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界阴谋史:揭示惊人真相!

世界阴谋史:揭示惊人真相!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言阴谋历史观阴谋文化我们身边不断地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进入20世纪后,阴谋历史观开始横行天下,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时代达到顶峰。对阴谋历史观的关注也是各种各样的。这样一块难辨真伪的中间地带,正是阴谋历史观的有趣之处。重新说明一下,霍华德·休斯是阴谋历史观中很受欢迎的一个角色。阴谋历史观中最有人气的总统,有点意外,竟然是老布什。

世界阴谋史:揭示惊人真相!

前 言 阴谋历史观

阴谋文化

我们身边不断地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也许这些事情不是偶然,而是阴谋?是“他们”的某种企图?这种想法就叫做“阴谋历史观”。

这个看不见的“他们”,可能是神,也可能是魔鬼。“他们”是谁?犹太人、共济会、纳粹,甚至有人说是外星人

当然,每个时代都有阴谋。上帝用泥土捏成了人类最初的模型亚当,再吹一口气让它拥有了生命。之后上帝又抽出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夏娃。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过着幸福的生活。上帝对他们说绝对不可以吃智慧树上的苹果。可是夏娃在毒蛇的引诱下不但自己吃了苹果,还连累了亚当。于是,违背戒律的两人被赶出了伊甸园。

吃下智慧的苹果,亚当和夏娃便知道了善与恶,还有羞耻。他们为自己的赤身裸体感到害羞,于是穿上了衣服。在这个最初的人类的故事里,就已经有阴谋的存在。因为毒蛇的阴谋、夏娃的阴谋,亚当犯下了罪。随之,他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是有恶、耻、罪这回事的。也就是说,上帝对人类最初的惩罚,便是让他们知道有些事是隐藏着丑恶、羞耻和罪孽的。

如此这般,在最初的人类——亚当的时期便已经有阴谋存在。进入20世纪后,阴谋历史观开始横行天下,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时代达到顶峰。

冷战和阴谋有着很深的关系。因此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和苏联克格勃(KGB)这样的间谍组织才得以壮大。

如此说来,难道1991年苏联解体的时候,阴谋历史观的基础就土崩瓦解,消失不见了吗?好像并没有。人们对于阴谋历史观的关注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热切和大众化,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现象、一种大众文化,还成为了社会学和文化史研究的对象。

对阴谋历史观的关注也是各种各样的。有人真心相信世界由犹太人控制的学说。也有人对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抓获外星人并把他们藏起来这件事感兴趣。是真的吗?不会吧?如果是真的该多有意思啊!这样一块难辨真伪的中间地带,正是阴谋历史观的有趣之处。

我并没有狂热地相信,也不是完全否定。我只是觉得,啊,原来如此,原来可以这样来解读啊。我很享受把理论当成科幻小说来读。而且,再怎么奇妙的理论,都有人相信,这件事本身也让我很感兴趣。

在这之前,我一边写着《世纪末症候群——新时代光明与黑暗》、《丑闻的时代》等书,一边也通过媒体的宣传注意到了“阴谋”这件事。肯尼迪遇刺、水门事件等阴谋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丑闻潮。

在搜集有关阴谋的资料时我偶然发现了戴文·杰克逊的《阴谋妄想症》(1999)。这个书名是英文单词conspiracy(阴谋)和paranoia(妄想症)的结合体,副标题是“一切阴谋论之母”。这本书把众多的阴谋理论制作成了一幅错综复杂的网状示意图,很有新意。

受到这本书的刺激,我也想写一本关于阴谋论的书。继续搜索,又发现了蒂莫西·梅里的《阴谋帝国:战后美国的妄想症文化》(2000)、皮特·奈特的《阴谋文化》(2000)这两本阴谋论的作品。看来这阵子阴谋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阴谋帝国》以“战后美国的妄想症文化”为副标题,围绕托马斯·品钦等人的小说,提出了现代美国的阴谋妄想症这个问题。《阴谋文化》则分析了经由广播、电视等媒介而广泛传播的阴谋成为文化现象的这种状况。

阴谋和妄想症都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被广为议论。这是一个让我觉得很新鲜的惊喜,而且还给予我一个提示,让我去弄明白为什么在冷战已经结束的时代,阴谋论却更加盛行。

