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特色旅游发展模式

中国特色旅游发展模式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章中国特色的旅游发展模式一、旅游发展模式(一)旅游发展模式的内涵关于旅游发展模式,有人认为“旅游发展途径亦即旅游发展模式,从总的方面来说,是指一国或地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的发展顺序、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从世界各国及中国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其旅游发展通常在以下几方面表现出自身的特点:第一,时序过程。

中国特色旅游发展模式

第八章 中国特色的旅游发展模式

一、旅游发展模式

(一)旅游发展模式的内涵

关于旅游发展模式,有人认为“旅游发展途径亦即旅游发展模式,从总的方面来说,是指一国或地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国内旅游国际旅游的发展顺序、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表现形式和特点”。[1]实际上,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发展顺序只是旅游发展模式构成内容的一个方面,旅游发展模式应该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因为旅游是综合性的活动,旅游业是综合性的行业,旅游发展是丰富而复杂的系统现象。所谓旅游发展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发展的形式,它包括旅游发展在各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特征,是一系列特征的总和,而这些特征的形成是由各种因素系统运动所决定的。

在旅游发展模式的形成过程中,其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于两大类: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旅游发展的内部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禀赋,即是否具有旅游发展所需要的丰富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是以人文资源为主还是以自然资源为主、其比较优势如何;二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如经济与社会所处的阶段、人均收入情况、人们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可自由支配收入、基础产业水平、旅游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等;三是文化传统,即历史文化遗产的积累程度、人们对外交流的态度、对旅游与工作的认识、国民的受教育程度;四是政治与经济制度,如所有制的差异、政治体制、政府效率、政局是否稳定等;五是国家经济规模与经济结构,即总体经济规模的大小、经济体系的完整程度、各种经济成分的构成及国民经济各产业的构成情况等。

旅游发展的外部环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世界旅游发展的水平与阶段与本国或本地区旅游发展相比,国际旅游发展的落差;第二,对外贸易状况、商品贸易发展情况、外汇收支平衡能力、旅游外汇收入对于外汇收支平衡的作用等;第三,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即区域位置以及与主要客源国或目的国的距离远近等;第四,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国际旅游发展所需要的和平的政治环境及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理论界注意到了旅游发展与这些影响因素的关系,认为旅游发展的模式选择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其中任何一个因子都可以成为划分模式的标准。”[2]但这样的表述并不确切。上述影响因素只是旅游发展的基础性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发展的形态,这些影响因素与模式特征可能是直接的对应关系,也可能是潜在的影响。即使影响因素与外在特征是直接的对应关系,但从理论概念上讲,影响因素也不能作为划分发展模式的依据。

旅游发展模式是由系统的外在形态特征所组成,这些外在特征应是划分旅游发展模式的依据。从世界各国及中国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其旅游发展通常在以下几方面表现出自身的特点:第一,时序过程。通常指入境旅游、国内旅游与出境旅游各部分之间不同的发展次序。一般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国家或地区旅游发展与世界旅游发展水平的差异,形成旅游发展不同的时序过程。既有先发展国内旅游再发展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的时序,也存在先发展入境旅游再发展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的时序。第二,产业地位。指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旅游业在世界各国中的地位与作用千差万别,有的国家的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主要的收入来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的国家主要输出客源,旅游外汇收入赤字巨大;有的国家则主要接待入境旅游者,靠国际入境旅游拉动经济增长;在有些国家,旅游业与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其他产业协调发展;而在有些国家,旅游业超前发展,承担着过多的政治与经济责任,产业结构矛盾严重。第三,文化特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对不同社会文化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有的旅游地偏重于积极影响,而在有的旅游地则突出地表现了其消极的一面;有些国家纯粹是民间交流,而在有些国家则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旅游既促进了一些地方的民族融合,也唤起了一些人的民族意识。第四,管理体制。旅游管理体制基本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政治制度相一致,有计划经济体制,也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在旅游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因各国制度差异、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以及国民经济对旅游业要求的不同而有所差别。第五,产品结构。主要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以及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不同,各种旅游产品在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产品结构中占有不同地位,有的以文化观光为主,有的以自然观光为主,有的以休闲度假为主,也有的以商务旅游为主。

