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各类叹词的表达作用

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各类叹词的表达作用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分析感叹词的意义和表达作用,必须结合上下文来考虑。所以,为了确定感叹词的表达作用,需要对感叹词的前接句或后续句所表达的情感进行概括和归纳。该类叹词音高和音长的变化最为复杂,表达的感情非常丰富。

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各类叹词的表达作用

三、各类叹词的表达作用

感叹词的意义具有很大的模糊性,难以捉摸,人们很难根据感叹词本身“固有”的意义来确定感叹词的表达作用。因此,分析感叹词的意义和表达作用,必须结合上下文来考虑。刘宁生先生(1987)指出:“叹词的意义是促发并伴随自然发出的声音的情感,随后说出的语句从某种意义上说则是对叹词意义的‘注释’。”但是,我们又不能把感叹词的前接或后续句的具体意义直接看成感叹词的意义。因为每一类感叹词实际上代表一种情感类型,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尽管在具体的语境中其表达的情感可能是丰富而又复杂的,但总有一个大致的范围。确定了这个范围,就确定了感叹词的“意义”,也就明确了其表达作用。所以,为了确定感叹词的表达作用,需要对感叹词的前接句或后续句所表达的情感进行概括和归纳。刘先生认为:“利用后接句作为叹词的语义解释而又不能把不属于叹词的内容误以为是叹词的意义,就应该找到一些典型的实例,使后接句的内容直接等同于叹词的意义,至少使二者在最大程度上取得一致。”下面我们采用刘先生提出的方法,对现代汉语中的感叹词进行概括的分类考察。

(一)[a]类

书面代表形式为“啊”。

该类叹词音高和音长的变化最为复杂,表达的感情非常丰富。胡明扬先生(1981)根据在不同语境中其表达作用变化情况,将其分为两小类:

1.表情叹词。

具体又有四种情况:

①啊1a┐表情叹词,表示对某种新发现的情况或事物的惊讶或赞叹。表示惊讶时语音短促,表示赞叹时语音拉得较长。

(14)啊,刘巡长,怎么这么闲在呀! (胡先生用例,下同)

(15)啊!到底是这里,轮船有多大呀!

②啊4a√’表情叹词,由于出乎意料而惊愕。

(16)啊,你哥哥比你小?

(17)啊?我要画儿干吗呢?

③啊6a(\/(较长)表情叹词,表示“原来如此!”

(18)啊!这个小不点儿就是我!

(19)啊!你的也是人手,我这就放心了!

④啊7a:\/(最长)表情叹词,表示恐怖、剧痛。

(20)啊!(惊慌失措,要往里边跑)

(21)(一个流弹飞来,打中了他)啊!(倒下)

2.表意叹词。

分两种情况:

①啊2a┎表意叹词,劝对方听从自己,要求对方同意。“啊2”在声调上略低于“啊1”,也不能拉长,音长比较稳定。

(22)啊,小乖,别闹,等上街给你买冰棍儿吃。你在家等着,啊!

(23)(售货员对顾客)你这是五块,啊!

②啊3a)’表意叹词,由于听不清、不理解而追问

(24)啊……你问这个干吗?

(25)啊?听相声还得记录?

③啊5a\/(短)表意叹词,表示“我听见了”。

(26)啊,啊,我上车站去接我儿子天祥去!

(27)啊,体验生活哪?

2表示“招呼”,啊5表示“应答”,因此这类“啊”不是纯粹的叹词。胡先生是立足于语音形式来描写“啊”的功能的。实际上“啊”的语音形式的变化是极为复杂的,并且有时还有变体。因此,胡先生的描写只是一个大概情况。下面我们打算立足于“啊”类叹词表达功能,说明其和语音形式的对应关系,以便和胡先生的研究互为补充:

3.表呼应。

声调一般较为短平含混。这种“啊”不是严格的叹词,但有时也带有一定的表情意味,可分两种情况:

A.表较为关切的招呼:

(28)啊!听我的,咱们北平的灾难过不去三个月!

(老《四世同堂》)

“啊”表示这种作用时,可位于句子的开头(如本例),也可以用在句子的末尾(如例22)。

B.表含混的应答:

(29)“怎么老也不见你来了?”