《连锁阴谋》

1997年,理查德·唐纳导演了一部电影,叫《连锁阴谋》(也译做《绝密阴谋》)。由梅尔·吉布森和茱莉亚·罗伯茨主演。这部电影的名字可谓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这不是正好说明阴谋论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了吗?刚好J.H.马克斯出版了电影的小说版,于是我一睹为快。

梅尔·吉布森扮演的主人公杰瑞是纽约的一名出租车司机。他喜欢上了司法部的美女律师爱丽丝(茱莉亚·罗伯茨饰)。到这为止都很平常。之后事情就变得奇妙了。杰瑞深信这个世界充满了阴谋,比如后面的车是在跟踪他,就连不值一提的小事他也觉得是某种警告。他深深地陷入了阴谋妄想中无法自拔。

有一幕是他在时代广场和卖报的菲利普交谈。菲利普在越南战争中负过伤。

“其实啊,菲利普,越南战争的发生是因为霍华德·休斯(1)赌博输给了亚里士多德。”(J.H.马克斯《连锁阴谋》)

“其实”是阴谋历史观的口头禅。接下来就是小报的闲话栏目中登的那些无聊的说法。重新说明一下,霍华德·休斯是阴谋历史观中很受欢迎的一个角色。

“这是轻度夸大妄想症的典型精神构造。他们觉得世界是由少数有钱人支配的。这些有钱人把世上的其他人当做棋子来操纵。

菲利普这么多年来听到了很多关于越战的言论,但这种解释还是第一次。听到杰瑞的话他有点想笑,但又怕杰瑞不高兴,所以就附和了两句。”(同上书)

由此可见,阴谋历史观作为街头巷尾的谈资和某种玩笑在被老百姓议论。

杰瑞住在纽约格林威治村的公寓里。但是他为了保密都是穿过旁边一栋大楼进入自己的房间。这部电影怎么看都像是以马丁·斯科西斯导演的名作《出租车司机》(1976)为原型制作的。《出租车司机》讲的是罗伯特·德尼罗扮演的出租车司机沉迷于大都市的妄想,在地下室练习射击,企图暗杀总统的故事。

装满情报资料的文件夹堵住了杰瑞公寓的过道。

“每个文件夹上都细心地贴着标签。有的文字旁边还非常周到地画着提示的漫画。杰瑞经过了画有乔治·布什和帕特里夏·赫斯(2)肖像的文件夹。那前面是《三角洲30》《蓝色洪水》《瑟罕2》等更为普通的话题。杰瑞在迷宫的一角转弯,经过了《纳粹和纽特人工甜味剂》和画着持枪男性侧影的《MKULTRA》等两三个更加过激的话题的文件夹。”

这个过道成了阴谋理论的图书馆。狂热分子熟知的一些话题在这里应有尽有。阴谋历史观中最有人气的总统,有点意外,竟然是老布什。作为阴谋家他总是排在首位。《瑟罕2》讲的是暗杀罗伯特·肯尼迪的瑟罕·瑟罕的故事。《MK-ULTRA》我们稍后再讲。

杰瑞房间的墙壁,就像是一面由剪报组成的灾难、悲剧、暗杀的展览长廊。

“暗杀罗斯福未遂、1941年12月8日宣战公告、广岛原子弹波多黎各分离主义者发起的暗杀哈里·杜鲁门未遂、艾森豪威尔关于军产复合体(3)的警告、古巴导弹危机、肯尼迪遇刺、约翰逊越南纷争扩大化、尼克松柬埔寨秘密爆炸事件、水门事件、斯克基·弗洛姆和莎拉·简·穆尔暗杀福特未遂事件、蒙巴顿勋爵和其家族的遇刺事件、1971年洛杉矶地震、马克·大卫·查普曼暗杀约翰·列侬、埃及萨达特总统遇刺事件、约翰·保罗教皇之死的谜团、萨姆之子(4)连环杀人案、暗杀里根和约翰·保罗二世教皇未遂、1985年的墨西哥城地震、海湾战争……

这里是悲剧的荣誉殿堂,是一个使人把目光投向近代人类精神黑暗史的祠堂。”

