜”“一本营养图书”“一个营养教学课例”“一个饮食主题活动”都做成幼儿“生活化、个别化、艺术化、学习化”的生活课程内容,使得幼儿园生活课程实施“灵动起来”;延中幼儿园关注每一个幼儿个体的审美体验和艺术表现能力的发展,学校构建的“乐玩乐有趣”音乐特色课程,充分开发了幼儿创造潜能,对3—6岁幼儿艺术兴趣的激发以及艺术能力的启蒙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