“啊,我……”颖园竭力抑制着情绪,“我太忙了。”

(《大宅门》)

4.表示内心的激动或不平,通常用长平调。

(30)啊!我真是爱她。(王《空中小姐》)

5.表惊诧。

又可大致分为轻度、重度和极度好几个等级,不同情感等级的音调特点不尽相同。

A.轻度:声调通常为较轻短的阳平调,表示略感意外:

(31)啊,是这么回事呀!我知道了。

B.重度:声调通常为重而长的阳平调,表示意外或吃惊:

(32)景琦惊讶地:“啊?怎么一个女孩子也掺和这事儿,多悬呐,听说抓了不少的学生?” (《大宅门》)

(33)颖宇不耐烦地:“凑合点儿吧!能活着回来就不错了!

贵武那小子把银子全卷走了,你知道吗?!”

白方氏大惊:“啊?找着他没有?” (《大宅门》)

C.极度:声调通常为重降升调,表示非常的诧异或震惊:

(34)敬业:“啊?……啊!我的妈哟!我这不是做梦吧?”

(《大宅门》)

(35)“啊!……真是……冤家路窄。”景琦大惊。

(《大宅门》)

6.表示兴奋或惊喜。

分轻重两种情况:轻度的兴奋或喜悦一般用音高较低的阳平调。

(36)啊,是你呀!

重度的兴奋或惊喜往往用加长的半去调。

(37)啊!真香!

这种情况下,为了增加感叹的爆发力,发音时往往带上一定的辅音,于是便产生了一些变体,常见的有“啊哈、哈、哈哈、哇、哇噻”:

(38)啊哈!我看你往哪儿跑!

(39)景琦:“哈!躲了!” (《大宅门》)

(40)景琦开心地“嘿嘿”笑着:“哈哈!这下可更热闹了!”

(《大宅门》)

年轻人更多地使用“哇、哇噻”。

(41)“哇,真威风!你瞧人家那站姿,多标准,配上那身衣裳,怎么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王《你不是一个俗人》)

这种变体的叹词口气较为夸张。

7.表示不满或愤怒,或者表示内心的紧张。

通常用在问句之后,以追问的方式出现,有疑问语调。表示不满或愤怒时声调较长,语气较重:

(42)景琦:“我说不卖了么,啊?我说了吗?!我害什么怕?!我恨不得把日本鬼子一个一个都挑喽!” (《大宅门》)

(43)白文氏:“弄这么些乱七八糟的放被窝儿里,睡着舒坦吗?啊?!” (《大宅门》)

表示内心紧张时声调较短,相对前一种用法,语气较轻。

(44)白萌堂已知不妙:“这是……为什么?啊?”

(《大宅门》)

(45)白萌堂惊诧地:“怎么了?我,是我,老佛爷看过了吗?啊?!” (《大宅门》)

(46)“怎么了,啊?”黄春抓住景琦摇着。 (《大宅门》)

在特定的语境里,也有不表示特别的感情色彩,仅表示一般的追问。

(47)魏大人一愣,扭头看常公公,常公公也笑了:“魏大人,明白了么?啊?明白了么?” (《大宅门》)

8.表示猛然明白,声调通常为较轻的长阳调。

(48)“没有!啊,我知道了,是你那宝贝儿子说的吧?”

(《大宅门》)

9.表示强烈的应激反应。

通常为长而重的去声调,音高变化超过五度范围。一般为外部突然而强烈的刺激引起的,主要为因精神上的恐惧或肉体上的剧痛而发出的惨叫:

(49)茅房里面传来韩荣发的惨叫声:“啊——救命——啊——” (《大宅门》)

(50)雅萍刚扔起小宝,闻声回头一惊,小宝落下,雅萍急回头抱,却没接住,小宝直落地下,雅萍大叫一声:“啊!——”

(《大宅门》)

(二)[ai]/[ei]/[ε]类

常见的书面形式有“哎、唉、嗳、欸”等,代表字为“哎”和“唉”,强音一般写成“哎”,弱音一般写成“唉”。下面分别讨论:

1.哎

①表呼应。“哎”音响亮,常用在距离较远或情绪饱满情况下的呼应。只用在句子的开头。

A.表招呼。有长去和短去两种语调。长去语调通常用作远距离的呼喊,如:

(51)哎-,你们等一下! (电视剧《忠诚》)

(52)哎-,那儿不能停车! (同上)

短去语调一般用作近距离的提醒或引起注意,通常是在说听双方对面的情况下使用,如:

(53)慢慢地把糖水喝完,他又看了大家一眼:“哎,劳诸位的驾!”说得非常的温柔亲切。(老《骆驼祥子》)

(54)景琦忽然站起走到王喜光身边,显得十分知心的样子:“哎,王副会长,你还记得我妈活着的时候,养了一只小叭狗?”

