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生产力与科教兴国的互动关系研究

科技生产力与科教兴国的互动关系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技生产力与科教兴国的互动关系张秀丽一、科技生产力的本质和基本特点1.科技生产力的内涵传统的概念认为,生产力是指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构成的。这一论述说明,科学技术一经转化为生产力,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科技生产力与科教兴国的互动关系研究

科技生产力与科教兴国的互动关系

张秀丽

一、科技生产力的本质和基本特点

1.科技生产力的内涵

传统的概念认为,生产力是指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构成的。其中,劳动者具有能动性,可以制造生产工具,掌握和使用生产资料,管理和支配劳动对象,而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和最革命的因素,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生产力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生产力是人类依靠、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创造、开发、利用和保护人文资源,以实现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利益为目的的能力。它也具有三要素:第一是人类开发、创造、保护和利用资源的能力,即体现在经济活动中所应用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劳动资料;第二,是对资源的社会组织能力,即体现在社会宏观与微观经济活动中所应用的“管理科学与技术”及其使用的物质工具;第三,是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即劳动者创造、掌握和应用上述两大技术手段的素质和技能。与传统生产力要素相比,知识经济条件下生产力要素描述显然具有明显的科技化特征。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社会生产力概念本身已是科技化的生产力,并且科学技术本身就是生产力,即科技生产力,而且已成为生产过程中的独立要素。

2.科技生产力的基本特点

(1)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以物化劳动为凝介

科学技术本身就是生产力要素,但只有当它被应用于社会生产活动中时,才是解决社会矛盾和经济发展的手段;否则,它只是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只有通过物化劳动——先进的设备、材料和工艺,才能提高劳动生产力即劳动生产率,进而创造出更过的剩余产品和剩余价值。也就是说,科技作为生产力,一定要以物化劳动为凝介,体现为先进的设备、材料和工艺。否则,再先进的科学技术,离开了物化劳动的凝介,那只是纸上谈兵,无法增加生产,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

(2)科技向生产的转化才是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

马克思在分析科技在大工业中的应用后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不到的”。这一论述说明,科学技术一经转化为生产力,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技不仅是生产力的直接要素,并且与其他的要素(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有很大的关联和影响。

(3)在高科技条件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主要有两方面的意思:其一是指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系统结构的逻辑轴心;其二是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力量。事实上,科技的作用正是如此。因为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位的增长因素;在科技生产与工业、生产、发展的链条中,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位先导因素;在现代社会的变革中,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位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不仅促进经济结构的革新,同时也促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作为科技载体的科技人员,越来越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第一位的人力资源。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在高科技条件下,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其基本内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生产力定位的首要命题,它是邓小平同志在分析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之后,根据生产力的组成要素和特点,于1988年提出的。邓小平同志说:“大家知道,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科学技术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关系是什么呢?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技知识的劳动者。我们常说,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劳动者只有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作为劳动者的人,一定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而要培养和造就这种符合时代要求的劳动者,只有通过发展教育。因此,邓小平同志在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著名命题之后,进而总结了当代世界教育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论断,从而把科技教育置于民族振兴的战略高度。随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我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进行了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贯彻,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成为现实。

“科教兴国”,主要是指依靠科学技术和国民教育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其基本内容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及其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这是当代民族发展和经济振兴的客观规律,也是在对当代民族历史资源的开发中,我们所获得的最有价值的启示。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1980年是我国科技振兴的开始。随着我国战略中心的转移,制定科技工作方针,成为科技发展的战略问题。1980年召开全国科技工作者会议,集中研究了我国新时期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1981年国家科委向中共中央上报了《关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方针的汇报提纲》,经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确定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方针:“发展国民经济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者必须为发展国民经济服务”。1982年,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把科学技术确定为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1982年十月,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把我国科技发展方针进一步概括为“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1988年,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时代高度;1991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协“四大”会议上提出“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1995年五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这是继1956年发出“向科学进军”号召,1978年迎来科学春天之后,我国科技发展的另一个里程碑,大会制定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了“科教兴国”伟大战略,这标志着科技教育在全国发展战略中全局定位的最终形成。

纵观“科教兴国”战略的形成过程,首先是在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之后,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论断;在达到这一理论层次之后,通过总结国内外的科教发展经验,才最终形成“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

