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许地山:生平介绍、爱国情怀与思想体系

许地山:生平介绍、爱国情怀与思想体系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平简介许地山,现代作家、学者。作品简介许地山在“五四”运动中怀着爱国的激情参加了斗争的行列。许地山没有走下坡路,仍是争取民主,坚持反帝反封建的,但是他并没有接受唯物史观,思想体系中唯心的宗教哲理甚多,还有好幻想的浪漫主义,以及一些消极思想等。在许地山去世后,郁

许地山:生平介绍、爱国情怀与思想体系

生平简介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民俗学等。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作品简介

许地山在“五四”运动中怀着爱国的激情参加了斗争的行列。在这转折的时代潮流中,声势磅礴的“五四”队伍逐渐起了分化,历史前进的道路上变化多端原非意外,事物也是复杂的。不久,除一些接受新思想走向革命的进步青年外,另一些人随波逐流,还有一些人倒退了;思想界也泛滥起各种思潮,如浪漫的、颓废的和无政府主义的思想等等,不一而足。许地山没有走下坡路,仍是争取民主,坚持反帝反封建的,但是他并没有接受唯物史观,思想体系中唯心的宗教哲理甚多,还有好幻想的浪漫主义,以及一些消极思想等。

“五四”运动后,他的第一篇小说《命命鸟》,发表在1921年1月《小说月报》上,紧接着在同年4月、5月、7月《小说月报》上又发表了《商人妇》、《换巢鸾凤》和《黄昏后》等三篇作品。《命命鸟》的新颖的题材与格调,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应。它写一对仰光青年男女反抗宗教礼法及封建习俗而争取自由恋爱的故事,笔触细腻,感情真挚,尤以异域风光更具魅力。但是这篇作品受佛教思想影响很深,以有生为苦恼,以涅槃归真为极乐。《商人妇》也是以异国风光为背景的作品,女主人公命运坎坷,是旧社会闽、粤沿海一带农村广大妇女中的苦命人之一,她千里迢迢到新加坡去寻找丈夫,却遭遗弃被骗卖到印度。在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环境下,从宗教信仰中获得了再生的勇气,从学习文化中扩大了眼界,于是总结了生活的经验:“眼前所遇的都是困苦,过去、未来的回想和希望都是快乐。”《换巢鸾凤》中的人物,没有一个是作者予以肯定的角色,它突破了一般“英雄美人”的俗套,结局是现实粉碎了女主人公希望丈夫成龙的幻想。《黄昏后》写男主人公眷恋亡妻的感情,极其细致。从早期的这几篇作品为例,反映了作者的人生的态度。他不满现实,不满封建礼教与宗法社会,但又受现实生活的约束,不得已,只好以主观的愿望来反抗现实,解决问题。所以作者或让主人公舍生赴死,采取消极反抗的方式;或让人物沉浸在狂热的宗教信仰中逃避现实,逆来顺受,妥协下去。

1922年的《缀网劳蛛》也是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宗教哲理的作品。再如1924年写的《枯杨生花》,七十岁孤苦无依的老娘居然会在意外的机缘中重逢青年时代情人,读后感到作者主观地安排情节,人为地强令枯杨开了花,这种幻想的浪漫主义的情调与传奇性,使得作品缺少说服力。这不等于说富于传奇性的故事写不好,或是必然缺乏说服力。稍后数年的作品,如1928年写的《在费总理的客厅里》和1931年的《归途》,较前期作品向现实主义迈进了一步,但毕竟分量不重。前一篇较好,鞭挞了旧社会所谓官僚慈善家的虚伪丑恶的本质;后一篇虽然表现了对穷苦妇女的同情,但它的气氛浓厚的传奇故事损害了生活中的真实性,读后觉得有些朦胧感,不明确作者打击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又如约在这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街头巷尾之伦理》,通过一个瞎乞丐半日生活中的遭遇,揭露了社会的不公与腐朽,篇幅不长,无传奇故事,白描得真实,较诸前二篇,更为具有现实意义。1922年陆续发表的四十余篇散文《空山灵雨》,也颇能说明作者早年思想之一斑。在《弁言》中开首一句就是“生本不乐”,并称这本集子“杂沓纷纭”。确实各篇主旨不一,除著名的《落花生》一篇外,也有一些中心思想明确、内容深刻的作品。如《面具》这篇三百余字的小品,用的是杂文笔法,它说,“人面原不如纸制的面具哟!……无论你怎样褒奖,怎样弃嫌,它们一点也不改变。红的还是红,白的还是白,目眦欲裂的还是目眦欲裂。人面呢?……人面到底是靠不住呀!……”这篇短文讽刺了喜怒不形于色、掩藏于人面后面的虚诈,提倡老老实实做人,喜就是喜,怒就是怒。其他一些小品,有借题抒发作者的人生哲学,充满怀疑色彩的短篇,也有缠绵悱恻的散文,更有宣扬佛教思想、虚无缥缈的描述等等,虽是文笔优美而洗练,但有些篇基调不够健康。(www.xing528.com)

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抗战以前的10年间,在他的短篇小说、散文、诗等作品中,1934年写的《春桃》,是当时被誉为现实主义的作品,这一篇的主题、风格虽亦独树一帜,但不同于以前各篇,它创造了劳动妇女春桃泼辣、善良的形象,写出了劳动人民朴素的阶级同情心,及突破所谓世俗礼法直率的性格,语言亦颇洒脱俏丽。

写在《春桃》之后的一篇小说,即1940年的《铁鱼底鳃》,也是作者生平最后的一篇小说,发表以后,引起读者极大的注意,甚受称赞,一致认为是现实主义的作品,是作者向前跨了一大步的成果。这篇以抗战时期为时代背景的小说,写一个知识分子在旧社会学不能致用的苦闷,有抱负有技术但无出路。它沉痛地抨击了不合理的旧社会,并从主人公倔强性格的刻画中,抒发了作者的深挚的热爱国家民族的感情。在许地山去世后,郁达夫在悼念他的文章中说,“到了最近,他的作风竟一变而为苍劲坚实的写实主义,……他的一篇抗战以后所写的小说,叫做《铁鱼底鳃》,实在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作品……”。这篇小说为知识分子中的技术人员大声呼吁,勇敢地反抗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反映了作者人生观的转变。

《缀网劳蛛》辑收出版于1925年,《空山灵丽》亦在同年出版。这两本书与1947年辑收出版的小说集《危巢坠简》(与1933年出版的《解放者》大致相同)相较,显然前两册集子中的较多的浪漫主义与宗教色彩,已为后一本集子的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想所代替充实了。后一本中虽有精芜间杂的作品,但前两册中也有反帝反封建、具有民主思想的好作品。大体说来,《危巢坠简》已与前两本书在题材上、在对待人生的态度方面都不相同了。这本书内,人类在作者心目中仍是和善可亲的,除这一面外,另一面作者充满了憎恶感情,他痛恨的是残害他人以自肥的人群中的败类。爱憎分明起来,不再寄希望于宗教信仰,以求解脱了。

自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这20年间,许地山在我国新文学史上是有一定地位、具有相当好评的作家。虽然他早期作品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是作品构思巧妙,手法新颖,不落窠臼。人物也不是脸谱化的,各有个性与形象,这些都是他自己的风格。作为“五四”时期的文学遗产,可供今日创作方法上的借鉴,也可开阔年轻读者的眼界。

作者早年不仅致力于文学创作,1925年在牛津大学时还写了一册关于中英鸦片战争前后有关历史资料的《达衷集》;1934年还出版了《道教史》上册等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