(《大宅门》)

B.表应答。应答时语音的长短和轻重不同表示说话人的情绪不同,语音越长、越重,情绪饱满的程度越高;反之,情绪的饱满程度就越低。如:

(55)刘大爷:“云芳,我领你婆婆去了趟颐和园。我看她有点儿累,晚上侍侯她早点儿睡。”

云芳:“哎,您放心。” (《美丽的家》)

(56)一直送到老者的眼前,说了声:“吃吧!”然后,坐在原位,低下头去,仿佛非常疲倦。

“哎!”老者像是乐,又像是哭,向大家点着头。(老《骆驼祥子》)

表示呼应的“哎”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感叹词。②表示突然想到。通常为阳平调。

(57)景琦:“哎,得起个名儿!” (《大宅门》)

(58)警察:往哪边儿倒?

大民:往这边倒。哎,不对,是往那边倒……

(《美丽的家》)

③表示惊讶或弄不明白,高升调。

(59)王喜光应着:“嗯,等我换了衣裳!”刚一转身忽觉不对,诧异地:“哎,你怎么上这儿来找我?谁告诉你的我在这儿?”

(《大宅门》)

(60)“哎,哎,奇怪了。”他干笑着看大家,“莫名其妙嘛!”

(《大宅门》)

(61)刚一落座,就有人说了:“哎,您是贵客呀,怎和我们坐在一处?” (老《骆驼祥子》)

④表示不同意或不满意,通常为降升调。

(62)景琦摆着手:“哎,不行不行,太危险了!” (《大宅门》)

(63)欸,这就不对了! (胡明扬用例)

有时采用短去调连读的方式表示强烈的不满或不耐烦:

(64)哎哎哎哎!干什么!干什么! (《大宅门》)

(65)大民:儿子别哭!哎哎哎哎…… (《美丽的家》)

⑤表示慨叹,通常用在句中,短平调。

(66)景琦:“你们呐!不知道当个女人有多难!她要不是真喜欢万筱菊,能这样吗?这就是情种,哎,情种!这是把她逼到绝路上了,她才做个样儿给你们看!” (《大宅门》)

(67)“天冷,拉不上座儿。我呀,哎,肚子空;就有几个子儿我都喝了酒,好暖和点呀!” (老《骆驼祥子》)

2.唉。

一般来说,“唉”为音高较低的降调,音调较长,表示叹息。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表无奈:

(68)詹王爷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唉!两败俱伤。”

(《大宅门》)

(69)白文氏叹了一口气:“唉!早过了说亲的年纪了,快三十了。” (《大宅门》)

(70)托生个女人,唉,就什么也不用说了!

(王《一点正经没有——“顽主”续篇》)

有时产生变体,读成“嗨[Xai]”

(71)景琦十分灰心:“妈不叫她进这个宅门。”

黄春惊讶:“真的?!”

景琦无奈:“嗨,不进就不进吧!”

②表伤感:

(72)白文氏:“唉!老太太还一直说死也要死在北京城呢!”

(《大宅门》)

(73)好容易走到院中,老人立住,对那些花木点了点头,自言自语地说:“这些花草也得死!唉!” (老《四世同堂》)

③表怜惜:

(74)白文氏叹了口气:“唉!平时作孽,出了事儿也没人心疼!” (《大宅门》)

(75)多好的人啊,唉!

④表感慨:

(76)躺在炕上筋疲力尽的白文氏长叹一声:“唉!我这是生了个什么东西?!” (《大宅门》)

(77)“唉——”于德利在编辑部里长叹一声,“骗子们如此专业,我真是自愧弗如呵!” (王《懵然无知》)

(三)[au]/[ou]/[o]类

这是一组读音相近功能类似的词,胡明扬先生认为它们仅仅是“开口度大小问题”,我们将它们归为一类。常见的书写形式有“噢、呕、哦、唔、喔”。从书面语来看,采用什么书写形式似乎与作者的使用习惯有关。据我们调查,老舍作品中通常用“呕”,极少用其他书写形式;王朔作品中则常用“噢”。关于“哦”,胡明扬先生通过调查认为不是北京话;其他的书写形式据我们考察,北京作家很少使用。根据在当代北京作家的作品中出现的频率的高低情况,我们建议以“噢”作为代表字。该类叹词的主要功能如下:

