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贾鲁河对明清时期豫东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市镇的促进作用

贾鲁河对明清时期豫东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市镇的促进作用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末,贾鲁开通贾鲁河的初衷,主要是为了分流黄河洪水至淮河入海。在明、清时期,贾鲁河是中原地区沟通黄、淮两大水系的唯一水道,承担着淮河上游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之间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的重任,地位十分重要,为中原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其中以位于贾鲁河北部的朱仙镇和位于贾鲁河南端的周家口最为典型。综上所述,贾鲁河对明清时期豫东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市镇蓬勃兴起,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贾鲁河对明清时期豫东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市镇的促进作用

在中原地区的黄、淮之间,古代有鸿沟水道相通;鸿沟湮废后,隋唐时期又有通济渠相通;北宋时,东有汴河、西有惠民河相通;随着汴河和惠民河相继淤塞,中原地区的南北水运交通就此中断。元末贾鲁河的开通,正好满足了沟通黄、淮两河方面的需要。

元末,贾鲁开通贾鲁河的初衷,主要是为了分流黄河洪水至淮河入海。一旦河道开通后,交通运输功能也随之而来。可是,元朝在开通贾鲁河不久,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贾鲁河的交通运输功能还来不及利用,就匆匆地退出历史舞台,为继起的明、清两朝,提供了现成的实惠。这种情况,不禁联想起隋朝在开凿通济渠后,也是还未充分利用就悄然灭亡了,而通济渠则在继承的唐、宋两朝,发挥了巨大的交通运输作用。历史的昭示,何其相似。

贾鲁河是一条改造自然河流而成的人工运河,全长246千米,从北面的朱仙镇至南端的周家口,长100多千米,河面宽30~40米,下游近周家口处河宽达60米,河深(正常水位)5~6米,可以畅行舟楫。

在明、清时期,贾鲁河是中原地区沟通黄、淮两大水系的唯一水道,承担着淮河上游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之间商贸往来、文化交流的重任,地位十分重要,为中原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从明朝中期开始,由于贾鲁河上帆樯相继,商船往来如梭,水运繁忙,从而促进了贾鲁河沿途经济的蓬勃发展,一批商业市镇应运而生。其中以位于贾鲁河北部的朱仙镇和位于贾鲁河南端的周家口最为典型。

朱仙镇位于开封西南四十五里,地当黄河南岸的陆路交通要冲,一向是开封的门户,为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北宋末年,岳飞奋勇抗金,曾在这里大败金军,由是成为历史名镇。自从贾鲁河经过该镇后,朱仙镇迅速发展成为黄河南岸水陆交通的枢纽。从明初开始发展,明嘉靖以后至清乾隆的200多年间,朱仙镇的商业经济日益繁荣,尤其是在康熙、乾隆的100多年间处于鼎盛状态。当时贾鲁河航运畅通,河道自北向南贯穿全镇,镇区分为东、西两部,街道纵横密布,商铺鳞次栉比,河边码头林立,相连有五里之长。朱仙镇是依托着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而发展起来的。水运尤为重要,溯贾鲁河向北经中牟县可达京水镇,并有水道通向黄河;向南至周家口转溯沙颍河向西可达郾城、襄城和许州(今许昌市),循颍河东下可达安徽和江南。陆运则有官道,北上经开封、安阳,可通天津和北京;南下经尉氏、许州、郾城、信阳可达汉口。故西北各地的山货和皮毛,东南各地的食品、茶叶和丝绸,天津的食盐,广东的百货,本省各地的粮食等都在这里汇集。所谓“水陆云集之所,南舟北车,从此分歧”[165]。朱仙镇的经济主要以转运、集散物资为基础,因而百货总汇,万商云集,商业十分发达。市镇面积有六十方里之广,人口达二十余万之众。在当时,与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和江西的景德镇,并称为中国的四大镇,而且在四大镇中位居第一。文献记载说:

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广东佛山镇至湖广汉口镇,则不止广东一路矣;由湖广汉口镇至河南朱仙镇,则又不止湖广一路矣;朱仙镇最为繁伙。[166]

