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沈阳市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与预测

沈阳市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与预测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章沈阳市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预测一、沈阳市人力资源基本情况1.沈阳市人力资源的主要数据表4-1沈阳市人才总量表单位:万人图4-1沈阳市人才总量分布图截至2004年年底,沈阳市共拥有各类人才80.6万人,增长了29.0%,每万人口的人才数为1168人,比2000年年末的914人增长了27.8%。沈阳市在职人员人才总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三位,同时还有十几万的离退休人才。目前,沈阳市非公有制人才已达到

沈阳市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与预测

第四章 沈阳市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预测

一、沈阳市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1.沈阳市人力资源的主要数据

表4-1 沈阳市人才总量表  单位:万人

图4-1 沈阳市人才总量分布图

截至2004年年底,沈阳市共拥有各类人才80.6万人,增长了29.0%,每万人口的人才数为1168人,比2000年年末的914人增长了27.8%。其中市属人才总量为67.1万人,比2000年末的44.35万人增长22.75万人,增长了51.3%。省属人才由2000年的6.73万人增加到7.0万人,增长了4%;而中直人才则由2000年的11.42万人减少到6.5万人,减少了43.1%。市属党政机关人才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6.6%,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才数为2360。在沈阳市属人才中,共有两院院士1人,省级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7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员2人。总体说来,与其他同类城市相比,沈阳市人才整体实力处于中上水平。

2.沈阳市人力资源的分布状况

表4-2 沈阳市人力资源的分布状况变化表

注:此处的非公经济人才包括三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民营企业以及中介组织等所有非公有制单位的人才。

目前,在沈阳市市属的67.10万人才中,机关及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共有人才24.61万人,比2000年的27.89万人减少了3.28万人,减少了11.8%。其中党政机关有4.13万人,比2000年的4.42万人减少了0.29万人,减少了6.6%;事业单位共有15.36万人,比2000年的14.83万人增加了0.53万人,增加了3.6%;公有制企业工业人才5.12万人,比2000年的8.64万人减少了3.52万人,减少了40.7%。

图4-2 沈阳市人力资源分布变化图

3.沈阳市人力资源的自然构成

(1)沈阳市人力资源的年龄结构(不含非公经济单位人才)

表4-3 沈阳市党政机关及市属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年龄结构表  单位:人

图4-3 沈阳市市属公有制人力资源年龄结构图

(2)沈阳市人力资源的学历结构(不含非公经济单位人才)

表4-4 沈阳市党政机关及市属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学历结构表  单位:人

图4-4 沈阳市市属公有制人力资源学历结构图

(3)沈阳市人力资源的职称结构(不含非公经济单位人才)

表4-5 沈阳市市属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职称结构表  单位:人

图4-5 沈阳市公有制人才职称结构图

(4)沈阳市人力资源的分类结构(不含非公经济单位人才)

表4-6 沈阳市市属人力资源的分类结构表  单位:人

图4-6 沈阳市人力资源结构分类图

二、沈阳市人力资源队伍的优势

1.人力资源队伍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沈阳市是著名的工业基地,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辽宁省省会所在地,又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沈阳已发展成为工业体系门类齐全,轻、重工业配套完备的综合性大城市。良好的地理位置、社会环境及雄厚的工业基础,为沈阳吸引人才提供了宝贵的条件。在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指引下,沈阳市委、市政府一直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到2004年年底,沈阳市的人才总量已发展到80.6万人,比2000年的62.5万人增长了18.1万人,增长了29.0%,是1980年的15万人的5.37倍。

2.沈阳市人力资源密度位居全国前列

2004年出版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评价沈阳市的人力资源质量在全国居第二位,仅次于北京,领先于上海深圳等城市。2004年,沈阳市人才总量为80.6万人,人才数量占全市690万总人口的比重为11.7%,在全国位居中上水平(全国副省级城市人力资源密度平均水平约为10%)。沈阳市在职人员人才总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三位,同时还有十几万的离退休人才。

3.沈阳市人力资源专业门类较全

沈阳市人力资源的专业门类比较齐全,财经、工科、党政管理、师范、医药、文学农学、理科、政治艺术体育、林学等学科都有着丰富的人才队伍,这种人才专业结构与沈阳中心城市的功能地位相适应(见表4-7)。

4.人力资源的三支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1)公务员队伍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沈阳市现有公务员41341人,从学历结构看,大专以上学历者占94.8%,在三支队伍中属于平均学历最高的,在全国也处于较高水平(见表4-8)。

表4-8 沈阳市人才三支队伍学历构成(不含非公经济单位人才)  单位:人

图4-7 沈阳市公有制人才三支队伍学历结构图

(2)专业技术人员年龄结构及职称结构比较合理(www.xing528.com)