1.表示领悟、醒悟。

发音时开口度较大,长降调。

(78)“石静,何雷,”工会的小刘端饭盆从我们桌旁走过,对我们喊,“下午两点开车,去医院婚前检查。”

“噢——”附近几张桌子的人一齐哄我们。

(王《永失我爱》)

2.表示一种带有思考或回忆性的应答。

带有明白过来的意味。开口度较小,一般为短平调。

(79)阿眉又对我说:“你还没说那个字呢。”

“噢,谢谢。” (王《空中小姐》)

(80)“早上拿的药吃了么?”石静问我。

“噢,忘了。” (王《永失我爱》)

(81)方方回头冲两个女孩笑笑。和我有一面之交的女孩说:“她叫陈伟玲,我叫吴迪。”

“迪,噢,美好的意思。” (王《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3.表示明白过后的惊讶,一般为高升调。

(82)“噢,”她盘腿坐在床上,盯着我,“你想跟我离婚?”

(王《过把瘾就死》)

(83)“噢,这么说,你也算开拓型干部了。”晶晶欣赏地看着我。 (王《浮出海面》)

(84)“噢,你说的是人呵,我还当你跟我探讨骡马经呢。打了半天比方,我都想到邪处去了。 (王《我是你爸爸》)

4.表示不满。

通常用在带有反问性质的话语前面,有时带有抗议的口吻。短降调。

(85)“叫没叫你别再理我们?”

“叫了。”

“那你还来。”

“噢,谁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呀!”

(王《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86)这时,她擦着腿慢悠悠地说话了:“噢,你着急了。你怎么不出去玩了?出去玩多开心呀?何必回来跟我着急?”

(王《过把瘾就死》)

5.表招呼或呻吟。

让对方注意自己的情况,中平长调。

(87)噢,快点儿爷爷,我受不了! (《大宅门》)

(88)他……他不是那种人,他不会不管我。噢!疼死我了!

(《大宅门》)

(89)呕,是喽,宝贝儿! (胡明扬用例)

6.表示不以为然,高升长调。

(90)呕!怨不得钱先生那么又臭又硬呢,人家心里有数儿呀! (老《四世同堂》)

(91)景琦瞪着眼:“您干吗老躲着我?!”

“今儿这不来了吗!我要不来,你妈能不起疑心吗?”

“噢,那我还得谢谢您?!我儿子还关在大牢里呢!”

(《大宅门》)

(四)[aija]类

书面形式通常为“哎呀”,常见变体为“啊呀、呀”等。主要功能为:

1.表示吃惊,语调较为短促。

(92)来开门的冰片见是九红,着实一惊:“哎呀!姨奶奶来了!” (《大宅门》)

(93)她从肖科平腋下取出体温表,一看,立刻惊叫:“呀,三十八度五!” (王《无人喝采》)

(94)景琦在被窝儿里乱踢:“哎呀,妈呀,真凉啊!”

(《大宅门》)

2.表示不如意或不满。

后一个音节“呀”读音的高低长短不太固定。

(95)魏大人气急败坏地:“哎呀!看过了,把送折子的小太监王喜光抽了两三百个嘴巴,打了个半死……” (《大宅门》)

(96)景琦观察着几个人:“你们干什么了?弄成了这样儿?”

“没干什么!哎呀——没事儿!走!”占元招呼几个同学向里跑去。 (《大宅门》)

(97)二人正聊着,忽听敬功大喝一声:“回头!”二人吓一跳,忙回头,身后的敬功“咔”地一声拍了一张照

佳莉大叫:“哎呀,你又胡来!” (《大宅门》)

3.表示痛苦或惨叫。

“呀”的读音通常较长。

(98)冯六又惨叫一声:“哎呀——” (《大宅门》)

(99)哎呀——,老天爷呀,这日子怎么过哇?

(五)[jo]/[aijo(we)]类

书面形式有“哟、唷、呦”/“哎哟(喂)、嗳哟、啊哟、唉哟”等。以“哟”/“哎哟(喂)”为代表。主要功能:

1.表示吃惊,语调短促。(www.xing528.com)

(100)“哟!”大嫂吓了一跳。“三爷呀!干吗?”