杰瑞在他的房间里剪贴报纸,并和之前的资料进行对比,再以此为基础制作名为《阴谋理论》的小报,读者只有五个人,一般都是复印然后邮寄。他一旦想到什么理论就会去找在司法部工作的爱丽丝,讲给她听。开始她有点厌烦这个狂热分子的胡言乱语,后来渐渐也被这个男人吸引。

然而,好像预示杰瑞所想的阴谋理论并不是妄想一样,突然他遭到了某些人的袭击和追杀。好不容易逃过一劫,又被CIA和FBI盯上。负伤的杰瑞被送进了医院,但他逃了出来,只留下了J.D.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阴谋狂热者对《麦田里的守望者》应该很熟悉。杀害约翰·列侬的查普曼也有这本书。真是令人害怕的巧合。难道这本书里写着阴谋的秘密吗?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也不知不觉地成了阴谋论的俘虏。

杰瑞向爱丽丝求助,开着她的车回到自己的公寓。他向她解释为什么摇滚乐队“感恩而死”总是在旅行,因为他们都是英国的秘密代理人。队长杰瑞·加西亚和詹姆斯·邦德一样拥有双O头衔。真是令人哑然失笑的阴谋理论。

接着杰瑞拿出一张一美元的纸币,让爱丽丝看背面印刷的那个眼睛符号。“对,就是这双眼睛。是金钱。是金钱带来了权力和悲剧。他们企图占领地球,这就是最主要的阴谋。”这也是阴谋狂热者们熟悉的话题。说是一美元背面印刷的眼睛其实是共济会的标志。他们的目标是用金钱的力量来征服世界。有本罗伯特·罗尼的书,叫《美国国玺的秘密——金字塔全知之眼里隐藏的信息》。

“杰瑞无可奈何地卷入了影子般的国际组织对普通人图谋不轨的谜一样的阴谋世界中。”(J.H.马克斯《连锁阴谋》)

杰瑞给爱丽丝看他出的《阴谋理论》小报。上面有“威廉·奥利弗·斯通和乔治·布什的关系”等报道。

“多么简单的道理。‘斯通是他们的发言人。当某个人掌握了情报,并可以把它散布到全国的时候——你觉得他们会让他那么做吗?斯通是散布假情报的工具。他还活着这个事实就说明了一切。’

通过宇宙飞船发起暗杀云云,这些说说就算了。但说电影导演奥利弗·斯通是共和党主流派的同谋,这也太离奇了。”(同上书)

爱丽丝不相信,问道:“你能证明吗?”“不能,好的阴谋就是没办法证明的阴谋。被看穿了就是失败。”杰瑞回答道。阴谋的理论无法证明。因为无法证明,所以才完美。

尽管杰瑞说的阴谋理论古怪离奇,难以让人信服,但现实是他确实被CIA和FBI追捕。他的话越来越荒诞。比如说什么受三极委员会的指令,治安当局逮捕了所有美国诺贝尔获奖者的父亲,然后采集他们的精液,保管在洛克菲勒中心溜冰场的地下秘密实验所。搜集八十几岁老头的精液能有什么用?这里的三极委员会应该就是指的三边委员会吧。这里正式介绍一下,这是一个由美国、欧洲、日本有权有势的人士组成的团体,由洛克菲勒发起并创建,他们试图组成看不见的世界政府,是阴谋论的讨论对象。

听着杰瑞一个接一个的理论,爱丽丝惊呆了。这时杰瑞的公寓被包围并遭到攻击。杰瑞从隐藏的门逃脱,然后点燃导火索烧掉了自己的房间和里面所有的资料。

死里逃生的杰瑞告诉爱丽丝袭击他的“他们”是谁。话说“他们”分为两大集团。

“有各种各样的集团、各种各样的字母缩写。但是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派。集团一,几世纪前就一直拥有财富的一群人。他们的愿望只有一个,安定。集团二,即是艾森豪威尔所谓的军产复合体。他们期盼的是不安定。”(同上书)

