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新闻中同期声的运用及功能

电视新闻中同期声的运用及功能

时间:2023-1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电视新闻中同期声的运用限制了画面的时空位置,表明“此时、此地、此人、此声”,可以防止因随意挪动画面而产生的失实现象。

电视新闻中同期声的运用及功能

电视新闻中同期声的功能及其运用

电视新闻同期声也叫现场声,是指在拍摄人物讲话时录下的讲话声和背景声,包括现场效果同期声(新闻现场的各种音响)和现场采访同期声(新闻现场人物说话的声音)。典型的同期声是电视新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生动的同期声是电视新闻中最具魅力的声音,它能充分体现电视新闻声画互补、水乳交融的完美宣传效果,因此,用好同期声是电视从业者具有专业理念的充分体现。

一、同期声的功能

电视新闻中同期声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增强新闻真实感。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电视新闻中同期声的运用限制了画面的时空位置,表明“此时、此地、此人、此声”,可以防止因随意挪动画面而产生的失实现象。同期声可以把事件现场的音响及人物的讲话直接传递给观众,减少了记者、编辑和主播转述的层次和报道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强了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可信性。重要的新闻事实通过新闻人物直接向观众讲述,未经任何过滤,就会更加真实,因此伴随物像的同期声,使本为真实的新闻空间更具可感气氛。例如,5月22日凤凰卫视资讯台在《东帝汶立国之喜》新闻中,两次运用同期声:(1)安南同期声:“作为联合国秘书长,我很荣幸地把管治权由联合国移交东帝汶民主共和国当局。”(2)东帝汶总统古斯芒同期声:“东帝汶独立之后,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谋求人民生活各个层面的全面发展,从文化科学,从社会到经济。”通过同期声使观众相信:东帝汶已经独立。现场效果同期声交待事实发生的背景和气氛,刻画人物心理,能够扩大信息量,使观众产生认同感。例如,4月1日台湾TTV新闻《金融大楼起重机倒塌,砸死4人》中,消防车救护车的呼叫声与现场人物的哭喊声交织在一起,印证了台湾3.31地震确已发生。因此,同期声对观众来说,有时比画面更重要——观众并不特别介意画面美不美,却渴望听到真相,在调查性新闻中尤其如此。

2.增强观众参与感。同期声的成功运用,可以形成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从而提高观众对新闻传播的参与性(当然是心理参与)。面对面的传播会使人们高度注意,乃至引起心理和观点的变化,从而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同期声正是利用这一优势把信息有效地传递给观众,观众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由记者“带领”主动“参与”到新闻事实中,做到信息与观众观念上和情感上的交流与呼应。如今年世界杯期间,记者在日本韩国现场采访,被采访的教练、队员、球迷面对镜头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客观上似乎在与电视机前的观众作单个交流。这使得以群体为传播对象的大众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人际传播的效果。因为观众很容易在心理上参与到事件中去,感觉自己仿佛被带进现场,与记者一同采访、一起倾听新闻人物的讲话。这种心理距离的接近,是观众能够接受新闻所传播信息的一个基本前提。

3.增强声音节奏感。据统计,电视播音以每分钟220至250个字为宜,而电视新闻中被采访对象每分钟约能讲120至150个字。播音语言与现场采访同期声“交互使用,可使新闻的叙事节奏富有变化。“变化所具有的张力,变化所带来的美感,都使其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1]。但是,目前国内许多电视台播放的新闻中,只有主播的声音,没有新闻人物的声音,长此以往,观众厌烦。由于每个人的声音都有不同的音高、音色、力度、节奏,因此,电视新闻中恰当运用同期声,可使声音节奏富有变化,从而增强节奏感。

4.增强画面立体感。同期声是在时间的流动中发展的,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空间性质。同期声的采用,突破了画面影像的局限,大大增强了二维结构的立体感。同期声电话采访使得采访空间感向画外延伸。例如,华航5·25空难发生后,凤凰卫视资讯台5月28日电话采访交通部福建海事局局长吴德训,这时,电视画面上出现:福建、台湾之间地图和吴局长的照片。虽然当时吴局长在福州,但是通过电话同期声及其照片,把观众心理引向了福州,极大地扩展了观众的想象空间。同期声中加入音响,可突破画面容量的限制,扩大信息的总体容量,延伸画面,从而带来一个新的空间,达到“听声见景”的效果。浩大的群众场面,因为有了鼎沸的欢呼声、呐喊声,观众因此拥有更为浩大的心理视象场面。二维画面因音响渗入而具多维特质。