(老《四世同堂》)

(101)后台管事的进门,见状大惊:“哎哟,这儿怎么唱上《闹天宫》了?!小爷们,这不是毁我吗!别在这儿搅和,出去出去!”管事的轰了这个跑了那个。 (《大宅门》)

(102)他去请冯寡妇一看,那巫婆脸色刷一下变了,骇然地叫道:“嗳哟,老叔子!不好啦,不好啦!” (《迎春花》)

2.表示不满。

双音节的“哎哟”,有两种常见的读音形式:一种是“哎”音节读低重的长平调,“哟”读音较轻短;一种是“哎”音节轻短,“哟”音节读较长的升调。此时带有讨厌的口吻。单音节“哟”一般读长降调。

(103)贵武:“哟,不敢当,我算什么呀?养个闺女姓了黄,找个女婿吧,又找不着丈母娘!我算哪棵葱啊!” (《大宅门》)

(104)九红猛地坐起:“哟!谁折腾你了,你把话说明白喽!”

(《大宅门》)

(105)白文氏忙过去接过景琦:“哎哟姑奶奶,别把孩子闪着。” (《大宅门》)

(106)哎哟,添什么乱呐!一边去!一边去!

(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

“哟”/“哎哟”以上两种功能和“哎呀”类似,只是“哎呀”似乎比“哟”/“哎哟”略显夸张。“哟”/“哎哟”可以用来表示故作不满,显得较为亲昵,带有“嗔怪”的口吻:

(107)“哟,没事就不兴来看看您?想您啦!您气色真好。”

(《大宅门》)

“哎呀”一般没有这种用法。

3.表示意外。

语音形式较短。“哟”单音节时,一般读去声,在双音节中读轻声。

(108)哟!你小子没死? (《大宅门》)

(109)白文氏:“我压根儿没拿她当丫头看,那么多丫头,就她一个人儿跟着我吃饭!”

朱伏:“哎哟,二老太太,您是活菩萨!您太抬举她了,我这儿谢谢了!” (《大宅门》)

4.表示惊喜。

女性使用时往往拖长而重的尾音,口气较夸张。

(110)“哎哟喂!这不是香伶吗,可回来喽!” (《大宅门》)

(111)韩荣发一愣:“哟!敢情他妈的是你!” (《大宅门》)

(112)大头儿惊喜地:“哎哟!这回大伙儿非乐坏了不可,有年数没见白面了!这个年算是抄上了。” (《大宅门》)

5.表示焦急。

通常为双音节“哎哟”,两个音节都重读。

(113)王喜光:“嘿——我嗓子都喊哑了,我这叫嘀咕?!哎哟,你得告白家!告白景琦 ——”(《大宅门》)

(114)“哎哟,急死我了,我憋不住了,我要……我要……”敬业比划着撒尿的样子:

“哗——哗——撒尿懂不懂?!” (《大宅门》)

6.表示伤痛。

只用双音节的“哎哟”,有两种读音形式:一种是前重后轻,表示受到突然的伤痛刺激。

(115)“唉哟,”小伙子像被扎着似地皱着脸原地转一圈,看着白度说:“你真惹我生气,我还真不信这个!”

(王《千万别把我当人》)

(116)颖宇突然捂起肚子:“哎哟,不行!说来就来,我对不住了啊!” (《大宅门》)

一种是两个音节都发较为均匀的长平音,表示呻吟。

(117)“瞎说!全是瞎说……哎哟……”老周扒皮一动身就疼得叫唤起来,“你们每天晚上睡得像死狗一样,叫都叫不醒,还能听到有人偷鸡?再说,我直说是我。你们就不听,这……哎哟……” (《高玉宝》)

7.表示乐不可支。

常用“哎哟”,读音较为自然。

(118)总攻——哎哟,想死我了这事!

(王《你不是一个俗人》)

(119)他们吵嚷着挤在一起,大声地说,大声地笑,大声地唱,大声打着哈欠,“咯咯咯咯”乐成一片,“哎哟,哎哟”叫成一团。 (电视剧《花季雨季》)

8.表示不以为然。

常用单音节“哟”,读较长的升调。

(120)“说什么?!”颖宇突然恶狠狠地,“别叫我把你的老底儿都说出来!”

白文氏不屑地望着他:“哟——!我有什么老底儿怕你说的?说出来听听。” (《大宅门》)

(121)九红:“老太太宠你,那是在老宅!这是新宅,你这么没规矩就不行!”