到2004年末,沈阳市公有制结构中共拥有专业技术人才14.7万人,从年龄结构来看,35岁以下人才占43.4%,在三支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的年纪最轻(见表4-8和表4-9)。

沈阳市市属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中目前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4699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8918人,具有中级职称的63836人,具有初级职称的58006人,专业技术职称高、中、初的比例为1∶3.37∶3.07。

表4-9 沈阳市人才三支队伍年龄构成(不含非公经济单位人才)  单位:人

图4-8 沈阳市人才三支队伍年龄结构图

表4-10 沈阳市市属公有制专业技术人才状况(不含非公经济单位人才)  单位:人

图4-9 沈阳市市属公有制专业技术人才结构图

(3)经营管理人才数量充足,年龄较轻

2004年底,沈阳市市属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共有经营管理人才57799人,占沈阳市市属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人才总数的28.2%,与全国平均数的15.2%相比,高出13个百分点,这说明沈阳市的经营管理人才从数量上看较为充足。但是,沈阳市缺少像张瑞敏那样拔尖的管理人才。

从年龄上看,45岁以下的管理人员约占2/3,这说明沈阳市的经营管理人才从年龄上看正处于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年代,比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人才有着明显年轻化的趋势。

5.人才的经济类型分布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开始向多种形式适度扩散

近年来,沈阳市三资、民营及股份制等非国有经济发展迅速,非国有经济人才也迅速增加,且人才素质不断提高。目前,沈阳市非公有制人才已达到42.49万人,占市属人才总量的63.1%,而且整体上比公有制经济单位人才的年龄更轻、学历更高、发展也更快。

6.人力资源队伍的分布配置趋于合理

表4-11 沈阳市市属人才状况表

图4-10 沈阳市市属人才状况结构图

近几年,沈阳市人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人才从机关事业单位等非经济领域进入到企业之中,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企业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人才配置的重点应倾向企业。在经济较发达的国家,企业占有的人力资源都在70%以上。经过十几年的政策调控,鼓励人才向经济领域流动,沈阳市的人才分布比例开始向比较好的方向发展。

7.人才创新载体不断发展,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沈阳市各类人才创新载体的健康、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科技人才的培养。目前,全市有27所高等院校,200余所中等职业学校,以及较为完善的义务教育体系。全市拥有国家和省、市级科研机构428个,其中有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2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12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科研体系完整,拥有各类科技人员1.9万人。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孵化器7个,正在创建的企业孵化器有15个,涉及自动化、信息、化工、农业、医药等领域。在孵企业500多家,孵化器内的科技创业人员达到5000人以上,从业人员达两万多人。仅沈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孵化器内就有创业人员200多人,一大批科研项目走出实验室,成为科技人才创业的资本。

这些科技人才创新载体的建设和发展,有效地吸引、聚集和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为他们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发展平台。

作为沈阳经济区的核心以及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沈阳市科技人才聚集、辐射的功能较强,中心城市区位优势明显。党中央关于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为沈阳市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为科技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三、问题分析

1.人力资源出现结构性短缺

(1)外向型、复合型人才短缺

沈阳市外向型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外语、外贸类人才较少,对沈阳市经济的国际化十分不利。

(2)高层次经济类人才奇缺

从职称结构看,沈阳市高级会计师、高级统计师所占比重极低,高级律师、高级公证人员、高级审计人员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培养高层次经济类人才迫在眉睫。

(3)新技术、新产品带头人,高精尖技术人才太少

当前是新经济时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优化沈阳市产业、产品和经济结构,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选择。当前发达国家高新技术的总收入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左右,而沈阳市目前不到20%,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赖于人才支撑,引进和培养高新产业技术人员和新产品带头人是当务之急。

2.科技人才流动性不高

沈阳市的科技人才队伍是刚刚从计划经济体制中进入市场经济不久的队伍,还没有完全脱离老的体制,职业流动率不高。国际经验表明,人才流动是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人才作用充分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沈阳市科技人力资源丰富,而关键的问题就在于科技人力资源的科学配置与作用的发挥不够。人才的流动对于沈阳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保证人才的合理流动,这样科技人才队伍才能具有活力,才能保持有较强的科技竞争力。

3.高层次科技人才老化

在沈阳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尽管近几年年轻人才的比例在逐步提高,后备力量得以加强,但在高科技人才中,高层次年轻科技人才严重缺乏。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人事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年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环境尚未全面形成。

四、“十一五”期间沈阳市人力资源队伍发展情况预测

“十一五”期间是经济社会进入高速增长的重要历史时期,我国加入WTO以后,将实行全面的市场化和国际化,人事人才工作也将面临全新的局面。在这样一个重要历史时期,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要求,努力改善人才状况、增加人才总量、调整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是提高沈阳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应根据形势的发展要求,对人才需求和人才发展状况做出合理预测,以指导我们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这是一项十分重要和刻不容缓的工作任务。