二、如何运用同期声

在电视新闻中正确运用同期声可以增强新闻真实感、受众参与感、声音节奏感、画面立体感。然而,在目前的电视新闻中,同期声应有的功能并未得以挖掘,如何准确运用同期声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消除两种错误观念。错误观念一:同期声占用时间较多,影响传播信息量。由于存在这种观念,以致绝大多数电视新闻中没有同期声。主要表现在国内电视台播放的消息类节目中,例如今年《新闻联播》中,5月20日所播国际新闻无一条有同期声;5月22日在长达40分钟在新闻中(其中报道江主席在四川考察15分钟),共播出新闻18条,无一条有同期声;6月8日《午间新闻》播出《“上海合作组织”在圣彼得堡举行会议》,新闻中连续3次播到“江泽民说”及其它国家总统说,结果全是播音员代劳,无一同期声;近期几乎每天播出的巴以冲突新闻中,阿拉法特成了伟大的哑吧,等等,令观众不无遗憾。笔者连续15天(8月1日- 15日)记录了CCTV- 1《新闻联播》395条新闻和5个省台的382条新闻(调查访谈类节目除外),其中CCTV- 1无同期声新闻338条,占85.5%,5个省台无同期声新闻340条,占89%。何以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二。其一,电视从业者误解新闻中的“时间节约”含义。认为新闻中运用同期声,浪费时间,减少了传播的信息量,不如由主播多播几条消息。其实不然,同期声和播音语言作为一种有声语言符号,担负着电视新闻的逻辑叙事功能,电视新闻的准确传播,在很大程度上讲要依赖于这两种语言。电视新闻的时间节约主要是指把采访中的废镜头、废话、无效同期声(不含信息量的同期声)等删去,以保证每条新闻的信息含量。其二,认为同期声中的方言、外语,观众听不懂,不如让播音员播讲。其实这是一种懒惰的表现,难道不能用屏幕文字来体现同期声内容吗?这一点在港澳台的新闻节目中做得好,“国际新闻”中的同期声均有屏幕文字来辅助观众收看。要知道:播音员流畅的叙述无论如何也不能取代被采访者谈话的权威性,和被采访者所处的特殊地位而带来的真实性。

错误观念二:同期声多比同期声少要好。由于存在这种观念,以致产生滥用同期声。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同期声过多。尤其突出的是会议新闻,对会议报道模式化,多是“领导首先说”、“接着说”、“再接着说”、“强调说”、“再强调说”、“最后说”等,或干脆是会议现场直播。由于会议内容往往与大多观众没有直接的联系,其信息不是观众“欲知而未知”的内容,无效同期声的拖沓冗长,致使观众心理时间放大,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对于会议新闻的报道要加强会外采访,寻找角度,挖掘观众需要的信息;精心编辑,突破模式,创造个性各异的会议新闻,可采取这样三类样式:精编精报、精编简报、精编合报,把同期声用在关键处。其二,同期声运用不当。主要表现在人为地制造同期声,要新闻人物按记者的意图背稿甚至念稿的“导演同期声”与“表演同期声”,势必将因照本宣科的呆板而令人生厌。在电视新闻中运用方言、外语同期声而又没有屏幕文字,也是运用不当的表现。产生滥用同期声的原因主要是某些电视从业者认为:电视新闻中同期声多比同期声少要好。其实不然,同期声的运用必须精当,起到画龙点睛作用即可;否则,物极必反,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2.正确处理两种关系(www.xing528.com)

(一)处理好同期声与主播声之间的关系。同期声是电视新闻中声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新闻稿的重要段落,它和主播播音融为一体,共同完成信息传达。总体来说,二者同处主体地位。例如,5月20日凤凰卫视播出新闻《印巴局势升温》,主播声是叙述印巴目前局势及其有关背景,同期声是(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到线前作动员):“让我们一起努力,准备好作出牺牲,但我们的目标应是胜利,因为现在是决定性战争的时候。”显然,同期声与主播声共同承担传播功能,带给观众的是完整、真实、朴素的视听信息。同期声与主播声都具有“叙述新闻事实、介绍有关背景、表达抽象理念”的作用。

