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幽默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研究幽默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引论1.1研究的动因幽默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认为是我们生活和思维的普遍现象,“为人生之一部分”,“人生是永远充满幽默的”。科学乖讹不同于幽默乖讹的认知机制问题,吸引我对其加以研究。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幽默起源于生产和生活,并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发展。Attardo 考虑到了语用因素,对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幽默的语用研究,但幽默往往涉及态度,需纳入态度评价、立场内容及其模式。

研究幽默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第一章 引 论

1.1 研究的动因

幽默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认为是我们生活和思维的普遍现象( Popa&Attardo,2007),“为人生之一部分”,“人生是永远充满幽默的”。(林语堂,2009:87)幽默和笑相伴,人离不开笑,交际中的笑是人类的通用语言。可是在日常生活和交际中,有的人会使用幽默和笑,有的人说话却显得木讷,对幽默反应也比较迟钝。笑有各种形式,有欢笑、哄笑、捧腹大笑、哧哧地讥笑、淡淡的微笑、哀恸的微笑、会心一笑,如此等等。幽默引发的笑既不同于蒙娜丽莎的微笑,又不同于撒旦的微笑,也不同于佛祖的微笑。笑和情感相关,情感由认知引发,笑和情感认知的关系,使我产生了研究的兴趣。

幽默和笑充满睿智。苏格拉底有一位悍妻,一天,他正要出门时,这位悍妻先大发雷霆,然后把一盆冷水从窗口浇在他头上。哲学家不急不躁地说:“雷霆之后必有甘霖。”他的睿智、幽默、洒脱令旁观者为之一笑。但是,他临死前说的关于公鸡的睿智比喻,虽然同样幽默,但留给观众的却又是另一种情感。苏格拉底说:“克利托,你过来,我们曾向克雷皮乌斯借过一只公鸡,请你不要忘记付钱给他。”

幽默不但有言语形式,还有视觉表现。体育项目中溜冰运动员的意外滑倒,撑竿跳时竿子的突然断裂,足球赛中的意外进球等等,都会引起观众的笑声。此外,舞台表演中的滑稽动作,马戏中的驯兽表演,喜剧电影卓别林的《淘金记》中,充满了打架、舞蹈、恶作剧等视觉场面。这些视觉幽默也能引起观众的笑声,因此,研究视觉幽默和言语笑话的幽默过程可以洞察喜剧艺术创造的技巧。

把视觉图画和言语结合的是卡通漫画、喜剧电影。图画和言语的结合,给读者幽默感。另外,幽默卡通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画,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的《永恒的时钟》,其中不乏怪诞的手法,虽然接近幽默,又不同于幽默漫画,研究视觉、言语幽默过程和艺术创造过程,可以更加深刻理解幽默的产生机制。

乖讹和消解是幽默理解的过程,借助认知机制,使得幽默得以欣赏。但幽默的认知机制和科学逻辑又不同。在解释抽象的概念时,往往用类比或比喻,用成分相似、结构相似取得对新概念的理解,如用卫星轨道结构解释原子结构,用舞台模式解释事件结构,产生的是恍然大悟的感觉而不是幽默感。科学乖讹不同于幽默乖讹的认知机制问题,吸引我对其加以研究。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宗教、风俗、传统,对幽默的理解亦不同,如对宗教禁忌的提及,我们往往难以理解。我们在日常对话中津津乐道“恭喜您,学会抢答了”,吃饭时说“翠花,上酸菜”,我们的外国朋友会感到奇怪,这和幽默的文化语境有关。但几乎所有的人,在观看卓别林的喜剧电影时,都会感到幽默好笑,其中必有共同的认知机制和大脑加工过程,但又有具体的文化差异,因此既需要统一的识解流程,又要考察文化语境。