由于旅游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表现是非常复杂的,上述五个方面只是描述了一个国家旅游发展模式中几个主要的方面,远不是其全部内容。在模式特征与旅游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关系方面,模式特征是结果,是由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所决定和选择的。

(二)世界旅游发展的不同模式

为了借鉴世界旅游发展的历史经验,更好地促进中国旅游发展,中国旅游学界对世界各国不同类型的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了认真研究和总结。由于其分类依据及研究目的的差异,关于世界各国旅游发展的模式主要有两种分类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在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旅游学概论》概论中,将世界旅游发展模式概括为一般模式与特殊模式。所谓一般模式,是指西方发达国家旅游发展的模式,先发展国内旅游,后发展国际旅游。“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国内旅游发展起来,这是一国或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产物,同时国内旅游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是该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进程的自然结果。在国内旅游发展的基础上,就逐步为入境国际旅游和本国或本地区居民的出境国际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这种模式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自然进程相一致,所以也可称其为旅游发展的自然模式。特殊模式是指“在旅游起步发展的时候,不是首先发展国内旅游,而是重点发展入境国际旅游,一定时期以后,国内旅游才有较大发展,最后出境国际也逐渐发展起来”。采取特殊模式发展旅游的国家或地区多数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也包括少数发达国家。因特殊模式的发展顺序与经济社会发展常规的自然进程并不一致,因此也称其为非常规模式。[3]在申葆嘉教授主编的《旅游学原理》一书中,对发展中国家的旅游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门讨论,认为在“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已失去了发达国家产生和发展旅游那样的历史条件,已经不能等待市场经济发展成熟后再自然地让旅游在社会上出现,而只能采取人为的方法推动旅游的出现,以获取建设国家急需的外汇资金。这个产生的发展旅游的过程并不符合旅游发展的一般规律,因而是一种旅游产生和发展的非常规形态”,会带来一系列经济与社会问题[4]这一观点实际上也是把世界各国的旅游发展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发展中国家的非常规模式,另一类则是发达国家的常规模式。名称虽有差异,实质内容却并无不同。

第二种方法是,在孙尚清主编的《面对二十一世纪的选择——中国旅游发展战略》中,主要依据社会政治与经济制度的差异,将世界旅游发展模式划分为社会主义国家旅游业发展模式和市场经济国家的旅游发展模式两大类。社会主义国家旅游业发展模式又分为三种典型的类型:一是前苏联模式,包括东欧国家。主要特点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垄断经营旅游业,国际旅游多在本区域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进行,国内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存在,出境旅游受到较大限制。二是南斯拉夫模式,又称开放型社会主义模式。国家干预较少,国营企业联合体进行经营,相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来说,与国外的旅游交流是开放的。三是阿尔巴尼亚模式,亦称封闭型旅游发展模式。将旅游作用为外交活动进行控制,现代旅游并未发展起来(由于前苏联解体及东欧剧变,许多国家已经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但这些国家特定时期形成的旅游发展模式,还是值得进行分析和总结的)。市场经济国家的旅游发展模式分为三种类型:[5]美国模式,是经济发达国家模式。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政府不直接干预或从事旅游经营活动,取得外汇收入并非发展旅游的主要目的。②西班牙模式,即旅游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这些国家邻近世界主要客源国,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际旅游是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旅游发展受到政府的特别重视与扶持。③印度模式,即经济不发达国家发展旅游的模式。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对旅游发展有强烈的制约作用,旅游管理体制不健全,政府干预多,但效率低,旅游事业为非常规发展。四是岛国模式,即一些特殊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的模式。这里所说的岛国主要是指一些面积小、人口少、经济单一、在历史上曾是西方国家殖民地或属地的岛国。在这些国家中,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旅游管理机构地位高,外国企业在旅游经营中通常处于主导地位,社会政治与经济生活受到旅游活动的强烈影响。①王大悟与魏小安在《新编旅游经济学》中又从西班牙模式中分列出了以色列、土耳其模式,认为这两个旅游发达国家“是采用国家主导型(亦称中央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模式的范例。这种模式代表着近30年来的世界潮流,即以国家为中心,以中央政府产业政策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为依托,强有力地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增长。”[6]这一模式的特征是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实行强有力的政府干预。

