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钘学派遗著考论:论尸子·广泽、诸子

宋钘学派遗著考论:论尸子·广泽、诸子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证《列子·汤问》之皇子当指魏文[174]。料〈宋〉子贵别囿:或以“料子贵别”为句,以“囿”属下读[175]。朱骏声指出,“敹”“料”通假之例见于《鬼谷子·捭阖》“料其情也”,此“料”字训作简择,其本字为“敹”[181]。[15]参考王启湘:《尹文子校诠》,《周秦名家三子校诠》,世界书局,1978年3月再版,第28页。

宋钘学派遗著考论:论尸子·广泽、诸子

墨子贵兼,孔子贵公,皇子贵衷(1),田子贵均,列子贵虚,料〈宋〉子贵别囿(2),其学之相非也,数世而不已,皆弇于私也(3)。……若使兼、公、虚、均、衷、平易、别囿一实,则无相非也。

【校释】

(1)皇子贵衷:梁启超云:“皇子无考,《庄子·达生篇》云:‘其有皇子告敖者……。’《列子·汤问篇》论火浣布云:‘皇子以为无此物。’疑即此人。《汉书·艺文志》天文家有《皇公杂子星》二十二卷,恐未必出一人。贵衷者,衷,中也,其说盖如子莫执中耶。”[173]按,梁氏所引《庄子·达生》之“皇子”为齐人,该篇云:“桓公田于泽,管仲御,见鬼焉。……齐士有 皇子告敖 者曰:‘公则自 伤,鬼 恶能伤公!……’”而《列子·汤问》云:“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锟铻之剑、火浣之布。……皇子以为无此物,传之者妄。萧叔曰:‘皇子果于自信,果于诬理哉!’”俞樾亦疑此皇子即《庄》书之“皇子告敖”,但光聪谐云:“此指魏文《典论》中火浣布事。皇子者,魏文也。”俞正燮亦引《抱朴子·论仙》:“魏文帝穷览洽闻,自呼于物无所不经,谓天下无切玉之刀、火浣之布,及著《典论》,尝据言此事。其间未期,二物必至。帝乃叹息,遽毁斯论。”证《列子·汤问》之皇子当指魏文[174]

(2)料〈宋〉子贵别囿:或以“料子贵别”为句,以“囿”属下读[175]阮元云:“‘料子贵别囿’,监本、毛本同。正德本、闽本‘囿’作‘原’,则句下属。惠栋云:‘料’疑作‘科’。”[176]鹏按,当以“料子贵别囿”为句,下文“若使兼、公、虚、均、衷、平易、别囿一实”,亦“别囿”连读。“平易”二字疑释“田子贵均”之“均”,当为注文误入而衍。惠栋以“料子”当作“科子”之说,未闻其详。马叙伦已疑料子即宋子,其说谓“宋”以形近误为“敹(省攵)”,后者与“料”音近(《说文》“料”读若“辽”,而“敹”音与“料”同),因而致误。《征异录》载历朝异姓有“木(上从穴)”姓者(引自李鼎祚《周易集解》),徐鼒谓此字即“宋”字之讹,亦形近而误[177]郭沫若径以“料子”为“宋子”之误,谓“料乃钘之讹。准匡章称章子,陈仲子称仲子,尹文称文子之例[178],则宋钘自可称为钘子,钘与料字形是极相近的”[179]。顾实则云:“料子即宋子,盖古音料读如小,故与宋为幽冬阴阳对转。古人姓名往往随方音而转,无一定之用字也。”[180]鹏按,“料子”疑即“宋子”之误,马叙伦之说是。《说文》:“敹,择也。”朱骏声指出,“敹”“料”通假之例见于《鬼谷子·捭阖》“料其情也”,此“料”字训作简择,其本字为“敹”[181]。“敹”字左旁所从,段玉裁谓即典籍中训为“冒”之“冞”字(《说文》上从“网”)[182],而《集韵·支韵》谓此字或作“罙”,其形尤与“宋”近。

