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秦杂家研究:诸子学派自我批判与变革

先秦杂家研究:诸子学派自我批判与变革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下篇》的作者站在庄学道家的立场上,客观地对诸子百家的学说进行了批判总结,分别指出了各家学术思想的优长与缺点。《荀子·非十二子》和《韩非子·显学》、《韩非子·五蠹》篇也是学术史的著作,但这几篇著作站在本学派立场上对诸子学派的批判与总结欠缺足够的客观态度,故而其学术史价值比《天下篇》就差一些了。

先秦杂家研究:诸子学派自我批判与变革

二、诸子学派的自我批判与泛“杂家”化

天下一统的历史趋势对于学术思想和文化发展的影响是直接的。首先,天下一统社会历史的发展需要有胸怀天下、视野开阔、能治天下而不是能治一国的人才。战国晚期,诸子百家后学围绕时代的主题——“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即天下一统问题,积极展开学术的探讨和反思。通过战国中期诸子百家的争鸣与辩驳,学派之间彼此都看到了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到了战国晚期,这种认识的不断加深促使各学派对本派进行自我总结和批判,并主动地吸取对立学派或其他学派的长处弥补本学派理论的不足,从而学术界出现了由斗争走向融合的趋势,并迅速演变为一种思潮。这种学术思潮的主要动机就是“舍短取长,以通万方之略”。[22]以图在天下一统降临之时,本派学术能在思想文化和政治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这种通过批判、总结走向融合的学术思潮在诸子著作中也有所体现,《庄子·天下篇》、《韩非子·显学》、《韩非子·五蠹》、《荀子·非十二子》等篇就是明证。《庄子·天下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哲学史论文[23],崔大华先生说:“它是一篇最早、最为详尽和十分准确论述先秦诸子学派的文章”[24],据众多学者考证《天下篇》为庄子后学所作,成于战国晚期应该是没错的。《天下篇》的作者站在庄学道家的立场上,客观地对诸子百家的学说进行了批判总结,分别指出了各家学术思想的优长与缺点。最重要的是《天下篇》论断百家之学都是“得一察焉以自好”的“一曲之士”,即百家之学都只是“道术”(对自然、社会、人生真理性认识)的一个方面的发展,那么如果接着他的话讲下去就应该是:集合百家之学的长处才能见到“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天下篇》没有明说,但已然包括了上述意思。更为遗憾的是《天下篇》的作者提出了悲观的论调“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这是道家所提倡的“返璞归真”社会历史观影响下的结果。《天下篇》的作者没有能预见到诸子学术顺应历史潮流向前发展的综合,但是他认识到诸子百家学术有必要进行综合、融合,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荀子·非十二子》和《韩非子·显学》、《韩非子·五蠹》篇也是学术史的著作,但这几篇著作站在本学派立场上对诸子学派的批判与总结欠缺足够的客观态度,故而其学术史价值比《天下篇》就差一些了。这三篇著作最为称道之处在于,荀子对儒家学派本身和儒家其他派别进行了自我批判,而韩非子也不仅批判儒、墨显学为“愚诬之学”,他对于法家前期人物及其思想也进行了学派的自我批判,这是学派进行总结以及学派间相互汲取和融合所必需的。(www.xing528.com)