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发展教育却是科技进步的根本途径。邓小平同志曾讲过:“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高等教育是教育的制高点,当代高等教育主要有两大职能,其一是人才培养;其二是科学研究,二者共同构成了衡量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基本指标。人才的培养在于提升科技主体,科学研究在于进行科技创新,二者都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实质上,教育和科研的双层任务,乃是对教育和科研资源的充分开发,合而为一则是对高校人才的充分开发。(www.xing528.com)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人类历史上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都发源于高校,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据统计,我国的科研成果,有70%与高校有直接的关系。科学研究从19世纪开始,就成为高校的重要职能。我国高校科学研究,在促进科技进步和增强综合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等教育在科技兴国战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肩负着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时代使命,构成了现代文明的高地,承担着科教兴国的第一要任。因此,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学科结构优化升级的系统工程中,应在以下三方面进行改进:

(1)首先改造传统学科。对于传统学科,进行现代化和信息化改造,提高其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科技含量。同时,还要进行传统学科的平面延伸,开拓传统学科持续发展的社会空间,加大学科融合的力度,大力培植边缘科学、交叉科学和综合科学的生长点,从而使传统科学不仅具有更高的现代科教含量,而且具有关怀人类的人文精神

(2)其次要强化支柱学科。科学技术经过了近代三次革命而走向现代,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六大科技群中,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已成为21世纪科学技术的支柱。面对新世纪,高等教育在强调优势的同时必须关注时代。否则,将永远落后于时代。鉴于此,高等教育一定要树立自己的支柱学科。

(3)发展新兴学科。在传统科学技术不断向人文科学延伸的同时,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一些软科学迅速崛起,日益改变科学技术的自身结构,科学技术自身构成的逻辑中心日益由刚性科学向柔性科学位移。这种趋势告诉我们,高等教育必须加大软科学的研究力度,即发展新兴科学。

大力发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其最终目的是推动科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只有通过发展生产力,保持它的时代先进性,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才能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这也正是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和最终目的所在。

四、科教兴国战略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贯彻实现

1.科技的发展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

邓小平同志说“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江泽民同志也指出,“在我国这样一个近12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依靠什么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呢?最有决定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两位领导核心的话,不仅表明了科技的重要性,而且指明了发展科技的路子就是优先发展教育,特别是素质教育。

2.素质教育是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必备条件

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的直接要素,但科学技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生产力毕竟是两回事,它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中介才能转化为生产力。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力,其中劳动力是三个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知识经济时代,当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时,生产资料的高科技含量都是通过劳动者赋予的,生产过程的制度化管理也是通过劳动者进行的,因此劳动者的素质成为科学技术是否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人格化的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体劳动者,包括第一线生产者、管理者,特别是科学技术劳动者的整体综合能力。任何社会,无论经济发展到何种程度,其永恒性特征就是人为主体的活动,具有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总是决定性的第一要素。不仅如此,在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要素结合时,首先是和劳动者相结合,转化为劳动者的劳动能力,通过掌握了先进科技的劳动者,才能使科技与生产力要素紧密结合。离开了劳动者,科学技术便无从去发现或发明,更无从应用和转化,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也无所谓生产力要素了。因此,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除此之外,劳动力结构中劳动者数量(体力性劳动者)和质量(科技型劳动者)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差异愈来愈大。在古代农业经济中,劳动力数量起主要作用;在近代工业经济中,劳动力数量和质量并重;而在现代知识经济中,劳动力的质量起主导作用。因此,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劳动力的质量即素质必须提高,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最好办法便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具有三个重要特点。其一,素质教育注重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其二,素质教育把重点放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顺应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其三,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潜能的开发,更加重视人的个性发展。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造就拥有现代科技知识的高质量的劳动者,而科学技术通过素质教育不断发展或人格化为高质量的劳动力,现实劳动力质量的创新。可以肯定,素质教育作为劳动力质量的创新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不可替代的根本路径。

五、结语

总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而科技兴国战略,则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践贯彻。科教兴国战略是80年代初科技发展方针的重大发展,它不仅包含了科技,而且也包含了教育;它不仅论述了经济发展,而且上升到社会发展;它既包含了科技发展方针,又高于科技发展方针。把方针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就在于把科技和教育置于整个社会发展“首要推动力量”的战略地位,这正是科教兴国战略所达到的高度所在。

参考文献

[1]刘吉发.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多维透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

[2]江泽民.论科学技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江泽民.三个代表和科学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