这两个集团在互相斗争。这便是杰瑞的理论。这里反映的是冷战后的新情况。这个变化就像下面节选里说到的那样。

“在司法局工作的爱丽丝知道了各种各样的反政府组织和其看门狗的所有阴谋。他们有很多邪恶的企图。截取现代美国人生活的某一方面细看的话,会发现背后必有阴谋。在爱丽丝小时候,全世界尽是共产主义者的阴谋。说他们企图夺取整个世界。在冷战结束、来自国外的威胁已经消失的今天,有些人又开始对本国政府产生担忧。在他们的世界观里,联邦政府及其官僚机构限制了市民的自由,试图全面控制他们的人生。”(同上书)

冷战时期美国主要的敌人是苏联,是共产主义者。苏联解体、敌人消失后阴谋论本应该随之消失。但事实并非如此。在美国,人们在政府内部寻求敌人。现在美国的权力阶层分为对立的两派。这就是杰瑞思考的冷战后的阴谋构图

杰瑞的说法是否正确?爱丽丝决定进行调查。于是,她发现了CIA代号为MK-ULTRA的计划。

“在冷战盛行的50年代,美军上层着手开展培养终极战士的计划。得知苏联在精神控制方面颇有成效,美国担心苏联军队会越过国境入侵西欧。MKULTRA计划即是美军针对此事的反应。如果苏联可以把士兵训练成无情的杀人机器,那么我们也可以。”(同上书)

但是通过精神控制来训练杀人机器军队的方法进行得并不顺利。因为要大规模地实施精神控制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后来这种方法被CIA继承,在艾伦·杜勒斯的指挥下借助药物来进行精神控制,用来培养少数的暗杀者。这个计划本应于1973年终止,但据说它一直在暗地里持续进行。

杰瑞曾经接受过MK-ULTRA的精神控制。袭击里根的约翰·欣克利、杀害约翰·列侬的查普曼据说也都接受过精神控制。可以想象,当时有人利用了《麦田里的守望者》(5),一旦读了这部小说,就成为引发某个活动的导火索。

被培养成暗杀者的杰瑞,最后在爱丽丝爱的感召下,从精神控制的束缚里解脱了。阴谋是否存在?也许并不像杰瑞说的那样。但故事却以一句“引起世界大混乱的秘密组织确实存在”来结束。在妄想和现实间游走的阴谋理论仍将被世人述说。

从“感恩而死”作为英国的秘密代理人周游世界这类不足道的传闻,到MK-ULTRA这种现实世界中存在的计划,正因为这些各种各样阴谋的存在而让人兴趣盎然。“如果截取现代美国人生活的一方面来看的话,其背后必定有阴谋”这句话,正好体现了美国社会的构造以及美国人对阴谋的喜爱。

冷战使阴谋盛行。而像1997年《连锁阴谋》这样的电影,告诉我们阴谋热依然持续不断。

何为阴谋论

那么,阴谋论(conspiracy theory)是什么东西呢?con这个词根的意思是共同、一起。spiracy(动词spire)是呼吸,两者相加就是一起呼吸。为什么一起呼吸变成了阴谋,即秘密企划坏事的意思呢?spiracy来源于spirit(气息、精神)。spirit是酒的意思,也指中世纪炼金术中的魔法液体。这可能是看不见的精神、魔法的液体使漂浮的空气都充满秘密的原因吧。conspiracy演变成邪恶的企图,估计和词根con有关。con是共同的意思,也是contra(反对)的略称,另外也指conman(骗子)。它是confidence man的简略形式,接在confidence(信赖)后面表示骗子的意思。

综上所述,conspiracy由一起呼吸、心照不宣到共同谋划,再加上con的反对、欺诈之意,渐渐演变成了阴谋诡计的意思。

皮特·莱特在《阴谋文化——从肯尼迪到X档案》的开头引用过一段唐·德里罗(6)的小说《天秤座——时间之秤》中的话。

“布兰奇坐在皮革椅子上,看着周围堆得像山一样的纸张。那些纸堆得就像随时有可能冲出这个房间、穿过房门蔓延到卧室里一样。房间的地板都被纸张和书籍淹没了。抽屉里塞满了还没有阅读的资料。新到的书被塞进书柜的空隙里,勉强插进一堆书中,甚至被横着放进去。什么东西都挤在一起,什么东西都得搜集整理好备用。这个房间里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因不相关或者落后于时代而可以被扔掉的。它们总有一天会发挥各自的作用。这是一个把一个个孤立的事实集中在一起的房间。不停地有东西寄到。”(《天秤座——时间之秤》)(www.xing528.com)