以上这些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使我试图通过探索幽默产生的共同机制和影响参数,建立模式,以解释不同形式的幽默,特别是视觉幽默和言语幽默。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幽默起源于生产和生活,并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发展。同时,幽默研究也进入了人类学社会学、生物进化论神经学心理学、认知学、人工智能、哲学、符号语言学历史学文艺批判、行为交际理论等等几乎所有领域,幽默的研究对学科发展也有一定影响,因此,幽默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目前,幽默研究主要有社会学、心理学和认知学三大视角,形成了三大经典的幽默理论:优越论( Superiority theory)、释放论( Relief theory)和乖讹论( Incongruity theory),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乖讹论。但这些学科研究都有一些缺陷,需进一步发展。如优越论强调幽默来自于对弱者的嘲笑,但有些幽默发人深省,并不是攻击、威胁、嘲笑,优越感并非一定带来愉悦和和逗乐( amusement),强者对弱者有时产生的是同情而非优越感。释放论强调幽默来自于被压抑的能量释放,但这一过程并非包括所有的人,如婴儿缺乏性的压抑,而且并非所有的能力释放都产生幽默,如体育运动。认知论用框架转移、乖讹和消解来解释幽默产生和欣赏过程,但它没有解释框架转移为何产生的是幽默或愉悦的情绪,而非古怪、可怕、怪诞、奇妙的情感,没有区别幽默乖讹、科学框架转移和艺术乖讹之间的异同。因此,优越感、能量释放和乖讹并非是幽默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幽默语义框架论( SSTH) ( Raskin,1985)、框架转移理论( Frame Shifting) ( Coulson,2001)、言语幽默普遍论( GTVH) ( Attardo,1994,1997,2001)以及等级凸显假设( Giora,2003)把认知论延伸到语言领域,形式化研究了幽默的乖讹机制,但它同样只研究了什么是幽默,没有回答幽默的产生的充分条件,需结合认知平衡模式加以实现。把认知和语义过程相结合,概念整合理论( Faueonnier&Tumer,1998/2002)解释了幽默语义产生的组合、完善、扩展过程,但把幽默中情感、态度、意图变化等社会因素排除在外。Attardo ( 2001,2003)考虑到了语用因素,对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幽默的语用研究,但幽默往往涉及态度,需纳入态度评价、立场内容及其模式。

而且,幽默的认知与语言学研究局限于语言范围,主要是对笑话( joke)的分析,对视觉幽默的解释停留在元分析层面,结合漫画、音乐、电影、动漫、PPT和其他符号的跨学科多模态研究也较少,模式不能适用于解释各种幽默。

Vogel( 1989:60,142)从遗传符号学角度建立了幽默的情景模式,模式中,交际双方的两大图式框架纳入的参数有认知、情感乖讹、评价与消解、能量变换、幽默参与者与观众、社会团体、参与者之间社会关系,但没有解决幽默的充分条件,对于认知的解释也很少,情感和认知的互动也没有涉及。

视觉语法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意义扩大到“再现意义”“人际意义”和“构图意义”,以解释视觉、言语幽默,但“再现意义”中的“矢量”“心理凸显度”等概念需要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凸显、辖域等形式化描述。对于交际者之间情感平衡过程,即幽默的充分条件问题也没有解决。虽然提到情感评价问题,但也是一带而过。交际者和幽默对象构成的三角关系中的认知过程也未详述。解释也停留在元解释层面,缺乏量的解释。“构图意义”需结合双关、类比、隐喻等认知机制加以解释。

那么,幽默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什么?卡通、漫画、动作等视觉幽默机制和话语幽默机制有何共性和不同?视觉、言语幽默的识解机制、过程、模式和语言符号形式化如何?多模态幽默之间的互动方式、层次如何?对其他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启示如何?

对于以上问题,单学科研究难以完全解答,需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神经学和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

为此,本研究试图以言语幽默一般理论为依托,以幽默产生的情感认知神经回路为基石,以认知语言学的空间整合模式为框架,纳入态度评价功能及其内容,融入立场三角和认知平衡三角,从情感认知互动角度建立视觉、言语幽默的模式、识解机制、流程,通过模式运作中的参数分析,试图解决幽默识解过程。

从情感、认知评判内容及其关系,研究幽默表达的讽刺、嘲笑、调侃等态度的来源、表达方式,突出了幽默乖讹的社会性、游戏性特点,把它和科学关联、艺术关联区别开来。

模式把情感认知的平衡三角、评价理论的立场三角及神经认知回路融入了概念整合模式,发展了概念整合理论,回答了幽默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