(3)其学之相非也,数世而不已,皆弇于私也:此三句《尔雅·释诂》邢疏原作“其学之相非也,数世矣,而已皆弇于私也”[183]。汪继培据何焯说,认为“而”字下缺一“不”字,校读为“其学之相非也,数世矣而不已,皆弇于私也”[184]。按,后说是。邢疏“矣”字又疑为衍文。

【注释】

[1]引自钱穆:《庄子纂笺》,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1月重印四版,第3页。

[2]王念孙:《读书杂志》,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王氏家刻本,2000年9月,第927页。

[3]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3月,第6页。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艺文印书馆影印经韵楼藏版,1989年2月六版,第391页。

[5]俞樾:《庄子人名考》,收入《无求备斋庄子集成·续编》,艺文印书馆,1972年,第36册;刘师培:《庄子斠补》,《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第886页。

[6]引自王叔岷:《庄子校诠》上册,“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4年4月二版,第18、19页。

[7]蒋锡昌:《逍遥游校释》,《庄子哲学》,鸣宇出版社,1980年5月,第77—78页。

[8]按,《礼记·檀弓下》郑注:“犹当为摇……谓身动摇也。”郭店楚竹书《性自命出》简34亦有类似文句,作“咏斯猷”,解者多据郑说读“猷”为“摇”,但咏与猷(或犹)接续而言,意义当相类,疑读为“谣”。《周易·豫卦·九四》“由豫”,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周易》简14作“猷豫”,“猷”当读为“谣”,参考拙文《上博馆藏楚竹书〈周易〉校释七则》,《周易研究》2009年第2期。

[9]顾实:《庄子天下篇讲疏》,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12月二版,第42页。

[10]高亨:《庄子天下篇笺证》,《高亨著作集林》第九卷《文史述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395—396页。

[11]二家说引自王叔岷《庄子校诠》下册,“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4年4月二版,第1320、1326—1327页。

[12]郭沫若:《管子集校》,《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第416页。

[13]训“忮”为“逆”,见高亨《庄子天下篇笺证》,《高亨著作集林》第九卷,第396页;训为强迫见谭戒甫:《庄子天下篇校释》,新文丰出版公司,1979年8月,第13页。

[1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艺文印书馆影印经韵楼藏版,1989年2月六版,第383页。

[15]参考王启湘:《尹文子校诠》,《周秦名家三子校诠》,世界书局,1978年3月再版,第28页。

[16]钱基博:《读庄子天下篇疏记》,台湾商务印书馆,2006年5月,第55—56页。

[17]顾实:《庄子天下篇讲疏》,第43页;谭戒甫:《庄子天下篇校释》,第13页。

[18]俞樾:《诸子平议》,世界书局,1991年9月第五版,第165页。

[19]引自王先谦《荀子集解》,艺文印书馆影印光绪辛卯刊本,2000年5月初版七刷,第228页。

[20]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7月,第458页;刘师培:《庄子斠补》,《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11月,第886页。

[21]高亨:《庄子天下篇笺证》,《高亨著作集林》第九卷,第397页。

[22]同上。

[23]蒋锡昌:《天下校释》,《庄子哲学》,鸣宇出版社,1980年5月,第227页。

[24]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东大图书公司,1999年6月3版,第99页。

[25]顾实:《庄子天下篇讲疏》,第44页。

[26]高亨:《庄子天下篇笺证》,《高亨著作集林》第九卷,第398页。

[27]梁启超(吴其昌笔记):《庄子天下篇释义》,收入《清代学术概论》,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附录,第114页;顾实:《庄子天下篇讲疏》,第44—45页;谭戒甫:《庄子天下篇校释》,第13页。

[28]谭戒甫:《庄子天下篇校释》,第13页。

[29]古书中别、辨往往通用,其例可参宗福邦等编:《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2003年7月,第224页。