德里罗是一位在日本很少被介绍的美国知名作家。《天秤座——时间之秤》是以肯尼迪总统遇刺事件为主题,以凶手李·哈维·奥斯瓦尔德为主人公的热门作品。和托马斯、菲利普等作家一样,他的作品几乎都围绕阴谋展开。现在是一个阴谋的时代,这就是他的作品的世界观。

刚才书中提到的那个人是尼古拉斯·布兰奇。他是CIA原高级情报分析官,被委托执笔编写肯尼迪遇刺的相关秘史。他在房间里已经工作了15个年头,却不知何时才能结束。布兰奇的房间与《连锁阴谋》里出租车司机杰瑞的装满阴谋资料的房间颇为相似。现代不仅是阴谋的时代,还是无穷无尽的关于阴谋的资料的时代。

看到15年来埋在资料堆里工作的布兰奇,我感同身受。因为我的情形和他完全一样。我也一直在写没完没了的秘史。

这些暂且不说,上文引用的一节正好鲜明地阐述了阴谋论的原则,之后我会具体证明。这里先讲一下我认为的作为阴谋论基本构造的两大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关联。所有的东西都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蜘蛛网似的关系网。任何看似无聊的事物里都有秘密的含义,什么都不能漏掉。所以,“什么东西都得搜集整理好备用。房间里没有任何一样东西是因不相关或者落后于时代而可以被扔掉的。总有一天会发挥各自的用处。”

犹太人、共济会、CIA、外星人等各种各样的阴谋说,归根到底都是有联系的。这就是阴谋论。并且,所有的阴谋,最后都归结为终极的、唯一的计划。完全不相干的事情,如何联系到一起,这就是他们的理论的高明之处。并且最终也只有唯一的模型、唯一的计划。这唯一的计划是万能的。一切事情都可以用它来解释。而且归根到底,一切都是犹太人的阴谋。

第二个原则,对阴谋历史观而言,一切事物,都只拥有“现在”这一个时刻。一切都是为了现在这个瞬间而存在。比如,几千年前古代埃及人的阴谋,没有消失,也没有变化,现在仍然存在。所以把理论(theory)译为历史观可能不太合适。这两个原则好像说的是相同的意思。即,万事万物皆有关联,皆有意义。而其意义,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释“现在”这个时刻。

阴谋论的有趣之处,也来自这两个原则。万事万物皆有关联,从关联中可以读到某个理论、秘密的含义。特别是到了20世纪末,阴谋的网络化、全球化得以发展,人们归纳出更全面的、体系化的阴谋构图。

阴谋的媒介——互联网

关于难辨真伪的阴谋论的流通,没有比互联网更合适的媒介了。我在《世界丑闻史》里提到:在现代,丑闻、绯闻借助小报的新闻报道、电视的专题节目以及互联网得到了飞速的传播。阴谋论也是其重要节目之一。

凯文·格林在《小报文化——恶俗趣味、大众文化以及美国电视的变化》(2000)中曾指出:在超市贩卖的报刊媒介,比如《国家询问者》等杂志上的信息在互联网上变得更加花哨。为什么呢?因为它逃脱了审阅这个环节。像O.J.辛普森事件(7),就可以在网上搜索到很多一般媒体上没有的信息。

戴安娜前王妃车祸遇难,几个小时后,互联网上就充斥着有关英国王室的阴谋论。那些传言说,戴安娜是因种族偏见遭到暗杀的,因为未来国王的母亲和阿拉伯人结婚不受欢迎。

在互联网上,信息传播难以约束,不受控制,因为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因此,奇闻异事盛行,网络成了阴谋论生长的温床。所谓受控制的信息,是有中心、有界限,并被划分、区分开的。现在这个界限动摇了,所有的事物都联系到了一起。

然而这种连续性、接触性使得电脑病毒的入侵变得容易,信息暴露在受污染、受破坏的危险之中,以致于黑客的阴谋很容易得逞。

戴文·杰克逊在《阴谋狂热者!一切阴谋论之母》中,关于互联网这样写道:

“1969年启用的电脑网络,是阿帕网(ARPAnet)偶然发展壮大的结果。它本是当时美国国防部为了使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在受到核攻击时仍能幸存而发明的脱中心化通讯系统的一个实验。使互联网得以初步发展的机构是RAND公司和UCLA。范内瓦·布什被称作是信息时代的教父,为阿帕网的设定提供了帮助。互联网显然是技术偏重型阴谋的胜利。”

在戴文·杰克逊的阴谋示意图上,互联网和天堂之门之间有一条线相连。天国之门是马歇尔·阿普尔怀特创立的邪教团体,对互联网和外星人非常着迷。1997年,该团体成员为了搭乘外星人的宇宙飞船,集体自杀。他们好像从耐克的跑鞋上感觉到了某种神秘的东西,全都穿着耐克跑鞋踏上了通往宇宙的旅途。如此说来,奥姆真理教(8)也是与互联网关系密切的宗教团体。

代理恐慌

为什么我们会沉迷于阴谋论呢?蒂莫西·梅里认为是因为“代理恐慌”。现代社会巨大而且复杂。我们凭借个人的意志,自己直接很难办成什么事情。很多的事情都不得不委托给各种代理机构。因此很多过程都无法直接看见,容易产生类似“我是不是被巨大的看不见的组织所操控”这样的不安和恐惧。这就是代理恐慌。为了安慰这种不安,阴谋论应运而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故事,尽管表面看起来多种多样,但它所反映的不安,其实就是表明了我所说的代理恐慌。所谓代理恐慌,就是对自律性、自由意志被夺取的强烈不安。某个人的行为由另外的某个人所控制,由强大的外部代理者来计划、组织。”(蒂莫西·梅里《阴谋帝国——战后美国的妄想症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小说、电影的大多数,都讲述了人们对于某种控制着自己的、看不见的外部力量的担忧。德里罗的《天秤座——时间之秤》就是其中的典型。

“据蒂尼诺所言,李·哈维·奥斯瓦尔德觉得自己参加暗杀肯尼迪的行动,是被某种超越自己意志的巨大势力所设计。”(蒂莫西·梅里《阴谋帝国》)

代理恐慌,不仅仅是感到自己被外部的力量操控,还会升级为觉得自己的代理者受控于更加隐秘的力量,“我”就会渐渐地产生分裂。这种不安心理的外在表现,就会使人展开对阴谋的幻想。

我们试图保护暴露在解体危机中的个人和内在的自己,保护作为信念、欲望、记忆的主体的“我”。蒂莫西指出,威胁独立人类的社会力量,常常被认为是带有女性色彩的东西。而想从中保护自己的反应则显示了男性的、健壮的、暴力的倾向。

“事实上,妄想和阴谋这种文化正好说明,自由的个人主义虽然已经不适合用来解释社会体制,但仍然没有失去它的魅力。代理恐慌正是这个矛盾的戏剧化表现。它开始于社会控制被人们发现的那一天。因为社会控制与把个人作为完全独立的、合理的、整体的自由主义观点而与之势不两立。反对废除自由的个人主义的人们总是很难接受和相信新的社会体制,于是他们只有用不安、情感片以及恐慌来应对。代理恐慌现象揭露了社会通信是如何影响个性和代理的问题,但同时又否定了它所揭露的事物。它虽然以极端的洞察力为出发点,但其反应基本上是保守的。说它‘保守’是因为,尽管战后的通信科技和社会组织对其是完全否定的,但其却试图去保护传统‘自我’的雏形。代理恐慌在战后大规模出现,显示了人们在文化上对‘自我’这个概念的广泛否定。这个概念已经既不正确又没有效果了,但它还紧紧抓住长期以来国民幻想中的自主性不放。”(同上书)

可能不太好理解,所谓的代理恐慌,就发生在“自我”这个确切的自己,这个依赖自由意志行动的“我”产生动摇的时候。二战后,这个“自我”变得不再确定。我是靠自己的意志在行动,还是什么看不见的力量让我在行动?自由的个人主义暴露在危机之中。组织、集团、社会、国家等威胁着个人。

