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狄更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代表者

狄更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代表者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平简介英国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对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抱行动上支持而道德上否定的矛盾态度。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小品。其他作品有《奥列佛·特维斯特》、《老古玩店》、《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和《远大前程》,等等。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

狄更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代表者

生平简介

英国小说家,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就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劳动。曾在皮鞋作坊当学徒,16岁时在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后担任报社采访记者。他只上过几年学,全靠刻苦自学和艰辛劳动成为知名作家。他生活在英国由半封建社会向工业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其作品广泛而深刻地描写这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鲜明而生动地刻画了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形象,并从人道主义出发对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及其代表人物进行揭露批判,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给以同情和支持。但同时他也宣扬以“仁爱”为中心的忍让宽恕和阶级调和思想。对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抱行动上支持而道德上否定的矛盾态度。表现了他的现实主义的强大力量和软弱空想。狄更斯一生共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杂文游记戏剧小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写劳资矛盾的长篇代表作《艰难时代》(1854)和描写1789年法国革命的另一篇代表作《双城记》(1859)。前者展示了工业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描写了工人阶级的团结斗争,并批判了为资本家剥削辩护的自由竞争原则和功利主义学说。后者以法国贵族的荒淫残暴、人民群众的重重苦难和法国大革命历史威力,来影射当时的英国社会现实,预示这场“可怕的大火”也将在法国重演。其他作品有《奥列佛·特维斯特》(又译《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和《远大前程》(1861),等等。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艺术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著称。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作品简介

狄更斯连续出版了多部广受欢迎的小说,包括了《雾都孤儿》(Oliver Twist)、《尼古拉斯·尼克贝》(Nicholas Nickleby)和《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city Shop)。1841年完成了《巴纳比·拉奇》(Barnaby Rudge)后,狄更斯前往他所向往的美国。虽然他在那里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狄更斯最终依然对那片新大陆感到失望。他在美国的见闻被收入进其在1842年出版的《美国纪行》(American Notes)。

1843年他出版了引起极大反响的小说《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这部小说是他的圣诞故事系列的第一部。随后他又以自己的美国之行为背景,发表了另一部小说《马丁·翟述伟》(Martin Chuzzlewit)。1844年至1846年间狄更斯游历了欧陆各国,在旅行期间继续进行写作。1849年他出版了自传题材的小说《大卫·科菲波尔》(David Copperfield),这部小说的内容与狄更斯的个人经历有很大关系。狄更斯以后的小说显得更为尖锐并具批判性,其中比较著名的包括了《荒凉山庄》(Bleak House)、《艰难时世》(Hard Times)、《小杜丽》(Little Dorrit)、《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和《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等。(www.xing528.com)

1850年,狄更斯创办了自己的周刊《家常话》(Household Words),收录了自己和其他一些作家的小说。1859年另一份刊物《一年四季》(All the Year Round)也开始发行。狄更斯本人的多部作品都是最先以连载的形式在这两份刊物上发表的。

狄更斯一生创作了19部长篇小说,大量中、短篇小说,散文、书信、时评、戏剧,《双城记》是其最为优秀的小说之一。

《双城记》是一部历史小说,主要描述了18世纪70年代中叶到90年代上半叶,法、英两国复杂的社会关系,塑造了多种不同阶层、不同类别的人物,狄更斯称之为“历史记录”。其实,这部小说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小说,它的主要情节和人物都是作者虚构的。小说写道,1757年12月的一天,法国医生梅尼特在街上被劫持到侯爵厄弗勒蒙德家中出诊,他在侯爵府中见到了一位发狂的美貌少妇和一位受伤的少年,医生从少年口中得知,少妇与少年原来是姐弟俩,姐姐被侯爵之弟霸占、丈夫被害,父亲气死,弟弟将最小的妹妹狄尔丝安顿在渔民家中后,到侯爵府报仇,不幸被伤。最后,因救治无效,姐弟俩饮恨而亡。医生归家即写信向朝廷揭发此事,结果信落入侯爵手中,医生被侯爵兄弟俩投入巴士底狱,不久,医生的妻子去世,女儿露茜由医生的友人劳雷送往英国,在狱中,医生留下“文件”记述了侯爵兄弟俩残害农民姐弟俩的暴行。18年后,即1775年,医生出狱后逃到了英国,随女儿露茜侨居伦敦。在英国,医生的女儿露茜结识了法国青年达奈尔和英国青年律师卡尔登,并成为朋友。不久,露茜和法国青年达奈尔结了婚,而这件婚事,也得到了医生的支持,虽然他知道,达奈尔就是仇人厄弗勒蒙德侯爵的儿子,原来,达奈尔不满本阶级的罪恶,放弃贵族爵位而来到了英国。后来,法国大革命爆发,侯爵兄弟虽均已过世,但为侯爵家看守家产的老管家却被捕入狱。为营救管家,达奈尔返回法国巴黎,由于革命者德发史夫妇(德发史太太即狄尔丝)提供了医生狱中写下的证词,达奈尔被投入巴士底狱等待处决。医生和女儿露茜来到法国营救达奈尔,一直深爱着露茜的英国青年律师卡尔登利用自己相貌酷似达奈尔的特点,通过暗探巴塞尔,混入巴士底狱,替换出了达奈尔。医生及其女儿、女婿一家得以逃离法国,而青年卡尔登却为了自己挚爱的女人的幸福,从容地走上了断头台。

这部小说既描述了真恶——侯爵兄弟的暴行,也描写了真爱——医生对女儿的爱,更重要的是青年律师卡尔登的异性爱情,表现了狄更斯虚幻的某种温情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理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