但是,自从乾隆以后,黄河在中牟、开封和郑州等地,接连发生多次决口大泛滥,殃及并不与黄河相通的贾鲁河。例如,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七月,黄河在中牟县之杨桥决口数百丈,洪水直涌贾鲁河,泛滥成灾,朱仙镇上不少店铺、房舍受淹,造成生命财产严重损失,市镇经济也备受打击。特别是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夏秋,黄河在中牟县境再次决口,贾鲁河身被淤成平陆;朱仙镇则水深丈余,一片汪洋。市街、房舍、货物、财产尽遭淹没损毁。朱仙镇的繁盛景况,经此浩劫,丧失殆尽。从此,人心涣散,商贾远避,走向衰落。不久,贾鲁河上游又因水源萎缩而断流以至湮塞,朱仙镇失去了贾鲁河有如鱼之失水,衰落速度更为加快。及至清末民初,陇海铁路开通于北,津浦、粤汉铁路分别纵贯于东、西,此时的朱仙镇,已完全没有水陆交通方面的优势,沦落为一个毫无商业氛围的普通村镇,只能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周家口(今河南省周口市)位于贾鲁河与颍河、沙河交会处。明朝时,周家口在颍河南岸仅有一条冷落街道,居民不多,没有形成市面。在颍河北岸则为永宁集镇,有一周姓船户在南、北两岸间往来摆渡,由此得名周家渡口,后简称周家口。航运畅通的贾鲁河,是周家口兴起和发展的依托。由于水运四通八达,因此周家口逐渐发展成为物资集散、中转的场所。周家口的兴起和发展,在时间上较朱仙镇要晚。朱仙镇在清康熙年间已处于鼎盛状态,而周家口此时刚起步发展并形成市镇。周家口的鼎盛时期是在清乾隆后期、嘉庆和道光年间。其时,“帆樯如织,江淮商贩辐辕殷阗,百货如山,为豫省东南著名商埠,凡来自江、浙、赣、皖的糖、盐、米、茶、纸、磁、竹、丝皆集于此”[167]。与此同时,周家口的市镇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据记载,乾隆后期的周家口“人烟丛杂,街道纵横,隔河连接永宁集镇,周围十余里,三面夹河,舟车辐辏,烟火万家,樯桅树密,水陆交会之乡,财货堆积之薮,南接楚越,北通燕赵,西连秦晋,东达淮扬,豫省一大都会也。”[168](www.xing528.com)

行文至此,有一个从表面看来十分奇怪的问题,需要说明如下:朱仙镇与周家口都位于同一条贾鲁河的上、下游,在贾鲁河上游因受黄河泛滥而导致淤塞的情况下,位于上游的朱仙镇日益走向衰落,而位于下游的周家口,却能继续兴旺和发展,这是为什么、原来,贾鲁河中、下游的水源,并不是单靠上游来水,而主要来自淯水(见图17-7)。淯水流量较大,在扶沟县以北注入贾鲁河后,使贾鲁河中、下游具有足够的水位可供航运;加上周家口又有淮河最大支流颍河横穿镇区,因此,贾鲁河上游的淤塞并不影响商船的进出周家口,周家口并从清朝乾隆以后起,逐渐取代朱仙镇而成为淮河上游和豫东南地区的商业重镇。直到清末民初,在其东西两侧开通了津浦与粤汉两铁路后,周家口才开始从繁荣走向衰退。

综上所述,贾鲁河对明清时期豫东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市镇蓬勃兴起,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历史证明,有了贾鲁河的存在,才有朱仙镇和周家口的兴起和发展。贾鲁河畅通时,市镇经济就繁荣;贾鲁河淤塞时,市镇经济就衰落。而朱仙镇和周家口的兴起与繁荣,并且各自延续了200年之久,都是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安定的,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在朱仙镇和周家口经济繁荣时期,各地商人蜂拥而至这两个市镇,从事各种货物的经商活动。商人们虽然是为了赚钱,但在客观上促进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互通有无和调剂盈缺,对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都是有利的、必需的。

在两市镇经济繁荣时期,商人们除了贩运经商外,还投资于各种手工业生产,如制革、碾米、榨油、制醋、酿酒等,商人们为了赚取更多的钱,在生产过程中,千方百计地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地采用或引进新的、先进的技术和工艺,从而促进了本地区乃至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两市镇经济繁荣时期,商人们在经商活动外,也投资经营农业生产。例如,清朝乾隆年间,一位福建商人至朱仙镇经商,传入南洋甘薯的优良品种,[169]在朱仙镇周围地区进行播种获得成功,从此朱仙镇地区有了这种甘薯的生产并传宗接代,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两市镇经济繁荣时期,劳动就业机会得以扩大,使当时大量的破产农民和城市贫民得到各种就业机会,从事码头搬运、货物运输、商船拉纤、手工业作坊的生产操作、商铺房屋的建筑维修以及各种生活服务等劳动,借以维持生计,安居乐业。而在贾鲁河淤塞后,就出现了完全不同的情况,“商贩均须陆路起运,以致百物增昂,市况萧条,贫民失业,流亡滋事……”[170]可见,当时市镇经济繁荣与否,还关系到社会安定的问题。

以上这些方面,都是以贾鲁河的存在和畅通为前提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可以说,如果没有贾鲁河的存在和畅通,就没有朱仙镇和周家口延续200年之久的兴盛和繁荣,也就没有上述的一切,这就是贾鲁河的历史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