香秀阴阳怪气地:“哟?老太太活着的时候,你怎么不这么说呀?” (《大宅门》)

9.表示客套,读音较为轻短。

(122)白文氏笑道:“我这是孝敬您的,我上回去看您,瞧您住的那么窄巴,回到家我一宿都没睡好,心想,常公公这么大的人物,老佛爷眼前儿的大红人儿,怎么受得了这个委屈?说什么我也得尽尽孝心……”

常公公:“哎哟,不敢当,不敢当!” (《大宅门》)

(123)玉婷:“这不应该的?!总算给了我一个给万老板效力的机会。”

万筱菊忙欠了欠身:“哎哟,这可不敢当!” (《大宅门》)

(六)[xy]/[xuo]类

常见书面形式有“嗬、喝、吓、嚯、嚄”等,代表形式为“嗬”。主要功能如下:

1.表示意外。

重降调,也可以是长升调,随说话时的情绪和口气而定,常伴有不满或生气的情状。

(124)我是好意这么跟他说,好教他消消气;喝,哪知道他跟我瞪了眼,好像我和日本人串通一气似的!(老《四世同堂》)

(125))景琦:“嗬——你还跑这儿告状来了!” (《大宅门》)有时故意装作意外,表示讽刺或向对方示威进行精神施压。

(126)景琦:“嗬——行啊!毁东西你可真有两下子啊!”

(《大宅门》)

(127)景琦回头,上下打量着敬业:“嗬,快瞧嘿!坐监狱的大功臣回来了嘿!” (《大宅门》)

(128)嗬,敢和老子动手啊!常见变体为“哟嗬”。如:

(129)颖宇:“哟嗬!拐子!你在这儿干吗呢?”

(《大宅门》)

(130)哟嗬,有两下子啊!

2.表示赞叹。

重降调。

(131)颖宇:“你亲爹,嗬——可是个大官儿呀!跟你说你也不懂。你呀,等着享福吧!” (《大宅门》)

(132)嗬,真好看啊!” (王《我是你爸爸》)故作赞叹通常表示反语,带有讽刺意味。

(133)景琦也不让坐,自己先坐下了:“嗬,好大面子,日本人这么瞧得起我?!” (《大宅门》)

(七)[xai]/[xei]类

书面形式主要有“嗨、嗐、嘿”。[xai]以“嗨”为代表字,[xei]以“嘿”为代表字。主要功能有:

1.表示提醒。

以[Xai]音节连说为多,带有不满的情绪。

(134)“嗨嗨!”石静在后面叫,跟着我,“有本事你说话呀,没人赖着你。” (王《永失我爱》)

(135)一旁的小胡见状:“嘿!你看什么呐!” (《大宅门》)

(136)香秀用力推了一把日本兵:“嘿嘿嘿,别把哈拉子流进菜里!明白了吧!” (《大宅门》)

2.表示非常不如意、不理解、不赞同。

常用[Xai]音节重降调,一般用来表示对不合常理的情况、不该做(或发生)的事或不可理喻的人一种强烈的感叹。

(137)贵武:“嗨!你哪儿知道我们这位爷呀,你问问他家里有多少银子?多少宝贝?多大进项?他一概不知……”

(《大宅门》)

(138)景琦:“我一辈子没这么窝囊过!王喜光竟敢当着我的面儿骂我贱骨头!”

黄立:“嗨,跟他一般见识!” (《大宅门》)

(139)颖轩:“嗨!错不该把景琦一个人儿留在京城啊!”

(《大宅门》)

(140)颖轩忙起身:“哎呀,没留神,踢你那边儿了。嗨!串了门儿了!” (《大宅门》)

(141)嗨!跟你说不明白。你等着我,怎么也得跟我堂姐说一声儿!心急吃不了热馒头! (《大宅门》)

(142)贵武:“嗨——你真不开眼!你这总数至少还得往上翻一番!” (《大宅门》)

3.表示非常不满。

重降或长降调。

(143)香伶:“嗨!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更甭提那位姨奶奶了!” (《大宅门》)

(144)胡总管一跺脚:“嘿——荒唐!” (《大宅门》)

4.表示极其痛快。

常用[Xei]音节重降调。

(145)嘿,真有你的!