[30]顾实:《庄子天下篇讲疏》,第44页。

[31]此说为章炳麟所提出,见王叔岷:《庄子校诠》下册,第1323页。

[32]说见成玄英《疏》、王先谦《集释》,近人王叔岷、蒋锡昌亦主此说。王氏说见《庄子校诠》下册,第1323—1324页;蒋氏说见《庄子哲学》,第228页。

[33]马叙伦、梁启超主此说。马氏说见高亨《庄子天下篇笺证》,第398页引;梁氏说见《庄子天下篇释义》,《清代学术概论》附录,第114页。

[34]顾实:《庄子天下篇讲疏》,第46页;高亨:《庄子天下篇笺证》,《高亨著作集林》第九卷,第398—399页。

[35]单晏一:《庄子天下篇荟释》,空庭书苑,2007年5月,第78页。

[36]顾实:《庄子天下篇讲疏》,第27页。

[37]参考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会典》,齐鲁书社,1989年7月,第9页。

[38]王叔岷《庄子校诠》(下册,第1324页)云:“案《释文》:‘聏,崔本作聏。’两聏字重,当作‘崔本作胹。’《阙误》聏作胹,盖据崔本也。”

[39]王夫之:《庄子解》,里仁书局,1984年9月,第281页。按,聏为胹,训为煮熟,又见焦竑《庄子翼》,新文丰出版公司,1978年10月,卷十,第32页。

[40]王念孙:《广雅疏证》,中华书局影印王氏家刻本,2004年4月二版,第79页。

[41]郭沫若:《宋钘尹文遗著考》,《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第565—566页。

[42]王叔岷:《庄子校诠》下册,第1325页。

[43]梁启超(吴其昌笔记):《庄子天下篇释义》,《清代学术概论》附录,第115页。

[44]唐钺说见谭戒甫《庄子天下篇校释》,第14页引。按,郭沫若亦主此说,参考《宋钘尹文遗著考》,《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第547页注1。

[45]高亨:《庄子天下篇笺证》,《高亨著作集林》第九卷,第399—400页。

[46]王念孙:《读书杂志》,江苏古籍出版社影印王氏家刻本,2000年9月,第754页。

[47]顾实:《庄子天下篇讲疏》,第49页;谭戒甫:《庄子天下篇校释》,第14页。

[48]俞正燮:《癸巳类稿·墨学论》,《俞正燮全集》,黄山书社,2005年9月,第一册,第686页。

[49]见单晏一:《庄子天下篇荟释》,第82页引。

[50]王叔岷:《庄子校诠》下册,第1325页。

[51]章氏说引自单晏一:《庄子天下篇荟释》,第82页;梁启超(吴其昌笔记):《庄子天下篇释义》,《清代学术概论》附录,第116页。

[52]谭戒甫:《庄子天下篇校释》,第15页;高亨:《庄子天下篇笺证》,《高亨著作集林》第九卷,第401页。

[53]顾实:《庄子天下篇讲疏》,第51页。

[54]蒋锡昌:《天下校释》,《庄子哲学》,第232页。

[55]顾实:《庄子天下篇讲疏》,第51—52页。

[56]钱穆:《庄子纂笺》,东大图书公司,1993年1月重印四版,第274页。

[57]王叔岷:《庄子校诠》下册,第1326页。

[58]按,王叔岷《庄子校诠》已指出此点。

[59]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279页。

[60]按,《说文·放部》:“敖,出游也。从出、放。”《出部》重出“敖”字,训为“游”。

[61]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中华书局影印清道光祁巂藻刻本,1987年10月,第76页。

[62]参考任继昉:《释名汇校》,齐鲁书社,2006年11月,第191页。

[63]王力:《同源字典》,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10月,第207页。

[64]谭戒甫:《庄子天下篇校释》,第15页;马其昶说引自钱穆:《庄子纂笺》,第274页。

[65]梁启超(吴其昌笔记):《庄子天下篇释义》,《清代学术概论》附录,第116—117页;高亨:《庄子天下篇笺证》,《高亨著作集林》第九卷,第396页;王叔岷:《庄子校诠》下册,第1327页。

[66]梁启超(吴其昌笔记):《庄子天下篇释义》,《清代学术概论》附录,第117页。

[67]宣颖说引自王叔岷:《庄子校诠》下册,第1327页。

[68]顾实:《庄子天下篇讲疏》,第53页;蒋锡昌:《天下校释》,《庄子哲学》,第234—235页。

[69]葛瑞汉指出:“应对此词最好能用带形容词‘essential’的短语,某一情境或事物的‘情’的一般用法是,横在我们面前的事实,而无论我们是如何命名、描述,或者试图改变或伪装。……这个概念近于亚里士多德的‘本质’(essence)。”说见《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18—119页。

