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尸佼与《尸子》:先秦杂家研究

尸佼与《尸子》:先秦杂家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向《别录》认为尸子是“晋人”即“三晋”地区韩、魏、赵某国人,《汉书·艺文志》认为是鲁国人。尸佼协助商鞅在秦国变法,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商鞅被惠文王为首的贵族集团处死,尸佼惧怕被诛逃亡蜀地。大约因为这个原因,元朝丞相脱脱主编的《宋史》就将《尸子》划入儒家著作之中。

尸佼与《尸子》:先秦杂家研究

一、尸佼与《尸子》

尸子,名佼。《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楚有尸子、长卢”,集解刘向别录曰:“楚有尸子,疑谓其在蜀。今按尸子书,晋人也,名佼,秦相卫鞅客也。卫鞅商君谋事画计,立法理民,未尝不与佼规之也。商君被刑,佼恐并诛,乃亡逃入蜀。自为造此二十篇书,凡六万余言。卒,因葬蜀。”《汉书·艺文志》杂家著录《尸子》二十卷,班固注曰:“名佼,鲁人,秦相商君师之。鞅死,佼逃入蜀。”《隋书·经籍志》杂家著录《尸子》二十卷,并注曰:“秦相卫鞅上客尸佼撰。”以上是史书文献中关于尸子生平的记载。尸子,姓尸名佼,在这一点上所有记载都是一致的。尸子曾经做过商鞅的门客,《艺文志》说师事过他,《经籍志》说他是卫鞅的“上客”。大概,尸子并非商鞅真正的老师,他只是商鞅的一个门客,不过却是门客中的上等嘉宾,商鞅很敬重他,像老师一样对待他。他为商鞅出谋划策,并协助商鞅实行变法治国理民,算是商鞅的一个高级智囊。秦孝公死后,惠文王继位,商鞅被处以车裂之刑,尸子害怕被株连,于是就逃亡到蜀地(今四川成都一带),过起了隐居生活,生活闲暇之余著书二十篇,也就是《尸子》一书,死后就葬于蜀地。这基本上可以算是尸佼的个人简历吧。但其中还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他的出生地。《史记》说楚国有两个贤人尸子和长卢,集解刘向别录怀疑司马迁所说“楚”,应该就是“蜀”,由于古蜀国春秋战国时期史料很少,我们也无法通过考证长卢这个人来了解尸子迁蜀之后的情况。刘向《别录》认为尸子是“晋人”即“三晋”地区韩、魏、赵某国人,《汉书·艺文志》认为是鲁国人。钱穆认为,尸佼很有可能是魏国[1]。“三晋”法家文化传统很强,尤以魏国为盛。尸佼能与法家人物商鞅志同道合,勉强也可作为一个小证据。笔者认为,尸佼为魏人说较为合理。第二是尸佼的生卒年代问题。尸佼协助商鞅在秦国变法,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商鞅被惠文王为首的贵族集团处死,尸佼惧怕被诛逃亡蜀地。次年(前337)惠文王即位,尸佼在蜀地著书立说直至卒。商鞅在秦孝公六年(前356)开始推行变法,当此之时,尸佼作为门客协助商鞅变法,其年龄至少应在二三十岁以上,逃亡蜀地后著书立说也该需要几年至十年的时间,或许他生活得更长也未可知。故而钱穆将其生卒年大致定在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0年之间。[2]我认为还应该略偏后一些,其卒年在公元前320年至前310年都是有可能的,一个人活上70—80岁也不算是太长的。

关于《尸子》一书,《汉书·艺文志》杂家类著录为二十卷,而《隋书·经籍志》杂家《尸子》篇注云:“其九篇亡,魏黄初中续。”可知魏晋时已非全本。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本子,皆为后世的辑佚本。《尸子》的辑本主要有:[3]

1.明·陶宗仪《尸子》二节,未注出处,载《说郛卷六·读子随识》。

2.明·归有光辑《尸子》,载《诸子汇函》卷九。“止楚师”、“君治”等篇,汪继培以为是“联缀群书,虚造名目,不足据”。

3.清·惠栋辑、任兆麟补遗《尸子》三卷,《附录》一卷,载《心斋十种》。

4.清·任兆麟辑《尸子》一卷,载《述记》。

5.清·孙志祖辑《尸子逸文》,载《读书胜录》卷四。

6.清·孙星衍辑《尸子》一卷,有嘉庆九年岱南阁刻本。

7.清·孙星衍辑《尸子》二卷,载《问经堂丛书》、《平津馆丛书》、《子书百家·法家类》、《百子全书·法家类》、《求实斋丛书》、《四库备要子部周秦诸子》。

8.清·汪继培辑《尸子二卷、存疑一卷》,载《胡海楼丛书》、《二十二子》、《二十五子汇函》、《子书二十二种》、《子书二十八种》、《子书四十八种》。(www.xing528.com)

除此之外,北京大学图书馆尚存《尸子》清代刻本7个,民国十三年铅印本一种。

1.《尸子》二卷,尸子存疑1卷,(周)尸佼撰,清光绪三年(1877),浙江书局刻本。

2.《尸子》二卷,(周)尸佼撰,清光绪十五年(1889),蒋氏求实斋,刻本。

3.《尸子》二卷,(清)汪继培撰,清光绪三年(1877),浙江书局,刻本。

4.《尸子》二卷,惠栋辑,刻本。

5.《尸子》二卷,(周)尸佼撰,民国十三年(1924),上海中华书局,铅印本。

6.《尸子》二卷,(周)尸佼撰,清光绪十一年(1885),吴县朱氏槐廬家塾,刻本。

7.《尸子》二卷,(周)尸佼撰,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忠敏家塾,刻本。

8.《尸子》二卷,(周)尸佼撰,清嘉庆十一年(1806),刻本。

关于《尸子》一书的思想,《春秋穀梁传》两次引用其语:“正名以治,为法家师,如吴起之流矣。”刘向在《荀子叙录》中说:“尸子非先王之法,不循孔氏之术。”但《后汉书·宦者吕强传》章怀太子注云:“尸子书三十篇,十九篇陈道德仁义之纪,一篇言九州险阻,水泉所起。”这说明《尸子》一书的思想很博杂,有法家的思想在其中,同时又继承了儒家的思想并对其进行了改造。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尸子》,分为上下卷,上卷十三篇,下卷为辑佚的逸文和若干存疑文字。许多篇章都残缺不全,我们对其内容进行了梳理后发现,《尸子》全书对于儒家思想吸收最多,其次是法家、道家墨家和名辩思想。据作者统计,书中称引孔子或记孔子事迹有18处之多,上卷13篇中有9篇涉及儒家,其中《劝学》、《恕》、《处道》、《神明》全篇论述儒家思想,下卷中有9条逸文为儒家之学。书中吸取法家思想的有3篇,逸文3条;吸取了名辩思想的有2篇,逸文2条。此外还有一条逸文似是讲春夏秋冬的五行思想。如果以各家思想在书中所占分量而言,儒家最重。大约因为这个原因,元朝丞相脱脱主编的《宋史》就将《尸子》划入儒家著作之中。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尸子》是以儒家为主,是一本儒学著作呢?笔者认为,不能从表面简单看待。《尸子》全书有一条主线就是“治道”,而其“治道”是将儒家“治己则人治”[4]与法家“刑罚者,民之鞭策”[5]相结合,并将道家“事少而功立”、“执一之道,去智与巧”[6]思想与墨家治天下有四术的“四术”糅合在一起。史书(除《宋史》外)典籍都将其作为先秦杂家是颇有道理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尸子》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先秦杂家,或从儒家中出走的先秦杂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