(146)景琦高兴极了:“……嘿!痛快!你们都看见吗?啊?这才叫吃饭。” (《大宅门》)

5.表示得意。

常为[Xei]音节中平调连说。

(147)嘿嘿!你那香伶要嫁这么个大活宝,那乐子可就大了! (《大宅门》)

(148)孙继田得意地望着:“没想到犯到我手上了,嘿嘿!杀他个干干净净!” (《大宅门》)

6.表示非常意外。

常为[Xei]音节重降调。

(149)拐子:“嘿,这小子真刺儿头!” (《大宅门》)

(150)嘿——她怎么这么牛呀! (《大宅门》)

(151)景琦弄了个下不来台,自嘲地:“嘿,你们瞧嘿!冲我来了!” (《大宅门》)

(八)[hy(hy)]类

一般写成“哼(哼)”,单音节一般读重降调,双音节一般读中平调。

1.表示评判前的感叹。

(152)颖轩:“哼哼!这位季先生不俗!” (《大宅门》)

(153)“哼,你这个傻小子!”刘四爷听完,摇了摇头。

(老《骆驼祥子》)

2.表示不满或气愤。

(154)白文氏:“哼!我倒想问问你呢?!昨天晚上我们大爷去王府看病,你们给他吃了什么了?下了什么药了?怎么回到大狱就死了?!”(《大宅门》)

(155)“我?哼,事儿可多了!”她左手插在腰间,肚子努出些来。 (老《骆驼祥子》)

3.表示得意。

(156)颖轩接过一看,喜出望外:“砚!嗬嗬嗬!好好!”

景琦走进屋:“哼!还说我不会买东西!” (《大宅门》)

(157)白萌堂猛抬头望着胡:“真的么?”

“真的。”

“哼!”白萌堂两眼放出异样的光:“詹王爷回来了么?”

(《大宅门》)

4.表示不屑或轻视。

(158)颖轩:“明儿一早我带着银子去窑台儿。”

白萌堂冷笑一声:“哼!你?别连你一块儿让人绑了票儿!”

(《大宅门》)

(159)白文氏:“知道就好!哼,窑姐儿有什么好东西,她要进门儿,还不把这家全搅乱了!”(《大宅门》)

5.表示威胁。

(160)“哼!谁吃了熊心豹子胆了,敢承办我白家的百草厅!”(《大宅门》)

(161)哼哼,你甭想逃出我的手心儿去! (胡明扬用例)

6.表示醒悟。

(162)顾八奶奶:“哼,我才明白,男人真是没良心。你待他怎么好,也是枉然。” (曹禺《日出》)

(163)九红呆呆地喃喃自语:“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大宅门》)

九.[m]/[n]/[y]类

该类为自成音节的鼻辅音,常见的书面形式有“嗯、呒、呣”等,以“嗯”为代表字。刘宁生指出(1987):“m、y、n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音高类型上,有代替其他叹词的作用。从这一点上看,它们倒像是叹词中的‘代词’。”据我们考察,从表意的角度看,“嗯”类叹词确实和某些叹词的部分功能相近,但“嗯”类词有其特有的情态特征,使其区别于其所能“替代”的词。由于“嗯”类音节没有元音,响亮度较低,因而适宜于比较低沉或阴沉的情境状态,所以一般不能用来“代替”“啊”类、“哎呀”类、“(哎)哟”类、“嗬”类等响亮度较高的叹词。下面介绍“嗯”的几种常见功能:

1.用作一般的应答。

一般为低平调。

(164)胡总管急忙推门而进:“二奶奶,二奶奶!宫里的王公公、太医院的魏大人都来了。”

白文氏应道:“嗯!” (《大宅门》)

(165)颖园抱着点心盘子站在院里发愣时,一听差走来:“大爷,柜上请您过去一趟。”

“嗯!”颖园顺手将点心盘子塞到听差手中。 (《大宅门》)

2.表示肯定或同意

读音随说话时的情绪而变化,消极的情绪一般读低平调,积极的情绪一般读重降调。

(166)方达生:你们就分开了?

陈白露:嗯,他追他的希望去了。 (曹禺《日出》)

(167)小顺子:我也歇去了。(对小东西)睡吧。

小东西:嗯。 (曹禺《日出》)

(168)白文氏:“嗯!不能不防,可这套衣服,姓韩的绝弄不来。可真要是朱顺出面,这案子就有转机!” (《大宅门》)

3.表示赞叹。

一般为重降调。

(169)忽然看见桌上的砚,拿起来把玩:“嗯!这块砚可真是宝贝。”(《大宅门》)

(170)玉芬:“老七,你可出了格儿了,济南府没一个不知道白七爷的!”