[70]顾实《讲疏》云:“荀子述宋子,以‘人之情,为欲、为不欲乎’不以‘情欲’二字连读。而庄子则以情欲二字连读,殆各出于断章取义,故不同邪。”

[71]王先谦:《庄子集解》,文津出版社,1988年7月,第291页。

[72]王夫之:《庄子解》,第282页。

[73]按,《韩诗外传》卷四云:“夫当世之愚,饰邪说,文奸言,以乱天下,欺惑众愚,使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则是范雎、魏牟、田文、庄周、慎到、田骈、墨翟、宋钘、邓析、惠施之徒也。此十子者,皆顺非泽,闻见杂博,然而不师上古,不法先王,按往旧造说,务自为工,道无所遇,二人相从,故曰十子者之工说,说皆不足合大道、美风俗、治纲纪。然而持之有故,言之有理,足以欺惑众愚,交乱朴鄙,则是十子之罪也。”此一段文字约《荀子·非十二子》文而成,文字略有不同,且改十二子为十子,无子思、孟轲,改《非十二子》“它嚣”作“范雎”,“陈仲”作“田文”。《韩诗外传》此段文字与《非十二子》之关系,可参考郑良树:《〈荀子·非十二子〉“子思、孟轲”条非附益辨》,《诸子著作年代考》,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9月,第228—237页。

[74]王念孙:《读书杂志》,第655—656页。

[75]参考本书上编第二章第二节《彭祖》校释对“人纶”“五纪”二词之注解。

[76]王天海《荀子校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第701页)引久保爱云:“本注‘是少’当作‘见少’。”此从之。

[77]梁启超:《荀子评诸子语汇释》,《清代学术概论》附录,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第143页。

[78]同上书,第144页。

[79]吴翌凤:《逊志堂杂钞》,中华书局点校本,2006年12月,第11页。

[80]陈直:《读子日札》,《摹庐丛著七种》,齐鲁书社,1981年1月,第54页。

[81]引自王天海:《荀子校释》下册,第743页。

[82]龙宇纯:《荀卿子记余》,《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15期。

[8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艺文印书馆影印经韵楼藏版,1989年2月六版,第45、281页。

[84]萧璠:《关于两汉魏晋时期养猪与积肥问题的若干检讨》,《“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57本第4分册(1986年),第617—633页。

[85]俞樾:《诸子平议》,世界书局,1991年9月五版,第157页。

[86]见王天海:《荀子校释》,第744页所引物双松说。

[8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55页。

[88]刘师培:《荀子补释》,《刘申叔遗书》上册,第964页。

[89]王天海:《荀子校释》下册,第745—746页。钟氏说亦引自此。

[90]龙宇纯:《荀卿子记余》,《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15期。(www.xing528.com)

[91]孙诒让:《札迻》,中华书局点校本,1989年1月,第189页。

[92]高亨:《诸子新笺》,《高亨著作集林》第六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65页。

[93]蒋礼鸿:《读〈荀子集解〉》,《蒋礼鸿集》第三卷,第285页。

[94]梁启雄:《荀子简释》,木铎出版社,1988年9月,第250页;王天海:《荀子校释》下册,第747页。

[95]参考杨树达著,王述加等校注:《词诠校注》,岳麓书社,1996年5月,第1167—1168页;杨伯峻:《古汉语虚词》,中华书局,1981年2月,第3—5页。