第一种方法主要分析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在旅游发展模式上的差异,侧重于研究旅游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寻找发展中国家旅游发展的正确道路。第二种方法以政治经济制度为基础,结合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旅游产业地位、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因素,将各国发展模式归纳为几种典型类型,便于清楚地了解各种模式的成因、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两种分类方法都比较好地把握住了世界各国旅游发展的特征,对研究旅游发展规律、进一步指导中国旅游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也应该看到,旅游发展的特征是由众多复杂因素所决定的,任何国家或地区都有着自身独特的影响因素和特有的旅游发展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模式都是独特的,不是任何所谓典型模式所能涵盖得了的。“旅游业和国民经济一样,都要遵循特定的客观规律,但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在世界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在任何国家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本国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从国情出发,选择自己的发展模式,竭力创造出一种鲜明的旅游形象,是其旅游业成功的基础。”[7]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发展模式都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在规划及选择旅游发展道路或模式时必须因地制宜,以实际情况为依据。

二、中国特色的旅游发展模式

(一)中国旅游发展模式的历史总结

当代中国的旅游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存在着发展模式的根本转换。改革开放以前是一种外事接待型的旅游发展模式,或称其为封闭型模式。在国内旅游活动中,只有少数人可以享受休闲及度假,而大多数人的旅行及游览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国际旅游则成为国家外交事务的组成部分,施行严格管理。虽然不像前文所说的一些国家的“封闭型旅游发展模式”那样严重,但旅游也难以正常地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旅游成为一种开放型的社会主义旅游发展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旅游界根据中国国情,并借鉴世界旅游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中国旅游发展模式或道路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中国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及旅游业界的共识是必须逐步走出一条中国式的旅游发展道路。那么,何为中国式的旅游发展道路呢?国家旅游局副局长何若泉提出:“旅游产业同其他产业一样,必须以其独特和优质的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因此,世界各发展旅游业的国家都在竞相发扬自己之长,力争使自己立足于世界旅游业的先进行列。”中国的优势有三个:“一是五千年的古老文化;二是得天独厚的名山大川;三是多民族的传统习俗。”根据中国的情况,中国式的旅游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健康文明的旅游;二是充分利用我国的丰富资源,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旅游;三是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四是运用我国幅员辽阔的特点,逐步发展区域旅游;五是应该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8]

也有人经过分析认为,“大、穷、古、远”四个方面的客观条件和社会制度的规定性决定了中国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只能在这一基础上做出选择。中国旅游发展模式表现为五个方面的内容:大国模式,旅游发展要有所侧重,不能把旅游的精华全盘托出;穷国模式,不能等待像发达国家那样先国内后国际的自然递进过程,而必须以国际旅游为先导,以创汇和效益为中心;古国模式,确定以历史文化为主体资源,发展资源的比较优势;远国模式,确定目标市场时要有所侧重,注意开发近邻国家市场和欧美高端市场;社会主义国家的模式,要借鉴其他社会国家旅游发展模式中一些成功的经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采取相对集中的经营策略。[9]

关于中国旅游发展的过程模式,有研究者认为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非正常的发展阶段,主要特征是国际旅游(入境旅游)超前、国内旅游滞后、出境旅游缺位;第二阶段是基本到位的模式,形成了以国内旅游为基础、以入境旅游为主导、以出境旅游为补充的格局;第三阶段是比较完善的发展模式,即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三足鼎立。[10]这基本上是根据中国旅游现阶段的情况并参照世界旅游发达国家的状况,对中国旅游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特征的总结和预测。