在这个危机之下,产生了不安、情感片以及恐慌。这里的情感片指的是伤感的通俗电视剧,人们通过里面成为命运牺牲品的可怜主人翁的故事来疗伤。

如此这般,代理恐慌猛烈地揭露了威胁“自我”的东西,却并没有承认“自我”已经解体的状态。还试图通过电视和互联网等通信手段、通过大众传媒的操作,来保护那个已经不确定了的“自我”。所以说它是保守的。

也就是说,因代理恐慌产生的妄想和关于阴谋的幻想,是自我防卫的一种表现。

与之相反,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新时代运动”(9)和“后现代主义”等态度,走向了另类自我、自我启发等超越自我境界的方向。它们的目标是从旧自我到新自我的积极的转变。尽管只是相对的,但“新时代运动”可以说是与“阴谋论”完全相反的极端。

美国式阴谋

阴谋论的主场毫无疑问在美国。虽然其他的国家也都有阴谋,但估计没有哪一个国家像美国一样,阴谋成为了大众文化,受到人们的喜爱。下文中我将逐一介绍的阴谋,也是以美国为中心产生的。

为什么美国的阴谋那么有意思,美国人又如此喜欢阴谋理论呢?

“20世纪末的美国,阴谋论无处不在。从《JFK》到《X档案》,从俄克拉荷马爆炸事件到800航班空难(10)。20世纪最后的20年间,政治方面、文化方面,无不充斥着阴谋。就连美国的第一夫人都在全国性的电视节目上重复说着‘阴谋’这个单词。在丈夫与实习生莫妮卡丑闻的听证会前,希拉里·罗德姆·克林顿接受了NBS《今日》的采访,对向总统发起非难的人进行了攻击,并指出这是‘强大的右翼势力的阴谋,自从我丈夫当选总统以来,他们就开始策划’。她的言论引起了激烈的议论,尽管遭到谈话类广播节目的嘲笑,但却是十分符合时宜的。因为从互联网到白宫,大家都理所当然地解释为这是个阴谋。”(皮特·莱特《阴谋文化——从肯尼迪到X档案》)

稍微说明一下,《JFK》是以肯尼迪遇刺为题的奥利弗·斯通导演的电影。《X档案》是电视系列片,讲述了FBI追查超自然事件的故事。俄克拉荷马爆炸事件发生在1995年,当时俄克拉荷马城的联邦办公楼发生爆炸,蒂莫西·麦克维被逮捕。但是有一种说法是为了掩盖克林顿的丑闻,由美国特工处制造了此次爆炸事件。还有人造谣说800航班是被美国的海军飞机击落的。

总而言之,美国的阴谋很多。也可以说美国建国以来就充满了阴谋。据说是因为美国是多人种聚集的社会,所以无时无刻都有一些假想敌。针对这些想象,形成了美国人独特的个性。但是“阴谋”成为文化,成为人们的谈资还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

“阴谋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变得比较引人注目。现在,它不再是小巷子里偷偷传播流言的人们中意的修辞手法,而成为了普通美国人日常谈话的内容。特别是1963年肯尼迪遇刺后,阴谋论成为每天政治、文化生活的话题。与其说是在抵抗外部攻击时偶然表现出的责备,不如说它已经成为‘他们是谁?世界是如何运动的?’这种普通人思考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上书)

皮特·奈特就说过,阴谋论已经从一部分妄想者的可怕言论发展到普通人参与的文化了。出现纽约出租车司机掌握能与CIA媲美的阴谋档案这样内容的电影,正是这种变化的体现。

阴谋的分类

接下来的章节将介绍一些主要阴谋。就像前面说过的那样,所有的阴谋都纠缠在一起,它们相互关联,很难分开。那么,如何来整理这些阴谋呢?当然我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排列,但就像之前说过的那样,阴谋常常体现在此时此刻,没有办法把它当成过去的事物来处理。

先参考一下之前的一些书籍。首先是大卫·萨斯威尔、肖恩·特维斯特的《阴谋档案》(1999)。因为是英国出版的书,所以书中不仅有美国的,还有欧洲的阴谋。里面是按主题划分的。包括名人、UFO、谋杀、失踪、历史、地理、政治、组织、秘密社团、科技、悲剧(艾滋病和事故)等11个种类。虽然简单且主题缺乏体系,但可以说是一个简单易懂的分类。