当然在运用同期声时,还要处理好同期声与主播声之间音量比例的关系。在处理声音主次关系时要把握好三个原则:“(1)在同一时间里,只能有一种声音为主;(2)在两种以上声音出现时,主次声音的音量比例要控制好;⑶在一般情况下最好只控制两种声音,如出现两种以上声音,次要声音不要控制时间太长。”[2]在电视新闻中,同期声的运用往往有两种情况。其一,同期声处于主声位置,如8月10日《新闻联播》播出《医改闯出新天地:上海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该新闻中分别运用了上海市民、医疗保险局局长、医院负责人、市长的同期声,同期声都是放在主声位置,极具权威性和说服力。现场音响处于主声时,单独构成一个声音段落(在这一段落中没有播音语言),例如,画面中一架飞机从机场起飞伴随的马达轰鸣,城市繁华街道上各种车辆的鸣笛,大型庆祝活动中钢管乐队奏出的乐曲等等,在这样的声音段落中,音响的音量控制可以大一些,以保证音响能够独立担负起通过声音传达信息的作用。其二,同期声处于背景声位置,如5月20日凤凰卫视播出《破冰,美前总统访问古巴》,该新闻中,新闻人物美前总统卡特的同期声都是放在背景声位置,卡特的声音作为一种背景出现。现场音响处于背景声时,应本着主次分明的原则,在保证语言音量较大的前提下,用小音量的音响作为对语言和画面内容的烘托。切勿使音响与语言互不相让,使音响干扰语言,产生喧宾夺主的副作用。

(二)处理好同期声与新闻时间的关系。“新闻时间是指一条新闻播出时所耗的实际时间”[3]。如前所述,同期声速率一般是每分钟120至150个字,播音速率一般是每分钟220至250个字,因此,有些电视从业者认为:同期声节奏缓慢,占用时间太多,为了增加单位时间内传播的信息量,新闻中可以不用同期声。其实,这种见解十分偏颇。要知道:仅靠主播播音难以表达现场气氛和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期声直接构成了新闻事件的核心事实。因此要学会用同期声交代事态的关键内容。要想在一分钟左右内用好同期声,就要避免拖沓冗长的讲话,准确把握同期声长度,尽量淡化记者的“上镜”意识,删除记者的提问过程,只将被采访者的同期声编入播音稿,这可压缩单条新闻所占时间,从而有效提高传播质量。这一组合样式已被美国三大电视网及香港、台湾各电视台普遍采用。其操作模式如图所示[4]

以上模式中有播音员和新闻人物的声音,播音员的声音主要是串联新闻人物的声音,这种组合行文简练,能有效的节省新闻时间。例如,5月20日凤凰卫视播出《美国国会责备白宫对9·11知情不报》,在2分钟的新闻中,共运用了5次同期声,分别是国会、白宫、国务院、国防部、安全办等领导的同期声,同期声处于叙述位置,主播声只起串联作用,二者有机结合构成新闻整体。同期声在新闻中占多长时间,要依新闻主题而定,没有硬性规定。例如,5月21日凤凰卫视播出《恐怖袭击卷土重来》,整条新闻60秒,同期声占了20秒;8月8日《新闻联播》播出《天津霓虹灯下好工商》,整条新闻115秒,同期声占了70秒。

总之,同期声的运用必须精当,采用不当,会弄巧成拙。电视新闻中,同期声是构成真实不可缺少的部分,忠实地记录同期声也是忠于现实的一种责任。但是在目前电视新闻中并非完全这样,同期声要么作为“噪音”被过滤,要么根据主观愿望随意开启、关闭,要么用后期音响效果予以填充……如果真实成了制作者任意改变的对象,那么现实的本来面目应该是怎么样呢?因此,在电视新闻中准确运用同期声是提高传播质量的重要手段,电视新闻从业者应认真待之。

本文发表于《电视研究》2002年第10期,发表时有删减。

【注释】

[1]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308页。

[2]黄著诚:《实用电视新闻编辑》,中国广播出版社,2000年8月版,第136页。

[3]黄匡宇:《理论电视新闻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版,第47页。

[4]黄匡宇:《电视新闻语言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12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