“是嘛!嗯,好吃!” (《大宅门》)

4.表示提醒。

一般为中平调。

(171)“嗯!这事儿非同小可,他们府上的二格格是同治爷的嫔妃,虽说同治爷不在了,可他们势力还在,务必要打听明白。” (《大宅门》)

(172)“来……找我吧!嗯!拿着这把刀……来找我。”田木把军刀递给景琦。 (《大宅门》)

5.表示否定。

一般为曲折调。

(173)白文氏十分欣赏地望着儿子,忍不住轻轻拉起景琦的左手看:“疼么?”

景琦用力抽回:“嗯!别捣乱!” (《大宅门》)

(174)她坐到景琦身旁,给他杯里加糖搅拌后,让景琦再喝,问:“香不香?”

“嗯——不怎么样,还不如茶好喝呢。”景琦喝了一口道。

(《大宅门》)

6.表示诧异。

一般为高升调。

(175)景琦忽然举起一张牌:“你再捏一个。”

“嗯?你哪儿来的牌?”(《大宅门》)

(176)德先生伸手沾了一下烟往鼻孔上一抹,深深地一嗅,又伸手拿花镜,忽觉味道不对,又轻轻吸了几下鼻子:“嗯?什么味儿?” (《大宅门》)

7.表示沉吟。

一般为长平调。

(177)“嗯……”沈树仁坐下拿起笔。 (《大宅门》)

(178)颖轩咳嗽了两下:“景琦,你也是大人了,我跟你妈商量过了,跟你说个正经事儿……嗯……”说着又咳了两声,却没了下文。 (《大宅门》)

(十)[ji]类

书面一般写作“咦”。主要功能为表示探究性诧异,读高升调。

(179)春玲提着盖有白毛巾的小竹篮,脸上显出惊讶的神色,看着门外的男孩子说:“咦,明生!你不去给烈士扫墓,回来做么哪?” (《迎春花》)

(180)有时隔一段不闹,我还会蓦然一怔,若有所失:“咦。这阵怎么没闹?” (王《过把瘾就死》)

(181)韩丽婷从厨房出来,张着手嚷:“快把桌上的东西挪开,大菜陆续要上了,这是谁的皮包?咦,还有电话。”

(王《无人喝采》)

(十一)[p'ei]类

书面形式为“呸”,重去调。主要变体为“啊呸”,其中“啊”为衬音。表示极端厌恶或鄙视。

(182)何必从走廊走过来,正听到门口于德利在喊:“呸!怕传染爱滋病?你倒也配!告诉你,我连你哪个村的,村支书是谁都知道。” (王《懵然无知》)

(183)“你真有脸往外说,我这个老脸都替你发烧!”他打了自己个嘴巴。“呸!好不要脸!” (老《骆驼祥子》)

(184)颖宇愤怒地:“啊呸!西太后知道他这个碎催啊!这个下三滥!” (《大宅门》)

(185)白文氏气得不知如何是好:“啊呸!” (《大宅门》)

(十二)[ts?]类

书面写作“啧”,吸气音,有时连说。胡明扬先生认为其主要功能为“加强语气”。具体有如下几种情况:

1.表示高度赞叹。

(186)“啧啧,这名人全来了。《大众生活》真有两下子。”

(王《懵然无知》)

(187)“啧啧啧,这么高,底下有没有什么保护措施?”

(王《千万别把我当人》)

2.表示高度厌恶。

(188)啧啧,这孩子多脏! (胡明扬用例)

(189)啧,怎么这么没大没小的!

3.表示惋惜。

(190)啧啧,多好的人啊,咱们没留住。

(191)啧,实在太可惜了!

4.表示不好或不能令人满意。

(192)“刘夏,你的婚姻线……啧啧……你自己看看,多杂乱啊!” (电视剧《花季雨季》)

(193)听说北方人特别不讲卫生,一个星期才冲一次凉,有时一个月洗一次……啧啧。 (电视剧《花季雨季》)

(十三)〔t'i〕类

书面形式写作“嘁”,一般读轻声,表示轻视或不屑。

(194)“孩子都三岁了,嘁,没出息!什么呀?小日子过得还挺来劲。”许立宇露出一脸不屑。 (王《许爷》)

(195)嘁,女人就是他妈势利! (王《过把瘾就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