上述对中国旅游发展模式的规划与描述是建立在对中国旅游发展实际情况基础上的,因而比较确切地反映了中国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的特征及应该注意的基本问题,对于中国旅游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是起了积极的指导作用的。不过,上述所说的中国旅游发展的道路及旅游发展模式,其着眼点都是入境旅游,严格地说是关于入境旅游的发展模式,是对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特征的总结及发展前景的规划。现在看来,仅以入境旅游为依据来说明中国旅游的发展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随着国内旅游、出境旅游的快速发展,中国旅游早已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发展模式的总结应该以中国旅游的全部内容为对象。简要地说,中国旅游发展模式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是非常规时序,即先有入境旅游的发展,后是国内旅游与出境旅游的兴起,与世界旅游发展过程相比,是一种追赶型的快速发展;二是旅游发展的经济功能突出,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尤其是入境旅游受到高度重视,承担着为国家经济发展创汇的任务;三是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有强烈的影响,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保护是重要而难以妥善处理的问题,同时,国际旅游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四是政府的主导作用明显,旅游主管部门的地位逐渐提高,对旅游发展的干预力度较强,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中国旅游快速发展的推动力量,当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和矛盾;五是旅游产品结构丰富,中国历史悠久、国土广袤,文化观光及自然观光一直是主要的旅游产品,但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商务旅游、度假旅游等产品也开始占据重要的地位。概括起来说,中国旅游是历史悠久又充满活力的发展中大国的发展模式。

(二)中国旅游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

21世纪中国旅游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旅游的消费化时代已经来临。”按照国际经验,“凡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时,势必是一个旅游发展的排浪式消费阶段,这种排浪式消费开始在中国显现出来。”[11]而且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旅游发展的前景也将日益广阔。但中国的旅游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或隐忧,如旅游企业效益不高、环境污染、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等,都需要认真对待。关键的问题是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旅游发展道路,以发挥优势,趋利避害。中国旅游发展道路的选择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旅游发展的方方面面,无法面面俱到地进行讨论。作者认为,应该注意下面几个主要问题:(www.xing528.com)

其一,正确认识旅游及旅游业的地位。世界旅游业在20世纪下半叶可以说是风光无限,许多国家都将发展旅游业作为解决经济问题的灵丹妙药。尤其是中国旅游业的迅猛崛起,更使各级政府看到了旅游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充满了发展旅游业的热情。但是不应该对旅游业寄予过高的、不切实际的希望。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旅游业的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不会超过10%,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而旅游业产值比例过高的国家通常会形成对旅游业的依赖,给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体系完整的大国来说,入境旅游的适度超前在一定时期内可能是合适的,但长期如此便要引起国民经济结构失衡。因此,旅游业只是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过度发展对国家经济是有消极影响的。

其二,全面认识旅游活动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旅游发展观。片面重视旅游的经济作用的观点对旅游的长远发展是有害的。有人认为,以旅游活动的经济功能为目的的“经济性旅游发展观”已经走到其发展的尽头,取而代之的应该是“社会性的发展观”,即要自觉地、充分地把旅游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和文化发展结合起来。[12]这种观点在一些先进国家的旅游发展政策中已得到体现,如日本观光行政研究会提出,日本有必要从制造与贸易立国转化为观光立国。认为旅游观光可以恢复和维持人体健康,培养人的创造力,增强社会凝聚力。在21世纪里,日本必须由崇尚均质性的制造与贸易立国向重视容纳多样化价值观的交流立国转变,以提高本国的生存能力。[13]随着旅游的发展及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作用应该受到重视。

其三,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可持续发展有各种各样的定义,简单地说,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4]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注意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的保护,以达到旅游活动的长期繁荣。