幽默不仅有话语幽默,而且有非话语形式,如脸部表情、卡通、滑稽模仿、哑剧、电影等视觉形式,呈现出多模态形式。本研究从视觉、言语幽默入手,试图把幽默研究拓展到言语以外的范围,试图解释各种形式的幽默,使研究范围从言语拓展到多模态符号幽默,拓展了幽默的研究范围。

在现实意义方面,视觉、言语幽默可应用于心理治疗、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更是广泛应用于文学、喜剧影视、广告、商业政治漫画、法庭,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作为具有创新机制的幽默,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幽默的语义、语用框架、情态级差以及隐喻、转喻、类比、夸张等机制,有助于语言思维训练。视觉、言语幽默的跨模态研究意义还在于它可以将语言和其他相关的意义资源整合起来,恰当地处理好多媒体资源与多模态的有效组合,进行多模态研究。(www.xing528.com)

1.3 研究的对象、目标

本研究对象主要为视觉、言语幽默产生和欣赏的情感认知互动的神经基础、功能类别、识解机制、流程、语言符号表达、幽默参与者互动过程、社会文化语境。通过认知评价功能,实现情感、认知、意图的质、量和关系体现及幽默的讽刺、嘲笑、调侃等态度表现过程,通过立场三角和情感认知平衡单元解决幽默的充分条件,并通过空间整合框架模式加以体现。本研究试图对跨模态幽默(图像、言语)乃至电影、动漫等多模态话语分析有所借鉴。

幽默往往借助视觉符号和语言,通过违反常规逻辑创造出荒诞的意象情景,激发交际者或者观众对交际事件、参与者的情感、态度的积极变化,从而激活“奖赏系统”,产生乐趣和幽默感。幽默是社会活动的产物,是心理反应和情感变化过程,有具体的大脑功能区加以实施。幽默识解的情感、认知互动过程涉及社会认知学、神经认知学、心理学和语言符号学,需从功能实施、神经实现、认知运算机制及形式化表征三个层次上建构识解模式,对视觉、言语幽默作出诠释。功能问题解决为什么要幽默和笑的问题,神经回路解决如何实施问题,运算解决表达和识解问题。因此,以功能认知为取向,具体要完成的研究目标有:

1)幽默是在外界视觉、言语刺激下产生的情感反应和感到有趣发笑的趋向,因此,首先要解决的是情感的来源问题,即幽默形成的功能问题,具体为人际功能和情感评价问题。要解决情感类别和产生问题,即何种刺激产生积极情感,何种刺激产生消极情感?情感强度如何?表现形式(外在波动还是内在性情)、语义表达(显性、隐性)和认知评价过程如何?

2)幽默是情感的转移过程,往往是从消极情感向积极情感的转变过程,是“损失厌恶系统”“追求奖赏的兴奋系统”之间的互相抑制和激活过程,需要社会大脑的参与和神经认知回路加以实施,涉及情感系统和认知系统。情感主要受大脑边缘系统和认知皮层的控制,由此形成了情感认知的神经回路,是建立情感认知模式的生理基石。那么,幽默情感的产生和转换,情感的认知判定的具体神经回路如何?

3)幽默产生的形式化问题不可缺少,需解决运算问题。幽默受语言、符号激发,其产生和理解过程需一定的模式和符号形式加以体现。能否以交际三角对幽默情感的神经回路加以模拟?

认知、情感、意向三要素及其关系构成幽默交际三角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直接反应态度并影响认知,认知是对情感的评价、判断,和情感发生互动。情感、评判资源、表达形式和相互关系如何?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和对象构成的三角单元形式如何?单元中认知、情感、意图关系如何?平衡和不平衡模式如何?这些问题构成幽默的必要充分条件。

是否能把交际三角和相关的理论(如言语一般理论)和模式(如概念整合模式)相融合,以建立幽默识解的模式?模式如何?

4)模式的运作涉及具体的参数,参数有哪些?幽默文本图式和社会大脑部分是否相似?文本中的情感、认知、意图结构如何?视觉、言语幽默涉及不同的语式和模态,它们的意象图式、语义图式认知关系如何?