随着思想学术总结与融合的趋势不断得到增强,各家学派不再固守自己的一隅之见,汲取他家学术思想补自家之短的交流与融合,成为学界的主流。按照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所分的阴阳、儒、墨、法、名、道六家来看,此时期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著作有:阴阳家邹衍为代表,著有“《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25]。儒家有荀卿及其著的《荀子》以及《礼记》和《易传》等;墨家有《墨经》;法家有《韩非子》;名家有惠施、邓析、公孙龙及所著公孙龙子;道家有《文子》、《黄老帛书》。而按照班固汉书·艺文志》“九流十家”的分法,则纵横家的《苏子》、《张子》、《庞爰》,李斯的《阙子》、《国筮子》、《秦零陵令信》,农家的《神农》、《野老》,小说家的《伊尹说》、《鬻子说》、《周考》、《宋子》、《青史子》等也应包含在内。当然,先秦杂家的孔甲《盘孟》、《五子胥》、《子晚子》、《由余》、《尉缭》、《尸子》、《吕氏春秋》等[26]也在这种学术思潮之内诞生。我们先撇开先秦杂家的著作不说,以上各家学派在战国晚期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虽然都还局限在本派学说思想之内,但他们都有明显地吸取他家思想的色彩,并不完全以自家一派的思想学说为主,普遍地表现出“杂家”化的倾向。笔者按照司马谈和班固的分类法,于每家中略择一二例述其思想特点。先说阴阳家,学界普遍认为阴阳和五行原本是两种不同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其起源较早,也不属于任何一家一派的学说,到了战国时期,阴阳和五行学说得到很大的发展并逐渐合流,各家各派基本上都受有阴阳五行的影响,而邹衍就是这种思想的集大成者。邹衍本身是一名儒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其思想“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但邹衍主要的贡献在于将先秦流传下来的阴阳五行学说发展成一完备的理论系统,在此过程中他吸取诸子各家思想中的阴阳五行观念是在所难免的。也正是因为此,历史上有些学者将其或归于儒家或归于阴阳家,引起学术上的争议。儒家的《荀子》是以儒为主融合百家之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博杂已成学界的公论。至于《礼记》和《易传》,前者在儒家分裂成不同的支派后,试图将“主内”(以“仁”的内在道德修养为主)和“主外”(以“礼”的实际社会、生活功用为主)两派弥合起来,但书中亦掺杂有名、法的思想;《易传》目前在学术界存在着学派性质的“儒”、“道”之争,笔者依旧说将其认作儒家之作。在《易传》中儒家的“仁”、“礼”之争也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且其哲学思想融合了儒、道、阴阳家的思想,李镜池先生在评价《易传·彖传》时曾说:“《彖传》在《易传》里,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综合了由阴阳家的阴阳说所发展出来的刚柔说,道家的宇宙观,和儒家的政治理想,行为修养思想来说解《周易》,而又奠定了后来说易的基础。”[27]法家的《韩非子》以法家思想为主融合道、法、儒、墨等家学说,是战国晚期又一位百家之学的集大成者。所谓的“名家”,也有许多学者将其看作是一种学术思潮。惠施的《惠子》和邓析所著《邓析》均已亡佚,目前仅可看到《公孙龙子》,也有学者将墨子后学的《墨经》也作为名家的作品来看待,但《墨经》中尚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如力学光学数学等,不仅仅是名辨逻辑之学。从今本的《公孙龙子》来看,包括《墨经》中的部分内容,它们都是集了众家名辩思想的大成,他们吸取各家各派学说中的“形、名”之辩和“正名”的思想,将其发展成中国最早的原始意义上的逻辑学。墨家后学“一分为三”[28],其主流发展向自然科学和逻辑学方面,其著作为《墨子》书中的《墨经》诸篇,学者多认为墨家后学的《墨经》是我国先秦时期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思想的集大成者。至于说到先秦的道家,战国中期兴起的黄老道家以“道、法”为主融合百家的思想,对于诸子百家后学尤其是杂家的产生影响很大,《文子》竹简以及《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出土使这一学派在战国中后期的存在及其思想学说得到证实。战国时期的纵横策士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他们的著作包括《苏子》、《张子》、《庞爰》以及现在流传的今本《鬼谷子》,前三本已亡佚,也有认为《苏子》即《鬼谷子》的(笔者在第三章中将有考证,此处不再详论)。从唯一存世的《鬼谷子》来看,其汲取百家之学中的游说之术和汲取百家之学为游说之资的特点都很鲜明,它应该是属于就游说纵横智谋专门领域内的一本集大成之作。战国农家的著作《神农》、《野老》及小说家的《宋子》均已亡佚,现已无法考述其思想和特点,但处于此时期的著作,可以推想均难逃他家思想的影响,因为战国晚期诸子百家的泛“杂家”化已经是学术融合思潮的主要表现,先秦杂家正是受这种融合思潮“杂家”化的影响而被催生出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