人们曾认为旅游业是“无烟工业”,不会对自然与社会环境造成明显的破坏。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旅游发展的实际进程表明,旅游的快速发展对环境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许多旅游胜地因旅游者的大量进入而造成环境污染。尤其是在一些环境比较脆弱的地方,过多的旅游者会造成生态灾难。如近几年来人们非常喜欢到一些特殊的生态环境中去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发展较快,一些“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游客盈门。本来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目的是保护独特的生态环境,但旅游的发展会使这一目的落空。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会加入到旅游的行列中来。有人预言,“旅游业将面临一个高峰期,届时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亿万名中国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人将给上述地区的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如果这些公园还要为保护生物多样化这一紧要问题尽一份力的话,人们在这里的自由出入就要受到限制或者干脆被禁止。”[15]由于中国的旅游已发展到相当的规模,一些负面影响已经显现,所以,今后中国旅游发展过程中关键的问题是注意旅游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以及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防止“旅游地容量”的“超载”和环境污染,达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其四,促进旅游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旅游活动是社会文化变化的影响因素,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是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政府部门在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时,应当把为人民增加福利、为人类增添幸福作为长远的奋斗目标,把旅游业发展与社会的文明进步作为一个整体,制定科学政策,促进旅游与社会文化共同发展。应明确、坚决地引导旅游经营者开发具有本地特色、内容丰富健康的旅游产品,增加吸引力,增加企业效益。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的一贯方针政策是既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又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二者不可偏废。因此,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既要给旅游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又必须有益于旅游者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旅游地社会文化的发展。要坚决抵制违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思想和行为。还应当强化宣传教育工作,引导接待地居民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影响。通过宣传教育工作要让接待地居民对旅游发展有正确的态度。提倡居民与旅游者相互尊重和理解,避免相互歧视和指责,使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加深了解,建立友谊。

其五,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旅游管理体制。面对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开放和新世纪旅游发展的重大任务,旅游管理体制也必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要求进行进一步变革。这种变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行业管理领域的扩张。有研究者认为,“当前,我国的旅游已进入全民旅游崛起的历史新阶段。要适应这个阶段性转变,旅游行业管理的对象、重点和思路也需要做出战略性调整,就是适应全民旅游迅猛发展的趋势,在坚持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积极为国家吸收外汇的宗旨下,旅游行业管理工作需要从以入境旅游供给主体的发展、引导和管理为重点,转向把入境旅游和国民旅游供给主体通盘考虑,实施大管理,调控大市场,发展大产业。”[16]这一观点充分注意了旅游服务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希望有效的行业管理能促进旅游业的全面发展。二是管理观念与管理机制的转变。因为在中国“入世”的大背景下,“旅游发展机制的核心是贯彻贸易自由化原则,重点是规范政府行为,清除窒息市场活力、阻碍自由发展的各种法规、政策限制,促进旅游资源配制的市场化,企业行为的自主化,交易过程的平等化。如被称之为‘企业规模最小、管制级别最高’的旅行社许可证管理制度,就应随着旅游服务自由化发展的进程和旅游信誉机制、保障机制的建立最终予以取消。”[17]现行的许多行业管理制度与通行的国际惯例及规范的市场经济制度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应是打破垄断,为旅游企业发展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而且要转变观念,由管理与控制为主变为以服务为主,为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注释】

[1]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年.第257页.

[2]魏小安.旅游发展与管理.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9页.

[3]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第257~268页.

[4]申葆嘉.旅游学原理.学林出版1999年.第240页.

[5]孙尚清.面对二十一世纪的选择——中国旅游发展战略.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8~53页.

[6]王大悟、魏小安.新编旅游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60页.

[7]孙尚清.面对二十一世纪的选择——中国旅游发展战略.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54页.

[8]何若泉.中国式旅游道路浅识.中国旅游年鉴(1990).第14~18页.

[9]魏小安.旅游发展与管理.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66~71页.

[10]魏小安,韩健民.旅游强国之路——中国旅游产业政策体系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第31页.

[11]魏小安等.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前言.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年.第4~5页.

[12]钟海生.旅游业的两种发展观和政策导向.旅游学刊1999(1).第10~15页.

[13]観光立国への戦略.観光行政研究会1995年8月.

[14]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第19页.引自滕藤主编.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第3页.

[15]杰弗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9页.

[16]窦群.对旅游产业实施全面行业管理的思考.旅游调研2001(10).第30~32页.

[17]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旅游学刊2001(6).第5~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