人才预测目标的制定需参照两个指标:一个是根据过去的人才发展状况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等进行趋势外推,得出可能实现的结果;另一个是根据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制定人才需求目标,在这两者结合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人才预测目标。

然而,由于缺少过去关于人才数量的时间序列数据的有效积累,更由于目前我国处于变革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跳跃性和非常规性使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也呈现出较大的突变性和跳跃性特征,这使人才的发展预测无法按照简单的数学模型做趋势外推,使根据未来需求做出的预测缺少充分的根据,从而使人才发展状况的定量预测存在较大的困难。

尽管如此,鉴于人才需求状况的预测对下一步人才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人才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又受到人才开发能力的制约和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根据近年来人才发展的状况,结合加入WTO以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国外同时期的人才状况,对“十一五”期间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做出合理的分析和预测,以指导沈阳市的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按照这个指导思想,我们将人才需求状况与人才开发能力两个因素相结合,对“十一五”期间沈阳市人才发展目标做了初步预测,结果如下。

1.总量预测

根据沈阳市经济发展速度、规模、国民投入、科技水平和生产率,建设“三个中心、三个基地”的目标等因素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进行预测。“十一五”期间,沈阳市市属人才总量年均应增长4.5%左右,到2010年市属人才总量要达到90万人左右,地区总量应达到105万人左右。考虑2000~2004年沈阳市人才年增长率平均为6.6%,并且近年来人才培养和引入还有加速的趋势,这个指标是可以达到的。此外,为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智力资源,应创造条件,通过柔性流动使每年在沈滞留人才数量平均达到1.5万人左右,同时要积极利用全球智力资源,使在市外、国外为沈服务的人才数量也达到相当的规模。

在提高数量的同时,应根据中心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及建设人才高地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通过人才引入、人才培训和人才进修,使人才层次得到明显的提高,尤其要大批量引入和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高新技术人才和金融、商贸、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人才。从人才层次看,由于近几年来,增量人才占总人才的30%左右,其中绝大部分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因此可以乐观地预测,到2010年末,沈阳市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将达到90%以上,其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以上的人才将超过40%,比2000年底要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公务员中大专以上学历者可望超过99%,并将有60%以上达到本科以上学历。此外,45岁以下的人才比例将从69.7%提升到75%,提升5.3个百分点。同时,由于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才比例将从目前的2.1%提高到6%左右,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人才比例将从目前的5%提高到10%左右,平均年龄降低2~3岁。

随着沈阳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人才的产业分布也将做相应的调整,到2010年,沈阳市市属人才在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将从目前的6∶36∶58调整为8∶29∶63左右,人才数量将分别达到7万人、26万人和57万人左右。为改善沈阳市的经济状况,提高中心城市竞争力,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工业等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金融、信息等新兴产业,大力引进和培养其所需人才。预计到2010年底,农业科技人才数量可望增加到9%左右,六大支柱产业人才数量增加到18%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数量和第三产业中金融、信息等新兴行业人才数量分别增加15%左右,同时卫生、教育系统人才比重将继续降低。非公经济成分的飞速发展,将使非公经济单位的人才总量再有一个飞跃,预计2010年年末将达到75万人左右,比2004年年底增加75%左右。各类高层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短缺情况也将得到有效的改善。

2.人才开发机制、人才管理体制变革预测

目前,沈阳市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要求,人才管理体制和人才开发机制一直在进行不断地调整,加入WTO以后,调整进程将进一步加速。预计到2010年,将全面建立起完善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人事管理体制,包括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的人才市场化配置体系,包括电子政务在内的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化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体系和适应创造价值取向和有效激励人才的新型分配和激励机制,各项公务员管理制度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也将得到进一步完善。沈阳市将在建设“三个中心、三个基地”的同时,利用辽宁省中心城市群中核心城市的优势,营造出一个中心城市最佳人才生态圈,为人才集聚、人才施展、人才培养、人才激励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竞争氛围,形成东北地区的人才高地。

总之,在未来5年,应根据沈阳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提高中心城市竞争力的需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宏观调控,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同时引导人力资源的流量、流向和流速,使人力资源结构和国民经济发展结构形成有机的配合,要重点培养和引进IT业人才、微电子人才、金融保险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设备、新型农业以及各类涉外人才,尤其注意引入以上各类高层次、复合型及国际化的人才,并通过转型培养、行业间交流等方式使人才从夕阳产业向朝阳产业积聚,从非经济领域向经济领域积聚,从人才相对过剩领域向人才短缺领域积聚,逐渐形成较合理的、有竞争力的新型人才结构,为参与加入WTO后的国际间竞争、为“十五”期间经济的进一步腾飞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这应成为沈阳市各项工作的一号工程,成为一项必须实现的工作目标,沈阳市市政府应为此而积极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