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水梯田建设调研与思考成果

天水梯田建设调研与思考成果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水市梯田建设的调研和思考一、基本情况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总土地面积1.43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0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75.52%。多年来,天水市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梯田建设工作,始终把兴修梯田作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常抓不懈,促进了全市梯田建设的稳步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天水梯田建设调研与思考成果

天水市梯田建设的调研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总土地面积1.43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0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75.52%。全市地形高低起伏不平,梁状山地与河谷相间分布,地形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地面组成物质以黄土为主,遇水易侵蚀,水土流失严重,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5213吨/平方公里,年侵蚀总量达5608.27万吨,是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面积集中、流失程度严重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严重的水土流失影响和制约着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天水市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梯田建设工作,始终把兴修梯田作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常抓不懈,促进了全市梯田建设的稳步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据年报统计,截至2008年年底,全市共兴修水平梯田403.05万亩,梯田面积占耕地面积866.22万亩的46.5%,占宜修坡耕地的67.9%,目前还剩余宜修坡耕地190.48万亩。

近几年来,天水市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不断深化对市情的认识,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开拓创新,负重拼搏,依靠政府推动、宣传鼓动、政策调动、利益驱动,通过整合项目资金、“一事一议”群众筹集资金、市县区财政出资等多渠道创新梯田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全市每年完成优质梯田10万亩,并在梯田建设机制创新、机修形式、资金筹措、验收考核、目标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各县区梯田建设现状见下表。

天水市梯田建设现状表

续表

二、建设成效

实践表明,水平梯田能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地力、调控雨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缓解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减缓降雨供需错位的矛盾,是治理开发坡耕地治本之举。大规模的梯田建设不仅把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而且为下游减少大量的洪水径流和泥沙,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基础作用,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平台。

(一)发挥蓄水保土功能,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水平梯田主要是通过改变地形条件,蓄水保土,培肥土壤,抗旱防涝、提高了作物对降水的利用率,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从而为发展旱作农业提供了基础保障。据试验测算,全市坡耕地年均流失径流600立方米/公顷~ 1050立方米/公顷,流失表土60吨/公顷~150吨/公顷。水平梯田拦蓄效益为92%,拦泥效益达98%,全市梯田每年可拦蓄地表径流总量2.13亿立方米,拦截泥沙1247.07万吨。按每公顷平均流失土壤75吨计,可保持土壤有机质16万吨,氮2万吨,磷26万吨,钾42万吨。坡耕地修成梯田后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等条件都能得到彻底改善,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物质基础,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监测资料分析表明:全市梯田的降水潜势利用率由9.12%提高到21%,光热潜势利用率由5.29%提高到12.72%。

(二)建设高产稳产梯田,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水平梯田为推广应用科学技术,进行精耕细作创造了条件,为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从而促进了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确保了粮食安全。监测资料分析表明:天水市渭北黄土丘陵区梯田比邻近坡地在同等耕种条件下,平均每亩增产101公斤,增产率为94.0%;干旱年份增产率为60.7%;土石山区平均每亩增产粮食81公斤,增产率为93.0%。经计算,全市梯田每年平均增产粮食29.73万吨,相当于解决99.1万人口1年的口粮问题。

(三)夯实农业基础条件,促进区域产业发展。天水市充分依托梯田资源,将梯田建设与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基地建设相结合,培育了一批适销对路的苹果大樱桃葡萄花椒等市场前景良好的优势特色支柱产业,发展和壮大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的区域性特色产业基地,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为群众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和带动了相关产业及后续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多业并举、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格局,加快了区域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如甘谷县六峰、大像山镇的果椒基地,金山、谢家湾乡以党参为主的中药材基地等都是梯田潜能开发的缩影。截至2008年年底,全县依托梯田建设已建成以“两棚”为主的优质蔬菜基地15.06万亩,总产量45.11万吨,总产值4亿元,蔬菜商品量39.5万吨;以苹果、花椒为主的林果基地面积达30.2万亩,年产各类果品68000吨,产值156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58元。麦积区柳沟流域和北山流域把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放在首位,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梯田建设为重点,按照“山顶水保林戴帽,半山葡萄果缠腰,山下梯田果带生物埂,生产道路绕山转,河谷塘坝节节拦”的思路,建成了1.8万亩优质葡萄基地,流域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不足800元,上升到2009年的3260元。亩产葡萄4000~6000斤,亩收入达5000元左右,使当地农民收入大幅度增收。原有的山秃、地瘦、人穷已被山绿、地平、人富所替代。

(四)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加快了农业机械化进程。截至目前,全市已兴修梯田400多万亩,通过配套田间道路,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农机田间作业和农机运输得到了较大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据统计,2008年全市机深耕面积达到42.57万亩,机播面积达到55.44万亩,机械化覆膜面积达到126.68万亩。从而使农业生产生产效率明显提高,极大地减轻了农民群众的劳动强度,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从事二、三产业,有力地促进农民增收,为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存在问题