[96]刘师培:《荀子补释》,《刘申叔遗书》上册,第964页。

[97]王叔岷:《荀子斠理》,《诸子斠证》,世界书局,1964年,第167页;卢说引自王天海《荀子校释》,第748页。

[98]刘师培:《荀子补释》,《刘申叔遗书》,第964页;王天海:《荀子校释》,第748页。

[99]俞樾:《诸子平议》,第157页;刘师培:《荀子补释》,《刘申叔遗书》,第964页。

[100]王念孙:《读书杂志》,第754页。

[101]同上。

[102]卢说引自王天海:《荀子校释》,第749页。

[103]按,此“心”字当从《正论》校改为“形”,《天论》以“耳目鼻口形”为五官。

[104]王天海:《荀子校释》,第749页。

[105]王念孙:《读书杂志》,第754页。

[106]王念孙:《读书杂志》,第711页。

[107]梁启雄:《荀子简释》,第252页。

[108]俞樾:《诸子平议》,第161—162页。

[109]刘师培:《荀子补释》,《刘申叔遗书》,第970页。

[110]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633页。

[111]孙诒让:《札迻》,第145页。

[112]俞樾:《诸子平议》,第162页。

[113]同上。

[114]梁启超:《荀子评诸子语汇释》,《清代学术概论》附录,第144页。

[115]王先谦:《荀子集解》,艺文印书馆影印光绪辛卯刊本,2000年5月初版,第646页。

[116]陶鸿庆:《读诸子札记》,《陶鸿庆学术论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第264页。

[117]王天海:《荀子校释》,第843页。钟泰说亦引自此。

[118]梁启超:《荀子评诸子语汇释》,《清代学术概论》附录,第146页;王天海《荀子校释》,第843页。

[119]参考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515页。

[120]梁启超:《荀子评诸子语汇释》,《清代学术概论》附录,第146页。

[121]参考《慎子》,台湾中华书局影印守山阁丛书本(与《孔丛子》《鹖冠子》合刊),1981年10月,第4页、“逸文”部分第1—2页。

[122]梁启超:《荀子评诸子语汇释》,《清代学术概论》附录,第146页。

[123]梁启超:《荀子评诸子语汇释》,《清代学术概论》附录,第147页。

[124]同上。

[125]孙、钟二氏说见王天海《荀子校释》,第905页。

[126]引文据孙诒让《墨子间诂》第418页校改。

[127]引文据王叔岷《庄子校诠》,第542—544页注9、注10校正。

[128]杨宽:《诸子正名论》,《杨宽古史论文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762页。

[129]此说引自王先谦:《荀子集解》,第684页。

[130]杨宽:《诸子正名论》,《杨宽古史论文选集》,第762页。

[131]王天海:《荀子校释》,第906页。

[132]说引自梁启雄《荀子简释》,第316页。

[133]诸家说见王天海《荀子校释》,第919—920页。

[134]按,引文中两“宣”字,如字读可通,但疑为“寡”之讹字(说本郭沫若)。详见本书上编第四章第一节。

[135]王念孙:《读书杂志》,第725页。

[136]诸家说见王天海《荀子校释》,第920页。

[137]按,校勘学上有“联想之误”“联想而衍”之通例,参考王叔岷:《斠仇学》(补订本),“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5年6月修订1版,第290—291、298—299页。

[138]王引之:《经义述闻》卷5,台湾中华书局,1987年1月4版,第20页。

[139]俞樾:《诸子平议》,第165页。

[140]两家说见王天海《荀子校释》,第921页。

[141]金其源:《读书管见》下册,商务印书馆,1957年12月,第359页。

[142]俞樾:《诸子平议》,第165—166页;刘师培《荀子补释》,《刘申叔遗书》上册,第975页。

[143]王天海:《荀子校释》,第922页。

[144]两家说见王天海《荀子校释》,第922页引。

[145]梁启雄:《荀子简释》,第322页。

[146]王念孙:《读书杂志》,第725页。

[147]刘师培:《荀子补释》,《刘申叔遗书》,第975—976页。

[148]梁启雄:《荀子简释》,第323页。

[149]卢氏说见王先谦《荀子集解》,第695页。

[150]梁启雄:《荀子简释》,第323页;王天海:《荀子校释》,第926—927页。

[151]梁启雄:《荀子简释》,第324页。刘念亲说亦引自此。

[152]刘师培:《荀子补释》,《刘申叔遗书》,第976页。

[153]梁启雄:《荀子简释》,第324页;王天海:《荀子校释》,第927—928页。刘念亲说引自梁著,钟泰说引自王著。

[154]按,《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其“小说”一词即《荀子》所谓“小家珍说”。