视觉、言语幽默的认知机制有哪些?分别有何特点?

幽默产生和理解主体涉及幽默参与者的互动,包括身份的确定和转换,其互动过程如何?同时,幽默受语境影响,具体语境模式如何?

5)不同语式、不同语域和不同语旨的叙事策略和识解流程如何?谜语幽默、会话幽默、言语叙事小说,视觉叙事喜剧的识解过程如何?

1.4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结合功能认知的研究,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首先采用历时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通过层层推进,在回顾了各种幽默理论的优势及不足后,提出了功能认知模式。例证分析法使用的英语言语语料来源于Summit Press出版的“World’s Best Jokes&Humors( Roydhouse&Plowman et al,2002)”中近2000个幽默。部分汉语引证语料主要来自中国幽默大师林语堂的《林语堂散文经典全集》,是中国幽默的典型代表。视觉幽默语料和视觉、言语幽默语料主要来源于“the Best of PUNCH Cartoons”( Walasek,2009)中的2000个经典幽默卡通,反映了英国各个时期的主要事件,这是典型英语文化下的幽默,本研究选择其中的政治、宗教以及日常生活语类。

为了弥补引证分析的缺陷,最后选取了封闭式语料,试图穷尽其中的幽默形式,同时把模态从静态的视觉幽默形式拓展到动态的视觉幽默,把言语幽默识解拓展到多模态幽默的理解。言语幽默选择的例子是马克·吐温的成名之作——《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简称《卡县名蛙》),该小说起源于美国西部,随后风靡全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美国幽默的特点。首先对其中的几个典型的幽默事件作了微观分析,最后对小说的整体幽默形成过程做了研究。视觉幽默选择卓别林的喜剧电影《淘金记》( The Gold Rush新版,带有少量言语)。《淘金记》是喜剧幽默的典型代表,其中的视觉幽默包括了打架、吃饭、舞蹈、恶作剧、闹剧等等形式,较为全面。在研究中,首先截取了典型事件的片段( 1~2分钟,参见视频资料),对其中的幽默过程作了微观剖析(如吃鞋),然后对整体事件的幽默识解过程作了分析。

1.5 本研究的章节安排

第一章为引论,介绍本研究的动因、目的和意义、研究的对象、目标和方法。

第二章为幽默研究及视觉、言语幽默综述,包括定义、起源、发展、分类及功能;从学科分类角度,回顾了幽默及视觉、言语幽默的理论。包括三大经典理论、语义框架论、言语幽默普遍理论、等级凸显假说,幽默语用认知研究,遗传符号理论和情景模式、社会符号学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评价理论研究。在分析了其中的优势和缺陷后,提出了功能认知的视角。

第三章为模式的建立。首先分析了幽默情感认知的层次,即功能层次、运算层次和实现层次,尤其是幽默情感态度的评价功能。以幽默神经认知的双路径为基础,依托言语一般理论框架及其资源,以概念整合模式为框架,融入态度的情感、认知评判内容和功能,结合立场三角和认知平衡三角建立了识解模式。模式激发、失衡、平衡恢复以及情感转换和意图显现四阶段,层层解构了幽默的产生和欣赏过程。

第四章为视觉、言语幽默情感认知互动模式参数分析,包括文本图式、认知机制、参与者互动和语境几方面。

第五章为这些参数组成的幽默识解的流程,不同语式、语类的幽默的识解过程不同。在视觉幽默中,主要对卡通和戏剧电影《淘金记》进行了分析;在言语幽默方面,主要对会话幽默和叙事幽默故事、小说的识解过程进行了分析,小说以《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为例。

第六章为结论、创新点、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今后的研究方向。模式通过激发、失衡、平衡恢复以及情感转换和意图表达四个阶段,能层层解构视觉、言语幽默的产生和欣赏过程,同时回答幽默产生的必要、充分条件,区别了幽默乖讹和非幽默乖讹。模式及流程似乎能对不同模态、语类幽默进行识解,对言语幽默理论有所突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