梯田建设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抗旱防洪、稳产增收的根本措施,是山区农业必须长期坚持的科学发展之路。多年来,梯田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显著成效,已使广大农民群众由“要我修”变成了“我要修”的自觉行动。随着农村“两工”的取消和税费改革的逐步落实,梯田建设工作出现了群众难组织、劳力难保障、工作难开展的被动局面,梯田建设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梯田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全市现剩余的190.48万亩宜修坡耕地多数处于偏远贫困山区,坡度大,立地条件差,交通不便,且这些区域内群众生活相对困难,梯田建设的难度越来越大,全市整体实现梯田化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2008年以前,省上每年下达天水市的梯田建设补助费每亩不足20元,加上市上统筹资金,每亩也不足40元,国家投入严重不足,群众自筹占主体,负担很大,筹资难度很大。从2010年起,省上启动实施新增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确定长江流域平均每亩补助600元,黄河流域平均每亩补助400元,极大地提高了国家投资标准,但要建设道路渠系配套的高标准梯田,目前每亩梯田的造价至少要在700元以上,建设资金缺口仍很大。加之,燃油及人工工资猛涨,梯田建设的成本越来越大,从长远看梯田建设投入缺乏长效保障机制。(www.xing528.com)

三是梯田建设管理运行经费困难。从近几年梯田建设的实践来看,每年的梯田规划、设计、检查、验收的任务十分繁重,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管理费用很大,对梯田建设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四是县区之间、乡镇之间发展不平衡,重点轻面,部分梯田田面窄小,地面不平,地埂不实,效果较差。

五是梯田建设年度规划落实工作比较困难,一些县区和乡镇不重视规划落实工作,在组织群众进行作物倒茬,预留地块方面工作不力。

四、发展梯田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天水市始终把梯田建设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首要位置,把梯田建设纳入目标管理,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奖罚,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的工作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主要领导研究解决梯田建设资金筹措、项目整合等突出问题;分管领导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现场督察,亲自参与梯田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规划设计、现场检查、资金筹措等一系列梯田建设的实际问题。将梯田建设成效与各级领导的政绩挂钩,并作为考核各级干部和职务晋升的重要内容。各级部门全面实行行政技术双轨承包责任制,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为确保全市梯田化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强化基础地位,明确发展战略。把梯田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与各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相结合,牢固树立梯田建设的基础地位。紧紧围绕全市整体实现梯田化的目标,通过科学规划,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村为单位,统一规划,整村整乡、整县推进,注重质量,突出效益,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通过加大机修力度,整体推进,规模治理,建设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基本农田,全面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发展区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支撑和保障。

(三)整合项目资金,完善投入机制。通过农村“一事一议”、银行贷款、社会帮扶、国家专项投资等渠道,多方筹集梯田建设资金,提高梯田补助标准,增加梯田建设投入,实行全部机修,人工培埂,加快梯田化进程。地方财政继续加大对梯田建设的投入力度,涉农部门紧紧围绕梯田建设的总体目标,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实行扶持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将国债项目、扶贫整村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口粮田建设、水利等项目进行整合,按照“国家补一点、地方筹一点、群众拿一点”的办法,不断完善梯田建设投入保障机制。

(四)创新运行机制,规范建设管理。一是继续创新机修梯田管理运行机制。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和公示制度,加强对机修梯田建设工作的管理,不断推进梯田建设向规范化方向发展。二是继续探索梯田建设投入的长效保障机制。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体系,为全面实行机修提供资金保证。三是创新梯田建设竞争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奖罚分明、操作性强的梯田建设竞争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县(区)、乡(镇)领导干部抓梯田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创新群众参与机制。通过“一事一议、民主协商”的办法,建立起适应当前形势下群众参与梯田建设的长效保障机制。五是创新部门协作机制。水利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的加强与国土发改委、扶贫、财政等部门协作配合,形成水利水保部门搭台,政府导演,各部门同唱梯田戏的局面。

(五)创建精品工程,整村整乡推进。按照“依靠科技、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创亮点、出精品、增效益”的总体思路,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创建精品示范工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做到规模化治理、规范化实施、优质化建设,创建一批高质量标准、高产出效益、高视觉效应的机修梯田示范点,带动新农村建设和梯田化县乡的实现。在“十二五”期间,确保每年完成23万亩的梯田建设任务,每县区每年至少达标一个梯田化乡(镇),每乡(镇)每年至少实现一个梯田化村,经过十年的努力,力争全市基本实现梯田化。

(六)注重综合配套,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对新修梯田培肥、丰产栽培、地埂综合开发利用等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不断提高梯田的效益;同时,梯田建设与淤地坝、小型拦蓄工程、集雨节灌及提灌、井灌等小型水利设施进行配套,使旱作梯田尽快实现小型水利化,通过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梯田深层次的开发。

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地方名、特、优、新产品,以培育新的产业或延长产业链,形成“梯田+蔬菜+加工”、“梯田+畜牧+养殖”、“梯田+花椒”、“梯田+苹果”、“梯田+马铃薯+加工”“梯田+中药材”等多种产业化并存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苹果、大樱桃、葡萄、花椒、核桃等名、优、特经济林果产业基地和水土保持支柱产业,促进区域“一县一品”优势支柱产业的形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群众致富奔小康和区域经济发展步伐。

第十九期女干部培训班

苟家骅 天水市水利局

王迎冬 天水市政府办公室

管敏超 天水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指导老师:唐云龙 法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