吉姆·马尔斯的《秘密规则》(2000)分为现代的秘密结社、阴谋的指纹、反叛和革命、古老的秘密结社、古代的神秘五个部分。这也算不上是系统的分类。

戴文·杰克逊的《阴谋妄想症——一切阴谋论之母》中,非常重视阴谋的联系,以关系图、系统图的形式进行了分组。这种做法十分有意思。首先有一个总计划,然后是整体的构图,再从中抽取20个阴谋,制作出各个阴谋间的关系图。因为是以图和项目的说明为中心,所以与每个事件相关的内容略显单薄,但作为示意图很有参考价值。

因为还没有找到决定性的分类,所以我暂且以上述书籍作为参考,选取了大约30个阴谋,希望能一边解说一边使全局的联系浮出水面。

在进入各章的叙述前,有几件事情需要事先说明。就阴谋而言,阴谋者和理论家(阴谋解读者)是对立的。理论家揭露策划阴谋的“他们”(即阴谋者)。而且理论家对“他们”的态度不同,理论的内容也就不一样。有的人坚信“他们”的存在,对“他们”充满敌意。也有人只是享受“如果真是那样该多有意思啊”这种幻想。读者方面,有相信的、半信半疑的、觉得有趣的狂热分子,甚至还有坚决反对这种理论的人。是把阴谋论当做政治、思想来接受并表达赞成或反对意见?还是作为一种文化,就像读科幻小说那样去享受?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理论家是为了什么来解读。为什么要攻击犹太人和共济会?是不是因为受其反对势力的委托呢?这时,理论不仅仅是揭露阴谋,它自己也成为了阴谋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必须解读理论里更深层次的东西。

阴谋学说令人惊讶,有时也荒诞无稽。即便如此,我仍然深深被其吸引。为什么呢?因为就算那个说法毫无道理,只要有相信它拥护它的人存在,它就是具有某种意义的。

不管电影《连锁阴谋》中出租车司机杰瑞所说的理论再怎么可笑,深信它的杰瑞是现实存在的。

【注释】

(1)译注:全名为小霍华德·洛巴德·休斯,Howard Robard Hughes,Jr.,是美国著名航空家、工程师、企业家、电影导演、花花公子、怪人(有些是因为罹患强迫症的影响)以及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2)译注:美国的帕特里夏·赫斯特绑架案。1974年2月4日,恐怖组织“共生解放军”将美国报业大王威廉·伦道夫·赫斯特的孙女、19岁的帕特里夏·赫斯特从其未婚夫的公寓中绑架。两个月后,帕特里夏开始参与“共生解放军”的一系列恐怖行动:袭击、抢劫银行、商店等,直至1975年9月,帕特里夏被联邦调查局逮捕。1979年,帕特里夏因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的大赦令获释。

(3)译注: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又译军事工业联合体。

(4)译注: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美国电影。现实生活中这个凶手正在监狱服终身监禁且永不得保释。

(5)译注:The Catcher In The Rye(1951),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愤怒与焦虑是此书的两大主题。

(6)译注:Don DeLillo,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总是被冠以“后现代派小说家”的头衔,是一位拥有广大读者,并在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的美国小说家。

(7)译注:辛普森杀妻案,是指1994年美式橄榄球运动员辛普森谋杀其妻子和另一男子的刑事案件。此案当时的审理很具戏剧性,由于警方的几个重大失误导致有力证据的失效,从而使辛普森逃脱了法律制裁。事隔十多年,2009年,此案重新审理,辛普森所受的12项指控全部成立,案件就此终结。

(8)译注:是日本一个以佛教和瑜伽为主的新兴宗教教团,也是日本代表性的邪教团体。创立于1984年,教主为麻原彰晃。

(9)译注:新时代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寻根运动或思潮,自上世纪70年代,历经30多年的迅猛发展,从西欧和北美扩展到世界各地,形成风靡全球的反叛现代性的文化寻根大潮。

(10)译注:航班名,在此指的是1996年美国环球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47在空中爆炸解体的事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