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低碳经济的最新现状及研究!

中国低碳经济的最新现状及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2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中国是世界上较早意识到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的国家,早在1990年就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1992年签署、1993年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8年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其次,提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与政策。主要战略与政策包括未来气候变化国际制度、清洁发展机制与碳交易机制、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战略、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战略等。

中国低碳经济的最新现状及研究!

4.2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较早意识到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的国家,早在1990年就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1992年签署、1993年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8年成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1998年签署、2002年批准了《京都议定书》。“九五”(1996—2000年)规划提出节能率平均每年为5%,消减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十五”(2001—2005年)规划提出节能和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的比率提升到10%以上。2004年11月中国政府颁布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目标是改变中国能源消耗弹性系数大于1的现状,争取2010年能耗强度下降到每万元2.25吨标准煤,节能率达到2.2%。2010—2020年十年间节能率达到3%。2005年中国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鼓励农村和边远地区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力引进先进风能技术,利用市场化机制促进风能发电的开展。“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消减10%作为约束性指标。2006年底,科技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推出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中国在2020年之前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发展先进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核能技术、高效清洁的煤炭利用技术、氢能技术,改变中国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能的发展现状,走低碳经济道路。2007年6月,中国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能源技术和创新体系等目标,并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同年国务院发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了45条具体工作安排,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制定的《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提出,对省级人民政府要实行节能减排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2007年6月14日,科技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等14个部门公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主要内容包括:首先,中国科技部进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控制气候变化的技术开发,主要技术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生物固碳与固碳工程技术、先进核能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等。其次,提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与政策。主要战略与政策包括未来气候变化国际制度、清洁发展机制与碳交易机制、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战略、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战略等。2008年10月中国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介绍了气候变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措施,包括体制机制建设创新等。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财政安排了1 800亿元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低碳经济。主要包括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落后产能、推动节能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推进城乡建筑节能、加快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即使遭受了全球金融危机打击、出口受阻,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变缓,中国仍拿出了5 800亿元资金用于节能减排和提高能效工作,其中2 100亿元资金用于节能减排,3 700亿元资金用于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进入2009年,中国加快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步伐,同年5月,中国政府公布了“落实巴厘岛路线图的文件”,明确表明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并取得重大成果的积极态度,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风采;8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工作。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要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点出发,制定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以低碳经济为突破口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中掌握先机,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提升中国国家实力,加入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行列,防止中国30多年的改革成果消失,保持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大力发展低排放、低污染、低能耗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制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发展规划,推动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同时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高票通过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决议指出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活动造成了人类气候环境的变化,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突出位置。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认真落实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低碳技术,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再关停小火电1 000万千瓦、水泥9 000多万吨、电解铝33.9万吨、造纸432万吨。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十一五”规划的前3年,中国通过淘汰大量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落后产能以及大力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较2005年降低了13%。在此期间中国共淘汰低效炼铁产能6 059万吨、煤炭产能6 445万吨、水泥产能1.4亿吨、炼钢产能4 347万吨,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截至2008年中国新能源开发利用总量为2.43亿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从7.5%提高到8.9%,其中水电装机容量达1.7亿千瓦,风电装机容量为1 215万千瓦,核电装机容量为908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极热面积达211.25亿m2,生物质能装机容量约为300万千瓦,生物燃料乙醇年生产能力超过120万吨。中国政府大力发展碳汇资源,大力发展退耕还林、退牧换草工程,积极培育人工林,目前中国是世界上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2004—2008年间,中国森林面积净增2 054万公顷(1公顷=104m2),森林蓄积量净增11.23亿m3

中国政府和部分金融机构已经开始意识到发展碳金融的重大作用以及碳金融领域存在的巨大商机。2007年中国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3个部门联合提出了《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该文件目的在于通过“绿色信贷”保护环境,遏制气候变化。随后环保总局又协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推出了“绿色证券”、“绿色保险”,初步建立了中国“绿色金融”制度,为中国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恢复提供了良好的金融制度安排。国内部分金融机构意识到自身具有保护环境和影响带动其他社会经济体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碳金融业务。例如兴业银行2008年正式公开承诺采用“赤道原则”,随后成立了可持续金融中心,专门负责碳金融领域的业务经营和产品推广。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推出了收益率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表明中国碳金融创新产品已经开始出现。2009年由浦发银行和天津中新生态城管理公司在天津成立的生态城绿色产业协会表明,中国自愿减排联合组织的正式兴起。(www.xing528.com)

在碳交易和碳市场构建方面,中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2006年兴业银行基于品牌和市场价值与IFC合作签署了《能源效率融资项目合作协议》,该协议规定兴业银行为IFC认定的节能、环保型企业或项目发放贷款,IFC为兴业银行提供2亿元人民币的本金损失分担,同时为贷款企业或项目提供技术支持。2008年以来,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湖北环境资源交易所、昆明环境能源交易所相继挂牌成立,这些交易所虽然只是从事清洁发展机制下的碳交易,但是表明了中国企业自愿推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

中国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8年确认保定和上海为中国首批“低碳城市发展”试点城市,推动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节能产品制造与应用。在保定建立了“太阳能示范城”和新能源制造基地,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联合国自然基金会同年发布了《保定: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肯定了“保定模式”取得的成果。其他城市,例如珠海等也纷纷要求建成低碳城市试点单位,低碳城市建设在中国正在迅速开展。联合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将连同上海市建设与交通委员会、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检测和公布上海市部分大型商业建筑的能耗情况,提出大型商业建筑节省能耗的方法。同时中国很多城市也纷纷申请成为低碳示范城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