[155]按,《文选》卷31江文通《杂体诗·拟李都尉》李善注引桓谭《新论》云:“若其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156]此章所记秦、楚构兵事可资考证宋钘、孟子之年世约数,参见本书下编第七章第一节。

[157]见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7月,第262页引。

[158]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东大图书公司,1999年6月台北东大三版,第244—245页。

[159]钱穆:《接子考》,《先秦诸子系年》,第429页。

[160]诸家说参考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华正书局,1988年8月,第728注22、第1652注1、第1653—1654页注8;王利器:《吕氏春秋注疏》,巴蜀书社,2002年1月,第2972页。

[161]见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第715页注1、第723页注1、第1652页注1、第1707页注1。

[162]刘咸炘云:“度即数也。《似顺论》有《有度篇》,此篇(《知度》)有法家意。首段所谓‘安职不听议’,慎到、韩非之所同也。”陈奇猷则以《知度》乃尹文学派之著作。刘氏说见《吕氏春秋发微》,《刘咸炘学术论集·子学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310页;陈氏说见《吕氏春秋校释》,第1094页注1。按,《吕氏春秋·去宥》云“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去宥》乃宋、尹一派著作,然则“有度”一义乃季真与尹文共通之说。

[163]陈奇猷云:“季真之学重在‘莫为’,莫为者不为也;重在‘虚’,虚者外物不足以居其心;重在‘物之虚’,物之虚者无私。”说见《吕氏春秋校释》,第1651页注8。

[164]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131页。

[165]梁启超:《〈韩非子·显学篇〉释义》,《清代学术概论》附录,第150页。

[166]王先慎:《韩非子集解》,第458页。

[167]高亨:《诸子新笺》,《高亨著作集林》第六卷,第233页。

[168]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第1133页。

[169]今本《尹文子》前人多以为魏晋人依托之作,但笔者认为其书不伪。相关讨论见本书下编第九章第一节。

[170]王启湘《尹文子校诠》:“至与致通。”

[171]关于此章之讨论参看本书下编第七章第二节。

[172]《汉书·艺文志》杂家录“《尸子》二十篇”。是书至三国前已散失九篇(见《隋书·经籍志》),唐魏徵《群书治要》载录十三篇,疑非其旧。明代学者陶宗仪、归有光俱有《尸子》辑本,清代则有惠栋、任兆麟、孙志祖、孙星衍、汪继培等五家辑佚,其中以汪氏所辑较全。此章自《尔雅·释诂》邢昺疏辑出。见《尔雅注疏》,《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影印世界书局缩印阮刻本,1980年9月,第2568页。

[173]梁启超:《〈尸子·广泽篇〉〈吕氏春秋·不二篇〉合释》,《清代学术概论》附录,第151页。

[174]三家说见杨伯峻《列子集释》,华正书局,1987年9月,第190—191页。

[175]见孙星衍《尸子集本》,收入《百子全书》上册,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扫业山房本,1998年8月,第479页。按,陈汉章亦以“料子贵别”句,谓当时有别家之学,并引《墨子·兼爱》所设别士之言为说,刘咸炘《子疏定本》从之,又谓“陈澧谓别士乃杨朱之说(鹏按,说见《东塾读书记》卷12),则未见必然。别家之学恐是主各爱其家,非为我也。”

[176]郭璞注,邢昺疏:《尔雅注疏》,《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571页附阮元《校勘记》。

[177]马叙伦:《庄子天下篇述义》,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6月,第25页。

[178]郭氏自注云:“《韩非·内储说上》载文子与齐王论赏罚之道为‘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自即尹文子无疑。”鹏按,郭氏此说实袭自钱穆,见《先秦诸子系年·老子杂辨》第14条“老子弟子文子”。

[179]郭沫若:《宋钘尹文遗著考》,《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一卷,第550页。

[180]顾实:《庄子天下篇讲疏》,第44页。

[181]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华书局影印临啸阁刻本,1984年6月,第318页。

[18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经韵楼藏版,1981年10月,第124页。

[183]见孙星衍《尸子集本》,《百子全书》上册,第479页。

[184]引自朱海雷《尸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第38页注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